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华县苏桥村:苏辙后裔的定居之地

西华县苏桥村:苏辙后裔的定居之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映象网周口 访问量:408 更新时间:2024/2/1 5:09:09

周口市西华县艾岗乡苏桥村的苏姓是四川眉山苏辙的后裔,而河南与四川两千里之遥,北宋文学家与豫东平原小村看似毫无关联,但通过多方考证,苏桥村苏姓是北宋文学家苏辙后裔确有其事。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宋朝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县)人,晚年自号颍滨遗老。苏轼之弟,人称“小苏”。苏辙是散文家,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苏轼的才华横溢。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作品有《栾城集》传世,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辙于宋神宗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为著名散文家,哲宗元祐年间参加过治河争论,为第三次回河的主要反对者。崇宁三年(1104年),隐居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颍水之滨,读书学禅度日。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塑像)

苏辙去世后,家人依嘱将其葬在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今河南省郏县茨芭镇苏坟村)苏轼墓身边,后将其父苏洵衣冠葬此处。从此,此地被称为“三苏坟”。其后,苏轼、苏辙的子孙多在河南任过职,并相继安葬在父辈身边。三苏后裔由此散落河南各地。

据河南省档案馆荣誉馆员苏青龙2017年修撰的《眉派苏氏族谱历代修撰时间表》载:“苏洵公次子苏辙后裔在河南省境内居住九百余年,人口近十万之众。其中辈份最低者三十七世。辈份最高者二十六世,健在者还有五人.....”

(鄢陵苏氏家乘)

据记载,苏辙生三子。次子苏适生四子。长子苏籀生苏诩。苏诩生九子。第九子苏霖生三子。第三子苏宗之(金代时期人)避兵迁河南唐河县,生二子。长子扶纲,次子扶纶。扶纲生弘毅,扶纶生弘道。弘毅、弘道堂兄弟迁河南获嘉县亢村。弘毅生三子,长子苏,次子苏笛,三子苏英。弘道生苏勇。苏尧迁河南鄢陵县城北彪岗。苏笛迁河南太康县城西常营。苏英迁河南许昌县城北苏桥。

鄢、太、许三县苏氏各代相访,亲如一家。苏桥苏姓与鄢陵苏姓同根同源,先后五次共修家谱,均记录入《鄢陵苏氏家谱--衍派眉山》卷一。

据《中华民国三年岁次甲寅仲夏上綄吉日<苏氏家乘>(派衍眉山)》记载:苏桥村先祖苏可起(洵祖十七世孙)从河南省鄢陵县北街迁来,住西华县苏家桥(现苏桥村)。苏桥村苏氏从洵祖计已三十三世,其中十六代在苏桥村繁衍生息。族谱字序从洵祖十七世苏可起算起,分别为:世,即洵祖十八世。国,即洵祖十九世。廷,洵祖二十世。宗,洵祖二十一世。振,洵祖二十二世。九,洵祖二十三世。尔,洵祖二十四世。应,洵祖二十五世。天,洵祖二十六世。文,洵祖二十七世。向,洵祖二十八世。良,洵祖二十九世。

(苏桥村大街)

据《西华文史乡愁印记》记载:苏桥村苏氏清嘉庆年间于鄢陵县北街迁移至此后,为出行、生产方便,洵祖十七世孙苏可起,带领苏氏村人在清流河(当时叫清水河)上建了一座木桥,此桥连接东西,跨流南北,使天堑变通途,附近村人肃然起敬,颂称此桥为苏家桥,“苏桥村”也由此得名。

无独有偶,许昌市建安区苏桥村(现苏桥镇)情况极为神似,当时许昌市建安区苏桥村旁,有石梁河水阔流急,两岸民人急不得渡。洵祖八世孙苏英为方便乡人过往,出资在石梁河上建了一座三孔石拱桥,颂称此桥为苏家桥,“苏桥村”、“苏桥镇”由此得名。

苏桥村地处西华、扶沟、鄢陵三县交界处,全村1600多人,有苏、董、高、陈、吴五姓,其中苏姓是大户,占全村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多少年来,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人为善,其乐融融。多以种植小麦、小辣椒、玉米为主,青壮年多以外出务工、“的哥”著称。村东有建于嘉庆年间的“白衣老母庙”遗址,村南清流河河床内有1974年出土的3.94米长“猛犸象”象牙化石遗址。

(苏桥村腰鼓队)

苏桥村村室和村小学均建在村中心位置,村内有“三纵三横”的水泥相通,大街小巷下水道相连。村内常年绿树环绕、鲜花三季盛开。建有文化广场、篮球场和健身器材场各一处,成立有腰鼓队、广场舞队、扇子舞队,文化志愿者50多人。

苏桥村人杰地灵,土地肥沃,空气清新。近年来,该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大变化,村民的生活质量和自身素质也不断提高。2018年该村被授予“周口市文明村镇”光荣称号,2021年被评为“河南省卫生村”先进单位。

苏桥村苏姓人传承先祖苏辙的高洁品质,道德情怀。用孝德育人、用诚德树人、用仁德成人、用爱德塑人,教育好下一代。倡树大爱、诚信、感恩、守责、尽孝、仁德之风,践行“爱、诚、孝、仁”传统美德,邻里之间互谅互让,曾经流传着“仁义庄”的美丽传说。(苏韵棠)

(图为眉山三苏祠)

标签: 苏辙苏桥村苏洵苏轼西华县后裔

更多文章

  • 送苏辙出使辽国|每日一诗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中华标签:苏轼,诗词,送别,辽国,唐朝,宋朝,送苏辙,王安石,千古名句,唐宋八大家

    诗词赏析这首诗写于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苏辙奉命出使辽国,庆贺辽主生辰,苏轼写诗送别,表达劝慰告诫之意。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既要让兄弟苏辙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全诗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实乃苏轼诗中抒写爱国情怀的佳作。文字由好诗词整理,转载请标明出处觉

  • 古代房价有多高?白居易50岁买房,苏辙70岁屋子还没封顶

    历史解密编辑:暮成雪吖标签:白居易,苏辙,苏轼,苏洵,买房,杜甫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如白居易、苏轼等人,都是当时才华横溢的大才子,所作诗歌那更是个个经典。在他们中,不乏有人做官,甚至身居高位。然而,别看他们表面风光无比,却都有着一件让他们共同发愁的事情,那就是买房!你以为现在买房才是贵么?在古代,房地产更是寸土寸金,别说像杜甫这种落魄的买不起,就

  • 现代结婚难想回古代?宋朝的苏辙嫁女已倾家荡产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苏辙,刘邦,李世民,宋朝,苏轼

    近日我听闻我几位远房的弟弟大30出头了还没结婚,一问得知并非完全是感情因素,没有喜欢的女孩子,而是因为现在房子、车子、存款等等,好想结婚,但成本太高,彩礼的费用太高,也使得原本幸福的事儿变得很沉重,亚历山大。在古代人口数量很重要,因为古代打仗,农业社会需要劳动力,医学不发达,寿命短,诸多因素导致古人

  • 苏轼真的很忙,苏辙确实很累

    历史解密编辑:十全九美标签:苏轼,苏辙,乌台诗案,宰相,黄州

    苏轼一生奔波,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他的生活状态:不是被贬官,就是奔波在正在被贬官的路上。他因为敢于直言,被嫉妒他的小人所陷害,屡屡把他发配到远离京城的地方幸运的是,由于苏轼一直心怀的都是百姓,而且他两袖清风,无比正直,所以无论走到哪儿,他都能够得到大家由衷的爱戴和崇拜,当地的百姓对苏轼也是非常好,但他

  • 苏轼苏辙一同被考,哥哥不动声色帮弟弟作弊,考官却把两人都夸了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苏辙,苏轼,苏洵,司马相如,乌台诗案,进士

    蜀中才子,司马相如、扬雄之后,首推苏门三学士: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占据唐宋八大家之三席,令人叹为观止。而更让人料想不到的是,虽然后世更推崇苏轼兄弟,但是他们的父亲,却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没有进士及第的人。苏洵靠的是硬实力,真学问。只有一个有实力、有学问的父亲,才有可能培养出两个如此有才的儿子。

  • 娘亲想要二胎生个弟弟 就给老大讲了苏轼苏辙兄弟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邬老师的读书研究所标签:苏辙,苏轼,乌台诗案

    你说说苏辙这一生啊,不是在捞苏轼,就是在捞苏轼的路上。苏辙对他哥有多好呢?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抓了,这苏辙啊就给皇帝写信说啊:愿意用自己的官位换哥哥活着。苏轼想买房,苏哲二话不说钱寄给他了。可他自己呢,到了60岁才买的起房子。苏辙一年写了29首诗,其中25首都是写给苏轼的。苏轼在贵州修桥没钱了给弟弟写

  • 手足之爱,平生一人,苏轼苏辙兄弟情深感人肺腑

    历史解密编辑:雨雨聊聊标签:苏辙,苏轼,王维,兄弟情深,宋神宗

    1、唐朝的王维和王缙,是出了名的兄弟情深。王维安史之乱时曾当过伪臣,后来差点被清算,当时弟弟王缙是刑部侍郎,本来前途一片光明,为了给哥哥王维求情,甘愿削职为其赎罪。而王维晚年的时候,又上书皇帝请求削尽己官,以换得弟弟重回京师。兄弟情深由此可见。2、苏轼和苏辙这对兄弟的感情同样感人肺腑。据统计,苏轼诗

  • 从苏轼、苏辙这两兄弟的名字中,我们就能够看出这家人的与众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苏辙,苏轼,苏洵,进士,宋史,欧阳修

    诗人,就一般意义来讲,通常是指写诗的人,但从文学概念上讲,则应是在诗歌(诗词)创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写诗的人和诗作家。诗人,通过诗歌创作、吟咏抒发激情,通过诗歌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诗歌传颂人间真善美。载入文学史上的诗人,应属于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的范畴。那么,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出镜率最高

  • 胆子太大了,竟然敢讽刺皇帝,苏辙《八玺》

    历史解密编辑:七喜文学标签:苏辙,八玺,皇帝,宋徽宗,苏轼,蔡京

    秦人一玺十五城,百二十城当八玺。元日临轩组绶新,君臣相顾无穷喜。 九鼎峥嵘夏禹馀,八玺错落古所无。古人鄙陋今人笑,父老不惯空惊呼。玺,皇帝的印章。北宋文学家苏辙以此为题赋诗一首,讽刺皇帝昏聩无能,实在是太大胆了。苏辙是苏东坡的弟弟,名列“唐宋八大家”。也许是苏东坡名气太大的缘故,遮掩了苏辙的风采。其

  • 拉开苏轼和苏辙差距的,不是地位、能力,而是以下三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小彦人生路标签:苏辙,苏轼,秦观,香草,宋仁宗,书法家,乌台诗案,民族音乐,千古名句,王安石变法

    北宋时,苏轼苏辙为兄弟,又一起读书,同朝为官,留下了很多故事和成绩。宋仁宗赵祯说:“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可见,当朝对他们兄弟的评价很高,也给予了很大的期望。时过境迁,我们回头看苏轼苏辙,就明显感觉到,苏轼的名气和才华,盖过了苏辙。不禁想起电影《教父》中的一句台词:“花一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