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西华县艾岗乡苏桥村的苏姓是四川眉山苏辙的后裔,而河南与四川两千里之遥,北宋文学家与豫东平原小村看似毫无关联,但通过多方考证,苏桥村苏姓是北宋文学家苏辙后裔确有其事。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宋朝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县)人,晚年自号颍滨遗老。苏轼之弟,人称“小苏”。苏辙是散文家,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苏轼的才华横溢。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作品有《栾城集》传世,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辙于宋神宗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为著名散文家,哲宗元祐年间参加过治河争论,为第三次回河的主要反对者。崇宁三年(1104年),隐居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颍水之滨,读书学禅度日。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塑像)
苏辙去世后,家人依嘱将其葬在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今河南省郏县茨芭镇苏坟村)苏轼墓身边,后将其父苏洵衣冠葬此处。从此,此地被称为“三苏坟”。其后,苏轼、苏辙的子孙多在河南任过职,并相继安葬在父辈身边。三苏后裔由此散落河南各地。
据河南省档案馆荣誉馆员苏青龙2017年修撰的《眉派苏氏族谱历代修撰时间表》载:“苏洵公次子苏辙后裔在河南省境内居住九百余年,人口近十万之众。其中辈份最低者三十七世。辈份最高者二十六世,健在者还有五人.....”
(鄢陵苏氏家乘)
据记载,苏辙生三子。次子苏适生四子。长子苏籀生苏诩。苏诩生九子。第九子苏霖生三子。第三子苏宗之(金代时期人)避兵迁河南唐河县,生二子。长子扶纲,次子扶纶。扶纲生弘毅,扶纶生弘道。弘毅、弘道堂兄弟迁河南获嘉县亢村。弘毅生三子,长子苏尧,次子苏笛,三子苏英。弘道生苏勇。苏尧迁河南鄢陵县城北彪岗。苏笛迁河南太康县城西常营。苏英迁河南许昌县城北苏桥。
鄢、太、许三县苏氏各代相访,亲如一家。苏桥苏姓与鄢陵苏姓同根同源,先后五次共修家谱,均记录入《鄢陵苏氏家谱--衍派眉山》卷一。
据《中华民国三年岁次甲寅仲夏上綄吉日<苏氏家乘>(派衍眉山)》记载:苏桥村先祖苏可起(洵祖十七世孙)从河南省鄢陵县北街迁来,住西华县苏家桥(现苏桥村)。苏桥村苏氏从洵祖计已三十三世,其中十六代在苏桥村繁衍生息。族谱字序从洵祖十七世苏可起算起,分别为:世,即洵祖十八世。国,即洵祖十九世。廷,洵祖二十世。宗,洵祖二十一世。振,洵祖二十二世。九,洵祖二十三世。尔,洵祖二十四世。应,洵祖二十五世。天,洵祖二十六世。文,洵祖二十七世。向,洵祖二十八世。良,洵祖二十九世。
(苏桥村大街)
据《西华文史乡愁印记》记载:苏桥村苏氏清嘉庆年间于鄢陵县北街迁移至此后,为出行、生产方便,洵祖十七世孙苏可起,带领苏氏村人在清流河(当时叫清水河)上建了一座木桥,此桥连接东西,跨流南北,使天堑变通途,附近村人肃然起敬,颂称此桥为苏家桥,“苏桥村”也由此得名。
无独有偶,许昌市建安区苏桥村(现苏桥镇)情况极为神似,当时许昌市建安区苏桥村旁,有石梁河水阔流急,两岸民人急不得渡。洵祖八世孙苏英为方便乡人过往,出资在石梁河上建了一座三孔石拱桥,颂称此桥为苏家桥,“苏桥村”、“苏桥镇”由此得名。
苏桥村地处西华、扶沟、鄢陵三县交界处,全村1600多人,有苏、董、高、陈、吴五姓,其中苏姓是大户,占全村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多少年来,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人为善,其乐融融。多以种植小麦、小辣椒、玉米为主,青壮年多以外出务工、“的哥”著称。村东有建于嘉庆年间的“白衣老母庙”遗址,村南清流河河床内有1974年出土的3.94米长“猛犸象”象牙化石遗址。
(苏桥村腰鼓队)
苏桥村村室和村小学均建在村中心位置,村内有“三纵三横”的水泥相通,大街小巷下水道相连。村内常年绿树环绕、鲜花三季盛开。建有文化广场、篮球场和健身器材场各一处,成立有腰鼓队、广场舞队、扇子舞队,文化志愿者50多人。
苏桥村人杰地灵,土地肥沃,空气清新。近年来,该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大变化,村民的生活质量和自身素质也不断提高。2018年该村被授予“周口市文明村镇”光荣称号,2021年被评为“河南省卫生村”先进单位。
苏桥村苏姓人传承先祖苏辙的高洁品质,道德情怀。用孝德育人、用诚德树人、用仁德成人、用爱德塑人,教育好下一代。倡树大爱、诚信、感恩、守责、尽孝、仁德之风,践行“爱、诚、孝、仁”传统美德,邻里之间互谅互让,曾经流传着“仁义庄”的美丽传说。(苏韵棠)
(图为眉山三苏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