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辙一家,从蜗居到房奴的买房经历,最能反映当时人们住房的窘状

苏辙一家,从蜗居到房奴的买房经历,最能反映当时人们住房的窘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慢聊的历史 访问量:2028 更新时间:2024/1/3 7:53:10

苏辙一家,从蜗居到房奴的买房经历,最能反映当时人们住房的窘状

面对当前房地产市场各种离奇现象,人们不禁要问,是否只有现代人才会面对如此紧张的居房问题?如果生活在古代,人们还需要为买房发愁吗?或许你想不到,住房难问题不是当代才有的,古代人早就尝到了其中的苦与愁。

根据考古实物和历史文献证明,中国在西周时就出现了土地交易,在战国时就有房屋买卖。在一个名字叫“盉”的西周青铜器上,就刻有一段关于地产交易的铭文。其意思大致是:公元前919年农历三月,一个叫矩伯的人分两次把一千三百亩土地抵押给一个叫裘卫的人,换来了价值一百串贝壳的几件奢侈品,包括两块玉,一件鹿皮披肩和一条带花的围裙。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宗不动产交易。

在矩伯和裘卫两人完成土地抵押交易的九十三年后,也就是周厉王三十二年,又发生了一宗土地买卖。这宗土地买卖的交易过程也被刻在青铜器上。这次记录的是周厉王买地的事。周厉王为扩建王宫,买下一个叫鬲从的人的地,没有立即给钱。鬲从担心周厉王赖账,周厉王派人对鬲从说:“你别怕,我一定会照价付款的,如果我赖账,就让上天罚我被流放好了。”这个很毒的誓,证明了这次交易的分量。

有人买地,有人卖地,说明当时除了有土地抵押,还存在土地买卖,房地产市场已经有了雏形。

在隋唐时,有人专门开发商铺,在盖好之后将其租出去或卖出去。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也可算是开发商。

有个叫窦乂的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窦乂出生在陕西,很小的时候就死了爹娘,无依无靠,跟着舅舅一块儿生活。他舅舅是个公务员,住在长安城。窦乂先通过卖鞋、卖树等生意赚了一些钱,后来有了八十万钱的身家,于是开始向房地产行业进军。当时长安西市有一个废弃的化粪池,面积不小,有十几亩,闲置七八年了一直没人买。窦乂把它买了下来,雇人填平后,在上面盖了二十间店铺,租给波斯胡人做生意,平均每天可收上几千钱的房租。再后来窦乂听说当朝太尉李晟喜欢打马球,于是斥资七十万钱买下一块地,又花三十万钱把这块地建成一片马球场,送给了李晟。李晟很高兴,从此跟窦乂结成死党,有求必应。有这种靠山保驾护航,窦乂发得更快了,不到四十岁就成了长安首富,人称“窦半城”。

古代的开发商还有一些是公务员、退休干部等,甚至官府自己就是开发商。比如在北宋,中央政府下面就有个专门搞开发的机构,叫做“修完京城所”。这个机构本来只能是修筑城墙和宫殿,后来城墙修得差不多了,宫殿也盖得够豪华了,就开始转型给中央财政搞创收。怎么搞创收呢?“修完京城所”向朝廷请示,划拨给他们大片地皮,他们在上面盖住宅盖店铺,盖好了,有的卖给老百姓,有的租赁给老百姓,给国库做了很大贡献。

但是,在古代做房产开发商却是很受鄙视的。原因是,从汉朝开始,传统中国一贯重农抑商,单靠造房子赚钱,会被大伙瞧不起。北宋初年有个人叫陶毂,据他描述,当时只要有人盖房子往外出租,大伙就说这人是市井小人,挣来的钱就叫“痴钱”,就是呆傻的意思。可见在那时候,连做房东都受歧视,更别说做开发商了。

古代有土地买卖,也有房产商开发,已经足以让你感到惊讶了吧?可是,古代人住房紧张,要通过租房子的方式过日子,是否会让你觉得他们也很赶“潮流”呢?

白居易二十八岁考中举人,二十九岁考中进士,三十二岁参加工作,干的是“校书郎”,就是在中央办公厅负责校对红头文件的工作人员。级别呢,是正九品,相当于一个小县的县长。不过工资却不低,每月一万六千钱。白居易在长安东郊常乐里租了四间茅屋,因为离上班的地方远,又养了一匹马代步,此外还雇了两个保姆,这样每月的开销是七千五百钱,剩下八千五百钱存起来。但是存了十年,他也没能在长安买下一套房子。后来白居易觉得这样长期租房不是办法,就跑到陕西渭南县,也就是长安城的卫星城,买下一处宅子,平时住在单位,逢假期和休息日就回渭南的家。有点和现在的大都市白领差不多,在郊区买房不住,而在城里租房上班。

在宋代,自京都到各地州府,都设有楼店务(后改名店宅务)作为主管国有房产和邸店的行政部门,负责出租及修造事宜,相当于近世的房管局。官员在京都任职而又无私第的,包括宰执大臣在内,都在楼店务租房住。据《宋史》记载:屡从太祖、太宗出征的老将刘福的孩子们劝他在有钱的时候置办一套房子,刘福大怒说:“我拿国家的俸禄丰厚,足够租房子了。”结果等他死后,子孙们竟连一间自己的屋子都没有。

欧阳修也是租房一族中的一员。欧阳修考中进士,进中央工作,工作了很多年,始终没买上房子。他给朋友写信说:“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闲坊僦古屋,卑陋杂里闾。”意思是在京城工作这么长时间,一直没有混上自己的窝,一直在小胡同里租房住,很惨。

正因为房价很高,有人就想出了一些奇招来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北宋有个大学士叫陶毂,他亲眼见过老百姓的住房是多么紧张:“四邻局塞,半空架版,叠垛箱笼,分寝儿女。”住房使用面积不够,就自己动手改造,在房子天花板和地板的中间加一层,隔成小复式。卧室太小,放不下床,就把箱子柜子什么的拼起来,让孩子们睡。这种一家三代挤一个小房子的方式,真是名副其实的“蜗居”啊!

苏轼的弟弟苏辙一家,从蜗居到房奴的买房经历,最能反映当时人们住房的窘状。苏辙在眉山老家旧宅里住了十八年,嘉祐元年进京。等到他和苏轼考中进士,爸爸苏洵也做了十来年的官,在京城却没能置上房子,任由兄弟俩借住公署。后来苏辙、苏轼的妻子和孩子也来到京城,加上丫环保姆,一家老小几十口,公署里住不下,苏洵才去租了一处宅院。嘉祐五年苏洵带苏辙移居河南杞县,也是租的房子;嘉祐六年,苏洵带苏辙回京闲居,还是租的房子;直到治平三年苏洵病故,除了眉山老宅,没有给儿孙留下一处房产、一块土地。

直到元符三年,苏辙回河南许昌定居后,狠狠心拿出攒了大半生的工资,卖掉一批藏书,花了几年时间,陆续买下“卞氏宅”“东邻园”“南园竹”,又改建、扩建,置了一处百余间的大院落,安顿下全家老小。不过心愿满足了,他一生的积蓄也耗尽了,“盎中粟将尽,橐中金亦殚”,于是又自责“我老不自量”,到了这把年纪还来做房奴。

(本篇完)

标签: 苏辙苏洵苏轼白居易房奴买房

更多文章

  • 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苏辙,王安石,苏轼,宋神宗

    苏辙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散文家、书法家,擅长正论和史论,但是大文豪苏辙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并没有让他的在政事上有所有作为。最为重要的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谏言被皇帝看后,贬职,苏辙的兄弟苏轼也是守旧派的代表。苏辙在文学方面的造诣确实高于他在为政期间的表现,作为守旧派的代表,自然是

  •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啥体验?为捞哥哥一路做到宰相,苏辙:我太难了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征集标签:苏辙,苏轼,苏洵,宰相,乌台诗案

    宋朝虽然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重文轻武的社会氛围使得宋朝在面对外族侵略时没有还手之力,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宋朝是一个在文化上极具魅力的时代。因为有了宽松文化氛围,因为有了更加繁荣的经济社会环境,所以文人辈出,各种类型的文化作品蓬勃发展,用百花齐放来形容宋朝的文学环境,都一点儿不为过。在群星璀璨的

  • 我的大冤种弟弟,看苏辙如何当的“扶兄魔”

    历史解密编辑:九厘米的雾秋千索标签:苏辙,苏轼,宰相,写诗

    我的冤种弟弟苏辙,最近比较火的,大家都在调侃着“扶兄魔”,他这一辈子做的一件事,那就是不断的捞哥哥,一直升级打怪,升到宰相的位置,只是为了捞自己的哥哥,差点都要当上皇帝了。苏轼的一生,一直在一路的坑弟弟,写诗被流放了,要被弟弟捞,因为嘴欠被流放了,又要让弟弟捞,因为骚扰张怀民被流放了,弟弟救救我吧,

  • 苏辙:我的偶像,从来就是那一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尧博实标签:苏辙,苏轼,苏洵,宋朝,欧阳修,王安石,陶渊明,宋哲宗,散文家,唐宋八大家

    坊间有言:“富过三代为贵,富过五代为世家”,中国历史上,最为人所熟知的世家,当属至今已繁衍八代,有突出成就者240余人的曾国藩家族。古代世家,除了文书中记载的陇西李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弘农杨氏等十位超显赫世家以外。最受世人喜欢的当属“眉州苏氏”,在苏氏家族中最有名望的,又属北宋时期闻名全国的治水

  • 苏轼雨夜惊醒,内心苦闷无依,提笔给苏辙写信,堪称传世经典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仕途

    文/时针苏轼的才华毋庸置疑,但是有才的人往往恃才傲物。客观公正的评价,苏轼这人的确有才,但他不够低调。苏轼的前半生可谓是顺风顺水,他在21岁的时候就已经中了进士,之后又得到了大文豪欧阳修的赏识,早年成名。之后苏轼凭借着优秀的成绩,成功进入仕途,人生已然已经到达了巅峰。他幻想着自己的未来,希望能在官场

  • 苏炳添是不是苏轼后人?许昌苏辙后人发声

    历史解密编辑:豫知身边事标签:苏轼,苏辙,苏炳添,族谱,玄孙

    近日,知名短跑运动员苏炳添是苏轼后人的话题,引发争议。8月11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联系到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河街乡陈胡村苏青龙,苏青龙自称是北宋苏辙二十七世孙。苏青龙介绍苏氏族谱每60年修一次,他手上有一本元代的《眉阳苏氏族谱》复制本,这本族谱和苏炳添宗族公布的家谱有出入,两份族谱从苏轼的玄孙这一代

  • 被称“千年科考第一榜”,有苏轼苏辙曾巩在,但他们都不是状元郎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进士

    中国科举取士开始于隋朝(公元605年),一直到清朝1905年才被废止,总共实施了1300年,其实哪一年科举出了什么人?哪一次科举的状元是谁?真要Google去查,也还不一定能查得到。但是有这么一年的科举榜单,却被公认是“千年科考第一榜”。▲苏东坡。(图/翻摄自百科词条)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

  • 苏轼与苏辙回答生命宽度的两极答案都很完美 | 作者 徐景洲

    历史解密编辑:徐景洲标签:苏轼,苏辙,三儿,诗文,诗人,宋朝,林语堂,徐景洲,苏东坡传,民族音乐

    苏轼与苏辙,堪称手足情深的典范,而且也可以说是最高典范。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却迥异,一急一缓,一松一紧,一密一疏,一浓一淡。用现在的话说,他们是以不同的增加生命宽度的方式来增加生命的长度。毫无疑问,苏轼是以不可一日闲过的方式增加生命宽度的楷模。因此,他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创造着,随处留下名垂千古的政绩就不说

  • 苏辙:哥,你负责诗和远方,我负责眼下的“苟且”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苏辙,苏轼,王安石,宋仁宗,韩琦

    01不知道苏洵会相面还是对两个儿子的未来有不同的期盼,总之,他两个儿子的命运或许没有令他如意(被一贬再贬),但他两个儿子的性格却真的像他们的名字一样生活着。苏轼的“轼”字,是车体前面供人依靠的横木。《左传*庄公十年》中有“登轼而望之。”苏轼的字“子瞻”的“瞻就是望的意思。”苏辙的“辙”字,同样出自《

  • 苏辙真是倒了八辈子霉了,遇到苏轼这么不靠谱的哥哥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苏辙,苏轼,王安石,苏洵,宋神宗,宰相

    万万没想到,苏辙做官的动力居然是为了捞苏轼,官太小还补不了苏轼捅的篓子,只好一直往上爬,最后做到了宰相。北宋有这么一对兄弟,他们在文坛同列唐宋八大家,一起参加科举,一同考中进士。哥哥性格率真,在官场上不断得罪人,不断被贬,弟弟性格沉稳,为了给哥哥擦屁股,费尽心思。这对好兄弟就是苏轼和苏辙。俗话说“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