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取士开始于隋朝(公元605年),一直到清朝1905年才被废止,总共实施了1300年,其实哪一年科举出了什么人?哪一次科举的状元是谁?真要Google去查,也还不一定能查得到。但是有这么一年的科举榜单,却被公认是“千年科考第一榜”。
▲苏东坡。(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的科举考试,这一年“唐宋八大家”的宋朝六家齐聚京城,这一年的主考官是欧阳修,“三苏”的父亲苏洵送两个儿子苏轼与苏辙应考,苏轼与苏辙都进士及第,曾巩也是。
负责阅卷之一的梅尧臣是宋诗的开山祖师,他在文学上的地位与欧阳修相近,苏轼的卷子就是他看得拍案,推荐给欧阳修。这一科录取的进士,多是神宗、哲宗两朝的文化精英。
苏氏兄弟:
苏轼与苏辙无疑是这一科最耀眼的明星,但是他们兄弟性格差异很大,影响到他们政治态度,但至少他们后来都是反对变法派。
曾氏兄弟: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与他的弟弟曾布、曾牟以及堂弟曾阜一门四人同科及第,曾布后来还当到宰相。曾巩与兄弟政见不同,曾巩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外放,晚年才回到京城。曾布则是力主变法,与吕惠卿共创青苗法等新法。
熙宁二年(1069年)被韩维、王安石推荐,渐受重用。其间与吕惠卿协助王安石制定新法,计有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农田法,大臣及朝士多反对新法,唯独吕惠卿与曾布始终坚定不移。升为修起居注,任翰林学士兼三司使。吕惠卿因父丧丁忧,王安石推荐曾布接替。
吕惠卿、邓绾:
这两人与曾布都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人物。
邓绾上书给皇帝夸赞王安石:“陛下得伊、吕之佐,作青苗、免役钱等法,百姓无不歌舞圣泽。”
王安石引为知己。四川的乡亲都耻笑邓绾谄媚,他则留下一句话传到后世:“笑骂人汝,好官须我为之。”
状元章衡、叔叔章惇:
这一科的状元是章衡,没印象吗?没关系,他性格温和不擅钻营,所以这位状元公的官运并不佳。唯一可以留下的事迹,是他建议好友苏轼在杭州西湖兴筑苏堤。
章衡的叔叔章惇也在这一科,因为成绩名次在章衡之后,感到羞辱,放弃了这一科的成绩,两年后再考得进士甲科,后来也成为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人物。
章惇是父亲章愈与其丈母娘的私生子,“惇豪俊、博学善文”。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取进士,可是侄子章衡却考取状元,便放弃该科成绩,而再举进士甲科,调商洛令。章惇能攀绝壁题字,面不改色,苏轼说他:“子厚必能杀人”。
关于章惇的评价,历来争议不少,典型的像明代李温陵的评价,那叫一个精分:
惇性刚狠,胆麄才赡,以众人攻击不得伸其气,辄尔乘时报复,使有圣主贤相爱而用之,亦足建功定国,非邢恕、蔡确比也。
这个真的是槽点太多不知从何吐起,暗含的意思是章惇是可以做一个好人但是没遇到圣主贤相所以才报复社会……讲道理这是在黑人还是在洗地我都分不清……
总之吧,这是个有魄力也有能力,有胆气也有脾气的人,借用张商英一句评价:
安得奇男子如先相公者,一快吾平生哉!
参考资料:《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