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辙:哥,你负责诗和远方,我负责眼下的“苟且”

苏辙:哥,你负责诗和远方,我负责眼下的“苟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八卦爱豆秀 访问量:3756 更新时间:2023/12/31 6:11:41

01

不知道苏洵会相面还是对两个儿子的未来有不同的期盼,总之,他两个儿子的命运或许没有令他如意(被一贬再贬),但他两个儿子的性格却真的像他们的名字一样生活着。

苏轼的“轼”字,是车体前面供人依靠的横木。

《左传*庄公十年》中有“登轼而望之。”苏轼的字“子瞻”的“瞻就是望的意思。”

苏辙的“辙”字,同样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当中的“下,视其辙。”

苏洵在《名二子说》中说道:

“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辙走的,虽然论功劳车辙是没份的,但车翻马毙,也怪不到车辙头上,虽然‘辙’不容易致福,却也难招灾。”

车辙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华大地实现了“车同轨”,车辙就不再需要碾痕,只要“萧规曹随”就可以了。

苏辙名字,不光“辙”字有萧规曹随的意思,就连他的字“子由”,也是仿效和遵循的意思。

苏轼和苏辙,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名字的不同,导致他们性格迥异。

一个站在“轼”旁登高望远,有了“诗酒趁年华”的豁达和潇洒,追求着心中的“诗和远方”。

一个站在“辙”旁平视众生,有了“政无旧新,以便民为本”的求真和务实,追求着真实人生。

02

可是,年少时的“子由”并不是这样的,他也是一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气风发的少年。

公元1057年,苏轼和苏辙一起参加科举考试,苏辙的《御试制科策》针砭时弊,让当时的阅卷官一时哗然。

苏辙不仅指出出了赋税沉重、国防空虚、朝廷对外卑躬屈膝的现实,且道出原因是当时的皇帝宋仁宗造成的,因为宋仁宗沉迷后宫,不听忠臣之言,缺乏应变和执政能力。

宋仁宗看后不仅没有怪罪,反而夸赞苏轼和苏辙,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苏辙30岁的时候,上书宋仁宗,支持朝廷变法,被任命为置三司条例司的一名官员。

很快,苏辙发觉自己的变法思想与王安石的思想相差甚远,他又血气方刚地写了《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反对变法。

反对无效后,又上书《条例司乞外任奏状》要求自己离王安石越远越好。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

宋仁宗看完后问王安石:“辙与轼如何?观其学问颇相类。”

王安石回复说:“轼兄弟大抵以飞钳捭阖为事。”

“飞钳”和“捭阖”都来源于《鬼谷子》,“飞钳”的意思是用语言的能力控制住对方,“捭阖”的意思是通过人情去交朋友。

王安石的意思就是说,苏轼和苏辙弟兄两个都是爱拉拢关系,邀功领赏的人。

如果说苏轼苏辙两兄弟都是爱结交朋友的话,那么王安石这句话说得也不过分,因为苏洵在名落孙山之后,就给两个儿子传达过要结交朋友的思想:

“哪管你才高八斗,就怕朱衣不点头。”

想在芸芸众生中出人头地,哪怕自己是千里马,也需要伯乐的赏识和提拔。

尽管苏轼苏辙都受到了父亲苏洵结交人脉的思想影响,但是他们两个都具有悲天悯人的思想。

苏辙开始支持变法,就是因为希望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但是在变法的过程当中,他发现有些政策对老百姓不利,就站在了王安石的反面。

其实,如果苏辙只是一味地想结交人脉和出人头地的话,他当时可以完全顺着王安石的意思,像他的好多当时的同僚章惇曾布一样就可以。

可苏辙做不到,为了天下苍生,他宁可得罪王安石,宁可不要高官厚禄。

宋仁宗继续支持王安石变法,却也没有按王安石说的一样,给苏辙太重的惩罚,只是让他离开了三司条例司,去了河南府做推官。

此时的苏辙依然是血气方刚的少年。

1077年,王安石罢了官,苏辙血液沸腾地写了《自齐州回论时事书》,他否定了王安石的变法:

“盖青苗行,而农无余财;

报甲行,而农无余力;

免疫行,而公私并困;

市易行,而商贾皆病。”

还向新皇宋神宗保证废除变法后国库充盈,人民安居乐业。

就在苏辙信心满满地等待神宗可以采取自己的意见时,现实却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建议不予采纳,还被贬了官。

03

经过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打击后,苏辙长大了,成熟了。

他慢慢地收起自己的锋芒毕露,变得内敛、沉稳,真的如他父亲当初给他起名字时所想得一样,做起了一个车“辙”。

他还经常劝哥哥要谨言慎行,尤其是推心置腹的时候,不是对所有人都可以的。

无奈,哥哥苏轼的性情一直没有什么大变,不光管不住嘴巴,一直惹事,在花钱上也是大手大脚,没有计划。

当你看到了苏轼的真性情和豁达的一面,在什么时候也追求心中的“诗和远方”时,有没有想过这些“诗和远方”的成本来源?

除了一些至交朋友的资助外,弟弟苏辙才是苏轼能实现诗和远方的坚强后盾。

乌台诗案,牢狱当中,以为被杀之际,苏轼第一个想到的是苏辙,他请求弟弟帮助照顾家人,在《<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中写下了感人至深的名句: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苏辙看罢后泪流满面,痛哭流涕后,他内敛的性格,让理性战胜了感性。

按照当时的规定,牢犯的只言片句都要交到最高当局接受查阅,苏辙把苏轼的诗句交了上去,其实,他是想能传到神宗手里。

还好,诗被神宗看到了,苏辙接着向神宗皇上书“乞求”,在《为兄轼下狱上书》中写道:

“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

兄弟两人手足情深的诗句,让神宗大为感动,为苏轼出狱赢得了感情分。

后有王安石和太后的说情,苏轼最终获救。

出狱后,苏轼心情大好,提笔写道:

“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未有因。”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苏轼的豁达,想到的两句俗话:

“常在江湖漂,哪有不挨刀?”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可是这豁达的背后,却是苏辙的操心和艰辛。

大家想想,苏辙一直劝哥哥要谨言慎行,可哥哥在牢狱四个月,差点被杀头,竟然没让他的“嘴巴”做出丝毫改变,一出狱又大放厥词,唉,除了增加担心外,还能说什么?

担心只是一方面,苏辙还得拖家带口地上路。

拖家带口不说,拖的还不是一家,而是两家大几十口人。

苏轼出狱的第二天被押送往黄州,苏辙被贬江西,他带着自己和哥哥的两家老小上路,两家人加起来怎么也得有三五十口。

当时的交通条件可不是现在能比的,一路是舟车劳顿不说,若瘟疫横行,那艰难就可想而知。

看过一篇文章说过,带一个熊孩子出门几天就要累到崩溃的边缘,再想想当时的苏辙,带着的可不是一个熊孩子,而是两家十几个。

尽管有妻妾帮忙,可一路的吵闹不止,吃喝拉撒睡,哪一样苏辙这个一家之主不得想着?

苏轼到了黄州游山会友,可苏辙到了江西,安顿好自家后,又接着上路送哥哥的妻妾儿女到黄州。

除了这些,更有甚者。

苏轼到哪都是“此心安处是吾乡”,不光在“吾乡”能踏实地睡觉吃喝,还热心地为“吾乡”的父老乡亲做贡献。

去惠州赴任时,苏轼没有路费,找苏辙;

到了惠州,想安居下来没有钱,找苏辙;

想为惠州搭桥修路,还是找苏辙……

04

苏辙在苏轼面前,不像是弟弟,更像是兄长,我们从苏轼的好多诗词中也能看到他对苏辙的一种“依赖”,那种通常是弟弟对兄长的依赖。

苏轼在《送李公择》中写道:

“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在《颍州初别子由两首》中写道:

“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

人生无别离,谁知恩爱重。”

在《子由将赴南都,与余会宿於逍遥堂,做两绝句》中写道:

“别期渐近不堪闻,风雨潇潇已断魂”

在《次韵答邦直子由四首》中写道:

“君虽为我此迟留,别后凄凉我已忧。”

在《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中写道: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

林语堂说:“往往为了子由,苏东坡才能写出最好的诗。”

对这句话我深有同感,弟弟子由是苏轼苏东坡一生好像都不愿离开也不能离开的人:

困难时,想到子由;寂寞时,想到子由;生死关头,想到的依然是子由……

在不容易见到弟弟后,苏东坡写道:

“相逢山谷间,一月同卧起。”——《和陶止酒》

苏东坡在密州,想起了七年未见的弟弟时写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名句,后世人都把这句话用在形容爱情上,其实,是苏东坡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由此可见,子由在苏轼心中的位置。

苏轼这样说苏辙:

“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

这不是他对弟弟的夸赞,而是内心真实的评价,苏轼知道弟弟的真才实学。

当时的相国韩琦对苏辙尤为重视,据说,在开科前,因为苏苏辙病了,韩琦特意向皇上申请科考延期。

北宋名臣张方平曾说苏轼、苏辙两兄弟:

“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慎重,成就或过之。”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写道:

“某平生见人多矣,唯见苏循州不曾忙……虽事变纷纭至前,而举止安徐,若素有处置。”

宋朝尚书都司何万在《苏文定公谥议》中写苏辙:

“朝廷尊,言路辟,忠贤相望,贵癰敛迹,边陲绥靖,百姓休息,君子谓公(苏辙)之力居多焉。”

苏轼性格奔涌外放,爱游山玩水,结交朋友,诗词大部分被人知晓,苏辙性格内敛内收,在颖昌十年,几乎谢绝了一切社交。

就像他在《杜门》和《闭门》中写到的一样:

“经年客不至,不冠仍不衣。”

“闭门颖昌市,不识颖昌人。”

苏轼的诗词、当事人和后世人对苏辙的评价、苏辙的自我评价,让我们看到了一对“和而不同”的兄弟,看到了一位豁达感性的哥哥,一位内敛理性的弟弟,更看到了人世间难得可贵的真情。

我是红七六,关注我,我们一起学习、改变、成长。

标签: 苏辙苏轼王安石宋仁宗韩琦

更多文章

  • 苏辙真是倒了八辈子霉了,遇到苏轼这么不靠谱的哥哥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苏辙,苏轼,王安石,苏洵,宋神宗,宰相

    万万没想到,苏辙做官的动力居然是为了捞苏轼,官太小还补不了苏轼捅的篓子,只好一直往上爬,最后做到了宰相。北宋有这么一对兄弟,他们在文坛同列唐宋八大家,一起参加科举,一同考中进士。哥哥性格率真,在官场上不断得罪人,不断被贬,弟弟性格沉稳,为了给哥哥擦屁股,费尽心思。这对好兄弟就是苏轼和苏辙。俗话说“打

  • 苏辙给哥哥寄了首诗苏轼随手一回便是千古名作,还诞生了一个成语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苏轼,苏辙,苏洵,钱钟书

    而苏轼与苏辙两兄弟,就是出现在这个时代当中,而弟弟苏澈更是随手给哥哥创作了一个千古作品,也因此衍生了一个成语并流传至今,这个成语就是“雪泥鸿爪”。虽然后续这两兄弟还有许多的作品创作出现,但是这随意的创作,却成为了难以超越的经典作品。兄弟情深提起三苏相信很多人均极为清楚他们的关系,父亲苏洵在文学创作方

  • 苏辙有多牛,为捞哥哥一路高升差点当皇帝,苏东坡:弟弟救我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苏辙,苏轼,皇帝,宰相,王安石

    在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名人,他们也给我们留下过很多的奇闻异事,这些故事至今还在被我们津津乐道,其中打动我们的不仅是这些有趣的故事情节,更是蕴藏在里面的各种亲情。比如说苏轼和苏辙,他们两个人就是一对兄弟,也都是那种大才子,不过苏轼更加出名一些。苏轼从小就刚正不阿,什么话都敢说,因此也就得罪了官场上的一些

  • 苏轼半夜被雨惊醒,给弟弟苏辙写下一首词,开篇14字便扣人心弦

    历史解密编辑:米薇史小范标签:茶,苏轼,苏辙,离情,梦中,宋朝,温庭筠,书法家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给我们带来震撼,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比如苏轼便是如此。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为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

  • 苏轼苏辙重逢共赏月,苏轼写一首《阳关曲》,杨万里评:四句皆好

    历史解密编辑:久叔标签:苏辙,杨万里,苏轼,阳关曲,苏洵,白居易

    北宋文学家苏轼与兄弟苏辙感情非常要好,他们在青年时代与父亲苏洵一同出川求仕时,曾同宿“逍遥堂”。某天晚上,苏轼读到韦应物的诗“哪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感慨良多。于是,苏轼与苏辙相约,他年功成名就,早早退隐,同为闲居之乐。后来,二人各自出仕当官,十余年来聚少离多,天各一方。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

  • 诗词山东|苏辙没有登顶泰山,却把哥哥苏轼遗憾坏了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日报标签:苏辙,苏轼,泰山,诗词,诸城,香草,山东省,民族乐器,千古名句

    做足了功课的苏辙徘徊三天,还是感叹,泰山这么高,那我这个腿走上去不得报废了吗?一千多年前,哥哥苏轼在山东的密州(今潍坊诸城)做知州,弟弟苏辙在济南任职,同在山东为官虽未能相见,但两人对泰山的执念,却留下一个小故事。这还得从苏辙的一次“年假”说起。(注:空镜素材来自纪录片《苏东坡》等,仅供参考。部分素

  •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什么体验?为救哥哥一路做到宰相,苏辙:太难了

    历史解密编辑:李三脚标签:苏辙,苏轼,苏洵,宋仁宗,宰相,王安石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历史治水名人,书法绘画也十分精通,但这两个领域上颇负盛名,除此之外,他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食家,“东坡肉”因他闻名。苏轼的大名人尽皆知,但他的弟弟苏辙却鲜有人知。其实苏辙的才华气度丝毫不输于苏轼,只不过他情深意重,在苏轼被贬之后,不断发奋图强,为救哥哥一路升官加职,官至宰相,兄弟

  • 有苏轼那样的哥哥,苏辙悲催吗?

    历史解密编辑:凡人摸史标签:苏辙,苏轼,仕途,后世,记者,林语堂,张爱玲,千古名句,中国传统音乐

    李一冰《苏东坡新传》已将读完,第二册大概还剩三分之一的样子。这是我所读苏轼传记的第三本。先是王水照《苏轼传》,再是林语堂《苏东坡传》。李书体量极大,厚厚两本,1048页,是王书的近两倍,林书的三倍余。在豆瓣上的评分,达到9.3分,比前两者的8.2、8.3,可谓一骑绝尘。不过,评价人数,林语堂的版本最

  • 苏辙——苏轼的守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历史解密编辑:博览群书君标签:茶,苏辙,苏轼,与君,苏洵,皇帝,宋仁宗,散文家,民族音乐,千古名句

    苏辙,字子由,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的才华世人皆知苏轼仙才,却很少有人记得背后默默付出的苏辙,与哥哥苏轼相比,存在感似乎有点低。想到与苏轼同时代的人,注定多少都要活在其阴影下,而越是最亲近的人,离阴影的中心也就更接近。作为父亲的苏洵应当是欣慰的,然后作为弟弟苏辙,感受或许就复杂的多。能够与哥哥同榜进士

  • 苏轼与苏辙:一对好兄弟,堪称古今典范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苏辙,苏轼,王安石,司马光,苏洵,宋仁宗

    1057年,19岁的苏辙和哥哥苏轼一起参加礼部会试,兄弟两个都进士及第,被置于高等,苏轼名列第一,苏辙虽然没有哥哥的成绩好,但也名登五甲。这次进士考试之后,两兄弟并没有马上步入仕途,因为他们收到了母亲故去的消息,马上陪同父亲赶回家乡为母亲守孝。但是,这次考试已经足以让两个人在京城名声大噪,为他们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