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轼雨夜惊醒,内心苦闷无依,提笔给苏辙写信,堪称传世经典

苏轼雨夜惊醒,内心苦闷无依,提笔给苏辙写信,堪称传世经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蔷薇凋零 访问量:3675 更新时间:2024/1/26 21:04:41

文/时针

苏轼的才华毋庸置疑,但是有才的人往往恃才傲物。客观公正的评价,苏轼这人的确有才,但他不够低调。苏轼的前半生可谓是顺风顺水,他在21岁的时候就已经中了进士,之后又得到了大文豪欧阳修的赏识,早年成名。

之后苏轼凭借着优秀的成绩,成功进入仕途,人生已然已经到达了巅峰。他幻想着自己的未来,希望能在官场中闯出一片天地。初登仕途的他意气风发,被自己的老上司陈希亮上了人生第一堂课,为的就是能将年轻人的这股傲气磨下去,话说年轻气盛,年轻人不气盛还叫年轻人吗?

陈希亮虽然故意打压磨炼苏轼的心性,让他增加一些抵抗挫折的能力,以期望能迅速适应之后的官场生涯。但是即便是如此,苏轼依旧还是在之后的官场生涯中,因为自己的政见与王安石不同,被王安石打压,这可不是考验,而是实打实的制裁,并且还差点因为这事丢掉性命。

要不是苏辙忙里忙外的打点,王安石手下留情,苏轼的小命就丢了。自此之后,苏轼开始了自己的贬谪之旅。

苏轼年少成名,屡遭贬谪,他非常郁闷

这就是生活,生活不会宠着你,它会让你学着长大。贬谪途中,夜里下起了大雨,苏轼听着雨声,自信心中的苦闷无处诉说,只得提笔写一封信给弟弟,谁知提笔就是名篇。

《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北宋-苏轼)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开篇“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将苏轼在雨夜中闻声惊醒的场景描绘了出来,与诗句“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滴到天明”,颇有相通的意境。以景抒情,将自己遭受贬谪的苦闷与孤苦烘托了出来。

夜晚睡在凉席之上,听着外面一声声的“寒蛩声”,苏轼联想到的是纺织的女人,而这个纺织女,当然也是个苦命人,为诗人的悲凉心境再增添一丝凉意。当时居住的环境非常恶劣,远比自己当时在京为官时候差太多了,外面下着大雨,躺在凉席上,听着外面的叫声,这样一幅场景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我在想,他居住环境必然不是高堂阔屋,我想应该是一个陋室,配合这样的场景,更能引起苏轼内心的苦闷。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一路上的经历依旧是历历在目,好似一场梦一般,感觉自己恍恍惚惚的就来到了这里,可内心觉得自己还在江亭上会友人呢。最后一句点明主旨,既是对自己的安慰,也是表达自己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大好年华,没办法建功立业,自己年轻时风华正茂,本想着之后能够大展宏图,干出一番事业。可是现实是残酷的,他不但没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还被屡次遭受贬谪。前后的处境对比下来,心理落差之大让人难以接受。

后记

即便如此,苏轼郁郁寡欢的状态并没有持续多久,在黄州的那几年,苏轼自己的心境达到了一个升华。豪放之气弥漫在自己的作品中,还是在以一个豪放乐观的心态来面对之后的生活。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就是苏轼面对生活的态度,即便人生遭到了风雨,但是我就是我,哪怕是竹庄芒鞋,也要勇敢的前行。

人生不就是这样,哪有那么多如意的事情,但是一个乐观的心态昂扬的斗志是必不可少的。“有挫折有苦难”人生战胜这些才会更加的丰富多彩。如果是只能接受一帆风顺,接受不了挫折,那么告诉你一句,只有爸妈会宝贝你,生活不会的,生活只会屈服于意志坚强的强者。

标签: 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仕途

更多文章

  • 苏炳添是不是苏轼后人?许昌苏辙后人发声

    历史解密编辑:豫知身边事标签:苏轼,苏辙,苏炳添,族谱,玄孙

    近日,知名短跑运动员苏炳添是苏轼后人的话题,引发争议。8月11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联系到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河街乡陈胡村苏青龙,苏青龙自称是北宋苏辙二十七世孙。苏青龙介绍苏氏族谱每60年修一次,他手上有一本元代的《眉阳苏氏族谱》复制本,这本族谱和苏炳添宗族公布的家谱有出入,两份族谱从苏轼的玄孙这一代

  • 被称“千年科考第一榜”,有苏轼苏辙曾巩在,但他们都不是状元郎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进士

    中国科举取士开始于隋朝(公元605年),一直到清朝1905年才被废止,总共实施了1300年,其实哪一年科举出了什么人?哪一次科举的状元是谁?真要Google去查,也还不一定能查得到。但是有这么一年的科举榜单,却被公认是“千年科考第一榜”。▲苏东坡。(图/翻摄自百科词条)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

  • 苏轼与苏辙回答生命宽度的两极答案都很完美 | 作者 徐景洲

    历史解密编辑:徐景洲标签:苏轼,苏辙,三儿,诗文,诗人,宋朝,林语堂,徐景洲,苏东坡传,民族音乐

    苏轼与苏辙,堪称手足情深的典范,而且也可以说是最高典范。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却迥异,一急一缓,一松一紧,一密一疏,一浓一淡。用现在的话说,他们是以不同的增加生命宽度的方式来增加生命的长度。毫无疑问,苏轼是以不可一日闲过的方式增加生命宽度的楷模。因此,他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创造着,随处留下名垂千古的政绩就不说

  • 苏辙:哥,你负责诗和远方,我负责眼下的“苟且”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苏辙,苏轼,王安石,宋仁宗,韩琦

    01不知道苏洵会相面还是对两个儿子的未来有不同的期盼,总之,他两个儿子的命运或许没有令他如意(被一贬再贬),但他两个儿子的性格却真的像他们的名字一样生活着。苏轼的“轼”字,是车体前面供人依靠的横木。《左传*庄公十年》中有“登轼而望之。”苏轼的字“子瞻”的“瞻就是望的意思。”苏辙的“辙”字,同样出自《

  • 苏辙真是倒了八辈子霉了,遇到苏轼这么不靠谱的哥哥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苏辙,苏轼,王安石,苏洵,宋神宗,宰相

    万万没想到,苏辙做官的动力居然是为了捞苏轼,官太小还补不了苏轼捅的篓子,只好一直往上爬,最后做到了宰相。北宋有这么一对兄弟,他们在文坛同列唐宋八大家,一起参加科举,一同考中进士。哥哥性格率真,在官场上不断得罪人,不断被贬,弟弟性格沉稳,为了给哥哥擦屁股,费尽心思。这对好兄弟就是苏轼和苏辙。俗话说“打

  • 苏辙给哥哥寄了首诗苏轼随手一回便是千古名作,还诞生了一个成语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苏轼,苏辙,苏洵,钱钟书

    而苏轼与苏辙两兄弟,就是出现在这个时代当中,而弟弟苏澈更是随手给哥哥创作了一个千古作品,也因此衍生了一个成语并流传至今,这个成语就是“雪泥鸿爪”。虽然后续这两兄弟还有许多的作品创作出现,但是这随意的创作,却成为了难以超越的经典作品。兄弟情深提起三苏相信很多人均极为清楚他们的关系,父亲苏洵在文学创作方

  • 苏辙有多牛,为捞哥哥一路高升差点当皇帝,苏东坡:弟弟救我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苏辙,苏轼,皇帝,宰相,王安石

    在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名人,他们也给我们留下过很多的奇闻异事,这些故事至今还在被我们津津乐道,其中打动我们的不仅是这些有趣的故事情节,更是蕴藏在里面的各种亲情。比如说苏轼和苏辙,他们两个人就是一对兄弟,也都是那种大才子,不过苏轼更加出名一些。苏轼从小就刚正不阿,什么话都敢说,因此也就得罪了官场上的一些

  • 苏轼半夜被雨惊醒,给弟弟苏辙写下一首词,开篇14字便扣人心弦

    历史解密编辑:米薇史小范标签:茶,苏轼,苏辙,离情,梦中,宋朝,温庭筠,书法家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给我们带来震撼,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比如苏轼便是如此。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为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

  • 苏轼苏辙重逢共赏月,苏轼写一首《阳关曲》,杨万里评:四句皆好

    历史解密编辑:久叔标签:苏辙,杨万里,苏轼,阳关曲,苏洵,白居易

    北宋文学家苏轼与兄弟苏辙感情非常要好,他们在青年时代与父亲苏洵一同出川求仕时,曾同宿“逍遥堂”。某天晚上,苏轼读到韦应物的诗“哪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感慨良多。于是,苏轼与苏辙相约,他年功成名就,早早退隐,同为闲居之乐。后来,二人各自出仕当官,十余年来聚少离多,天各一方。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

  • 诗词山东|苏辙没有登顶泰山,却把哥哥苏轼遗憾坏了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日报标签:苏辙,苏轼,泰山,诗词,诸城,香草,山东省,民族乐器,千古名句

    做足了功课的苏辙徘徊三天,还是感叹,泰山这么高,那我这个腿走上去不得报废了吗?一千多年前,哥哥苏轼在山东的密州(今潍坊诸城)做知州,弟弟苏辙在济南任职,同在山东为官虽未能相见,但两人对泰山的执念,却留下一个小故事。这还得从苏辙的一次“年假”说起。(注:空镜素材来自纪录片《苏东坡》等,仅供参考。部分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