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辛弃疾的书法作品很耐看

辛弃疾的书法作品很耐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文墨相宜 访问量:1392 更新时间:2023/12/20 0:29:15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 元夕》一词中的句子,就是在今天,细细品读,仍让人感动。他一生更多的是写了许多大气磅礴的爱国词篇,激励了许多热血青年,奋勇向前,报效祖国。他的书法却显为人知,也很有特色,堪称文人书法的典范。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为南宋词坛一代大家,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现存词600余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代表作品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等。关于更名一事,辛弃疾在抗击金人的战斗过程中,将原字“坦夫”改为“幼安”,旨在效仿西汉大将霍去病之事,也能奋勇杀敌,带领将士打败异族侵略。绍兴三十一年,金兵南下,辛弃疾聚兵二千投耿京共图恢复,为掌书记,劝京南向。次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承务郞。累官大理少卿、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等职,后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辛弃疾志在恢复而又兼资文武,但南归40多年,弃而不用过半,而用又不能尽展其才。满腔忠愤,报国无门,只能发之于诗词。

《去国帖》,纸本,册页,纵33.5厘米,横21.5厘米,行楷书,10行,110字,为酬应类信札,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帖是《宋人手简册》中的其中一页。释文:“弃疾自秋初去国,悠忽见冬,詹咏之诚,朝夕不替。第缘驱驰到官,即专意督捕,日从事于兵车羽檄间,坐是倥偬,略无少暇。起居之问,缺然不讲,非敢懈怠,当蒙情亮也。指吴会云间,未龟合并。心旌所向,坐以神驰。右谨具呈。宣教郎新除秘阁修撰,权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辛弃疾札子。”文中“秋初去国,……日从事于兵车羽檄间”,是指在江西提刑任平“茶寇”赖文政事。据《孝宗本纪》:“淳熙二年六月,以仓部郎中辛弃疾为江西提刑,节制诸军讨捕茶寇。”另据《宋会要》记:“淳熙二年九月二十四日,上谓辅臣曰:江西茶寇已剿除尽。……辛弃疾已有成功,当议优与职名,以示激劝。”辛弃疾平茶寇后,诏江西提刑除秘阁修撰,故此帖当书于淳熙二年十月间,时年36岁。

此帖虽为信札,但书法中锋用笔,点画规矩精到尽合法度,书写流畅自如,使转有法,浑厚沉婉,入笔有斩截之势,牵连则细若游丝,转折提按也都笔致分明,似从柳书间架结构而又自具面貌,笔意略显苏黄遗规。每行长短不一,娓娓道来,笔画干净利索,极其耐看,富有内涵。以稼轩词豪放激越,或以为其书当是纵横刻露的,但从此帖看则并无躁露之习,相反显得沉稳安静,工工整整,不紧不慢。此帖虽无豪纵恣肆之态,于圆润爽丽中亦不失方正挺拔之气,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为辛弃疾仅见的墨迹珍品。作品呈现涸墨两块,一块浓重,一块淡,可想而知,辛弃疾一定是在繁忙的公务中书写,匆匆忙忙,不小心把墨汗弄到纸上了,但为了节省时间,还是送出。作品开头“弃疾”二字略小,是作者谦逊的写照,按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一封回信。在文中,字小的并不太多,每行也只一到两三个而已。通篇正文字与字有一定的空间距离,更见精彩,落款字与字挨在一起,无法完全展现出书法的书卷气与文味。作品虽为手札,写的是小楷带行,但提按顿挫,一个动作也没少,即使在一个字里还写出了粗细变化,气息生动,如第四行的“倥偬”,这是这幅件作品最精彩最打动人的地方。用笔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但所用毛笔可能是略大了一点,让我们看了好像写有些字有些吃力的感觉,如第三行的“意”,第6行的“未”,笔画不是那么顺畅,结体有一点点的别扭,再看落款不少字也是如此。作为习字者,我们写小楷时,如笔大了,有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此帖曾经过元朝赵孟頫,明黄琳、项元汴,清朝永理等鉴藏,明李日华《六研斋三笔》、李佐贤《书画鉴影》著录,文物出版社《宋人书翰》册影印,刻《海山仙馆藏真帖》。本幅鉴藏印钤“杨氏家藏”、“原素斋”、“松雪斋”、“琳印”、“海印居士”、“黄琳美之”、“休伯”、“项元汴”诸印,以及“皇十一子成亲王诒晋斋图书印”、“南韵斋印”、“莲樵成勋鉴赏书画印”、“莲樵曾观”等印。

作者:支荣慧(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辛弃疾 《去国帖》

标签: 辛弃疾书法小楷苏轼诗词李清照

更多文章

  • 辛弃疾的一首心情说说,开篇就是名句,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历史解密编辑:小话诗词标签:词作,全词,词坛,诗人,宋朝,金朝,辛弃疾,刘克庄,豪放词,古典乐,千古名句

    有读者问:你最喜欢辛弃疾的哪首词,可以分享一下吗?小话诗词:我承认,这个问题get到我了。辛弃疾的很多豪放词读来都让人热血沸腾,但我却喜欢他的这一首写在石壁上的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话说回来,这首词其实是辛弃疾的一首牢骚之作。之所以称之为牢骚之作,因为就是一首写愁的词作。说得文艺一些,就是

  • 菩萨蛮·辛弃疾

    历史解密编辑:诗文漫步标签:长安,东流,鹧鸪,南宋,诗人,宋朝,辛弃疾,菩萨蛮,古典乐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 辛弃疾看到百姓祭拜拓跋焘,悲愤写下千古名作!

    历史解密编辑:国学府邸标签:辛弃疾,拓跋焘,刘裕,北魏,宋文帝刘义隆,孙权

    辛弃疾,出生于金国境内,他出生的时候,北方已经沦陷,他受到爷爷爱国主义的熏陶,亦亲眼看到百姓受到异族压迫,他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

  • 辛弃疾晚年牙齿掉落,用《卜算子》来打趣自己,读来令人捧腹大笑

    历史解密编辑:久叔标签:辛弃疾,苏轼,卜算子,诗词,牙齿,沁园春

    南宋词宗辛弃疾,一身兼具屈、杜、苏、陶数家之长,可谓是宋词的集大成者。但是,这位天才词人的一生,却过得十分苦闷和孤独。只因他虚负了一身的才华,南归四十余年,始终未能实现北伐的政治主张。面对人生中的种种苦难辛酸,辛弃疾有时也会填写一些谐趣词,来消解苦闷。比如以前我们提到的《沁园春·将戒酒止酒杯使勿近》

  • 辛弃疾把所有的豪放,都藏在临安城的那一晚,青玉案元夕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辛弃疾,临安城,虞允文,赵构,宋孝宗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是不是辛弃疾最好的词,我不敢确定,但肯定是一首让你“无法逃离”的词。一方面,如今有一家让你很难逃离的互联网公司以此为名,另一

  • 辛弃疾一首《鹧鸪天》,生动地描绘出人们向往的田园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老树标签:江南,李白,秀丽,情致,南宋,诗人,辛弃疾,鹧鸪天,古典乐

    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这话相信大部分人没有异议。但是,很多人即便有才,也不一定能得到发挥,这也是社会现实。辛弃疾可谓是文武全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可就是得不到重用,你说悲哀不悲哀。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被金兵所占。他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他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

  • 李健演绎辛弃疾泪崩,《斯文江南》致敬“大宋第一孤勇者

    历史解密编辑:北青网-北京青年报标签:李健,大宋,南宋,诗人,辛弃疾,李宗翰,欧阳奋强,斯文江南·经典围读会

    南京,一个让人无限怀古、落泪的城市。李白说“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刘禹锡写“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本周五晚20:30,由东方卫视、南瓜视业联合出品的百岁山《斯文江南》将继续围读“金陵文枢”。最经典的“宝玉”欧阳奋强,时隔36

  • 辛弃疾一生600多首诗词,又力主抗金,为何却一字不提岳飞?

    历史解密编辑:皮皮故事会标签:辛弃疾,岳飞,诗词,陆游,贺新郎,宋孝宗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主战、抗金、豪放、杀人……”只要提起辛弃疾,总会把他和这些词语放到一起。同时也为我们勾勒出一副无所畏惧、率性而为的英雄形象,现代人也将其称为“南宋第一古惑仔”。名义上为调侃,实则也是对他过去经历的认可。辛弃疾于1140年出生,因为南宋割地求和,自己也长期生活在金人

  • 壹点号“寻访名士”之辛弃疾:文武双全真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齐鲁壹点标签:苏轼,山东,名士,稼轩,金朝,南宋,宋朝,辛弃疾,李清照,壹点号,古典乐,千古名句

    记者 周静 实习生 朱佳欣寻海右亭古,访名士踪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壹点号策划发起“寻访名士”线下系列活动,邀请壹点号作者和特约嘉宾,共同走进济南的历史古迹,探寻文化名人背后的故事。5月16日上午,活动第二站来到位于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港街道四风闸村的辛弃疾纪念馆,寻访“大宋第一古惑仔”辛弃疾

  • 历史上的今天:辛弃疾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正观新闻标签:苏轼,赵构,诗人,金朝,南宋,辛弃疾,李清照,豪放派,古典乐,稼轩长短句

    1140年5月28日(宋高宗绍兴十年五月十一日),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出生于山东东路济南府(今山东省济南市)。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著名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自小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他跟着祖父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因此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