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有人建议移出课本,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该词作于公元1174年,此时的南宋国力日渐衰微,金军的马蹄时刻逼近中原地区,全国上下人心惶惶、情势岌岌可危。然而,宋廷上下却日夜沉溺于歌舞声色中,全然不顾王朝与百姓的安危。
作为一位胸怀大志、忧国忧民的爱国词人兼将领,辛弃疾全力主张抗金。自公元1161年起,正值壮年的辛弃疾便带领家乡弟兄起义,将收复失地与报效祖国作为终生事业。然而,由于辛弃疾的理想与抱负在朝中过于格格不入,他屡屡遭受宋廷投降派的打压、排挤与弹劾,终日愤愤不平。
尽管报国热血早已涌上心头,却毫无用武之地,忍无可忍之下,他只能借词抒发自己壮志未酬、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的情怀。时值元宵佳节,灯火通明、热闹非凡,车辆人马络绎不绝,精心打扮得娇俏女子结伴而行,融入繁华盛世之中。
而词人独独在寻找那位不与香髻美女为伴、也不乘坐豪华马车,而是独自一人伫立于灯火阑珊处的女子。词人看似在写与意中人相会的场景,实则是借那位孤芳自赏的女子来表明自己不愿加入懦弱投降派的立场,词的构思巧妙得令人赞不绝口。
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收复大宋山河,从未停止抗金的脚步。他笔下的词多围绕爱国情怀、仕途黑暗与农村生活所展开,《青玉案》便是一首抒发词人心志的婉约词。不过,相比于婉约词,辛弃疾的作品中豪放词的占比极高。其中,《破阵子》是冠绝古今的千古名篇,然而如今这首词却屡遭质疑,还有人建议将其移除教材,这是为何?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学生家长建议删除《破阵子》辛弃疾的《破阵子》现被收录于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的教材中,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本首词的教学过程中,以教会学生掌握字词、疏通词意为基本要求,以带领学生体会词人所表达的建功立业、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情怀为重难点。
然而,这一首满怀豪情壮志的词却被学生家长列入建议教科书删改篇目的行列。而带头建议的家长给出的理由是《破阵子》传递的思想、三观不正,其中的愚忠思想与现代社会宣扬的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对此,不少明辨是非的网友便忍不住直言回怼:“瞎胡闹!”。还有网友表示:倘若把《破阵子》都删了,教材里就没剩几篇文章了。其实,学生家长建议删除教材文章的现象已经不是首次出现,不少家长缺乏基本的知识素养与自身的判断能力。
又过分紧张孩子的学业,因而只要网络上传播专家、学者批评某篇文章或古诗词的消息,这些家长往往随波逐流,认为这些被批判的作品存在大问题,有足够的理由被剔除课本。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自诞生起便备受质疑。
余光中认为文中充斥着大量女性意象,不利于中学生阅读;莫言认为此文不过是病态的唯美。在专家学者发表完各自的观点后,学生家长们也开始吹毛求疵,毫无依据地批判起《荷塘月色》。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破阵子》是辛弃疾在信州闲居时所创作的豪放风格的词。题目中的陈同甫名为陈亮,是辛弃疾志同道合的好友,二人才干相当,个性相似,心中都怀揣着报国的热枕。公元1188年,辛弃疾在赋闲期间同陈亮相见,两人畅谈古今,共议大事,并作词相和。
对于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来说,受伤流血都不算什么,报国无门、怀才不遇才是最大的痛苦与悲哀。因此,在仕途上备受冷落与排斥的辛弃疾只能通过文学创作来发泄心中的愤懑不平,控诉南宋朝廷政局的黑暗与腐败。辛弃疾在家中闲居,心中积郁已久,恰逢好友即将远行,他只能借酒消愁。
喝到畅快淋漓之时,词人睁开朦胧的双眼仔细端详手中宝剑,却意识到扎根在内心深处的报国志向难以实现,愁绪涌入心头。回想起当初热血澎湃的抗金生活,仿佛犹在眼前,那迎风飘扬的旗帜,那波澜壮阔的沙场以及战役获胜后士兵喝酒吃肉的热闹场景,词人的心中顿时得到些许慰藉。
下阙的节奏感尤为激烈,词人借用“的卢”的典故渲染慷慨激烈的战争氛围,同时间接表达自己渴望驰骋沙场的愿望。然而,现实与梦想差之千里,一切不过是南柯一梦罢了。所谓的胜利只存在于梦境之中,梦醒之后,反而更令人悲愤交加、痛彻心扉。
愚忠还是爱国?学生家长之所以抨击《破阵子》,是因为他们认为这首词宣扬了愚忠思想,然而历代史学专家在赏析本词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这首词饱含作者的爱国情怀,那么辛弃疾究竟是愚忠还是爱国呢?辛弃疾除了词人的身份外,还是一个上阵杀敌的将领,他这一生成也沙场,败也沙场。
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君王高高在上、俯视天下,代表了一整个王朝。因此,辛弃疾一生追求报效祖国,说到底还是等同于效忠君主。然而,这种爱国情怀以及对君王的忠诚绝对不等同于愚忠,而是受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与条件的限制而产生的思想。
辛弃疾自小深受忠君爱国思想的熏陶,成人后的理想志向也是通过上阵杀敌来保卫祖国、效忠君王。如果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看,辛弃疾的思想没有丝毫问题。有不少人紧抓“了却君王天下事”来佐证辛弃疾的“愚忠”行为,未免过于牵强。
其实,此处辛弃疾并非想要了却南宋君主的国家大事,而是自己心中的抱负与志向。此外,辛弃疾何尝不知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懦弱无能,甘于做投降派?可奈何他空有一腔报国热血,却一身武艺无处施展。倘若辛弃疾确有愚忠思想,他为何要一味坚持抗金杀敌、与投降派做对抗?
何不主动迎合君王与其他官员的“求和”主张,或许可以凭此机会升官加爵、平步青云。倘若辛弃疾对南宋君主只有愚忠,那么他将收复失地作为平生夙愿未免太过多此一举,完全是费力不讨好的行为。由此可见,辛弃疾非但不愚忠,反而还是一个拥有豪情壮志的爱国之士。
结语:综上,《破阵子》从结构上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且密切结合词人的政治境遇与生活背景,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不应当被移除中学语文教材。至于家长质疑词中宣扬“愚忠”思想也是子虚乌有。
因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君王不仅仅是君王,更代表着南宋,也是一整个国家。因此,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一定要结合社会背景来分析,且不可断章取义或囫囵吞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