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有人建议移出课本,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有人建议移出课本,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故事上集 访问量:3824 更新时间:2023/12/19 21:11:08

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有人建议移出课本,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该词作于公元1174年,此时的南宋国力日渐衰微,金军的马蹄时刻逼近中原地区,全国上下人心惶惶、情势岌岌可危。然而,宋廷上下却日夜沉溺于歌舞声色中,全然不顾朝与百姓的安危。

作为一位胸怀大志、忧国忧民的爱国词人兼将领,辛弃疾全力主张抗金。自公元1161年起,正值壮年的辛弃疾便带领家乡弟兄起义,将收复失地与报效祖国作为终生事业。然而,由于辛弃疾的理想与抱负在朝中过于格格不入,他屡屡遭受宋廷投降派的打压、排挤与弹劾,终日愤愤不平。

尽管报国热血早已涌上心头,却毫无用武之地,忍无可忍之下,他只能借词抒发自己壮志未酬、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的情怀。时值元宵佳节,灯火通明、热闹非凡,车辆人马络绎不绝,精心打扮得娇俏女子结伴而行,融入繁华盛世之中。

而词人独独在寻找那位不与香髻美女为伴、也不乘坐豪华马车,而是独自一人伫立于灯火阑珊处的女子。词人看似在写与意中人相会的场景,实则是借那位孤芳自赏的女子来表明自己不愿加入懦弱投降派的立场,词的构思巧妙得令人赞不绝口。

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收复大宋山河,从未停止抗金的脚步。他笔下的词多围绕爱国情怀、仕途黑暗与农村生活所展开,《青玉案》便是一首抒发词人心志的婉约词。不过,相比于婉约词,辛弃疾的作品中豪放词的占比极高。其中,《破阵子》是冠绝古今的千古名篇,然而如今这首词却屡遭质疑,还有人建议将其移除教材,这是为何?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学生家长建议删除《破阵子》辛弃疾的《破阵子》现被收录于人教版九年级语的教材中,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本首词的教学过程中,以教会学生掌握字词、疏通词意为基本要求,以带领学生体会词人所表达的建功立业、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情怀为重难点。

然而,这一首满怀豪情壮志的词却被学生家长列入建议教科书删改篇目的行列。而带头建议的家长给出的理由是《破阵子》传递的思想、三观不正,其中的愚忠思想与现代社会宣扬的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对此,不少明辨是非的网友便忍不住直言回怼:“瞎胡闹!”。还有网友表示:倘若把《破阵子》都删了,教材里就没剩几篇文章了。其实,学生家长建议删除教材文章的现象已经不是首次出现,不少家长缺乏基本的知识素养与自身的判断能力。

又过分紧张孩子的学业,因而只要网络上传播专家、学者批评某篇文章或古诗词的消息,这些家长往往随波逐流,认为这些被批判的作品存在大问题,有足够的理由被剔除课本。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自诞生起便备受质疑。

余光中认为文中充斥着大量女性意象,不利于中学生阅读;莫言认为此文不过是病态的唯美。在专家学者发表完各自的观点后,学生家长们也开始吹求疵,毫无依据地批判起《荷塘月色》。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破阵子》是辛弃疾在信州闲居时所创作的豪放风格的词。题目中的陈同甫名为陈亮,是辛弃疾志同道合的好友,二人才干相当,个性相似,心中都怀揣着报国的热枕。公元1188年,辛弃疾在赋闲期间同陈亮相见,两人畅谈古今,共议大事,并作词相和。

对于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来说,受伤流血都不算什么,报国无门、怀才不遇才是最大的痛苦与悲哀。因此,在仕途上备受冷落与排斥的辛弃疾只能通过文学创作来发泄心中的愤懑不平,控诉南宋朝廷政局的黑暗与腐败。辛弃疾在家中闲居,心中积郁已久,恰逢好友即将远行,他只能借酒消愁。

喝到畅快淋漓之时,词人睁开朦胧的双眼仔细端详手中宝剑,却意识到扎根在内心深处的报国志向难以实现,愁绪涌入心头。回想起当初热血澎湃的抗金生活,仿佛犹在眼前,那迎风飘扬的旗帜,那波澜壮阔的沙场以及战役获胜后士兵喝酒吃肉的热闹场景,词人的心中顿时得到些许慰藉。

下阙的节奏感尤为激烈,词人借用“的卢”的典故渲染慷慨激烈的战争氛围,同时间接表达自己渴望驰骋沙场的愿望。然而,现实与梦想差之千里,一切不过是南柯一梦罢了。所谓的胜利只存在于梦境之中,梦醒之后,反而更令人悲愤交加、痛彻心扉。

愚忠还是爱国?学生家长之所以抨击《破阵子》,是因为他们认为这首词宣扬了愚忠思想,然而历代史学专家在赏析本词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这首词饱含作者的爱国情怀,那么辛弃疾究竟是愚忠还是爱国呢?辛弃疾除了词人的身份外,还是一个上阵杀敌的将领,他这一生成也沙场,败也沙场。

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君王高高在上、俯视天下,代表了一整个王朝。因此,辛弃疾一生追求报效祖国,说到底还是等同于效忠君主。然而,这种爱国情怀以及对君王的忠诚绝对不等同于愚忠,而是受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与条件的限制而产生的思想。

辛弃疾自小深受忠君爱国思想的熏陶,成人后的理想志向也是通过上阵杀敌来保卫祖国、效忠君王。如果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看,辛弃疾的思想没有丝毫问题。有不少人紧抓“了却君王天下事”来佐证辛弃疾的“愚忠”行为,未免过于牵强。

其实,此处辛弃疾并非想要了却南宋君主的国家大事,而是自己心中的抱负与志向。此外,辛弃疾何尝不知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懦弱无能,甘于做投降派?可奈何他空有一腔报国热血,却一身武艺无处施展。倘若辛弃疾确有愚忠思想,他为何要一味坚持抗金杀敌、与投降派做对抗?

何不主动迎合君王与其他官员的“求和”主张,或许可以凭此机会升官加爵、平步青云。倘若辛弃疾对南宋君主只有愚忠,那么他将收复失地作为平生夙愿未免太过多此一举,完全是费力不讨好的行为。由此可见,辛弃疾非但不愚忠,反而还是一个拥有豪情壮志的爱国之士。

结语:综上,《破阵子》从结构上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且密切结合词人的政治境遇与生活背景,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不应当被移除中学语文教材。至于家长质疑词中宣扬“愚忠”思想也是子虚乌有。

因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君王不仅仅是君王,更代表着南宋,也是一整个国家。因此,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一定要结合社会背景来分析,且不可断章取义或囫囵吞枣。

更多文章

  • 辛弃疾最苍劲的一首词,被选入高中课本,成为念念不忘的历史名篇

    历史解密编辑:毛毛看海标签:刘裕,武帝,典故,诗人,宋朝,南宋,辛弃疾,信平君,永遇乐,古典乐

    最近,给大家介绍了几首辛弃疾的词,很受喜欢。辛词的风格沉郁苍凉,雄浑悲壮,重在抒发希冀统一河山的豪情壮志,倾诉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今天介绍的这首词,是辛词中的一首名篇,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首,重温此词,不知大家会有怎样的感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 济南名人传之辛弃疾:文能写600多首诗,武能50多人硬刚50000人

    历史解密编辑:贪吃的骆驼标签:金人,皇帝,硬刚,辛弃疾,周宣王,官宦世家,济南名人传

    能跑得动的人,几乎都跟着新皇帝跑过了长江,而那些因为各种羁绊没能南撤,且活下来的人,自然就成了金人的俘虏,这其中就包括官宦之家出身的辛赞一家人。因为辛赞有一定出身,所以金人就安排他在金朝入职,辛赞出自官宦世家,常年学习圣人儒学,本心是非常不愿意给金人卖命的,但是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他不得不委曲求全。

  • 挑灯看剑辛弃疾(一)

    历史解密编辑:华西都市报标签:辛弃疾,岳飞,范仲淹,王安石

    辛弃疾像《去国帖》册页南宋辛弃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祝勇故宫的书法风流辛弃疾的词,王国维喜欢“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笔者喜欢的,则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笔者在《待从头,收拾旧山河》里说,唐代饱受藩镇之害,宋代为防武人作乱,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像岳飞、韩世忠这样出入沙场的武将,

  • 辛弃疾的这首送别词,短短5句,句句抄袭,却行云流水,不输原创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苏轼,诗词,南宋,诗人,金朝,辛弃疾,忆王孙,王安石,李清照,送别词,古典乐,千古名句

    唐宋是一个文人辈出的朝代,而宋代则更为突出。说起宋朝,我们首先能够想到的就是“宋词”了,宋词有“豪放派”、“婉约派”之分。在豪放派中,最出名的词人就应当属苏轼和辛弃疾了。与苏轼这样单纯的文人士子不同,辛弃疾本是行武出生,当初孤身一人从金营之中将叛将擒拿归来,也因此一战成名,可以说辛弃疾有着“万夫不敌

  • 辛弃疾:身为南宋武将,却不受重用,六次遭弹劾,外面养六个小妾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辛弃疾,小妾,朱熹,赵构,苏轼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和豪放派词人,我们应该都读过他笔下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词。可惜的是,他生活在了一个“重文轻武”的南宋时代,收复中原的志向至死都没有实现。辛弃疾为后人留下来的宋词多达629首,数量上排在第一位,排名第二的苏轼也仅仅只有362首。别看他写了

  • 碧血丹心铸词帝——辛弃疾,金戈铁马里的豪放与灯火阑珊处的婉约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辛弃疾,岳飞,宋孝宗,灯火阑珊处,碧血丹心

    辛弃疾,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

  • 最美诗词 |《西江月》辛弃疾

    历史解密编辑:喵咪文学标签:明月,诗词,上片,南宋,诗人,金朝,辛弃疾,西江月,浣溪沙,千古名句

    【心情词签】【本期关键词】田园 稻香 丰收 喜悦【诗词原文】《西江月》南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精华赏析】《西江月》本来是唐代教坊曲,词牌名可能来自于李白的《苏台览古》诗:“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

  • 辛弃疾的另一面:南宋最会打仗的词人,却鲜为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暴龙历史记标签:辛弃疾,金人,赵构,宋孝宗,朱熹

    说到辛弃疾,不由得就会想起他的词。作为豪放派词人,很少有人知道,辛弃疾更是一位为祖国征战疆场的爱国青年。明月别枝惊鹊北宋王朝覆灭,北方大面积领土沦陷,落入了金人手中。辛弃疾就出生在南宋的绍兴十年,正是岳飞在北伐抗金的这一年,岳家军一路披荆斩棘,先后赢得了郾城大捷、收复了洛阳、郑州等地,马上就要取得决

  • 少不读苏东坡,老不读辛弃疾!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标签:辛弃疾,苏轼,贺新郎,唐诗

    苏和辛,一茶一酒,一清一浊。唐诗下酒,宋词伴茶,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被唐诗宋词和各种古典名著包围的我们,都知“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却不知“少不读苏轼,老不读辛弃疾”。少时读苏轼,容易陷入虚无。老来读辛弃疾,人生过半却意难平。此话并非莫须有,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一个家学渊博,一门三学士,四十

  • 什么才是辛弃疾的遗憾?为什么很多人称他为宋词第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万一爱音乐标签:江南,陈亮,宋军,金人,岳飞,宋词,南宋,诗人,宋朝,辛弃疾,古典乐

    如果要写辛弃疾,就不能只写辛弃疾。要写他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要写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更要写他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可怜“辛”“弃”“疾”三个字,写的皆是人间苦,整整一生写的都是遗憾。王国维曾把稼轩抬为南宋词坛之首,一句:“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