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最美诗词 |《西江月》辛弃疾

最美诗词 |《西江月》辛弃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喵咪文学 访问量:348 更新时间:2024/3/28 3:32:40

【心情词签】

【本期关键词】田园 稻香 丰收 喜悦

【诗词原文】

《西江月》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精华赏析】

《西江月》本来是唐代教坊曲,词牌名可能来自于李白的《苏台览古》诗:“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月》这个词调在《全宋词》的使用频率高达490次,算是宋代词人相对比较偏爱的词调之一,这也是辛弃疾比较喜欢的一个词调。《西江月》的格律形式也很特别,是平仄韵通叶格。上、下片各两平韵一仄韵。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看上去句句都是在写田园风景,可事实上,句句都没有离开田园生活当中的人。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明月当空,清风习习,惊起的鹊儿离开了栖息的树枝,半空中传来鹊儿翅膀扑腾的声音,树林里又隐隐听到知了的鸣叫,真可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而偶尔的动态,又更加衬托出夜晚总体上的安静,这正是我们熟悉的夏天的乡村夜景。

接下来的这两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含蓄地告诉我们:主人公登场了。“稻花香里说丰年”,一个“说”字,就告诉了我们,这绝对不是词人一个人在自言自语,而是至少有两个人以上在说话。能够在这样的夜晚,和词人一起闻着稻花香,听着一阵阵青蛙叫声,说说笑笑谈论着丰收年的,一定就是当地的老农。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上片没有一个字说到“人”,可是 “人”始终是这个乡村的主角,如果说宁静的乡村夏夜其实暗含着热闹喜悦的气氛,那么,这种热闹的气氛,绝对不是仅仅由喜鹊和知了的声音带来的,而是丰收的希望给村民带来了抑制不住的喜悦,使得整首《西江月》洋溢出一种明快和欢悦的情调。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上片隐约写了一群人站在稻田边喜笑颜开地讨论着丰收,下片就自然地转到了词人一个人的所见所闻了。和邻居老农痛痛快快聊了一会儿天之后,词人告别他们独自继续走在了回家的路上了。他看到的是什么呢?“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和上片的风景相比有了细微的变化,上片是夜空晴朗,明月如水,可下片里星星突然显得寥落稀疏了,这意味着一会儿工夫就变天了,从明月当空,到星星稀少,再到几滴小雨落下,短短两句词“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就完成了一系列的天气变化。

这不期然飘下来的两三点雨,让词人着急着要回家避雨了,可是黑灯瞎火的,本来在白天显得非常清楚的路线,到了半夜也变得有些陌生了,“旧时茅店社林边”,“社”应该是指祭祀土地神的土地庙。词人清楚地记得,那个茅店应该就在树林边土地庙附近,怎么走了那么半天还没看到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正在疑惑的时候,词人顺着脚下的小路转过溪水上的一座小桥,猛一抬头,那个茅店就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结尾两句仍然是纯粹写景,可是词人既然发现了熟悉的茅店,说明他又找着了回家的方向,那种惊喜的感觉已经呼之欲出了。

一首《西江月》,从头至尾没有出现一个人,貌似句句写景,但其实又是句句写人。辛弃疾并不只是一个田园风光的旁观者,他已经将自己的忧乐情怀完全融入了农民的生活,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花一鸟,一片蛙声,一缕稻香,我们看到的似乎都只是乡村的自然风景,但其实,处处都寄托着词人最真实的经历和真诚的情感。

【知识点·速读】

1、《三国演义》演绎了一段曹操创作《短歌行》的背景:建安十三年(208)十一月十五日的晚上,也就是赤壁大战的前夕,曹操率八十万大军南下,破荆州、下江陵,顺长江往东,准备攻打割据江南的孙权刘备,一统天下。那天晚上天气晴朗,皓月当空,百万雄师阵容整齐,宽阔的长江水面上,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曹军战船。一时间,曹操胸中不禁豪情万丈,充满了即将大获全胜的渴望和喜悦。于是他下令,要和众将士在战前痛饮一番,以壮军威。

将士们酣饮谈笑的声音,惊起了树上栖息的乌鹊,好几只乌鹊扑棱着翅膀一路向南飞去。曹操诧异地问:“怎么乌鹊会在半夜鸣叫呢?”左右赶紧回答:“今夜月色明亮,乌鹊看到了以为是天要亮了,所以离开树枝鸣叫。”曹操哈哈大笑,他取来长矛,立于船头,又将酒杯斟满,满饮三大杯之后,将长矛一横,高歌了一曲慷慨激昂的《短歌行》。

2、乌鹊在古典诗词中一般指的是喜鹊,喜鹊是一种和人很亲近的鸟儿,最喜欢将鹊巢筑在民宅旁边的大树上。古人甚至认为乌鹊鸣叫预示着远行的游子将要归来:“干鹊噪而行人至。”(《西京杂记》)唐代诗人王勃的《寒梧栖凤赋》里也说到过鹊儿报信的这一特点:“游必有方,骇南飞之惊鹊;音能中吕,嗟入夜之啼鸟。”

3、辛弃疾写这首《西江月》大约是写在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左右。1181年,也就是辛弃疾四十二岁的时候,他从浙西路提刑任上被罢职,随后就一直定居在江西上饶,到1190年,他已经五十一岁了,在农村的闲居岁月进入了第十个年头。虽然辛弃疾的日常生活并不需要依靠种地来维持,可是十年的闲居,他早已和当地的农民打成了一片,他和农民真的已经达到了那种同命运共呼吸的地步。

【品读赏味】

【拓展推荐】

1、《青玉案·元夕》南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摸鱼儿》南宋·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3、《松门寺》五代·卢延让

山寺取凉当夏夜,共僧蹲坐石阶前。

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

衣汗稍停床上扇,茶香时拨涧中泉。

通宵听论莲华义,不藉松窗一觉眠。

4、《浣溪沙》南宋·辛弃疾

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新。

【本期心语】

一草一木,一花一鸟,一片蛙声,一缕稻香,看似再平凡不过的乡村图景,却是最具诗意的烟火人间。

【想和你聊】

我们大多数时候都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对乡野充满向往,什么是你理想中的田园生活?请留言与我们分享吧。

不想错过我们每天的推送?

您可 以进入【每日解读诗词】主页面,

点击右上角的三个点点图标,

更多文章

  • 辛弃疾的另一面:南宋最会打仗的词人,却鲜为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暴龙历史记标签:辛弃疾,金人,赵构,宋孝宗,朱熹

    说到辛弃疾,不由得就会想起他的词。作为豪放派词人,很少有人知道,辛弃疾更是一位为祖国征战疆场的爱国青年。明月别枝惊鹊北宋王朝覆灭,北方大面积领土沦陷,落入了金人手中。辛弃疾就出生在南宋的绍兴十年,正是岳飞在北伐抗金的这一年,岳家军一路披荆斩棘,先后赢得了郾城大捷、收复了洛阳、郑州等地,马上就要取得决

  • 少不读苏东坡,老不读辛弃疾!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标签:辛弃疾,苏轼,贺新郎,唐诗

    苏和辛,一茶一酒,一清一浊。唐诗下酒,宋词伴茶,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被唐诗宋词和各种古典名著包围的我们,都知“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却不知“少不读苏轼,老不读辛弃疾”。少时读苏轼,容易陷入虚无。老来读辛弃疾,人生过半却意难平。此话并非莫须有,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一个家学渊博,一门三学士,四十

  • 什么才是辛弃疾的遗憾?为什么很多人称他为宋词第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万一爱音乐标签:江南,陈亮,宋军,金人,岳飞,宋词,南宋,诗人,宋朝,辛弃疾,古典乐

    如果要写辛弃疾,就不能只写辛弃疾。要写他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要写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更要写他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可怜“辛”“弃”“疾”三个字,写的皆是人间苦,整整一生写的都是遗憾。王国维曾把稼轩抬为南宋词坛之首,一句:“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

  • 辛弃疾醉言:杭州不可做首都!朋友听后连夜逃跑:不逃,必被灭口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故事上集标签:陈亮,江南,金人,文才,赵构,首都,金朝,宋朝,南宋,辛弃疾,古典乐

    辛弃疾醉言:杭州不可做首都!朋友听后连夜逃跑:不逃,必被灭口冰心先生曾说:“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近期,笔者一直致力于向大家推荐古代精品历史书。最近,笔者有幸拜读了明代学者冯梦龙的史学著作,有“小资治通鉴”之称的《智囊》,感到特别有收获。而在这本《智囊》中,为我们介绍了完全与我们印象中不一样的辛

  • 辛弃疾的大手笔之作,惊艳了后世800多年,其中的名句深入人心!

    历史解密编辑:云端书馆标签:辛弃疾,苏轼,孙权,曹操,周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最耀眼的明星当属辛弃疾,才华可以比肩苏轼,所以被后人称为“苏辛”,我们都知道苏轼的词气势磅礴,给人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其中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抑扬顿挫,成为了宋词里无法超越的经典,每一句都是字斟句酌,写出了气吞山河的气势,抚今追昔,由眼下的困境,回望历史,由此表达了对于周瑜的钦佩和羡慕,可

  • 辛弃疾又一首绝妙宋词,用了两种特殊韵脚,堪称古今奇作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苏轼,韵脚,声韵,宋词,宋朝,南宋,诗人,辛弃疾,水龙吟,豪放词,古典乐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词至苏东坡,乃是一大变。东坡首倡豪放词风,提出以诗为词,拓宽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改造了词风,使得词的文体地位大大提高。然而自苏东坡后,其豪放词却是无人继承,直至靖康之变宋室南渡之后豪放词方才大盛。在南宋,豪放词可谓是占据了词坛大半江山,至辛弃疾时发展至顶峰。辛弃疾继承了苏东坡

  • 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哪个字出了问题?家长建议移除课本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辛弃疾,破阵子,孔子,诗词,刘禹锡

    引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孔子被世人称为圣人,在他教学的一生中,亲自为学生们挑选了几本书本当做教材,其中包括《诗》《书》《礼》等,孔子的一生都在言传身教,他的学生也将他的言行记录了下来,他的教育影响了许多人的一生。

  • 辛弃疾一生六百多首诗词,又力主抗金,为何却一字不提岳飞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辛弃疾,岳飞,秦桧,赵构,陆游,宋朝,古典乐,艺术家

    辛弃疾,中国历史上的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苏轼合称“苏辛”,一生留下六百多首诗词,在中国文坛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鲜为人知的是,对辛弃疾而言,写诗只是副业,抗金才是主业,曾被御史以“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为罪名弹劾。主战、抗金、豪放、杀人.......这些非常阳刚的词语放在一起,让人轻

  • 辛弃疾的书法作品很耐看

    历史解密编辑:文墨相宜标签:辛弃疾,书法,小楷,苏轼,诗词,李清照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 元夕》一词中的句子,就是在今天,细细品读,仍让人感动。他一生更多的是写了许多大气磅礴的爱国词篇,激励了许多热血青年,奋勇向前,报效祖国。他的书法却显为人知,也很有特色,堪称文人书法的典范。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 辛弃疾的一首心情说说,开篇就是名句,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历史解密编辑:小话诗词标签:词作,全词,词坛,诗人,宋朝,金朝,辛弃疾,刘克庄,豪放词,古典乐,千古名句

    有读者问:你最喜欢辛弃疾的哪首词,可以分享一下吗?小话诗词:我承认,这个问题get到我了。辛弃疾的很多豪放词读来都让人热血沸腾,但我却喜欢他的这一首写在石壁上的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话说回来,这首词其实是辛弃疾的一首牢骚之作。之所以称之为牢骚之作,因为就是一首写愁的词作。说得文艺一些,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