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被誉为“辛弃疾词中第一、压卷之作”,结尾这一问成千古佳句

被誉为“辛弃疾词中第一、压卷之作”,结尾这一问成千古佳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趣故史 访问量:2579 更新时间:2023/12/20 1:06:49

说起辛弃疾,对于这个人我们都不是很陌生,初中高中甚至是小学的课本上我们都读过他的诗词,他是我国历史上词创作最多的人,在词上的成就颇多,与苏轼,李清照齐名,不同于李清照的婉约派,辛弃疾是豪放派。

他将民族危亡与自身联系在一起,把恢复中原作为己任,但是他却郁郁不得志,空有一腔热血,不得重用。因此他将自己的一腔抱负写在词中,读他的词作,慷慨激昂,但又不失细腻,运用典故,题材广泛。

被誉为“辛弃疾词中第一、压卷之作”,结尾这一问成千古佳句

而且辛弃疾对于典故的运用可谓是炉火纯青,典故在词中的运用毫无违和感,和他的词融为一体,可见他的文学功底深厚。而他的词中最为出色的还是这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之多,质量之好,他的词就像一座丰碑,让人无法超越。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六十六岁的辛弃疾在谋划北伐的韩侂胄执政期间,看似得到重用,但实则是通过辛弃疾这样的老牌将领笼络人心,然而辛弃疾却积极备战北伐,但他也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的孤立无援,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恐北伐失败,百姓流离失所,在这样失意的状态下,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怀古,感慨时局,忧国忧民。

京口是三国时期孙权设置的重镇,就有了第一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三国时期京口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也正是这样的地方,叫辛弃疾怀念以前的英雄豪杰,好一句“寄奴曾住”,刘裕两次北伐成功,更是这样的典故寄托着辛弃疾对于北伐的重视和希望北伐成功的信念。

繁华落尽,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词的下阙,更是用典很多,将历史人物和辛弃疾所在的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毫无违和感。辛弃疾以刘义隆北伐三次失败的案例来劝谏韩侂胄不要冒进北伐,容易走前人的老路,遭受失败。而且辛弃疾的建议不被采纳,希望韩侂胄能够谨慎。

接下来的一句就是感叹变换无常,宋朝给了金朝休养生息的机会,错失良机攻打金。同时也担心韩侂胄冒进不听劝谏,不明白忠言逆耳利于行而导致失败。

最后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更是用廉颇暗示自己,廉颇曾经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因为党派战争被闲置,这和作者辛弃疾的境遇很像。

即使后来赵王想起来廉颇,也被政治斗争陷害无法得以重用,就像辛弃疾即使被用,但是因为与韩侂胄意见相左,不被重用。党派之争,主合派和主战的派的矛盾,主站派的领头人的冒进,这一切的一切,辛弃疾都看在眼里,廉颇的结局和他的结局何其相似,引起共鸣。

古诗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将汉字押韵艺术,和声律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唐诗的凝练,宋词的意境深远,曲调悠长,都给了我们极大的心灵享受。

尤其是宋词,豪放派和婉约派所诞生的词作,百花齐放,将宋词点缀得更加闪耀。像是李煜的“亡国之词”;苏轼的“狂放豪迈”;李清照的“婉约愁绪”,都能给替我们诉说心中的喜怒哀乐,抒发各种情感。

现在许多孩子的语文成绩都不太好,就是因为积累的不够多。所以诗词集这时候就能帮上大忙啦。

“腹有诗书气自华”,每天睡前给孩子念几首诗,孩子慢慢在潜移默化中,就会被熏陶出文学素养。

让我们的生活里多一点诗词,诗词的力量是伟大的,诗词永不过时!

仅需89块钱,也就是一件衣服、一顿快餐的钱便可以接受文化的熏陶,让孩子从小接受诗词文化的熏陶和文人雅士的智慧!点击链接购买购买吧~

结语:这首词中,辛弃疾把自己的遭遇和古人的典故完美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看出辛弃疾文学功底深厚,另一方面就是可以看出辛弃疾用典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将古人的情怀和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情感中,不得不叹服。

辛弃疾壮志难酬,渴望收复失地,恢复中原,可不得重用,韩侂胄给了希望,但最后也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抱憾终身,辛弃疾的词中大多可以体现这位词人的无助和愤懑之情。

更多文章

  • 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有人建议移出课本,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故事上集标签:宣扬,抗金,诗人,金朝,南宋,辛弃疾,破阵子,婉约词,青玉案,古典乐

    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有人建议移出课本,究竟哪里出了问题“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该词作于公元1174年,此时的南宋国力日渐衰微,金军的马蹄时刻逼近中原地区,全国上下人心惶惶、情势岌岌可危。然而,宋廷上下却日夜沉溺于歌舞声色中,全然不顾王朝与百姓的安

  • 辛弃疾最苍劲的一首词,被选入高中课本,成为念念不忘的历史名篇

    历史解密编辑:毛毛看海标签:刘裕,武帝,典故,诗人,宋朝,南宋,辛弃疾,信平君,永遇乐,古典乐

    最近,给大家介绍了几首辛弃疾的词,很受喜欢。辛词的风格沉郁苍凉,雄浑悲壮,重在抒发希冀统一河山的豪情壮志,倾诉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今天介绍的这首词,是辛词中的一首名篇,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首,重温此词,不知大家会有怎样的感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 济南名人传之辛弃疾:文能写600多首诗,武能50多人硬刚50000人

    历史解密编辑:贪吃的骆驼标签:金人,皇帝,硬刚,辛弃疾,周宣王,官宦世家,济南名人传

    能跑得动的人,几乎都跟着新皇帝跑过了长江,而那些因为各种羁绊没能南撤,且活下来的人,自然就成了金人的俘虏,这其中就包括官宦之家出身的辛赞一家人。因为辛赞有一定出身,所以金人就安排他在金朝入职,辛赞出自官宦世家,常年学习圣人儒学,本心是非常不愿意给金人卖命的,但是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他不得不委曲求全。

  • 挑灯看剑辛弃疾(一)

    历史解密编辑:华西都市报标签:辛弃疾,岳飞,范仲淹,王安石

    辛弃疾像《去国帖》册页南宋辛弃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祝勇故宫的书法风流辛弃疾的词,王国维喜欢“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笔者喜欢的,则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笔者在《待从头,收拾旧山河》里说,唐代饱受藩镇之害,宋代为防武人作乱,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像岳飞、韩世忠这样出入沙场的武将,

  • 辛弃疾的这首送别词,短短5句,句句抄袭,却行云流水,不输原创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苏轼,诗词,南宋,诗人,金朝,辛弃疾,忆王孙,王安石,李清照,送别词,古典乐,千古名句

    唐宋是一个文人辈出的朝代,而宋代则更为突出。说起宋朝,我们首先能够想到的就是“宋词”了,宋词有“豪放派”、“婉约派”之分。在豪放派中,最出名的词人就应当属苏轼和辛弃疾了。与苏轼这样单纯的文人士子不同,辛弃疾本是行武出生,当初孤身一人从金营之中将叛将擒拿归来,也因此一战成名,可以说辛弃疾有着“万夫不敌

  • 辛弃疾:身为南宋武将,却不受重用,六次遭弹劾,外面养六个小妾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辛弃疾,小妾,朱熹,赵构,苏轼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和豪放派词人,我们应该都读过他笔下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词。可惜的是,他生活在了一个“重文轻武”的南宋时代,收复中原的志向至死都没有实现。辛弃疾为后人留下来的宋词多达629首,数量上排在第一位,排名第二的苏轼也仅仅只有362首。别看他写了

  • 碧血丹心铸词帝——辛弃疾,金戈铁马里的豪放与灯火阑珊处的婉约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辛弃疾,岳飞,宋孝宗,灯火阑珊处,碧血丹心

    辛弃疾,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

  • 最美诗词 |《西江月》辛弃疾

    历史解密编辑:喵咪文学标签:明月,诗词,上片,南宋,诗人,金朝,辛弃疾,西江月,浣溪沙,千古名句

    【心情词签】【本期关键词】田园 稻香 丰收 喜悦【诗词原文】《西江月》南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精华赏析】《西江月》本来是唐代教坊曲,词牌名可能来自于李白的《苏台览古》诗:“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

  • 辛弃疾的另一面:南宋最会打仗的词人,却鲜为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暴龙历史记标签:辛弃疾,金人,赵构,宋孝宗,朱熹

    说到辛弃疾,不由得就会想起他的词。作为豪放派词人,很少有人知道,辛弃疾更是一位为祖国征战疆场的爱国青年。明月别枝惊鹊北宋王朝覆灭,北方大面积领土沦陷,落入了金人手中。辛弃疾就出生在南宋的绍兴十年,正是岳飞在北伐抗金的这一年,岳家军一路披荆斩棘,先后赢得了郾城大捷、收复了洛阳、郑州等地,马上就要取得决

  • 少不读苏东坡,老不读辛弃疾!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标签:辛弃疾,苏轼,贺新郎,唐诗

    苏和辛,一茶一酒,一清一浊。唐诗下酒,宋词伴茶,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被唐诗宋词和各种古典名著包围的我们,都知“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却不知“少不读苏轼,老不读辛弃疾”。少时读苏轼,容易陷入虚无。老来读辛弃疾,人生过半却意难平。此话并非莫须有,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一个家学渊博,一门三学士,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