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顺帝少年登基,励精图治三十年,为何却成了元朝的亡国之君?

元顺帝少年登基,励精图治三十年,为何却成了元朝的亡国之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毛迪说教育 访问量:3134 更新时间:2024/2/11 4:48:57

元朝皇帝身兼二职,既是中原皇帝,又是草原大汗。看似很容易励精图治。

如励精图治,加强中央集权,知人善任,发展中原经济,减轻百姓的负担。

如励精图治,鼓动大伙出去抢劫,抢的盆满钵满,让大家享受到扩张红利。

但实际上,这两条路都很难走。

搞扩张,元朝试过。

元朝灭宋后,元世祖忽必烈和元定宗曾试图吞并日本、安南(越南)、八百媳妇(在泰国北部)等政权。

但这些扩张全部失败了。不仅失败了,没扩张多少土地,反而因为战争失利,搞得国库空虚,不得不叫停战争。

搞中央集权,专心治理中原。元朝皇帝也尝试过,但也都失败了。

为什么会失败呢?

因为要搞中央集权,就得先汉化。一切按照中原的规矩来。如果在中原使用草原上的那套政治生态,是根本行不通的。

现在好多人说元朝短命,是由于皇帝不愿意汉化,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中原的皇帝,还是草原的大汗。始终不得汉人人心,最终被汉人赶出了中原。

这种论述,是对的。

但是观点,属于典型的本末倒置。

因为汉化能够加强皇帝权威,这种用脚趾头都能想到的好事,元朝皇帝怎么可能拒绝?

元朝的汉化之所以断断续续,并不是元朝皇帝不想汉化。而是搞汉化,必然要动蒙古贵族的既得利益,会得罪蒙古贵族,阻力太大了。操作得不好,漠北草原和中原汉地就分裂了。变成又一个南北朝。

就拿忽必烈来说。

忽必烈年轻时,就十分仰慕汉地文化。

帝在潜邸,思大有为于天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

他能击败阿里不哥,就是因为他获得了中原汉人豪强的支持。

但击败阿里不哥后,即便是忽必烈,为了维持元朝在漠北的统治,也不得不在汉化和维持传统的二选一中,做平衡处理。

虽说忽必烈在位后期,由于汉将叛变、禅让风波和太子真金的病逝,对汉文化有了怀疑和抵触心理,一度完全叫停汉化。

往后的元成宗、元武宗统治时期,元朝大致上也延续忽必烈时期的政策。以致大约近三十年时间,元朝的汉化不进反退。

但前面说了,汉化有利于加强中原集权。元朝皇帝其实做梦都想汉化。

在巨大的潜在收益面前,元朝第四代、第五代皇帝元仁宗、元英宗又重汉化。比如重开废除了近半个世纪的科举制度,提拔汉人精英压制旧贵族,限制蒙古诸王的权利。

但是,由于几乎所有元朝的宗亲、外戚、勋贵都属于保守贵族,都反对汉化。皇帝要分他们的蛋糕,他们必然要反扑。

所以元仁宗、元英宗的汉化,最后以元英宗被保守贵族刺杀而草草收场,不了了之。

元英宗被杀后,保守贵族拥立晋王也孙帖木儿为帝。是为泰定帝。

泰定帝从小在草原长大,不通汉学,所以他在位的五年,元朝的汉化又停滞了。

在位五年后,泰定帝病死。

其后,由于保守贵族的干涉,元朝在短短十三个月内,换了三任皇帝。中间甚至还发生了内战。

直到1329,精通汉学的元文宗继位,才结束了内战。

按理说,元文宗精通汉学。他在位时,应该会仿效元仁宗,重启元朝的汉化。

可是实际情况是,由于保守派势力太大,大到能威胁皇帝性命。元文宗不想重蹈元英宗的覆辙。便只能搞些“样子工程”。

如用虚崇文儒的手段来安抚汉地民心。

做出制度上的变革,他是想也不敢想。

由于元文宗的碌碌无为,元朝的汉化依然是毫无气色。而元朝在保守贵族的治理下,在中原的统治日衰。后来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火苗,就是在此时撒下的。

元文宗死后,又经过一系列的动荡(元文宗遗诏,传位元顺帝。但保守贵族不允许元顺帝继位),元顺帝在历经流放朝鲜半岛等一系列磨难后,终于继位做了皇帝。

继位之初,由于当时的权臣伯颜,极度反对汉化。搞得民怨沸腾,民族矛盾激化。

如伯颜不仅以皇帝的名义下诏令,禁止汉人和南人执兵器和农用铁禾叉。甚至还丧心病狂的提出杀光张、王、刘、李、赵,五个汉姓老百姓的请求。搞得下到黎民百姓,上到朝廷的汉人官员,都与蒙古、色目人产生了深深矛盾。

所以等到元顺帝铲除伯颜,并亲政后,他立即重用宰相脱脱,开启汉化。

如提倡文治国,重启科举,借以笼络汉族士大夫;平反昭雪一批冤狱;下令免除百姓拖欠的各种税收,为农民减负;开马禁,放宽对汉人和南人的管制。

试图通过这一系列改革,缓解民族矛盾,中兴元朝。

按道理讲,元顺帝励精图治时,距离元朝灭南宋仅54年。距离元朝建立仅62年。

即便是以金宣宗南迁河南,蒙古军进入中原来算,也不过119年。

按照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发展规律,一百多年的发展,王朝当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土地兼并、官员贪污腐败等。

但这些都只是小问题。并非不可挽救。只要皇帝励精图治,有较强能力,修正错误,并非不能开创出中兴的局面。

但是由于此前的元朝统治者,统治水平实在是太稀烂了。几十年的“包税制”,让基层官员已经习惯了不理会皇帝的诏令。

因而元顺帝的改革召令下发后,许多官员阳奉阴违,仗着天高皇帝远,继续肆意欺压底层老百姓,继续搜刮民脂民膏。让元顺帝的改革始终只是停留在纸面上。

改革无法落实,加之天灾横行,元顺帝被迫下召罪己,试图挽回中原人的人心。

可中原人对元朝早已经丧失透顶了。即便是士大夫,也不愿意在支持元廷。此时元顺帝发罪己诏,能有什么用呢?

说到元朝汉人士大夫对元朝的敌视,不得不插一句——简直是历史罕见。

中国历史上的起义,普遍有一个规律:底层老百姓先揭竿而起,但往往只是炮灰。最后摘桃子的,大多是贵族。

比如隋末起义,七十二处草寇,严重动摇了隋朝统治。但最后夺了江山的,是隋朝皇室的老表唐国公李渊一家。

但元末起义,情况正好相反,诸如朱元璋的义父郭子兴,辅佐韩林儿的刘福通,都是大地主出身。是他们先揭竿而起,所以才有了元末大起义。

像这种大地主毁家纾难、舍得一身剐 ,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情况。这在历史上不多见。

为啥衣食无忧的地主老爷们,要放着安稳日子不过,非得去造反呢?

这是因为,在蒙古保守贵族的统治下,汉人一般士绅阶层的上升通道基本被焊死了。

元朝从建立到灭亡,举行了十六次科举,平均六年一次。

总共录取进士1139人,平均一次才72人。

这个录取名额明显要远低于宋明清三朝。

如果单单只是录取名额偏少,也就罢了。

现实情况是,就这么点蛋糕,元朝还要层层分瓜分。蒙古贵族要先分一大块,色目人也要再分一块。

轮到汉人时,名额已经没多少了。

并且最后这点给汉人的名额,很多还让汉族勋贵世家大族给先分了去。最后落到一般汉人士绅手上的进士名额,基本就没了。

想想看,如果你是汉人士绅。你有钱,也有学识、见识。可是由于朝廷选拔人才的制度不公平,导致你始终只是土财主。你心里能接受?

如果朝廷强大,你或许能接受。

但朝纲不振,遍地是造反的火苗?你还能隐忍不发?不试图通过造反改变命运?

马斯洛在“五点需求理论”中曾论述,衣食无忧的人,往往其实最希望改变现状。

当士绅们的封侯拜相,不能实现时,胆大的人直接就开始团结下层民众造反了。

比如郭子兴、刘福通。

胆小的人,虽然会选择观望。但只要起义政权发展壮大,他们也会做从龙功臣。

比如李善长、刘伯温。

当然,元末也有不少汉人豪强拥护元廷。

李思齐张良弼,以及还有身在明廷心在元的张昶。

但这些人的数量还是太少。

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元末起义,是底层士绅扯旗造反,中层士绅观望。只有极少数做到宰相的高级士大夫愿意死忠元朝。

扯远了。再说回来。元顺帝继位时,元朝早已经千疮百孔。

如果元顺帝像元文宗一样,只搞些不疼不痒的文化改革,中原百姓会推翻他。

就像历史上的那些覆灭的少数民族政权。

如果他像元英宗一样,敢动保守派蛋糕,继而搞得国本动摇,元朝也会完蛋。

就像搞汉化太过激烈的北魏。

所以此时的元顺帝,不管有没有作为,他都不可能中兴元朝。元朝必将灭亡。

他能做的,只能是笼络蒙古人,色目人,以及汉人中的拥元豪强,集中全力,压制各地的反抗实力,尽量推迟灭亡时间。

但就在元朝需要元顺帝展现本领的时候,他却因为能力不足,频频出错。

如宰相脱脱就要碾死张士诚,令红巾军起义一度转为低潮时,元顺帝却信了奸臣近侍哈麻利的鬼话,罢免并流放了脱脱。

后来,脱脱全家在被流放云南的途中被哈麻擅权杀害。随着脱脱的死,元朝再也没人能总揽全局,集中力量镇压红巾军。

可以说,正是元顺帝的操作失误,让元朝本就颓废的国势,彻底变得无法挽回。

后来,察罕帖木儿以一己之力,又差点要剿灭红巾军时。他却阴沟里翻船,被红巾军降将杀死。

听闻察罕帖木儿的死讯,元顺帝彻底开始放纵自己。估计他当时也明白,已经没人能挽救这个朝廷了。

此后,由于元顺帝的又一次失误,他与太子和皇后决裂。元廷也随之分裂。在地方搞割据的孛罗帖木儿和王保保各自站队,一个拥护元顺帝,一个拥护太子和皇后。打得是不可开交。

而趁着元廷内耗时,朱元璋瞅准时机,先西征灭了陈友谅,又东征灭了张士诚。一统长江中下游流域。奠定了明朝灭元的基础。

1368年正月,在东南发展了十几年的朱元璋称帝,建元洪武,国号大明。

而早在朱元璋称帝前,徐达、常遇春就已经率领二十万大军,渡过淮河,开启了“驱逐鞑奴,恢复中华”的北伐征程。

1368年七月二十八日,在明军的猛烈进攻之下,元大都沦为一座孤城。元顺帝呼叫王保保救驾无果,只好携妻儿逃出大都。

此后,元顺帝虽然与王保保达成和解,试图反攻中原。但明朝问鼎中原已成定局。在明军的几次北伐打击下,元顺帝最终因痢疾病死在了内蒙古的应昌。

更多文章

  • 朱元璋派徐达攻取河南、潼关,进逼大都,元顺帝仓皇北逃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朱元璋,徐达,元顺帝,元军,常遇春,潼关

    占领山东后,按照北伐战略,徐达率军从山东进军河南。朱元璋在应天调兵遣将,全力支持北伐,不仅令康茂才领兵北上到济南跟随徐达北伐,以增强北伐军的兵力;而且,令汤和返回明州,督造海船,为北伐军运送粮草。另外,朱元璋任命邓愈为征戍将军,率领襄阳、安陆、景陵等地的兵马攻取南阳以北各州郡,以配合徐达攻取河南的军

  • 明朝徐达几次放走元顺帝,有人告状,朱元璋说:是我安排的

    历史解密编辑:古文人物坛标签:徐达,明朝,元朝,皇帝,朱元璋,元顺帝,小说家

    我们都知道元朝的后一个朝代是明朝,而元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则是元顺帝。每一个新朝代的建立预示着一场清算即将开始,毕竟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希望自己统治的子民中有上一朝代的忠实拥护者。所以当朱元璋上台后,开始清除元朝军队,但是明朝将军徐达则两次放走元帅帝,却没有被杀头,这究竟是为何?北伐之前,朱元璋做好的充分的

  • 徐达两次放走了元顺帝,为什么朱元璋竟没有生气?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荒野星辰标签:徐达,朱元璋,元顺帝,元朝,常遇春,明朝

    元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人民纷纷起义,最后乞丐出身的朱元璋成功的打败了其他格局军阀,统一了天下。朱元璋有不少得力干将,比如徐达,常遇春等人,这些人战功赫赫,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有很多开国功臣都没能得以善终。元朝,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占领中原王朝的,先后灭掉了金朝,转身又经过多年的战

  • 笑谈大明(三十二)覆灭元朝的不是朱元璋,而是元顺帝的皇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朱元璋,元顺帝,元朝,忽必烈,伯颜,扩廓帖木儿

    对于元朝覆灭的根本原因,历史学界一直众说纷纭,每位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因此要为元朝选一个掘墓人,候选的名单也很长。有人说是在颍州发动白莲教起义,拉开元末农民战争序幕的刘福通。也有人说说最后率领南方军队反攻大都,完成驱逐鞑虏目标的朱元璋。可是在我看来,这些人虽然都在元朝覆灭过程中期道关键性的作用,但都

  • 元明两朝都有皇帝说元顺帝是宋恭帝之子?专家回答两个字:瞎掰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宋恭帝,元顺帝,皇帝,元朝,朱棣,帖木儿

    现在很多人都说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是宋恭帝赵(xiǎn)的儿子,而且时间还对得上:元顺帝1320年出生,宋恭帝1323年辞世。而曾经怀疑元顺帝是宋恭帝之子的,还有元朝和明朝的皇帝,《庚申外史》和《符台外集》都留下了记录。元文宗图帖睦尔也曾亲自下诏,表示元顺帝根本就不是元明宗和世的亲生骨肉。那么

  • 读书笔记:把元顺帝“忽悠瘸”的十六天魔舞,到底是什么来路?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元顺帝,莲花生大师,僧人,忽必烈,天魔,萨迦派,小说家,金庸笔下角色

    所谓“十六天魔舞”,是流行于元朝宫廷的一种著名乐舞。从形式上看,它起源于宗教艺术,即藏传佛教中的“金刚舞”。一关于十六天魔舞的表演形式,《元史》记载道:(至正十四年,1354年)时帝怠于政事,荒于游宴,以宫女三圣奴、妙乐奴、文殊奴等一十六人按舞,名为十六天魔,首垂发数辫,戴象牙佛冠, 身被缨络、大红

  • 直到常遇春来告状,朱元璋才明白,徐达为何故意2次放走元顺帝!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徐达,元朝,皇帝,朱元璋,元顺帝,常遇春,小说家

    元顺帝的逃脱,一直是个谜。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击溃张士诚,几乎把所有敌人都扫清了,只还剩下一个摇摇欲坠的元朝,一个只顾逃命的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元顺帝算不上是个英明神武的皇帝,否则也不会把整个天下搞得乌烟瘴气。1368年,要“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年号洪武。随

  •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顺帝外,其他来去匆匆,相亲相杀,过程惨烈

    历史解密编辑:凉觅凉人心标签:元顺帝,忽必烈,皇帝,元朝,帖木儿

    元史并不是蒙古史。元史只是蒙古史的一部分,指的是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到元顺帝妥欢贴睦尔为结束的本土中国史。即以忽必烈在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开始,到1368年元顺帝逃离大都为止,元朝的时间长度只有97年。让人吃惊的是,这97年时间里,有24年属于忽必烈的统治时间;有36年属于元顺帝的统治时间,在剩

  • 真有轮回报应?有人说元顺帝是南宋末代皇帝宋恭帝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萌宠不求人标签:宋恭帝,元顺帝,宋太祖,宋太宗,后周世宗,忽必烈

    通过禅让改朝换代,却又残杀前朝君王的恶例始自南朝宋武帝刘裕。说起来,为登上帝位,残杀最多皇帝的人也是刘裕。刘裕为东晋猛臣、权臣时,就先后擒杀了伪楚桓玄、南燕慕容超、蜀国谯纵、后秦姚泓;等要篡位自立了,就杀晋安帝司马德宗,立晋恭帝司马德文继位。等司马德文禅位不足一年,又杀掉司马德文以去心头之患。刘裕在

  • 元朝末年的高深玩家,白天黑夜朝里朝外都得心应手元顺帝

    历史解密编辑:失忆的蝴蝶PLUS标签:皇帝,元朝,末年,后宫,二战,元顺帝,朱由校,小说家,台湾清治时期

    枫叶吹兮,微风萧瑟,大家好,我是枫叶吹兮。说起那些不务正业的皇帝,不免想起书画皇帝宋徽宗、诗歌皇帝南唐后主李煜,还有木匠皇帝朱由校等等。但是和今天这位主角相比,他们只能算个“大师”玩家,而元顺帝才是真正的“王者”级玩家。那么他是有多能玩呢?让小编我一一道来。首先,不仅明朝末年的皇帝朱由校善于木匠之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