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1190年8月—1257年10月 ),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国末年至元朝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
网络图片,侵权联删
元好问是北魏皇室后裔,其先祖相继迁居洛阳、汝州、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县)等地。至元好问的曾祖父元春时,移居忻州,遂为忻州人。
明昌元年(1190年),元好问诞生在忻州, 世代书香的士大夫家庭里。元好问天资聪明,七岁就能写诗,被人誉为“神童”。十四岁时,元好问师从陵川人郝晋卿,博通经史、淹贯百家。
元好问从十六岁起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第。二十一岁时返回故里,在离祠堂几十里外的定襄遗山读书,故而自号“遗山山人”。两年之后,蒙古大军突袭秀容,屠城十万余众。为避兵祸,元好问举家迁往河南福昌,后转徙登封。
贞佑二年(1214年),金军节节败退,金宣宗仓皇迁都南京,元好问赴汴京应试,虽然又一次落第,但他却通过应试的机会,与朝中名人、权要如赵秉文、杨云翼、雷渊、李晏等交接结好,诗歌创作极丰。其中《箕山》《元鲁县琴台》等篇,深得时任礼部尚书的赵秉文赞赏,其文名震京师,被誉为“元才子”。
正大元年(1224年),三十五岁时,元好问得到赵秉文等人的贡举,以考试优异得中科举。这次宏词科登第后,元好问才正式就选,被任为权国史院编修,留官汴京,但生活颇为清苦。
正大八年(1231年),元好问调任南阳县令,他在任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成绩斐然。所以河南志书称他“知南阳县,善政尤著”。《南阳县志》记载:“南阳大县,兵民十余万,(元好问)帅府令镇抚,甚存威惠”。
此后不久,元好问赴京调金中央政府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此后又升任左司都事,又转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官至翰林知制诰 。
天兴二年(1233年),元军围汴京,元好问被围城中。金哀宗逃出京城,兵败卫州后,逃往归德府。崔立率兵向元军献城请降,其胁迫金国旧臣为自己立碑歌功颂德,元好问、王若虚、刘祁等都被迫参加撰写碑文。
金亡后,元好问随金朝大批官员被俘,并被押往山东聊城看管两年,后居住冠氏县。元好问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聊城等地,并逐渐与元的汉军首领严实、赵天锡等接上关系,生活逐渐好转,行动也较为自由。
这期间,他痛心金国的沦亡,并为了以诗存史,勤奋编辑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以“中州”名集,则寓有缅怀故国和以金为正统的深意。
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秋,因其诗文名气颇大,耶律楚材倾心接纳元好问。可五十岁的元好问已无意出仕为官,其年重回家乡隐居,并交友游历,潜心编纂著述。
元宪宗七年九月(1257年),元好问在获鹿寓舍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元好问的文学成就以诗歌创作最为突出,并以“丧乱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地位的。这些诗是在金朝灭亡前后写出的,主要有《歧阳》三首、《壬辰十二月车驾车狩后即事》五首、《俳体雪香亭杂咏》十五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续小娘歌》十首等。
元好问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其诗奇崛而绝雕琢,巧缛而不绮丽,形成河汾诗派。他在临终之时嘱咐后人在他的墓碑上只题七个字“诗人元好问之墓”,足见他对自己诗歌创作的重视与肯定。此外,他又是一位高明的文艺理论家,他的《论诗三首》《论诗三十首》《与张仲杰郎中论文》《校笠泽丛书后记》等,几乎概括了汉朝以来的各种诗歌风格与重要诗人,所有的点评都浓缩在七言诗句之中,不仅点评准确而且文采斐然, “以诗论诗”再继杜甫风范。
元好问留下词377首,是金国时期作品最多的词人。元好问词的内容不及其诗内容广大,但在金国词坛却是题材最丰富的一家,艺术上以苏轼、辛弃疾为典范,兼有豪放、婉约诸种风格。作为金词坛现实主义词人,他的词笔首先是面向现实的。
元好问还写过小说,所著志怪短篇小说《续夷坚志》四卷二百零二篇,其中除四篇有目无文和一篇内容残缺者外,实有一百九十七篇。他继承和学习了《列子》《搜神记》和唐代传奇、南宋《夷坚志》的志怪搜奇的传统。这书的大部分篇幅虽然也是荒诞不经的东西,但元好问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宣扬有神论、天命论,而是也如《中州集》一样,在于以小说存史和鞭笞社会的丑恶现象。
元好问所撰散曲,今仅存九首,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具有开创性。元好问创制的《骤雨打新荷》散曲,元韧曾广为流传,为元散曲家赵孟頫等人所激赏。可见元好问就北曲而言,正是行家里手,自成一家。
元好问目睹亲历金朝的衰亡和蒙古灭金的全过程,又从政多年,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时刻关注着金国的命运和金国史迹的保存。他私下编撰了一部《壬辰杂编》,为后来《金史》编纂的重要素材。
元好问墓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东南5.5公里处的韩岩村北,于1962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区。
文章如果还看得过眼,就请赏小可一个赞吧!大恩大德,没齿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