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好问《论诗三十首》01,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01,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老街味道 访问量:3449 更新时间:2024/1/4 20:42:36

前言

《论诗三十首 》是金代文学家、诗人元好问的一组七言绝句。

这种以诗论诗的方式,发源于杜甫的《论诗六绝句》,元好问以这种方式,对于当时宋金诗坛的状况,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今天欣赏的是,第一首: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一、汉谣魏什久纷纭

久纷纭,长时间的争论不休。汉谣,指汉乐府诗歌。什,由十个合成的一组。《诗经》的雅、颂十篇为什,魏什,指魏建安诗歌。

汉谣魏什久纷纭,意思是,长久以来,诗坛上出现了一种好坏不分的混乱现象。关于这种状况,元好问在《中州集》卷十《辛愿小传》提到:

南渡以来,诗学为盛。后生辈一弄笔墨,岸然以风雅自名,高自标置,转相卖贩,少遭指摘,终死为敌。一时主文盟者,又皆泛爱多可,坐受愚弄,不为裁抑,且为激昂张大之语从臾之,至比曹、刘、沈、谢者,肩摩而踵接...

南渡,不是指靖康以后宋人的南渡,而是指金国人的南渡。1127年,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宋人南渡建立南宋。几十年以后, 贞佑元年(1213年)十月,金国中都(北京)被蒙古大军围困,差点搞成金国的靖康之难。1214年,金国求和以后,将都城南迁到汴京。

10年后的1234年,金国灭亡,元好问(1190年 -1257年 )正好经历了这一时期。

元好问说,南渡以来诗人泛滥,主持文坛的人(李纯甫等人)却好坏不分,不肯批判只知道称赞。以至于敢和曹植、刘祯、沈约谢灵运比肩的所谓“诗人”,比比皆是....

元好问所说的诗坛乱象,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吧,颇有些像今天的诗坛。

二、正体无人与细论。

元好问重视风雅正体,认为当时很多的诗人并不合格,因此说无人可与讨论诗歌的正体。

诗坛上,各种牛鬼蛇神群魔乱舞, 不管诗写得怎么样,总有人喜欢奉承拍马屁。而文坛上有地位的所谓盟主,却同流合污或者不敢拨乱反正,自然令真正懂诗的元好问感到不满。

何为正体呢?

元好问认为,《诗经》的风雅传统就是诗歌的“正体”,汉乐府和建安文学正是这一传统的继承。

初唐时期,陈子昂也对当时的诗坛表示不满,发出了和元好问类似的呼声: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

陈子昂反对讲究华丽形式、缺少风骨寄托的齐梁风格,希望能够返朴归真。

元好问也在《东坡诗雅引》中提到陈子昂:

“五言以来,六朝之陶谢、唐之陈子昂、韦应物、柳子厚最为近风雅。自余多以杂体为之,诗之亡久矣。”

元好问举例说,陈子昂、韦应物、柳宗元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诗最近风雅,是正体。

三、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既然“一时主文盟者,又皆泛爱多可,坐受愚弄,不为裁抑”,那么谁能做好拨乱反正这件事情呢?

泾渭,两条河一清一浑。元好问认为当时的诗坛,清浑搅作一团, 做不到泾渭分明。所以他呼唤这个“诗中疏凿手”,可以出来把好诗和劣诗加以分辨。

元好问在《中州集·辛愿小传》中提到:

敬之业专而心通,敢以是非黑白自任。

元好问的好友辛愿,字敬之,号溪南诗老,元好问说他“业专而心通”,是一个真正懂诗的人,而且敢于分辨是非,且当做自己的责任。

不过,这个“诗中疏凿手”,未必特指辛愿,应该是元好问、辛愿等这一类志同道合的诗人。

结束语

诗坛之乱,无论陈子昂的初唐时期,还是元好问的南渡时期,共同特点是评判标准出了偏差。结果造成了良莠不分,甚至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因此引起有识之士的不满。

这种现象,唐朝有,宋朝有,任何时代都会有。而且往往不是诗坛独立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当然,是百花齐放呢?还是黑白不分呢?这个就见仁见智了。

结束时,老街作一首打油诗,也介入一下这个纷纭的诗坛:

天上浮云白又白,缘何白死有谁知?

梨花落尽羊羔去,声味应输浅浅诗。

@老街味道

功《论词绝句20首》欣赏之4,纳兰词学女儿腔,数典文人病健忘

更多文章

  •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总结篇: 谁是诗中疏凿手? 书生技痒爱论量

    历史解密编辑:老街味道标签: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苏轼,黄庭坚,杜甫,韩愈

    前言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到昨天已经欣赏完了,在这组诗中,元好问提出了所谓的正体。并且,细论了谁是写正体的诗人,以及违背正体的诗人。今天,从第一首开始,简单回顾一下。第一首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元好问在第一首提出了他所认为的正体:汉乐府与建安诗歌。并且指出如

  • 一场杏花缘,一生杏花情!遗山公园打造首届元好问文化节。——杏花园赏花踏青,琴棋诗酒茶雅集

    历史解密编辑:忻州城市在线标签:赏花,临江仙,杏花缘,杏花园,遗山公园,元好问文化节

    “醉眼纷纷桃李过,雄蜂雌蝶同时。一生心事杏花诗。”遗山先生元好问《临江仙》中描述杏花的佳句体现出他对杏花的情有独钟:不管看过多少芬芳的桃李,无论是蜂儿逐蜜,还是蝶儿恋花,这辈子他心心念念的都是杏花啊!元好问之所以对杏花这般喜爱,不仅因杏花洁白无瑕、娇俏灵动,更重要的是他的初恋情人名叫“杏花”!睹物思

  • 情知春草池塘句,不到柴烟粪火边。元好问以诗《论诗》,引人深思

    历史解密编辑:林家清欢标签:春草,论诗,杜甫,诗人,金朝,元好问,白居易,谢灵运,科学家,古典乐,千古名句

    金朝著名文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主张天然真淳,反对堆砌雕琢,重视独创精神。金朝灭亡后,他写了大量的“丧乱诗”,笔笔皆为血泪,字字饱含悲愤,掀起了杜甫之后的现实主义诗风的又一高潮

  • 杏花缘起杏花园,杏花情定杏花节!——遗山公园首届元好问文化节完美收官

    历史解密编辑:忻州忻闻标签:诗词,公园,遗山,杏花节,元好问文化节

    遗山先生一生心事杏花诗源自对初恋情人杏花的喜爱,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深深触动着青年元好问的心灵。一念之间的擦肩而过,留下的是一生的遗憾!纵使足迹踏遍万水千山、睹物思人问情苍天,仍无法寻回那日夜思念、娇俏灵动的杏花姑娘啊!忻州市遗山公园管理中心、忻州好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4月在遗山公园联合打造首届元好

  • 元好问为何被尊称为“北方文雄”?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秦观,韩愈,苏轼,杜甫,诗人,金朝,元好问,辛弃疾,古典乐,论诗绝句,北方文雄,历史学家,千古名句

    作者:赵心放元好(hào)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在当时的中国北方称为一代文宗。(一)雁丘寄情传后世元好问自幼聪慧伶俐,勤奋好学,有神童之称。他在父亲任县令的陵川县(今山西陵川)读书的1

  • 元好问的一首绝句,引用《题都城南庄》的诗意,读后令人拍案叫绝

    历史解密编辑:云端书馆标签:题诗,杨柳,桃花,盛开,崔护,元朝,诗人,元好问,古典乐,科学家,题都城南庄

    元好问,世称遗山先生。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元好问擅作诗、文、词、曲。他的诗作成就最高,他的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他的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却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有倡

  •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10,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

    历史解密编辑:老街味道标签: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元稹,杜甫,李白

    前言今天继续,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10篇: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今天,元好问提到的是唐朝诗坛的一位大佬:杜甫。虽然他在生前并没有很高的地位,但在去世以后,却获得了诗圣的名声。这件事不得不提一下元稹的功劳。不过,元好问对于元稹却有点偏颇。一、争奈微之识碔砆先

  • 金朝才子元好问的代表词作,用最后10字诠释“好男儿”,感人至深

    历史解密编辑:沉醉古诗文标签:元好问,金朝,临江仙,才子,元朝,元曲

    空青写人性一针见血,写生活真知灼见。将古诗词之美带给全世界。【引】这一期,分享金朝才子元好问的一首《临江仙》。唐诗宋词元曲。元朝因为是异族统治,对掌握中华文化话语权的文人迫害尤为严重。整个元朝的诗词脉络都很是凋敝荒凉,唯独出了元好问这一个例外。他的诗词我很喜欢读,有元曲的白话和直接,又有汉唐遗留下来

  •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06,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历史解密编辑:老街味道标签:元好问,闲居赋,论诗三十首,潘岳,诗人

    前言今天欣赏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第六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这首诗中,元好问评价了一个历史上有名的美男子:潘岳。同时,他也评价了一种现象,即文人的言行不一致。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其实不仅仅是某些诗人的特点,哪个领域没有这样的人呢?一、心画心声 古人

  • 民间故事:盲人老者和少年争布,元好问智审布匹断公案

    历史解密编辑:鹿说鹿语标签:杜金,布匹,公案,衙役,金朝,元朝,元好问,古典乐,民间故事,历史学家

    一日,一盲人老者和一少年跪在堂前,双方都说对方见财起意,要讹走自己的两匹布,县令元好问捏着胡须,不动声色地说:“看来,本官今日要好好审审这些布了。”围观群众哄堂大笑,布匹又不会说话,元大人怎么审布呢?怕不是糊涂了!少年名叫杜金,今日去庙会卖柴顺带捎了布用包袱包着,把它卖掉,路上遇到这个盲人老者也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