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战争史上,历来是以成败论英雄,“成者王,败者寇”。国民党中将司令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成为了解放军的俘虏,被作为特级战犯投入功德林监狱改造,极为落魄和狼狈。而蒙哥马利作为盟军二战期间最杰出的指挥官之一,官至英国陆军元帅,退休后荣誉无数,风光无限。1960年7月,蒙哥马利访华时,刚被特赦的杜聿明参与接待。宴会期间,蒙哥马利问一句:“你的百万大军现在到哪里去了?”杜聿明当时被问懵了,幸亏周总理巧妙救场:“他壮士断腕仍英雄。”这才缓解了尴尬的气氛。
抗日名将成为俘虏杜聿明作为一名国民党中将,他的名气远超他在军中的职务。他在抗日战争中大放异彩,指挥桂南昆仑关会战,重创日军号称“钢军”的第5师团。在解放战争中,他被蒋介石当作救火队长,先后担任东北司令长官、徐州“剿总”副司令等要职,为挽救腐朽不堪的蒋家王朝疲于奔命。毛主席还专门发表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让其名声大噪。然而,他最终还是成为了解放军手下败将,成为一名俘虏。杜聿明1904年11月出生于陕西米脂的一个地主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23年,杜聿明和榆林同乡来京报考北京大学。他眼见北洋军阀的腐败、黑暗,于是决定投笔从戎,乘船南下广州,报考了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的优秀学生。
1925年初,在讨伐军阀陈炯明的战斗中,杜聿明和同学陈赓参加了敢死队,并同时冲上了淡水城墙。1932年初,杜聿明任陆军第4师第12旅第24团团长,参与了“围剿”红军的战斗,因为表现突出,受到蒋介石的赏识,升为第25师副师长。1936年10月,杜聿明被授予少将军衔。抗日战争爆发后,杜聿明参加了长城抗战、淞沪抗战。1939年,杜聿明担任第5军军长,领导抗战初期国民党唯一的机械化新军。他从严治军,信奉“操场就是战场”的理念,提出了“五除”、“三习”的练兵方法,部队战斗力增长较快。
1939年11月,日军进攻南宁,国民党发起了桂南会战。杜聿明率第5军正面攻击昆仑关之敌。日军第5师团素有“钢军”之称,为日军最精锐的部队之一。双方整整缠斗了18天,最终中国军队大获全胜,杜聿明因“昆仑关大捷”而成为抗日名将。1942年3月,杜聿明作为远征军第一路军副司令,率第5军进入缅甸同古接替英军的防务。他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顽强地阻击敌人,多次重创日军。可是4月份在与英军搭档进入平满纳作战时,杜聿明遇到了“猪队友”。面对来势凶猛的日军,英军竟然临阵畏战,擅自后撤了200公里。致使杜聿明的第200师孤军奋战,撤退至野人山时,第200师伤亡过半,师长戴安澜殉职。
杜聿明吃了这么大的亏,对英军自然十分痛恨。以至于多年后,英军统帅蒙哥马利要见他时,他是很不情愿的,他私下抱怨道:“要不是总理点名让我去,我是绝对不会去的。”杜聿明带兵有方,在国民党的将领中战绩颇佳。他对上级唯命是从,深得老蒋喜爱。但自从对手换成了解放军以后,杜聿明立刻被打回了原形。“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他在解放战争中是连吃败仗。1945年10月,杜聿明上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强行登陆葫芦岛,占据了兴城、锦州、山海关等地,不遗余力地替蒋介石抢占抗战胜利的果实。
初期,确实给我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但是我东北民主联军毕竟技高一筹,加上拥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很快就将杜聿明他们打得一筹莫展,节节败退。杜聿明极度郁闷,病倒在床,只得离开东北,回上海养病。1948年6月,杜聿明出山担任第二兵团中将司令官兼徐州“剿总”副总司令。9月12日,辽沈战役爆发,蒋介石急忙让杜聿明飞抵沈阳指挥,妄图挽救败局。杜聿明虽然像救火队员一样疲于奔命,但面对千疮百孔的国民党政权,他也是无力回天。杜聿明抵达沈阳的次日,东北通往关内的唯一通道——锦州便告失守。11月份,杜聿明逃往北平,遥控指挥东北的国民党部队从葫芦岛撤退。而此时淮海战役的爆发,拉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杜聿明奉蒋介石之命紧急飞往徐州,指挥营救黄百韬的部队。
蒙哥马利杜聿明命令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迅速向徐州集结,不料遇到解放军顽强阻击,只得眼睁睁地看着黄百韬兵团在碾庄全部被歼。1948年12月3日,正当杜聿明指挥部队向永城撤退时,蒋介石空投过来亲笔信,命令他前去解黄维兵团之围。杜聿明深知此举是羊入虎口,凶多吉少。但他多年养成了为蒋效忠的习惯,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杜聿明立即命令部队停止突围,加紧构筑工事,转而与解放军进行决战。杜聿明失去了最后逃跑的机会,迅速被解放军团团包围在陈官庄、青龙集地区。17日,毛主席发表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陈毅也送来了劝降信。
杜聿明眼见粮草将尽,大势已去。就给蒋介石发去急电,提出当前对策:上策是放弃武汉、西安,集中全部力量与共军决战;中策是固守现状,争取和谈;下策是突围。1949年1月3日,蒋介石的回复来了,正是命令突围的下策。解放军于三天后,发起了总攻。国民党部队全线崩溃,阵地纷纷被突破,杜聿明尽管呼叫了空军掩护,甚至投掷了毒气弹,仍然无法冲破解放军的包围圈,逃脱不了全军覆没的命运。10日凌晨,化了妆的杜聿明和十余名副官卫士逃至安徽省萧县张庄寨镇张老庄村时,被解放军俘虏。
积极改造,特赦出狱杜聿明被俘后,被列为“特级战犯”送到功德林去改造。虽然他在众多战犯中军衔不算最高,但他在东北和华北战场上给我军造成的麻烦却是举足轻重的。当年在东北战场,要不是老蒋出了昏招,让陈诚前去替换了杜聿明,东北战局还会面临更多的困难。杜聿明充当蒋介石的铁杆打手,犯下了累累罪行,将他列为“特级战犯”一点也不冤。从一名高高在上,指挥数十万大军的将军,一夜之间成为俘虏,杜聿明起初对此是极不服气的。他认为是蒋介石政府的战略出了问题,而不是他指挥无能。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并不比解放军的将领逊色。
刚被俘时,陈毅曾经想找杜聿明见面谈一下,杜聿明却高傲地拒绝了。刚进入功德林管理所时,杜聿明是极力抗拒改造的。他疾病缠身,却拒绝报告自己的身体状况。妄想让病情发作,了此残生。但共产党却看到了他当年抗日时立下了不少战功,至少还算是爱国将领,还是可以教育改造过来的。战犯管理所派医生主动前来为杜聿明体检,不仅治好了他之前的胃溃疡、肺结核等顽疾,还发现了隐藏的脊髓结核病。为了彻底根治疾病,管理所将杜聿明送往北京,请来专家会诊。杜聿明被俘后,不仅没有受到虐待,反而解除了疾病困扰。他对共产党的大度、人道深有感触。想当年,国民党对待被捕的共产党员,那可是什么残暴的手段都使得出来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杜聿明对国民党的失败有了更深的反思,对共产党也有了更多的了解。思想疙瘩一旦打开后,杜聿明主动学习马列主义著作,积极地配合改造。战犯中最顽固的要算黄维,杜聿明主动找他谈话:“共产党的理论,结束了中国一百多年来的战乱,与三民主义并不冲突。只要有利于老百姓就是好的,对蒋介石愚忠,是没有道理的。”抗美援朝开始时,战犯中有一批顽固分子认为美军的武器和后勤太强,中美双方实力过于悬殊,志愿军必败无疑。甚至还幻想美军能过来解救他们。只有杜聿明等少数人预测志愿军会最终取得胜利。他认为志愿军有着坚定的信念,不怕死,不怕困难,加上作战方式神出鬼没,一定能创造奇迹。杜聿明动员功德林里的俘虏们参与“炒面”的劳动,支援前线战士。
杜聿明还联合对美军较为了解的国民党将领共同编写出了《关于美军战术之研究》的总结报告,详细阐述了美军的装备及战术,以供志愿军前线指挥员参考。毛主席得知后,对此极为赞赏,称赞杜聿明等人:“对人民有功!”因为杜聿明等人思想转变快,改造积极,愿意改过自新,为人民作贡献。1959年12月4日,55岁的杜聿明成为了第一批被特赦的国民党战犯。杜聿明从呆了10年的战犯管理所出来后,他首先去天安门广场参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感叹新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2月13日,周总理接见了杜聿明等人,勉励他们重新开始新生活。随后,杜聿明被安排到北京大兴郊区的红星农场进行劳动。他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农民,每天过得辛苦而又充实。
会见外宾总理救场1960年4月,正在果园里忙碌的杜聿明接到了通知:周总理来电话,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将要在一个月后访华,希望他能出席欢迎晚宴。蒙哥马利是二战最伟大的指挥官之一,他指挥了敦刻尔克大撤退、阿拉曼战役、西西里登陆、诺曼底登陆等巨大的军事行动,为二战的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蒙哥马利退休后,开始拜访世界各国领导,探讨“如何结束战争”等深层次的问题。他将中国作为重要的一站。1960年5月,蒙哥马利访问中国。中国给了他极高的礼遇,毛主席亲自接见了他,周总理为他设了欢迎晚宴。宴会名单上就有杜聿明的名字。
因为有之前缅甸败退的过节,杜聿明对英国军人印象不佳。他对同宿舍的杨伯涛抱怨,要不是周总理的安排,他是不愿意去见蒙哥马利的。不管怎样,去是肯定要去的。当时杜聿明的衣服都比较破旧,只得向杨伯涛借了一套八成新的中山装穿上,去了晚宴现场。周总理、陈毅等人正在与蒙哥马利会谈。见到杜聿明一脸严肃地走进来后,周总理主动地向客人介绍杜聿明:“这是国民党大决战的最高指挥官杜聿明先生,曾指挥过百万大军。”不知是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还是蒙哥马利有些狂傲,他当众问了一个打脸的问题:“那你的百万大军现在到哪里去了?”杜聿明没想到蒙哥马利会当众揭短,他一下子懵住了,呆立当场说不出话来。
愣了一会后,杜聿明指了一下旁边的陈毅,自我解嘲地回答道:“都送给他了。”可是陈毅在大是大非面前比较认真,他听后接了一句:“你有那么大方吗?你的百万大军是被我们一口一口吃掉的。”杜聿明听后更加无地自容,站在那里脸色通红。一个指挥官丢失自己的军队,成为战俘是一件极为屈辱的事情,杜聿明心里是五味杂阵,有难过,也有气愤,但又无法发作。周总理赶紧上前解围:“杜聿明先生从战犯到公民,他壮士断腕与过去告别,仍是英雄……”蒙哥马利借机绕过了这个话题。周总理巧妙地圆场,让杜聿明得以下台,其实也缓解了蒙哥马利的尴尬。
抛开这个小插曲不谈,蒙哥马利这次访问十分成功,他回国后,在报纸上撰文——《我同毛的会谈》,对中国的军人作了极高的评价,断言中国前程远大,并告诫西方:“入侵中国,一定要倒大霉!”次年9月,他再次访问了中国。虽然这顿饭吃得有些郁闷,但杜聿明回来后还是进行了反思,他意识到,正是他的百万大军的快速溃败,才有了亿万中国人民早日得到解放,他不因再为此问题纠结。听了总理的话后,他更坚定了要与过去决裂的决心。他打算将过去的经历记录下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以供后人借鉴和参考。
杜聿明利用晚上的时间,在昏暗的灯光下写出了《蒋介石解决龙云的经过》。周总理知道后,十分高兴,将杜聿明等人调进了政协文史组,专心撰写回忆录。杜聿明陆续完成了《辽沈战役概述》、《淮海战役概述》等书,从国民党高级指挥官的角度记述了战争的经过,总结了国民党政府垮台的原因。文章极具有史料价值,公开出版后,好评如潮。1963年,妻子曹秀清冲破重重阻力辗转回到祖国与杜聿明团聚。1971年,在杜聿明夫妇的张罗下,大女婿杨振宁回国探亲,周总理宴请了杨振宁夫妇及杜、杨两家长辈。1978年,杜聿明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致力于祖国的和平统一事业,他发表了《纪念“二·二八”起义》、《寄语台友》等文章,呼吁在台湾的老朋友们为两岸统一做贡献。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在北京逝世。5月25日,在政协大礼堂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肖克将军在致悼词时提到:“杜聿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人士”,对他应是恰如其分的评价。杜聿明一生的道路极为曲折,他的前半生中既有为民族大义,英勇抗日的荣光。也有执迷不悟,与人民为敌的罪恶。但他在后半生能迷途知返,重回正道,同样值得我们尊敬。周总理在宴会上的一次救场,不仅是为了顾及杜聿明的脸面,更多是对他的鼓励和期望。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胸怀和情操。参考资料《杜聿明的后半生》,中国新闻网,2010年10月26日;杜聿明将军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3月1日;王晓华,《杜聿明与大决战》,炎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