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2年6月,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历经3年时间终于攻破都城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派手下官员接收六部等各个衙门,当来到户部时发现各级官员跑的跑、藏的藏,只有一个年轻的小官员还在认真地核对全国钱粮汇策,朱棣不禁收起宝剑饶有兴趣地向此人走去…
朱棣对他说你一个小小的户部六品主事为何不跑?此人不亢不卑答到:“臣自从高皇帝(朱元璋)起就领朝廷的俸禄,做好户部每一件事是分内之事,从不敢擅离职守…”
接着聊起全国的钱粮、农业、商业无不成竹在胸。
此人就是夏原吉。他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在永乐一朝,他当了19年的户部尚书,在仁宣时代又管理户部6年,合计做了25年明朝的“大管家”。为永乐盛世及仁宣之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作为并非朱棣靖难心腹的夏原吉,又如何被杀伐决断的朱棣这位新老板所倚重,并且保持高位几十年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史料多方面分析一下。
01从不轻易唯上
夏原吉(1366-1430年),湖南省湘阴人,家幼贫穷。小时候非常好学,由于赶上元末明初的乱世中,夏原吉没有走科举之路,而是入太学推荐进了户部,从而走上了仕途之路,这一点与同期的杨士奇差不多,并非进士出身。
朱棣登基后晋升夏原吉为户部尚书,位极人臣。
1403年,浙西发大水有上百万人受灾,依以往惯例,朱棣原意是拨地方政府50万担(一担约120斤)粮食赈灾即可。
夏原吉却说:“自古灾民救济不到位必发生暴乱,臣愿意亲自去一趟,这样可以保证所有粮食直接发到灾民手里。所以本次赈灾只需30万担粮食即可。”
夏原吉以户部尚书之尊光着脚在灾区忙了三个月,安抚灾民并严惩了几个贪官,最后果然只用了30万担粮食就圆满完成了任务,为朝廷省下了近一半的钱粮。让明成祖朱棣和满朝文武无不侧目称赞。
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那就在大事上一定要为老板省钱。
恰恰国师姚广孝从灾区路过,亲眼所见夏原吉光着脚办公,就禀告了朱棣,朱棣愈加敬重他。于是就重重赏赐了他。
02不参与皇家内部之争
随着成祖首次北伐、疏通大运河及收复安南(今越南)陆续成功,朱棣威望日益增高,立太子的事情提上日程。
以丘福、朱能、张玉为首的武将勋贵们们都支持汉王朱高煦,而杨溥、杨士奇、金幼孜、解缙则支持世子朱高炽。
朱高炽仁厚但体重近300斤,走路都需要人搀扶,但偏偏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好儿子朱瞻基。而朱高煦则英俊潇洒,英勇善战,颇有朱棣年轻时的影子。朱棣一时之间也难以决定,即使后来立了朱高炽为太子,两者之间也开始了20多年的明争暗斗。
[图片7]
满朝文武纷纷乐此不彼地站队,因为现在投资成功意味着后半辈子甚至后几代可以飞黄腾达。朱棣作为帝王术的集大成者也乐得下面人互相争斗。
而夏原吉则从不站队,只是默默地做好自己分内之事。
由于双方长期的斗争,朱高煦方面折损了丘福等大将(丘福表面死于蒙古大军伏击,据推断这里面有文官集团的使绊子)。朱高炽这面则损失了杨溥(大狱十年)、胡广、解缙等文官。其他官员也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打击。
而只有夏原吉在公开场合一声不吭,即使他心中支持太子朱高炽。而朱高炽也感受到了夏原吉的心声。
后来朱高炽登基是为明仁宗,则继续重用夏原吉。仁宗死后宣宗也照样重用夏原吉。
03专业性无可替代
夏原吉大部分时间是抓老本行的户部工作。
成祖五征漠北、六下西洋、编【永乐大典】等千秋业绩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一时之间,国库几欲告罄。
当时看来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加重老百姓的赋税。而且这也是历朝历代常用的办法。
[图片9]
而夏原吉却不同意。明史记载夏原吉用了几招就解决缺钱的问题:“首请裁冗食,平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清仓场,广屯种,以给边苏民,且便商贾。皆报可……”
翻译白话大意如下:第一是减轻百姓的赋税,绝不加赋。第二是裁撤无关的人员开支,鼓励军队屯田自给自足。第三是大力发展商业,从商业中为朝廷扩大税源。
果然,几招下来就轻松解决了问题。永乐一朝朱棣非常喜欢折腾,各项开支巨大,夏原吉功不可没。
夏原吉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为明代“五朝元老”。曾任户部尚书、太子少保、太子少傅等重要官职。明宣德五年病逝后,明宣宗赐他为“太师”,谥“忠靖”。后人赞夏原吉是:“一生清操如冰雪,万世励节似苍松。”宣宗并且免除夏家后代所有赋税和死罪(除谋反罪)。
而一代大帝朱棣病重榆木川时,給金幼孜、杨溥、马云交代完后事,大呼:“夏原吉爱吾!”才死去。足可见夏原吉在朱棣心目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