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十三陵为何有一座太监陵墓?这名叫王承恩的秉笔太监有何故事?

明十三陵为何有一座太监陵墓?这名叫王承恩的秉笔太监有何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三炮讲故事 访问量:1247 更新时间:2024/3/28 7:03:38

这座太监陪葬墓,就是王承恩墓。明十三陵陵区内、毅宗朱由检的思陵前有一座陪葬墓,这座墓的主人就是崇祯朱由检的心腹太监王承恩。王承恩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忠宦,清朝皇帝顺治赞其“贞臣为主,捐躯以从”,也是中国历史少有的有谥号的宦官,南明弘光帝赐谥忠愍。王承恩是在万历年间入宫的,后被分配到崇祯的潜邸信王府当差,任掌管太监。朱由检一出生,王承恩就负责照顾他的日常起居,直至崇祯吊死煤山,都未曾离开过他,从崇祯生到死,王承恩都是不离不弃,忠贞不二。

不似魏忠贤掌权后的党同伐异,任人唯亲,贪赃枉法,王承恩掌权后并没有胡作非为,不曾组建自己的派系,也未曾卖官鬻爵,更未曾贪赃枉法,当有户部尚书周延儒因其太监的身份,向崇祯进言,说他会是另一个魏忠贤,害他差点被崇祯杀死时,王承恩知他是为国进言,为过着想,因此事后也未曾有过一丝报复之心。王承恩,就这样专心侍奉在崇祯的身边,协助他处理国事,帮助他挽救这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不曾做过一件危害大明王朝统治根基的事情。纵然崇祯曾想杀掉他,王承恩对崇祯的忠心却始终未变,在他眼里,崇祯不仅仅只是他的主子,还是他从小照顾到大的孩子,崇祯是他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对崇祯,王承恩早已不存在什么忠与不忠的问题,崇祯就是他活在这世上的所有期望,他期望着崇祯能成为一代英主,重振这破碎的大好河山。

然而,天命不可违,崇祯虽有中兴大明之心,可性格却实在是太有问题,猜忌成性,焦虑急躁,脾气暴躁,这些中兴之主最不能出现的性格,统统在崇祯身上出现。故而,最终大明还是亡了,亡在内忧外患。1643年三月,李自成军攻入北京。太监王廉急告崇祯,叛乱已入城。崇祯闻悉,孤独地坐在大殿上饮酒长叹:“苦我民尔!”,太监张殷劝崇祯投降,崇祯大怒将其一剑刺死。见大势已去,崇祯命人将太子、永王、定王送到到勋戚周奎、田弘遇家,命其待时局平稳,再悄悄离京南下。之后,崇祯又回到后宫哭着对皇后说:“你是国母,理应殉国”,周皇后也哭着说道:“妾跟从你18年,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以致有今日。现在陛下命妾死,妾怎么敢不死?”,说完便自缢而亡。

而后,崇祯又召来15岁的长平公主,流着泪说:“你为何要降生到帝王家啊!”,说完就拔出刀来砍中了她的左臂,接着又砍伤她的右肩,长平一声惊呼昏死过去。之后,崇祯又挥剑刺死了年仅六岁的幺女—昭仁公主。十九日凌晨,李自成军从彰义门杀入北京城。崇祯手执三眼枪,率数十名太监骑马出东华门,欲突围出京,可惜被叛军乱箭所阻,只得退回。之后又跑到齐化门,此时成国公朱纯臣早已叛变,面对崇祯的叫门,始终不开门。见此,崇祯只得再次转向安定门,此时这里的守军早已四散逃亡,大门深锁,太监以利斧也无法劈开。拂晓,见四门都无法突围,崇祯只得重返皇宫。此时天色将明,崇祯尚存一线希望,希望有忠君爱国之臣前来救驾,商讨如何面对此危境。然而,崇祯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崇祯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他心灰意冷地说道:“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崇祯见自己已众叛亲离,无一人前来救驾,身边只有数十位太监陪伴。崇祯怎么也想不到,最后陪在他身边的不是那些整天叫喊着忠君爱国的士大夫们,而是他一直在担心会造反的太监们,这真的是一个莫大的讽刺!见此场景,崇祯再也生不起一丝希望,心灰意冷下走到了煤山,在一棵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时年33岁。死前,崇祯在蓝色袍服上大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死后,一直陪在他身边不离不弃的王承恩亦也吊死于旁边的海棠树上,追随崇祯而去。“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就是封建时代的士大夫们,京城未破时,他们一个个都在叫唤着自己是大明最忠心的臣子,可结果呢?真正能做到坚持自己的誓言,不投降外敌的臣子又有几人呢?历代掌权人,最喜欢的莫过于王承恩这等忠仆,忠贞不二,无论自己处于何种境地,他都会坚定不移地跟随在自己的身边,不会生出一丝背叛之心。因此,当清朝皇帝顺治入关后,对王承恩是极力推崇。顺治亲自下诏将他陪葬在原只有皇族和妃嫔才能葬的明皇陵中,就葬在崇祯的身边,让他一直陪着崇祯,并亲自题碑“贞臣为主,捐躯以从”,让其名垂青史。

感谢阅读,点个关注再走呗~

标签: 王承恩太监崇祯顺治魏忠贤李自成

更多文章

  • 明朝十二大太监,郑和下西洋,王承恩吊死在崇祯旁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甄有趣标签:郑和,王承恩,崇祯,太监,汪直,明朝,生物学家,科学家,军事制度

    一、【明朝大太监之——郑和】图片郑和,原名马三保,云南昆阳州(今云南昆明)人。幼时被明军掳进宫成为一名太监,后入燕王朱棣府。靖难之役中,郑和因功被赐郑姓,成为“三保太监”。从公元1405年到1430年的二十五年间,郑和先后共七次下西洋,最后一次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出发,在宣德八年(公元143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何大明就倒了?太监王承恩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宦官,太监,皇帝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廖沫沙在历史书之中的寥寥数言,便有可能是一个人辉煌或者曲折的一生,岁月将痕迹清扫得支离破碎,但是却留下了蕴含着精神以及道理的事迹,以供后人警醒或者继承。在汉武帝时期,便已经有了“以史为镜”的道理,但历史却又往往是螺旋着上升的态势,因此也导致前尘之错往往又

  • 为何崇祯一杀魏忠贤,大明就垮了?太监王承恩说了一句中肯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太监

    看过电影《新龙门客栈》的人,对里面甄子丹饰演的大反派东厂公公,应该印象非常深刻。他毒辣阴险、武功高强,为后来各种电影电视剧中的明朝太监形象留下了很深的影响。说起来明朝的太监真的很厉害,从七下南洋的郑和到权倾朝野的刘瑾,他们个个都曾权势滔天、横压百官。不论美名还是骂名,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足够深刻的印迹。

  • 崇祯将魏忠贤除掉,为何大明朝就垮了?王承恩做出了中肯的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北筏话史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太监,朱由校

    古代的太监可以说是一种极其特殊的职业,他们专门为皇室服务,却属于奴隶阶层,一辈子都要待在红红之中没有任何的人生自由和权利,虽然说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到老了也会有专门的人为其送葬,但是一生过的唯唯诺诺、小心翼翼的实在是没有价值。不过历史上也并不是所有的太监都是这样的结局,有些太监很有可能权倾朝野,甚

  • 为何崇祯刚杀了魏忠贤,大明就垮台了?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宦官,太监

    对于古代的皇帝来说,有两件事最令他们头疼,一个是外戚干政,另一个就是宦官擅权。所以在古代历史上,只要稍微聪明一点的皇帝都会主动压制外戚,避免出现外戚干政的乱象。比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就吸取了唐宋时期外戚干政的教训,立下了严格的祖训,严禁外戚参与朝政。朱元璋这样做也是受到了皇后马秀英的影响。当初朱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啥大明朝就垮了?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萌萌哒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太监,明朝

    古往今来,朝代更替如同走马灯,你方唱罢我登场。其中,当属大明王朝的覆灭最令人感到离奇:相传,明朝末代皇帝崇祯苦苦支撑,奸臣魏忠贤在朝廷中作威作福。可是当崇祯皇帝下决心将魏忠贤及其党羽法办,魏忠贤一死,大明朝就垮了!这令当时的人们感到迷惑,甚至有人怀疑魏忠贤手里握有大明王朝的命脉。当时一名太监王承恩也

  • 崇祯杀了魏忠贤,为何大明就垮了?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宦官,明朝

    在明朝的历史上,奸臣宦官很多,“九千岁”魏忠贤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把持朝政,陷害忠良,使得民怨沸腾。所以崇祯皇帝一上位就下令将他驱逐至凤阳,最后魏忠贤死了,但是后来的大明却很快就亡国了。崇祯临死才明白魏忠贤的重要性,而当时陪在身边的王承恩也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那么,魏忠贤究竟在大明朝中发挥着怎样的作

  • 王承恩,明朝最后的太监,其临死前的行为可圈可点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王承恩,太监,崇祯,朱由校,明朝,李自成

    明朝最出名的就是太监,可是提起明朝的太监,就是霍乱朝政的大奸之人。可是即使是明朝的太监,也有忠义之人,这个人结束了明朝太监的历程,也洗刷了太监的污命,他就是崇祯帝的贴身太监,王承恩。(一)不会游泳,却跳水救人王承恩只是信王府一个普通的内监,此时的信王府主人是朱由检。而当时的大明皇帝是朱由检的亲哥朱由

  • 崇祯帝自缢殉国,太监王承恩在石头上留下四个字的遗言,令人感叹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崇祯,王承恩,太监,朱由校,李自成

    作者:甘棠(王承恩的影视形象)明朝最出名的就是太监,可是提起明朝的太监,就是霍乱朝政的大奸之人。可是即使是明朝的太监,也有忠义之人,这个人结束了明朝太监的历程,也洗刷了太监的污命,他就是崇祯帝的贴身太监,王承恩。(一)不会游泳,却跳水救人王承恩只是信王府一个普通的内监,此时的信王府主人是朱由检。而当

  • 曾静说数千年来只有朱熹吕留良等五人能当皇帝,雍正该如何反驳?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朱熹,雍正,曾静,皇帝,宋朝,吕留良,朱元璋,慈禧太后,金庸笔下角色

    劝岳钟琪“反清复明”的那个读书人曾静,写了一本 《新知录》,里面的奇葩言论一箩筐。也许正是因为那本书任何人看了都觉得漏洞百出,所以雍正才留下曾静一条性命让他当反面教材。但是其中有一段话惹恼了雍正:“这厮居然说只有朱熹吕留良等五人能当皇帝,难道汉高祖唐太宗明太祖都是光棍吗?你说吕留良可以做皇帝,我就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