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崇祯帝自缢殉国,太监王承恩在石头上留下四个字的遗言,令人感叹

崇祯帝自缢殉国,太监王承恩在石头上留下四个字的遗言,令人感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 访问量:4905 更新时间:2024/1/19 19:36:44

作者:甘棠

王承恩的影视形象)

明朝最出名的就是太监,可是提起明朝的太监,就是霍乱朝政的大奸之人。

可是即使是明朝的太监,也有忠义之人,这个人结束了明朝太监的历程,也洗刷了太监的污命,他就是崇祯帝的贴身太监,王承恩

(一)不会游泳,却跳水救人

王承恩只是信王府一个普通的内监,此时的信王府主人是朱由检。而当时的大明皇帝是朱由检的亲哥朱由校,所以朱由检就是个王爷。

王承恩的出头之日,是因为朱由检又一次突然落水。水里的朱由检在挣扎,可是岸上的太监们大声喊人呼救,只有王承恩率先跳下去。可是王承恩并没有将朱由检救上来,因为王承恩本人也不会游泳,主仆两人差点被淹死。还是后来的人将主仆两人救了上来。

虽然王承恩没能救上来朱由检,但是朱由检却记住了这个勇敢无畏的小太监,自此朱由检将王承恩带到了身边,成为了朱由检的心腹太监。

(二)临危受命,保卫京城

朱由检的哥哥朱由校病逝,并且没有子嗣继位。而朱由校的妻子坚持让朱由检继位,就这样,兄终弟及,朱由检成为了皇帝,也就是崇祯帝。

此时朱由检面对的王朝,早已经不是当年的辉煌,反而满目疮痍,内忧外患。朱由检接手了这个烂摊子,他做出了努力,也有过挣扎。可是无论是对内的李自成,还是对外的努尔哈赤,这些都是朱由检无法解决的问题。

当李自成攻打北京时,朱由检看着满朝文武的民心涣散,问谁能前去御敌。无论文官武将无人敢应答,只有太监王承恩自荐。

在王承恩的心中,这个国家是朱由检的国家,为了朱由检去死,他认为值得。

朱由检看着唯一可用的人,竟然是一个小太监,也只能将北京城的兵马交给了王承恩调度。同时任命王承恩为戍卫京师提督。

朱由检将所有的信任都给了王承恩,同时也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了王承恩。若是王承恩转头投降,那么朱由检将腹背受敌。

而王承恩没有辜负朱由检,或许王承恩没有足够的学识,可是他有一腔热血和胆色。他积极的和李自成的兵马死战,虽然最终结果没能阻挡李自成,但是王承恩的所作所为,已经超越了很多人。

(三)在石头上留下四个字的遗言

李自成已经兵临城下,朱由检清楚自己已经没有退路,所以朱由检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嫔妃和子嗣,只为了保住皇家最后的尊严,也为了保住大明朝最后的脊梁。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社稷已死,君王岂能独活?所以朱由检也选择离开,来成全大明朝的威严。

而朱由检的最后一程,只有当年那个不畏生死跳下水中救他的小太监陪伴。

王承恩陪着朱由检,走上了景山,亲手为朱由检在老槐树上,系紧了白绫,眼见自己效忠一生的君王自尽而亡。而王承恩能做的,不是劝朱由检苟活,而是随着他去往未知。

朱由检自尽后,王承恩回顾自己的一生,原来四个字可以概括。王承恩咬破指头写血书,将“忠君爱国”写在石头上,而后在老槐树旁边的海棠树上,也系上了白绫,追随而去。

王承恩只是百千太监之一,他没能做成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可是一个忠字,就概括了一生。这样的忠臣,那个为君之人不赞叹。

清朝入关后,顺治听闻,下旨为王承恩立碑,并且将王承恩葬在朱由检的墓碑旁。到了康熙时期,康熙下旨要人为王承恩立传。

从生至死,王承恩一直陪在朱由检的旁边。

投稿邮箱:

499020910@qq.com(历史文化)

125926681@qq.com(小说散文)

标签: 崇祯王承恩太监朱由校李自成

更多文章

  • 曾静说数千年来只有朱熹吕留良等五人能当皇帝,雍正该如何反驳?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朱熹,雍正,曾静,皇帝,宋朝,吕留良,朱元璋,慈禧太后,金庸笔下角色

    劝岳钟琪“反清复明”的那个读书人曾静,写了一本 《新知录》,里面的奇葩言论一箩筐。也许正是因为那本书任何人看了都觉得漏洞百出,所以雍正才留下曾静一条性命让他当反面教材。但是其中有一段话惹恼了雍正:“这厮居然说只有朱熹吕留良等五人能当皇帝,难道汉高祖唐太宗明太祖都是光棍吗?你说吕留良可以做皇帝,我就挖

  • 黑龙江齐齐哈尔与雍正朝最大的文字狱案-吕留良案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吕留良,齐齐哈尔,雍正,文字狱,曾静,黑龙江,文字狱案,吕留良案,黑龙江省,医学家,艺术家,小说家

    清代雍正年间大兴文字狱,无数文人墨客或因言丧命,或受人株连。总之是中华文明史中一段血雨腥 风的日子。不过也有因祸得福,成就一方名门望族的——齐齐哈尔的吕氏家族。源于江南名儒吕留良,因文字狱受罪族人流放宁古塔,后又迁卜奎,逐渐发展成为卜奎知名家族,涌现了多名士绅名流。为齐齐哈尔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黑

  • 吕留良明明死于康熙年间,为何到了雍正一朝,还会发生吕留良案

    历史解密编辑:贪吃的骆驼标签:吕留良,雍正,康熙,清朝,明朝

    公元1735年,58岁的雍正皇帝离奇去世,有关雍正的死因一直是众说纷纭。其中最离奇的说法,就是雍正是被一个叫吕四娘的刺客谋杀,吕四娘当时不光杀了雍正,还割走了他的项上人头,以至于雍正下葬时,只能以黄金铸造的假头应付了事。那么吕四娘为什么要杀雍正,还非要割掉他的头发呢?原来在传说中,雍正曾清洗过吕家,

  •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780、雍正与吕留良大案

    历史解密编辑:浅意时光标签:清朝,康熙,明朝,诗人,吕留良,文字狱,黄宗羲,小说家,医学家,二十六史,雍正王朝

    雍正锐意改革,兴利除弊,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这是他的一个执政特点,也是他的功绩之一。雍正执政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为政严苛,实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制造了许多大案冤案,这就是雍正的罪过了。在众多文字狱当中,影响最大、罹难最惨烈的,是吕留良大案。吕留良大案被后世广泛流传,成为雍正残暴的罪证之一。吕留

  • 诸葛八阵图何其奥妙?明末吕留良,曾将阵法的玄机展示得淋漓尽致

    历史解密编辑:大狮标签:吕留良,诸葛八阵图,诸葛亮

    相传,世间曾有“诸葛八阵图”流传,据说此阵法是三国时代的蜀汉丞相诸葛亮融合了《周易》的六十四卦的精要所创,变化多端,诡异莫测,八阵可挡十万雄兵。不可否认,这种说法有夸大嫌疑,倘若真能够凭借阵法抵御来犯之敌,那么蜀汉也就不会只延续了一代便尽归了司马家。很可惜,这套阵法到了清朝后期,不知何故失传了,留下

  • 吕留良行书手卷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行书,山人,布衣,诗人,手卷,清朝,吕留良,小说家,医学家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吕留良(1629~1683)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思想家、诗人和时文评论家、出版家。又名光轮,一作光纶,字庄生,一字用晦,号晚村,别号耻翁、南阳布衣、吕医山人等,暮年为僧,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

  • 汉王朱高煦谋反,朱瞻基不知是否亲征,夏原吉:看李景隆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汉王,明朝,朱高熙,朱瞻基,夏原吉,李景隆,朱高煦,明宣宗

    洪熙元年五月份,仁宗皇帝朱高炽病重,不久后便去世了,享年四十八岁。当时皇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接到讯息后立马火速赶往北京。他的叔叔汉王朱高煦向来自视甚高,当朱高炽去世的那一刻,便产生了想要将其取而代之的念头,便派人去半路暗杀。好在由于太过匆忙,朱高煦派过去的人并没有顺利完成任务,朱瞻基顺利赶到北京,户

  • 单位来了强势的新领导,该怎么相处?明朝夏原吉的做法值得参考

    历史解密编辑:邮寄雪兔标签:夏原吉,原吉,朱棣,朱高炽,朱高熙,尚书

    公元1402年6月,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历经3年时间终于攻破都城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派手下官员接收六部等各个衙门,当来到户部时发现各级官员跑的跑、藏的藏,只有一个年轻的小官员还在认真地核对全国钱粮汇策,朱棣不禁收起宝剑饶有兴趣地向此人走去…朱棣对他说你一个小小的户部六品主事为何不跑?此人不亢不

  • 古代精于“为人”的人18a-有德、廉洁、“最吝啬”的夏原吉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朱棣,皇帝,大臣,夏原吉,朱高炽

    夏原吉,字维喆,今湖南湘阴人,明朝初年重臣、财政大管家。夏原吉天资聪颖,早年丧父,幸而其岳父招其入赘,才得以有条件学习并赡养母亲,如此也养成了简朴的生活习惯。洪武年间,夏原吉中举后又通过乡荐进入太学,选拔在宫中负责制诰。朱元璋有一次去视察太学时,看到大多数太学生们都在喧嚣打闹,只有夏原吉端坐不动,并

  • 换了强势的新老板,该怎么相处?明朝夏原吉的做法值得参考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夏原吉,原吉,朱棣,朱高炽,朱高熙,尚书

    公元1402年6月,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历经3年时间终于攻破都城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派手下官员接收六部等各个衙门,当来到户部时发现各级官员跑的跑、藏的藏,只有一个年轻的小官员还在认真地核对全国钱粮汇策,朱棣不禁收起宝剑饶有兴趣地向此人走去…朱棣对他说你一个小小的户部六品主事为何不跑?此人不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