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何大明就倒了?太监王承恩一语道破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何大明就倒了?太监王承恩一语道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奇案故事本 访问量:4197 更新时间:2024/1/20 19:16:01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廖沫沙

在历史书之中的寥寥数言,便有可能是一个人辉煌或者曲折的一生,岁月将痕迹清扫得支离破碎,但是却留下了蕴含着精神以及道理的事迹,以供后人警醒或者继承。

在汉武帝时期,便已经有了“以史为镜”的道理,但历史却又往往是螺旋着上升的态势,因此也导致前尘之错往往又复刻于后世,历史之中的任何事或者人都不应该脱离其所处的环境与时代,应该从多方位的角度去探索与评价。

历史上所有的人物都总是存在着多面性能够去探究,比如千古一帝之秦始皇,他一统六国融合文化,这才令中华民族在后世始终趋于大一统,不会变得支离破碎,但他却也同样在位之时布置了许多劳民伤财的大规模建设,同样也是秦朝二世而亡的导火索之一。

因此评判历史人物,应该从辩证唯物历史观的角度去看待,如被广为人知的明末大太监魏忠贤,他确实作恶多端,杀害了不少忠良,但是当崇祯皇帝被逼只能在煤山上自缢时,在皇帝身边的太监王承恩却说了这样一句话:“若忠贤在,何至于此?”

为什么王承恩会说这样一句话呢?这句话又究竟有没有道理?为什么魏忠贤一死,大明王朝依旧在朝着灭亡的结局上狂奔呢?

从混混到大太监

1568年,魏忠贤出生于北直隶肃宁的一个贫寒人家,自小他便常常在街头与地痞流氓们厮混,大字不识一个,酒色财气倒是样样精通。

因为一次赌博输得太惨无钱还债,魏忠贤竟狠下心挥刀自宫,想要到宫里去谋个差事,好在虽然他是个小混混,但是与宫中的太监有所往来,硬是靠着自己机灵和口才混入了宫中。

魏忠贤入宫时还是万历年间,在万历驾崩之后明光宗朱常洛继位,却因一桩迷雾重重的“红丸案”仅仅继位一个月便同样撒手人寰,朝廷上下在匆忙间将朱由校扶上了皇位,而魏忠贤的机会也就此来临。

朱由校继位时年仅十六岁,还不过是个懵懂少年,自小便喜欢研究木工,成为了皇帝之后依旧如此,似乎将所有的精力放在了自己的木工活上,根本不想要管理朝政。

后世常言,朱元璋为了使得皇权进一步集中而废除了宰相的权力,却使得有着“批红”权力的司礼监和内阁大臣的权势在之后逐渐膨胀,甚至远超宰相之位。

因为在宫中八面玲珑,魏忠贤成功爬到了司礼监的位子上,而再加上皇帝不管事,因此拥有着“批红”权力的魏忠贤如愿拿到了自己想要的权势。

有的人,手握权力会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励精图治,而有的人,在得到权势之后将会用最猛烈的攻势去对待自己的敌人,而从小便混迹于街头的魏忠贤自然是后者。

正值这大明王朝风雨动荡的时期,辽东后金已经在明朝边境处虎视眈眈,而朝政内部腐坏正在渗透,百姓在哀嚎之中过着无法言喻的痛苦生活,一切都好似已现败象。

权势滔天

对自己狠的人,往往也对别人狠,魏忠贤能够挥刀自宫,说明他心性果决而且狠辣,在宫中摸爬滚打十数年的光阴,让他学会了更多阴狠毒辣的招式。

在东厂这个充斥着血腥与阴狠的权力组织里,所有人都对魏忠贤俯首称臣,四处横行霸道,东厂的缉捕人员绕开了所有的流程,仅仅依靠嘴里一句无端的诬告,就能够搅得大臣家中鸡犬不宁。

在《明史》之中有这样一番记载,四个人于夜间在密室畅饮,其中一人喝多了开始怒骂魏忠贤,另外三个又惊又惧,还未等那个醉酒的人骂完,东厂之人竟已经来到了密室门前,将骂人者立即抓捕,而其余三人竟还被慰劳了钱财。

“只知有忠贤,不知有皇上。”正如民间流传所言,这样近乎于诡异的场景,已经足够展现东厂势力渗透之深之强,有这样的权势组织作为耳目,魏忠贤才是真正掌握了整个天下江山之人。

为了进一步保全自己手上的权力,魏忠贤对于异己的打击可谓是近乎癫狂,所有被他认作是敌人的人,哪怕是已经解甲归田,也会被他寻出来从官籍上除名,将那些人充军或者抄家。

许多人为了依附魏忠贤,在各地建造起了“生祠”,连皇帝朱由校都亲自给生祠写了匾额,可见魏忠贤当时究竟有多么得意。

拥有着皇帝的全权信任,又拥有着如此强大的组织势力,那么魏忠贤所面对的敌人究竟是谁?这或许便要提到另一个在明朝末年对于推动国家走向末路同样作用关键的另一股势力了,那便是来自文官集团的东林党。

党争之患

权力无论再怎么集中,也无法像神明那样彻底由一人掌控,哪怕是皇帝在统治时也需要做到制衡之道。

在封建王朝的制度下,皇帝是位于权力金字塔最顶尖的那一个,在他之下的便是朝中文武大臣,最底下的便是始终承受着压迫无法掌控自己人生的平民百姓。

这样的权力分布一旦失去了平衡点,便会出现混乱与颠倒的情况,诸如唐朝末期宦官权势之大,能够废除皇帝另立新帝,又如南宋出现宰相权力过大,废掉了原本的皇太子改立皇室的另一脉。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最大限度地拿捏住权势而废宰相,却不想自己的后辈会无法承受日益庞大的文官集团,而不得不选择与宦官站在了一起。

年间,皇帝不理朝政,不仅仅宦官的势力在增长,文官的权势也同样在膨胀,而东林党这个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阶级政治集团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由东林党和宦官集团的党争便就此开始,两方势如水火,要拼个你死我活。高喊着“革除朝野积弊”的东林党,越来越肆无忌惮地判议朝政,大骂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是大明王朝不得不除去的血瘤,最终他们迎来了朱由检的继位,而魏忠贤也就此落马,在前往凤阳的途中选择自缢身亡。

魏忠贤的死,令东林党们欢欣鼓舞,但大明王朝的命运就此更改了吗?

亡国之时

再回到那个魏忠贤一手遮天的时期,从那残暴阴毒的手段之外,或许可以窥见到魏忠贤的另一面。

辽东后金始终在大明的边界处虎视眈眈,而需要做抵抗那么就必须付出大量的钱财,为什么魏忠贤在的时候朝廷征战从未出现过大的亏损,而朱由检继位之后,需要再三向百姓征加赋税用于征战和抵御外敌呢?

事实上,魏忠贤在民间的声望并非是大众所想的那样不堪,甚至在辽东和河南地区有不少百姓是真心诚意地为其修建生祠,因为魏忠贤不仅仅给辽东军队发放了足够的粮草后备,而且还在河南受灾时,一度免除了难民的赋税还拨下钱款用于救灾。

魏忠贤聪明地点在于,他将手伸向了那些江南的有钱人,而放过了贫苦的百姓,而这些江南的富人却又大多数正是朝中喊得震天响的东林党们。

朱由校临死前曾对即将继位的弟弟说道:“恪谨忠贞,可计大事。”这绝非是一句昏话,而是一句忠言,因为现在的皇权已经无法扼制住东林党势力的增长,唯有魏忠贤才能够与之制衡,从而达到权力上的平衡点。

魏忠贤一死,东林党势力无限增长,崇祯皇帝再也动不了他们的蛋糕,只能在无奈之下将手伸向了百姓,从此激起巨大民怨,起义军四起,而大明也彻底陷落入无可挽回的境地。

小结:

“治国之道,在于权衡。”当东林党们腰包鼓鼓的时候,崇祯皇帝还在苦苦地搜刮着黎民百姓身上的血肉用以抵抗清兵,这样讽刺的情景大明又如何不亡?

魏忠贤无疑是奸诈且凶残的,他对于无辜之人的手段极为残忍,毫无怜悯之心,但他却又在那个特殊的时刻成为了支撑起大明的一根支柱,当他倒下,大明才真正走向了覆灭的绝境之中。

时至今日,大明王朝的衰亡依旧能够成为我们心中的警钟,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无论待人待事都不要脱离原本的处境去看待,学会辩证客观,这样才能够真正看清事情全貌,而不是盲人摸象那样局限。

标签: 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宦官太监皇帝

更多文章

  • 为何崇祯一杀魏忠贤,大明就垮了?太监王承恩说了一句中肯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太监

    看过电影《新龙门客栈》的人,对里面甄子丹饰演的大反派东厂公公,应该印象非常深刻。他毒辣阴险、武功高强,为后来各种电影电视剧中的明朝太监形象留下了很深的影响。说起来明朝的太监真的很厉害,从七下南洋的郑和到权倾朝野的刘瑾,他们个个都曾权势滔天、横压百官。不论美名还是骂名,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足够深刻的印迹。

  • 崇祯将魏忠贤除掉,为何大明朝就垮了?王承恩做出了中肯的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北筏话史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太监,朱由校

    古代的太监可以说是一种极其特殊的职业,他们专门为皇室服务,却属于奴隶阶层,一辈子都要待在红红之中没有任何的人生自由和权利,虽然说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到老了也会有专门的人为其送葬,但是一生过的唯唯诺诺、小心翼翼的实在是没有价值。不过历史上也并不是所有的太监都是这样的结局,有些太监很有可能权倾朝野,甚

  • 为何崇祯刚杀了魏忠贤,大明就垮台了?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宦官,太监

    对于古代的皇帝来说,有两件事最令他们头疼,一个是外戚干政,另一个就是宦官擅权。所以在古代历史上,只要稍微聪明一点的皇帝都会主动压制外戚,避免出现外戚干政的乱象。比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就吸取了唐宋时期外戚干政的教训,立下了严格的祖训,严禁外戚参与朝政。朱元璋这样做也是受到了皇后马秀英的影响。当初朱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啥大明朝就垮了?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萌萌哒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太监,明朝

    古往今来,朝代更替如同走马灯,你方唱罢我登场。其中,当属大明王朝的覆灭最令人感到离奇:相传,明朝末代皇帝崇祯苦苦支撑,奸臣魏忠贤在朝廷中作威作福。可是当崇祯皇帝下决心将魏忠贤及其党羽法办,魏忠贤一死,大明朝就垮了!这令当时的人们感到迷惑,甚至有人怀疑魏忠贤手里握有大明王朝的命脉。当时一名太监王承恩也

  • 崇祯杀了魏忠贤,为何大明就垮了?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宦官,明朝

    在明朝的历史上,奸臣宦官很多,“九千岁”魏忠贤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把持朝政,陷害忠良,使得民怨沸腾。所以崇祯皇帝一上位就下令将他驱逐至凤阳,最后魏忠贤死了,但是后来的大明却很快就亡国了。崇祯临死才明白魏忠贤的重要性,而当时陪在身边的王承恩也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那么,魏忠贤究竟在大明朝中发挥着怎样的作

  • 王承恩,明朝最后的太监,其临死前的行为可圈可点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王承恩,太监,崇祯,朱由校,明朝,李自成

    明朝最出名的就是太监,可是提起明朝的太监,就是霍乱朝政的大奸之人。可是即使是明朝的太监,也有忠义之人,这个人结束了明朝太监的历程,也洗刷了太监的污命,他就是崇祯帝的贴身太监,王承恩。(一)不会游泳,却跳水救人王承恩只是信王府一个普通的内监,此时的信王府主人是朱由检。而当时的大明皇帝是朱由检的亲哥朱由

  • 崇祯帝自缢殉国,太监王承恩在石头上留下四个字的遗言,令人感叹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崇祯,王承恩,太监,朱由校,李自成

    作者:甘棠(王承恩的影视形象)明朝最出名的就是太监,可是提起明朝的太监,就是霍乱朝政的大奸之人。可是即使是明朝的太监,也有忠义之人,这个人结束了明朝太监的历程,也洗刷了太监的污命,他就是崇祯帝的贴身太监,王承恩。(一)不会游泳,却跳水救人王承恩只是信王府一个普通的内监,此时的信王府主人是朱由检。而当

  • 曾静说数千年来只有朱熹吕留良等五人能当皇帝,雍正该如何反驳?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朱熹,雍正,曾静,皇帝,宋朝,吕留良,朱元璋,慈禧太后,金庸笔下角色

    劝岳钟琪“反清复明”的那个读书人曾静,写了一本 《新知录》,里面的奇葩言论一箩筐。也许正是因为那本书任何人看了都觉得漏洞百出,所以雍正才留下曾静一条性命让他当反面教材。但是其中有一段话惹恼了雍正:“这厮居然说只有朱熹吕留良等五人能当皇帝,难道汉高祖唐太宗明太祖都是光棍吗?你说吕留良可以做皇帝,我就挖

  • 黑龙江齐齐哈尔与雍正朝最大的文字狱案-吕留良案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吕留良,齐齐哈尔,雍正,文字狱,曾静,黑龙江,文字狱案,吕留良案,黑龙江省,医学家,艺术家,小说家

    清代雍正年间大兴文字狱,无数文人墨客或因言丧命,或受人株连。总之是中华文明史中一段血雨腥 风的日子。不过也有因祸得福,成就一方名门望族的——齐齐哈尔的吕氏家族。源于江南名儒吕留良,因文字狱受罪族人流放宁古塔,后又迁卜奎,逐渐发展成为卜奎知名家族,涌现了多名士绅名流。为齐齐哈尔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黑

  • 吕留良明明死于康熙年间,为何到了雍正一朝,还会发生吕留良案

    历史解密编辑:贪吃的骆驼标签:吕留良,雍正,康熙,清朝,明朝

    公元1735年,58岁的雍正皇帝离奇去世,有关雍正的死因一直是众说纷纭。其中最离奇的说法,就是雍正是被一个叫吕四娘的刺客谋杀,吕四娘当时不光杀了雍正,还割走了他的项上人头,以至于雍正下葬时,只能以黄金铸造的假头应付了事。那么吕四娘为什么要杀雍正,还非要割掉他的头发呢?原来在传说中,雍正曾清洗过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