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崇祯一杀魏忠贤,大明就垮了?太监王承恩说了一句中肯的话

为何崇祯一杀魏忠贤,大明就垮了?太监王承恩说了一句中肯的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鉴史官 访问量:2574 更新时间:2024/1/20 14:43:06

看过电影《新龙门客栈》的人,对里面甄子丹饰演的大反派东厂公公,应该印象非常深刻。

他毒辣阴险、武功高强,为后来各种电影电视剧中的明朝太监形象留下了很深的影响。

说起来明朝的太监真的很厉害,从七下南洋的郑和到权倾朝野的刘瑾,他们个个都曾权势滔天、横压百官。

不论美名还是骂名,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足够深刻的印迹。

比如明朝最后一个大太监魏忠贤,他死了十多年后,北京城就被李闯王攻破,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死时身边只有一个叫王承恩的太监陪伴左右。

临死前,崇祯皇帝后悔万分,没有听他哥哥的话重用魏忠贤。

王承恩也说:“若忠贤不死,何至于此啊!”,这句话如今看来还是很中肯。那么他们口中的魏忠贤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市井子躲债入深宫

魏忠贤原名李进忠,万历十六年出生于北直隶肃宁县一个穷苦家庭。

因为没有受过什么教育,自小都不认识,长大后只能混迹街头,干些偷鸡摸狗、讹诈耍赖的营生。

后来等到他三十多岁时,依然一事无成欠下了高额的赌债,为了还债魏忠贤不得不选择了净身入宫。

其实这也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大有关系。

万历时期,明朝已经延续了二百多年,这个巨人般的帝国已经变得暮气老迈,举步维艰。

皇帝躲入深宫,久不理事,连阁老们都难得一见。大臣们拉帮结派、勾心斗角,整个朝廷上层死气沉沉的。

底层的人民,负担沉重,被各种盘剥,每天挣扎在温饱线左右,时不时还遭遇各种灾荒,生活的水深火热。

而这一切,特权阶层却视而不见,整个社会已经矛盾重重,仿佛一个即将爆炸的火药桶,只差那一颗火星。

魏忠贤当然不甘于一辈子沉沦,他选择了进宫,去这个天底下最能创造奇迹的地方去拼一把。

就算做不到如王振、刘瑾那样出名,但他相信凭借自己的聪明,混个有酒喝有肉吃的程度应该不在话下。

于是,在一个冬天,夹杂在一众面色苍白、瘦弱矮小的孩童中间,李进忠有些忐忑不安地踏进了覆盖着金色琉璃瓦的威严皇宫高墙内。

而这一幕,也落在了一个人的眼里,他就是在宫中权势不小的魏朝魏公公。

客氏一朝上青云

三十多岁入宫,李进忠除了身材高大,力气较多,并不比旁人有多少优势。

好在他在社会上厮混多年,早已学会了察言观色和见风使舵,因为会说话办事,他的小日子倒也过得安逸。

后来魏朝为了培植势力,对他开始重用起来,不久把他调入甲子库,让李进忠开始走入了权力场中。

为了报答魏朝的知遇之恩,李进忠后来改为魏姓,以示对他的忠诚。

这也让魏朝对他好感大增,两人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后来魏进忠因此得以认识了客氏。

而这个客氏,虽然出身低微,但她却是皇长孙朱由校的乳母,而朱有校,就是“木匠皇帝”明熹宗,大明朝倒数第二个皇帝。

公元1620年,大明朝在位时间长达48年的万历皇帝去世,太子朱常洛登基,是为明光宗。

但他身体不好,早年不被万历皇帝所喜,多次险些储位不保,战战兢兢地活了大半辈子,却在登上皇位不到几个月就驾崩了。

随后,年仅十六的朱由校继位,改元天

一个月后,客氏被封为“奉圣夫人”,而魏进忠则改名魏忠贤,成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提督东厂,从此大权在握,威势无二。

人亡后国灭祸根埋

魏忠贤手握权柄时,做了几件事,对当时的大明可是续命了不少。

其一,打击文官集团。当时朝廷上党争日益激烈,那些官员只顾站队和分派系,面对天下熊熊的农民起义则视而不见。

这让魏忠贤大为不满,对“东林党”痛下杀手,狠狠遏制了当时的风气,不过后续的反噬也葬送了魏忠贤。

其二,向豪绅阶层纳税,从工商阶层吸血而不是农民阶层,从而有效缓解了当时的中央财政赤字问题,这也是后续明朝败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支持武将,努力打击后金。和之后上位的崇祯不同,魏忠贤看来还是很明白,面对外来的敌人,还是武将们更靠谱,而不是只会嘴炮的文官们。

而从小深受文官们影响的崇祯皇帝却没有看透这一点。

1627年,天启皇帝因病去世,他的堂弟朱由检继位,很快就将客氏及魏忠贤赶出了皇宫。

随后并派了锦衣卫前去追杀,魏忠贤自知难逃一死,只好在一处小旅馆自缢而死,以谢天下。

但是,随着魏忠贤为代表的“阉党”倒下,“东林党”得以东山再起,崇祯皇帝无法再制约住这头失控的“怪兽”,大明朝急速的向深渊坠去。

仅仅过去了十七年,延续了276年的大明就在煤山,结束了它漫长而辉煌的历史。

一声叹息

据说,崇祯皇帝死前曾高声痛斥:“诸臣误我!”,连喊三声,然后吐出一口鲜血,随后毫不犹豫地投降自尽。

不知道临死前,他是不是后悔自己曾经下过的很多决策,比如说,太早杀了魏忠贤。

而王朝恩对魏忠贤的评价,“假若忠贤不死,何至于此啊!”,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给出这么高的评价呢?

其实,崇祯皇帝也是个颇有作为的皇帝,如果他上位后不是太过着急,或许朝政也不会如过山车般急转直下。

古人早就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即使是下重药,也得对症下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如果当初崇祯不杀魏忠贤,而是先继续利用“阉党”来平衡文官集团。

然后乘机在文官集团分化打压,拉拢起属于自己的班底,平稳的渡过权力交替期。

后续再重新扶植起来一个王忠贤、赵忠贤,实现皇帝、文官、阉党三足鼎立的局面,说不得大明还能暂时喘口气。

接下来,利用对外战争,转移内部矛盾,进而将武力掌握在自己手中,等到平息外患后,再对内部矛盾进行调和。

说不定大明还能起死回生,赶上大时代的末班车,就没有后来的满清什么事情了。

当然,历史不是假设,总有太多的遗憾会留在青史上,留给后人来一一评说。

标签: 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太监

更多文章

  • 崇祯将魏忠贤除掉,为何大明朝就垮了?王承恩做出了中肯的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北筏话史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太监,朱由校

    古代的太监可以说是一种极其特殊的职业,他们专门为皇室服务,却属于奴隶阶层,一辈子都要待在红红之中没有任何的人生自由和权利,虽然说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到老了也会有专门的人为其送葬,但是一生过的唯唯诺诺、小心翼翼的实在是没有价值。不过历史上也并不是所有的太监都是这样的结局,有些太监很有可能权倾朝野,甚

  • 为何崇祯刚杀了魏忠贤,大明就垮台了?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宦官,太监

    对于古代的皇帝来说,有两件事最令他们头疼,一个是外戚干政,另一个就是宦官擅权。所以在古代历史上,只要稍微聪明一点的皇帝都会主动压制外戚,避免出现外戚干政的乱象。比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就吸取了唐宋时期外戚干政的教训,立下了严格的祖训,严禁外戚参与朝政。朱元璋这样做也是受到了皇后马秀英的影响。当初朱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啥大明朝就垮了?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萌萌哒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太监,明朝

    古往今来,朝代更替如同走马灯,你方唱罢我登场。其中,当属大明王朝的覆灭最令人感到离奇:相传,明朝末代皇帝崇祯苦苦支撑,奸臣魏忠贤在朝廷中作威作福。可是当崇祯皇帝下决心将魏忠贤及其党羽法办,魏忠贤一死,大明朝就垮了!这令当时的人们感到迷惑,甚至有人怀疑魏忠贤手里握有大明王朝的命脉。当时一名太监王承恩也

  • 崇祯杀了魏忠贤,为何大明就垮了?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宦官,明朝

    在明朝的历史上,奸臣宦官很多,“九千岁”魏忠贤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把持朝政,陷害忠良,使得民怨沸腾。所以崇祯皇帝一上位就下令将他驱逐至凤阳,最后魏忠贤死了,但是后来的大明却很快就亡国了。崇祯临死才明白魏忠贤的重要性,而当时陪在身边的王承恩也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那么,魏忠贤究竟在大明朝中发挥着怎样的作

  • 王承恩,明朝最后的太监,其临死前的行为可圈可点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王承恩,太监,崇祯,朱由校,明朝,李自成

    明朝最出名的就是太监,可是提起明朝的太监,就是霍乱朝政的大奸之人。可是即使是明朝的太监,也有忠义之人,这个人结束了明朝太监的历程,也洗刷了太监的污命,他就是崇祯帝的贴身太监,王承恩。(一)不会游泳,却跳水救人王承恩只是信王府一个普通的内监,此时的信王府主人是朱由检。而当时的大明皇帝是朱由检的亲哥朱由

  • 崇祯帝自缢殉国,太监王承恩在石头上留下四个字的遗言,令人感叹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崇祯,王承恩,太监,朱由校,李自成

    作者:甘棠(王承恩的影视形象)明朝最出名的就是太监,可是提起明朝的太监,就是霍乱朝政的大奸之人。可是即使是明朝的太监,也有忠义之人,这个人结束了明朝太监的历程,也洗刷了太监的污命,他就是崇祯帝的贴身太监,王承恩。(一)不会游泳,却跳水救人王承恩只是信王府一个普通的内监,此时的信王府主人是朱由检。而当

  • 曾静说数千年来只有朱熹吕留良等五人能当皇帝,雍正该如何反驳?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朱熹,雍正,曾静,皇帝,宋朝,吕留良,朱元璋,慈禧太后,金庸笔下角色

    劝岳钟琪“反清复明”的那个读书人曾静,写了一本 《新知录》,里面的奇葩言论一箩筐。也许正是因为那本书任何人看了都觉得漏洞百出,所以雍正才留下曾静一条性命让他当反面教材。但是其中有一段话惹恼了雍正:“这厮居然说只有朱熹吕留良等五人能当皇帝,难道汉高祖唐太宗明太祖都是光棍吗?你说吕留良可以做皇帝,我就挖

  • 黑龙江齐齐哈尔与雍正朝最大的文字狱案-吕留良案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吕留良,齐齐哈尔,雍正,文字狱,曾静,黑龙江,文字狱案,吕留良案,黑龙江省,医学家,艺术家,小说家

    清代雍正年间大兴文字狱,无数文人墨客或因言丧命,或受人株连。总之是中华文明史中一段血雨腥 风的日子。不过也有因祸得福,成就一方名门望族的——齐齐哈尔的吕氏家族。源于江南名儒吕留良,因文字狱受罪族人流放宁古塔,后又迁卜奎,逐渐发展成为卜奎知名家族,涌现了多名士绅名流。为齐齐哈尔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黑

  • 吕留良明明死于康熙年间,为何到了雍正一朝,还会发生吕留良案

    历史解密编辑:贪吃的骆驼标签:吕留良,雍正,康熙,清朝,明朝

    公元1735年,58岁的雍正皇帝离奇去世,有关雍正的死因一直是众说纷纭。其中最离奇的说法,就是雍正是被一个叫吕四娘的刺客谋杀,吕四娘当时不光杀了雍正,还割走了他的项上人头,以至于雍正下葬时,只能以黄金铸造的假头应付了事。那么吕四娘为什么要杀雍正,还非要割掉他的头发呢?原来在传说中,雍正曾清洗过吕家,

  •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780、雍正与吕留良大案

    历史解密编辑:浅意时光标签:清朝,康熙,明朝,诗人,吕留良,文字狱,黄宗羲,小说家,医学家,二十六史,雍正王朝

    雍正锐意改革,兴利除弊,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这是他的一个执政特点,也是他的功绩之一。雍正执政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为政严苛,实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制造了许多大案冤案,这就是雍正的罪过了。在众多文字狱当中,影响最大、罹难最惨烈的,是吕留良大案。吕留良大案被后世广泛流传,成为雍正残暴的罪证之一。吕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