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吕留良明明死于康熙年间,为何到了雍正一朝,还会发生吕留良案

吕留良明明死于康熙年间,为何到了雍正一朝,还会发生吕留良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贪吃的骆驼 访问量:1807 更新时间:2024/1/19 2:32:54

公元1735年,58岁的雍正皇帝离奇去世,有关雍正的死因一直是众说纷纭。

其中最离奇的说法,就是雍正是被一个叫吕四娘的刺客谋杀,吕四娘当时不光杀了雍正,还割走了他的项上人头,以至于雍正下葬时,只能以黄金铸造的假头应付了事。

那么吕四娘为什么要杀雍正,还非要割掉他的头发呢?

原来在传说中,雍正曾清洗过吕家,吕四娘当时要不是侥幸逃脱,她家人估计要连根断了,有此绝大的家仇,所以吕四娘才对雍正下了狠手。

不过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吕四娘不过是个传说中的人物,但是雍正清洗老吕家确实真事。

据记载,在公元1734年,雍正因为“吕留良案”,曾把吕留良等已经去世的人挖出来砍头,把他家活着且大于16岁的人斩首,让女眷和年纪小的人为奴,与此案相关的人员也几乎都受到了严厉的处罚。

“吕留良案”是雍正时期的“民间第一大案”,不过令人不解的是,吕留良早在康熙朝就去世了,拿为什么雍正皇帝非要拿一个死人做文章呢?

公元1629年,当时中原的皇帝还是崇祯,是年吕留良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在吕家做官的祖辈中,还曾有人当过老朱家的女婿,因此吕家和大明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

如果明朝不亡,吕留良可能会把吕家带到一个新的高峰,因为根据记载,吕留良从小就聪慧过人,还具备古代牛人必备的技能——过目不忘,等他长大以后已经成了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突出的优秀青年(号称具备24项绝技)。

但是因为大明不给力,所以还没等吕留良发挥作用,清军就已经打进了中原。作为大明朝忠实的拥趸,吕家并没有像一般人一样降清,而是散尽家财来招募士兵抗清,当时吕家的人还有去追随抗清大名人史可法的,吕留良本人也曾亲自参与抗清的活动,还曾为此留下箭伤,他家里人也有因此而去世的。

但是当时的大明实在太烂,所以最终明朝还是被清给灭了,吕留良当时虽然没有以身殉国,但是一直都在为反清复明而努力,因为他的才华和气节都很高,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吕留良这个布衣在士林的名头就越来越大。

等到康熙继位以后,曾多次想让吕留良这个大咖进入体制,但是吕留良就是“非暴力不合作”,甚至为了避免被入仕,他曾削发明志。康熙用的是怀柔的手段,所以也没有真拿他怎么样,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吕留良的名头却越发地大了起来,尤其是他的“华夷之辩”,更是成了很多文人士子反清复明的重要理论。

公元1683年,也就是康熙二十二年,五十五岁的吕留良在抑郁中亡身,吕留良去世以后,他的名声和主张仍然流传了下来。值得一提的是,吕留良生前曾有七个儿子,每个儿子的名字都带有一个忠字,其意义不言而明。

在吕留良去世的之前的1679年,一个叫曾静的人出生于湖南,曾静后来虽然也成了读书人,但是他和吕留良的淡泊明志不同,他非常渴望进入仕途一展宏图,但是他因为个人能力问题一直没能成行。

曾静屡试不中以后,他一方面开始凭借多年的科举经验当老师谋生,另一方面,他又开始反思自己屡试不中的原因,再他结合了当前百姓生活困苦的现状以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清朝的统治者有问题。

曾静早年曾看过吕留良的一些书籍,对于吕留良“华夷之辩”的学问有一定认识,于是他在自以为“悟透”以后,就打算用吕留良的学说完善自己的想法,然后想办法改变这个世界。

因为当时他已经年近知天命,所以胳膊腿不太利索的他,就让自己的学生去吕家求取吕留良的书籍学说,他的弟子应该也是受他的影响很深,在拿回吕留良的著作以后,就开始和老师一起研究反清复明的具体事宜。

当时雍正当政不久,因为种种原因,雍正得位不正的说法广为流传,曾静甚至还打听到,川陕总督岳钟琪虽然手握重兵,但是一直没有入旗,所以河雍正的关系不睦。

曾静展开丰富的联想之后,就认为清朝内部出了大问题,他只要撬动其中的一个节点,就能完成当年吕留良想完成但未完成的事业,于是他就派学生拿着他的信去找岳钟琪。

这封信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告诉岳钟琪,你是民族英雄岳飞的后代,现在时代在召唤,你只要振臂一呼,咱们必将改天换日。

岳钟琪既然能坐上川陕总督的位子,就至少说明了两件事:

第一,雍正皇帝对岳钟琪的能力和为人都是极度认可的,要不然他不会把一个非亲非故又不是旗人的人放到这么重要的位子上;

第二,岳钟琪的能力和智商绝对在线,而且他身为一员大将,肯定对目前的局势已经清朝的实力非常了解;

所以岳钟琪一边想办法稳住曾静的这个学生,一边就第一时间向雍正汇报了这边的情况。

雍正当时很生气,但是他是个聪明人,要不然也不可能从九王夺嫡中胜出,他在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并没有把曾静等人一杀了事,而是把曾静带到了跟前,让他配合自己“合著”了一本《大义觉迷录》。

雍正在这本书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对中原百姓情谊,而曾静也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向大家忏悔了自己的一些误解,总而言之,曾静这个主犯赢得了雍正这个“受害人的原谅”。

不过雍正虽然放了曾静一马,却并不代表他对这种行为就此放过,而是把这件事的“根源”吕家给严打了一番,并由此开展了一系列精神文明方面的治理工作,因为这件事中吕留良的名头最大,所以这件起案件多被称为“吕留良案”。

标签: 吕留良雍正康熙清朝明朝

更多文章

  •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780、雍正与吕留良大案

    历史解密编辑:浅意时光标签:清朝,康熙,明朝,诗人,吕留良,文字狱,黄宗羲,小说家,医学家,二十六史,雍正王朝

    雍正锐意改革,兴利除弊,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这是他的一个执政特点,也是他的功绩之一。雍正执政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为政严苛,实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制造了许多大案冤案,这就是雍正的罪过了。在众多文字狱当中,影响最大、罹难最惨烈的,是吕留良大案。吕留良大案被后世广泛流传,成为雍正残暴的罪证之一。吕留

  • 诸葛八阵图何其奥妙?明末吕留良,曾将阵法的玄机展示得淋漓尽致

    历史解密编辑:大狮标签:吕留良,诸葛八阵图,诸葛亮

    相传,世间曾有“诸葛八阵图”流传,据说此阵法是三国时代的蜀汉丞相诸葛亮融合了《周易》的六十四卦的精要所创,变化多端,诡异莫测,八阵可挡十万雄兵。不可否认,这种说法有夸大嫌疑,倘若真能够凭借阵法抵御来犯之敌,那么蜀汉也就不会只延续了一代便尽归了司马家。很可惜,这套阵法到了清朝后期,不知何故失传了,留下

  • 吕留良行书手卷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行书,山人,布衣,诗人,手卷,清朝,吕留良,小说家,医学家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吕留良(1629~1683)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思想家、诗人和时文评论家、出版家。又名光轮,一作光纶,字庄生,一字用晦,号晚村,别号耻翁、南阳布衣、吕医山人等,暮年为僧,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

  • 汉王朱高煦谋反,朱瞻基不知是否亲征,夏原吉:看李景隆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汉王,明朝,朱高熙,朱瞻基,夏原吉,李景隆,朱高煦,明宣宗

    洪熙元年五月份,仁宗皇帝朱高炽病重,不久后便去世了,享年四十八岁。当时皇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接到讯息后立马火速赶往北京。他的叔叔汉王朱高煦向来自视甚高,当朱高炽去世的那一刻,便产生了想要将其取而代之的念头,便派人去半路暗杀。好在由于太过匆忙,朱高煦派过去的人并没有顺利完成任务,朱瞻基顺利赶到北京,户

  • 单位来了强势的新领导,该怎么相处?明朝夏原吉的做法值得参考

    历史解密编辑:邮寄雪兔标签:夏原吉,原吉,朱棣,朱高炽,朱高熙,尚书

    公元1402年6月,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历经3年时间终于攻破都城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派手下官员接收六部等各个衙门,当来到户部时发现各级官员跑的跑、藏的藏,只有一个年轻的小官员还在认真地核对全国钱粮汇策,朱棣不禁收起宝剑饶有兴趣地向此人走去…朱棣对他说你一个小小的户部六品主事为何不跑?此人不亢不

  • 古代精于“为人”的人18a-有德、廉洁、“最吝啬”的夏原吉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朱棣,皇帝,大臣,夏原吉,朱高炽

    夏原吉,字维喆,今湖南湘阴人,明朝初年重臣、财政大管家。夏原吉天资聪颖,早年丧父,幸而其岳父招其入赘,才得以有条件学习并赡养母亲,如此也养成了简朴的生活习惯。洪武年间,夏原吉中举后又通过乡荐进入太学,选拔在宫中负责制诰。朱元璋有一次去视察太学时,看到大多数太学生们都在喧嚣打闹,只有夏原吉端坐不动,并

  • 换了强势的新老板,该怎么相处?明朝夏原吉的做法值得参考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夏原吉,原吉,朱棣,朱高炽,朱高熙,尚书

    公元1402年6月,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历经3年时间终于攻破都城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派手下官员接收六部等各个衙门,当来到户部时发现各级官员跑的跑、藏的藏,只有一个年轻的小官员还在认真地核对全国钱粮汇策,朱棣不禁收起宝剑饶有兴趣地向此人走去…朱棣对他说你一个小小的户部六品主事为何不跑?此人不亢不

  • 夏原吉:历时4朝,辅政27年,朱棣的头号功臣,朱高煦最恨之人

    历史解密编辑:槿小澜标签:夏原吉,朱棣,朱高熙,皇帝,朱高煦,明成祖,军事政策,国防政策

    《大明风华》描述了从明成祖朱棣经历夺门之变,重登帝位历经五帝六朝的精彩故事,昔日的帝后悉数登场,更有贤臣猛将让人印象深刻。说到其中最耀眼的治世能臣,恐怕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然而在《明史》中却记载着一位“名位先于三杨”的“古之遗爱”,尽管他在电视剧中出场不多,却是位历经

  • 肥天下而瘦自己,夏原吉用25年时间,还给明朝两大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正一品历史标签:夏原吉,原吉,朱棣,朱元璋,朱允炆,明朝

    提起明朝朱棣,就不得不提一提他一手发动的“靖难之役”,篡了自己侄儿建文帝的皇位。篡位之后,朱棣自然开始着手清算建文旧臣,一位名叫夏原吉的官员自然也在其清算之列。出乎意料的是,死到临头之时,夏原吉并未退缩求饶,而是向朱棣提出是否能给自己三天时间整理好钱粮账册完成交接工作。靖难之役画像朱棣心头一惊,念在

  • 夏原吉:被朱棣放过的建文帝旧臣,朱棣临终前还念叨他的名字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夏原吉,朱棣,原吉,朱允炆,朱元璋

    历史上曾发生过一件不可思议的事,那位在靖难之役肆意屠杀建文帝旧部的明成祖朱棣,竟然会在临死前痛呼建文帝的旧臣夏原吉。自古就有,伴君如伴虎的说法,天子一怒,伏尸百万。作为臣子,特别是身居高位的大臣,更是如履薄冰,一句话就可能性命不保,而夏原吉作为上一代的臣子并且是朱棣痛恨的建文帝的旧部,按理说他完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