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雍正年间大兴文字狱,无数文人墨客或因言丧命,或受人株连。总之是中华文明史中一段血雨腥 风的日子。不过也有因祸得福,成就一方名门望族的——齐齐哈尔的吕氏家族。源于江南名儒吕留良,因文字狱受罪族人流放宁古塔,后又迁卜奎,逐渐发展成为卜奎知名家族,涌现了多名士绅名流。为齐齐哈尔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黑龙江地处边远,其境内大小城邑基本除了关隘就是驿站。清代一直以来实施封禁政策,阻挡关内百姓出关谋生。导致数百年来,黑龙江地区人烟稀少,除了本地满族以及鄂伦春、达斡尔、蒙古等原住民外,还包括站丁、官吏和流人。什么是流人?也就是因罪流放的罪人。当然,这种罪犯在封建时代并非一定是为非作歹之徒,而有很大一部分是文字狱。清代的文字狱是非常严厉的,尤其是康雍乾三朝。而雍正年间全国著名的文字狱案件就是吕留良案。
清雍正六年九月二十六日,落魄文人曾静派其弟子张熙策动川陕总督岳钟琪谋反。案发后,曾静交代其叛逆思想来源于吕留良的著述,因而引发了吕留良文字狱。吕留良(1629~1683),字用晦,号晚村,浙江石门人。顺治十七年参加科举考试,此后连年周旋于科场,心迹相违,苦闷已极,终于走上了与清廷不合作的道路。从此归隐田园,著书讲学,恋古非今,康熙二十二年病死,著作有《吕晚村诗集》、《吕晚村先生文集》。
雍正帝认为吕留良有以下罪状:首先,视满清为异类,曾静谋反就是受了吕留良华夷之辨的影响,其次,吕留良蔑视清廷,对南明政权,则心怀留恋之情;第三,吕留良在日记中记载了一些自然灾异,预示满清统治不稳固;第四,在吕留良日记中,有关于康熙帝悭吝的记载,雍正帝以为中伤了其父。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十二月,对吕留良案作出了处理。将已故之吕留良,已故其子吕葆中,已故学生严鸿逵俱戮尸枭示。吕留良之子吕毅中,严鸿逵学生沈在宽斩立决。吕、严两家之后代从宽发配宁古塔,给兵丁为奴。宁古塔也就是今天黑龙江的宁安县。
当时吕氏诸孙12户,男女老少及家人仆妇共111人,全部流放。后至乾隆四十年,即1775年,诸孙之一的吕懿兼及其堂侄吕敷先、吕衡先、吕念先二支近30人,又因事改发齐齐哈尔。这些人在齐齐哈尔或经商,或教书,或行医,世代以读书传家,逐渐成为望族大户,而且多为名人。如吕留良玄孙吕景儒就因尊师重教,悬壶济世,深得人心。
《黑龙江志稿》记载:嘉庆间病疫,景儒阴合药投井中,活人无算。吕氏故宅曾榜其门曰“姜水宗风”,即海滨避世之意。时至民国经黑龙江都督宋小濂以当年吕氏提创大义导扬民气有功于民,呈请政府昭雪,并量以褒扬。复经浙江宁海呈请政府查明吕氏后裔资遣回籍,吕氏后人方得昭雪。民国元年,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章太炎来黑龙江视察教育,曾拜谒该祠,并就此撰文道:“齐齐哈尔人知书,由用晦(吕留良)后裔谪戍者开之。”这是近代学者对卜奎古城吕氏一族的高度评价。吕氏宗祠因其家族人物在历史上的影响以及作为唯一保留至今的家祠古建筑。
如今齐齐哈尔仍遗存有吕氏家族的旧宅以及宗祠。吕氏宗祠位于齐齐哈尔市建华区西二道街北段路西,坐北朝南,青砖灰瓦,古朴典雅的小三间房舍,不甚高大、壮观但也庄严,屋前还存有一堵青砖抹白的影壁墙。是齐齐哈尔清代砖城西门外,吕氏故宅建筑群中的一部分。
据吕氏后人吕岩泰介绍,这座大宅院,是吕留良玄孙吕景儒从嘉庆到道光年间逐渐建成的,共有50余间房,两进院子,占地万余平方米。在西城墙根也有20多间房,大多已经拆除。东侧正房、厢房也已拆除,只剩下孤零零的祠堂。如今经过修缮,吕氏祠堂已成为文保单位对外开放。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迹得以保存,也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