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决战雨花台,太平军最后的反扑:九帅曾国荃和忠王李秀成极限对决

决战雨花台,太平军最后的反扑:九帅曾国荃和忠王李秀成极限对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糖历史 访问量:2461 更新时间:2024/2/29 23:23:41

雁阵惊寒

秋凉渐至,北燕南归。

冰冷的雨水从暗沉的天幕倾泻而下,浑浊的空气夹杂着销烟和莫名的腐臭,在湘军大营飘荡,远处枪炮的轰鸣和士兵的哀嚎此起彼伏,九帅曾国荃站在营门之外,鲜血和着雨水从左颊的伤口冲刷而下,望着身旁潮湿而泥泞的土地上那些已经僵硬的生命,十月的寒风冷雨之中,这个“不怕死、霸得蛮”的湖南汉子,莫名怀念起湘乡老家六月明媚而温暖的阳光。

同日,数百里外的安庆,急促的步伐在深沉的夜色中来回响起,清冷的月光照得大地一片惨白,庭院之中,曾国藩陷入久久的沉思——孤军深入的沅弟(曾国荃字沅甫)突然中断了联系,在这生死攸关的紧要时刻,等待竟成了最大的煎熬。秋风过庭,打断了思绪,让身着单衣的湘军统帅心底泛起无法克制的阵阵寒意。

曾国藩

虽然面对过无数次的尸山血海和险象环生,也经历过无数次的在劫难逃和插翅难飞,但如果要曾国藩回忆人生中最黑暗与煎熬的一段时光,可能曾文正公依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1863秋天,在安庆漫长等待中,似乎永远没有尽头的那46个夜晚。

“吉字营”孤军深入雨花台

1861年9月,历经17个月的鏖战,湘军终于克复重镇安庆,这次的重大胜利,扫清了湘军沿江东进的最后一道障碍,经过半年的休养生息和厉兵秣马,主帅曾国藩开始筹划最后的战略决战——攻克天京。

对于太平天国而言,安庆的丢失已经让天京直接暴露于湘军的火力范围之内,同时,安庆保卫战失利,更间接导致了太平军后期最优秀的青年将领——英王陈玉成的殒命,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笼罩着帝国即将入夜的天空。

1862年春,曾国藩制定了“三面出击、四路进攻”的整体战略规划,东面由李鸿章在苏常地区牵制“忠王”李秀成,南面则由左宗棠进取浙江,对峙“侍王”李世贤,最重要的西面,曾国藩坐镇安庆,西路多隆阿、北路冯子材、东路鲍超、南路曾国荃,四路大军合围天京。

其中南路为重中之重,由曾国荃于江北、曾贞干于江南,水师彭玉麟协助,沿长江两岸水陆并进,直指天京。

3月24日,因功新擢为江苏布政使的曾国荃率麾下两万“吉字营”新胜之师,由安庆出发,以破竹之势,旬日连克巢湖、含山、和州三城和铜城闸、雍家镇、裕溪口、西梁山四隘,5月渡江至南岸太平府,随后与雪帅彭玉麟水师会合,夺取金柱关。

曾国荃

一路所向披靡,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曾国荃完全忘记了家兄曾国藩“先清后路、稳步推进”的战略方针,不等其他几路湘军会合,孤军进犯天京城西大胜关,并最终于5月30日于天京城南仅四里的雨花台驻扎。

此时的吉字营,兵力不足两万,孤军深入至天京城下,实际上是相当危险的,万幸的是,雪帅彭玉麟的湘军水师水陆并举拿下天京近郊江心洲,曾贞干则引军驻扎三汊河的江东桥,傍水筑垒,这两路人马虽有限,但至少保证了陆路湘军西面的粮道和补给安全。

至此,湘军围困天京之战,正式落下帷幕。

曾国藩忧心忡忡,洪秀全如临大敌

闻听九帅业已孤军深入,作为兄长和湘军最高统帅的曾国藩显示出了极大的忧虑。

此时,天京城近畿仅有曾国荃吉字营2万人,彭玉麟水师一万,外加曾贞干10营5000人,总计不过三万余人马,还要分兵保护粮道,虽已兵临城下,但实际上依靠这么点兵力,自保尚嫌不足,遑论攻克天京。

而曾国藩的四路围攻,也因为九帅的冒进出现了问题,多隆阿攻陷庐州后因与曾氏兄弟矛盾重重,自请率军入陕,冯子材的部队在镇江暂时动弹不得,唯一可以增援的鲍超霆军,还未攻下宁国,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现在四路进逼的计划已经无法实施,曾国藩只有一面向清廷请援,一面命令鲍超加快进攻速度,同时,加大对天京前线军火、粮饷的供应,并嘱咐曾国荃抓紧时间就地建造防御工事。

但有时候现实就是这么讽刺,曾国藩忧心忡忡上书请援,并且一再强调“洪逆见惯不惊,似无恇惧之情”,但实际上曾国藩眼中见惯大风大浪的洪秀全,面对天京城下区区2万吉字营的兵力,此时却比曾国藩更加忧虑,甚至可以说是恐惧。

这位从两广蛮荒之地发家,一路披荆斩棘的“革命领袖”,自从定都天京以后,深居后宫不理朝政,享尽荣华富贵的同时,进取之心、革命意志、胆识气魄都早已丧失殆尽,面对孤军深入且无力攻城的湘军,内有十万守城之兵,外倚天京城防之固,竟然一天三次下旨,语气一次比一次急促,态度一次比一次强硬,要求正在上海开辟新战场,战事如火如荼的忠王李秀成立即班师回京勤王。

洪秀全

领兵六十万,忠王李秀成率太平天国十三王回京勤王

忠王李秀成一直醉心于营造属于自己的江浙地盘,面对天王急诏,也只是准备了粮草物资送回天京,并抽调了部分兵力回援,而自己仍然坐镇苏州大本营,显然对班师回朝并不是十分的积极与热心。

李秀成

这样的情况与此前他和英王陈玉成联手营救安庆如出一辙——安庆失陷,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忠王的拖沓不前和未尽全力。结果虽然开辟了苏常根据地,但丢失了安庆,太平天国赖以生存的长江防御线顷刻土崩瓦解,才有此刻天京的危机。

从这一段时间忠王的表现来看,无论战术运用是否得当,取得的军事成就如何,李秀成的战略眼光和大局意识确实存在问题。长江是生命线,天京是大本营,即使苏浙经营的再如火如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简单道理,这位久经沙场的天国柱石却仍未参透。

面对李秀成的缓兵之计,天王洪秀全震怒不已,再次下诏严责:“三诏追救京城,何不队发行?尔意欲何为?尔身受重任,而知朕法否?若不遵诏,国法难容!”

从诏书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这时的洪秀全已经不是简单地责怪李秀成军事行动的迟缓,而是已经开始怀疑其有不臣之心了。

李秀成明白,若再不立即启程并全力以赴营救天京,无异于公然与最高领袖洪秀全对抗,客观的说,李秀成对太平天国还是忠心耿耿的,而且大敌当前,如果公然分裂太平天国,那最后也只会落得被清军各个击破的下场。

1862年9月14日,李秀成亲率20万太平军(对外号称60万),带领听王陈炳文、慕王谭绍光、纳王郜永宽等太平天国十三王,由苏州北上,进京勤王。

但此时距曾国荃孤军深入天京,已过去三月有余,孤军深入的湘军吉字营利用这段时间,广设营垒,深挖战壕,高筑墙垣,积极加强防御工事,太平军已经丧失了趁其立足未稳,一举战而歼之的最好时机。

血战雨花台,太平军最后的反扑

这场太平军战史上规模空前的阵地战开始前,一场席卷整个江南的大瘟疫爆发了,本来准备以最快速度复援天京的霆军,染病最重,包括主帅鲍超都一病不起,完全丧失了作战能力,只能在宁国艰难支撑,动弹不得。

雨花台下的吉字营,也深受瘟疫横行之苦,两万多人的部队,本就有8000人是新募入伍,此时又因病十去五六,能正常作战的士兵不过万人。

战斗还未打响,孤军深入的吉字营就出现如此严重的非战斗性减员,坐镇安庆的曾国藩又实在没有办法从别处抽调兵员补充,面对太平军十倍于己方的兵力猛扑,不禁哀叹“恶耗频来,心胆俱碎”,除了将医药、医生源源不断的送往前线,也只能通过书信勉励沅弟(曾国荃字沅甫)“惟就现有兵力,专谋坚守,不图出战,早早布置,或尚可为”

李秀成这边,情况却完全相反,忠殿数十万大军,兵强马壮,粮草充足,而且此次北上还携带了大量缴获的先进西洋火器,更为幸运的是,同样身处疫区,却并未出现严重的瘟疫感染问题,一切似乎都预示着,六年前湘军悍将李续宾率6000精锐被困三河镇,最终全军覆没的戏码,又要在天京城下重演了。

忠王李秀成十月初开始布置进攻,兵分三路,杨辅清进攻皖南宁国的鲍超霆军;陈坤书进攻长江南岸重镇金柱关,这两路的主要任务是牵制敌人,阻其进援天京,李秀成自率主力进攻雨花台曾国荃吉字营。

10月13日,太平天国的第一次大规模阵地冲锋终于开始了,潮水一般头裹红巾的太平军士兵在开花大炮的掩护之下,向湘军营地猛扑而来,顷刻,两军之间狭长的空地,炮弹、洋枪、火箭交织成一片火网,太平军身负木板蛇行而进,如遇湘军壕沟,则以板为桥,继续前进。

湘军背倚大营,洋枪洋炮不绝如缕,骤若飞蝗,主帅曾国荃更是亲临战场,指挥若定,即使被流弹击中左颊,血流如注都无动于衷;

整整一个昼夜,开花大炮猛攻不止,太平军众将士束草填壕,岌岌欲上,吉字营摇摇欲坠,险象环生,副将倪桂殒命阵中,但生死存亡之间,却硬是顶住了李秀成第一次的攻击。

10月26日,太平军除了炮火攻于上,更暗挖地道于下,希望通过穴地攻城直取湘军营垒,曾国荃紧急命令在军营围墙之内,再筑一墙,以备太平军突破外层而入,同时以火箭攒射,继而挑选精兵出击,破坏太平军的地道作业。太平军穴地之法始终进展缓慢。

11月3日,最大的危机降临到湘军大营,李秀成、李世贤等猛攻雨花台南面曾国荃大营,太平军用火药轰塌湘军营墙两处,在硝烟中突进,乘势抢攻,炮箭齐发,两路猛扑,蜂拥冲入缺口。营内湘军在最危急的时刻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人人忘死前冲,箭矢如雨,枪弹横飞,火炮也不要命的向坍塌处猛攻,冲入湘军大营的太平军损失惨重,渐渐不支,硬生生被反逼而出。

4日以后,双方进入相持阶段,湘军始终保持着西路粮道的畅通,后勤补给无忧,期间又补充了3000生力军,并且不时出击偷袭太平军营垒,而太平军这一阶段将重点放在地道的挖掘之上,却不时被湘军以秽水毒烟灌于隧道内,穴地之法均告半途而废。

随着战争的继续,湘军主帅受伤、副将阵亡数人,更付出了五千士兵的生命,但始终未退一步,而太平天国的部队在伤亡一万余人后,李秀成本就意不在天京,闻知“听王败于上海四口,全股就歼,苏昆空虚”,不顾战略全局,毅然决定撤军。

11月26日,忠殿二十万大军环攻雨花台46日不下,陆续撤围,这场意志与耐力的比拼中,二万湘军最终战胜了十倍于己的太平军,而李秀成在人数、装备都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却未能解天京城下之围。

正如简又文在《太平天国全史》中对此次战役的评价——“围攻数十日而不能胜,损失不大,即便谔然退师,前功尽弃,后患无涯”,雨花台破围失败,为太平天国的灭亡敲响了丧钟。

更多文章

  • 李秀成为何被急匆匆杀掉?因为再不杀,曾国藩恐遭灭门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荒野纪事标签:诗人,清朝,曾国藩,李秀成,曾国荃,洪秀全,书法家,科学家,太平天国

    1864年7月,湘军在曾国荃的带领下终于打开了“金陵”城门,随着湘军蜂涌而入,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此失败了。由于洪、杨等开创天国的一干首领全都不在人世,因而当时的天国主要依靠后起之秀李秀成等人,而李秀成也成为了天国覆灭后被“活捉”的最高统帅。本来俘获李秀成这个级别的“贼首”,那是一定要“献俘阙下

  • 清军押忠王李秀成回营,一百多个穿黄马褂的清将,跪地连呼王爷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清军,清廷,李秀成,曾国藩,洪秀全,太平军,直隶总督

    1864年正月,太平天国京都金陵被合围。忠王李秀成负责守卫全城。四月十九日,洪秀全逝世。为稳定军心,五日后,李秀成扶立洪秀全长子洪天贵福即天王位。这时的城中,仅有的一万多军兵,能作战的只有三四千名了。粮草已断绝,曾国藩的湘军围城更紧,虽然,在李秀成指挥下,顽强抵抗了一个多月后,京城终于失守。部分太平

  • 万千诗选|名人春秋(之六):孔子,郑板桥,齐白石(完)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好诗标签:孔子,诗作,画家,郑板桥,齐白石,齐特琴,万千诗选,名人春秋,拨弦乐器,诗歌精神

    每日好诗名人春秋(之六):孔子,郑板桥,齐白石(完)文/万千孔子三千弟子为砖、为瓦四书五经为基、为泥风骨搭建起培育人才的大棚茁壮了“七十二贤”普惠了“有教无类”呕心沥血只为点燃歧路灯“述而不作”且听春风读“大作”一生只为两句话殚精竭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两句话耗尽一生两句话列

  • 关于诱惑,从郑板桥劝赌说起

    历史解密编辑:孔夫子旧书网标签:郑板桥,林语堂,徐志摩,梁实秋,胡适

    作者 | 美丽的天野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画家,尤其应当说其是著名的诗词文俱佳的文学家。我爱读郑板桥先生的文字,那种直抒胸臆的文采,令我后人叹为观止。人生都有嗜好,有的是与生俱来的。前辈文人说过,人生,不可没有嗜好。人,无嗜好,我不知其为何也。在《郑板桥集》中,有其劝

  • 夏中义:论士人画:从苏轼到郑板桥——“墨石诗意”七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郑板桥,苏轼,米芾,董其昌,陈洪绶

    摘要:将传统花鸟画中的那块“石头”(造型元素),从美学上分出“墨石诗意-拜石怡性”两类,作为标识“士人画-文人画”分野的器识性符号,意义有三。其一,从北宋苏轼到明代董其昌,对文士抒写心志情趣之笔墨本有“士人画”“文人画”之别称,但董其昌后的画苑却让“文人画”称呼含混地“涵盖”了“士人画”,本文提炼的

  • 苏中“锅底洼”,千垛美如画,还是郑板桥和施耐庵老家

    历史解密编辑:山河足迹标签:郑板桥,施彦端,知县,石涛,孔尚任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这县级市,位于苏中里下河腹地,境内河湖港汊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地处偏僻,向有“自古昭阳好避兵”的说法。境内地势东部、南部稍高,西北部偏低,为周边高中间低的碟型洼地,是里下河地区三大洼地中最低洼的地方,俗称“锅底洼”。境内的石油储量较大,其中陈堡地区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有1800万吨,是

  • 郑板桥墨竹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弘化社标签:郑板桥,题诗,郑燮,兰竹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墨笔竹石图 清代 郑燮郑燮最喜画竹,也最擅长表现各种环境下不同形态的竹子。此图描绘了在清风中摇曳的劲

  • [品味兴化] 郑板桥的人品与廉政小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兴化网闻标签:潍县,范县,山东,郑板桥,兴化市

    如有侵权请联系 法律顾问 房律师15952666272郑板桥的人品与廉政小故事☆刘双湖据《郑板桥大事年表》记载:郑板桥,50岁春,为山东范县(现河南省)县令,兼署朝城县,为公元1742年即乾隆7年。54岁由范县改任潍县(山东),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61岁春至扬州。他在范县、潍县做七品县令时,以

  • 今晚开始央视纪录片频道三集连播 看郑板桥的潍县岁月

    历史解密编辑:闪电新闻标签:诗文,兴化,郑板桥,纪录片,潍县岁月,潍县竹枝词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24日讯4月24日-4月26日由潍坊市委宣传部参与拍摄制作的三集纪录片《郑板桥》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CCTV-9)每晚19:23档播出,央视频APP全网首播。郑板桥(1693-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是“扬州八怪”之一,生平从政务实、爱民清廉,做人

  • 郑板桥:难得糊涂,糊涂难得

    历史解密编辑:清韵美学标签:吕端,寇准,安欣,郑板桥,宋太宗,难得糊涂

    茶道丨香道丨诗词丨文学丨人文丨养生难得糊涂清代诗人郑板桥曾说:“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难得糊涂,有些人,不宜太计较,有些事,不宜太精明。糊涂,是对别人的宽容,更是对自己的从容。微博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别人背后议论你、说你坏话应该怎么办?有一个高赞回答是:装聋就好,不要理他们。深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