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万千诗选|名人春秋(之六):孔子,郑板桥,齐白石(完)

万千诗选|名人春秋(之六):孔子,郑板桥,齐白石(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每日好诗 访问量:4173 更新时间:2023/12/13 5:09:23

每日好诗

名人春秋(之六):孔子郑板桥齐白石(完)

/万千

孔子

三千弟子为砖、为瓦

四书五经为基、为泥

风骨搭建起培育人才的大棚

茁壮了“七十二贤”

普惠了“有教无类”

呕心沥血只为点燃歧路灯

“述而不作”且听春风读“大作”

一生只为两句话殚精竭虑——

“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

两句话耗尽一生

两句话列国万里

两句话维系了天地的纲纪啊

——生活要有诗意

——生命要守规矩!

郑板桥

郑板桥之前

天下没有像样的竹子

是郑燮,从中国第一首诗歌里

捡起那根“断竹”,然后“续竹”

然后潇风培植

按照自己骨骼的质地

按照自己血脉的热度

浇灌成劲节拔高的形态

“一枝一叶总关情”

直至繁茂成林

从此,大地有了“坚多节”的气象

从此,华夏有了“竹伴石”的风景

文人不再心塞

雅士羞愧傲气

郑板桥之后

山中没有最美的竹子

郑燮呵神骂鬼

驱使那些劲节修竹

摇曳成生命的图腾

如今,正以心药的理疗效应

扶气节在百姓的客厅

抚躁动于文人的书房……

齐白石

临水而钓

看齐白石的国画在波谷游动

一只虾惊起微澜

我也想钓起那尾小虾

抛尽了诱饵,却钓不起那一捻长须

转身来到白石案头

碗中清水之精灵,映照目光之弹力

节肢透明,焦墨双眼……

笔墨的钓竿,缓慢地驱赶鱼虾

便灵动地跃上老人的画卷

鲜活地试水——优哉游哉

伴童心,在洁净的宣纸中无水生存

湖湘波涛汹涌,河港清水涟涟

沿着白石老人的纤弱

涓涓地流一座水墨龙宫!

作者:万千,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人,长期工作于福建, 系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已退居故乡。其诗歌、散文、文学评论分别在《诗刊》《文艺报》《作品与争鸣》《中国青年报》等国级报刊和十几家省级纯文学刊物(省报副刊)发表;出版诗文集6本,诗作被多种版本编入册集。

(本号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面朝大海,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读睡诗社创办于2015年11月16日,诗社以“为草根诗人发声”为使命,以弘扬“诗歌精神”为宗旨,即诗的真善美追求、诗的艺术创新、诗的精神愉悦,诗对生存生命的揭示。现已出版诗友合著诗集《读睡诗选之春暖花开》《读睡诗选之草长莺飞》。诗友们笔耕不辍,诗社砥砺前行,不断推陈出新,推荐优秀诗作,出品优质诗集,朗诵优秀作品,以多种形式推荐诗人作品,让更多人读优秀作品,体味诗歌文化,我们正在行进中!

更多文章

  • 关于诱惑,从郑板桥劝赌说起

    历史解密编辑:孔夫子旧书网标签:郑板桥,林语堂,徐志摩,梁实秋,胡适

    作者 | 美丽的天野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画家,尤其应当说其是著名的诗词文俱佳的文学家。我爱读郑板桥先生的文字,那种直抒胸臆的文采,令我后人叹为观止。人生都有嗜好,有的是与生俱来的。前辈文人说过,人生,不可没有嗜好。人,无嗜好,我不知其为何也。在《郑板桥集》中,有其劝

  • 夏中义:论士人画:从苏轼到郑板桥——“墨石诗意”七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郑板桥,苏轼,米芾,董其昌,陈洪绶

    摘要:将传统花鸟画中的那块“石头”(造型元素),从美学上分出“墨石诗意-拜石怡性”两类,作为标识“士人画-文人画”分野的器识性符号,意义有三。其一,从北宋苏轼到明代董其昌,对文士抒写心志情趣之笔墨本有“士人画”“文人画”之别称,但董其昌后的画苑却让“文人画”称呼含混地“涵盖”了“士人画”,本文提炼的

  • 苏中“锅底洼”,千垛美如画,还是郑板桥和施耐庵老家

    历史解密编辑:山河足迹标签:郑板桥,施彦端,知县,石涛,孔尚任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这县级市,位于苏中里下河腹地,境内河湖港汊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地处偏僻,向有“自古昭阳好避兵”的说法。境内地势东部、南部稍高,西北部偏低,为周边高中间低的碟型洼地,是里下河地区三大洼地中最低洼的地方,俗称“锅底洼”。境内的石油储量较大,其中陈堡地区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有1800万吨,是

  • 郑板桥墨竹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弘化社标签:郑板桥,题诗,郑燮,兰竹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墨笔竹石图 清代 郑燮郑燮最喜画竹,也最擅长表现各种环境下不同形态的竹子。此图描绘了在清风中摇曳的劲

  • [品味兴化] 郑板桥的人品与廉政小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兴化网闻标签:潍县,范县,山东,郑板桥,兴化市

    如有侵权请联系 法律顾问 房律师15952666272郑板桥的人品与廉政小故事☆刘双湖据《郑板桥大事年表》记载:郑板桥,50岁春,为山东范县(现河南省)县令,兼署朝城县,为公元1742年即乾隆7年。54岁由范县改任潍县(山东),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61岁春至扬州。他在范县、潍县做七品县令时,以

  • 今晚开始央视纪录片频道三集连播 看郑板桥的潍县岁月

    历史解密编辑:闪电新闻标签:诗文,兴化,郑板桥,纪录片,潍县岁月,潍县竹枝词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24日讯4月24日-4月26日由潍坊市委宣传部参与拍摄制作的三集纪录片《郑板桥》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CCTV-9)每晚19:23档播出,央视频APP全网首播。郑板桥(1693-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是“扬州八怪”之一,生平从政务实、爱民清廉,做人

  • 郑板桥:难得糊涂,糊涂难得

    历史解密编辑:清韵美学标签:吕端,寇准,安欣,郑板桥,宋太宗,难得糊涂

    茶道丨香道丨诗词丨文学丨人文丨养生难得糊涂清代诗人郑板桥曾说:“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难得糊涂,有些人,不宜太计较,有些事,不宜太精明。糊涂,是对别人的宽容,更是对自己的从容。微博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别人背后议论你、说你坏话应该怎么办?有一个高赞回答是:装聋就好,不要理他们。深以为

  • 故事:民间故事之郑板桥巧断奇案

    历史解密编辑:老胡胡侃电影标签:郑板桥,唐寅,乾隆,民间故事,书童

    大清朝乾隆年间,在一个冬日,正逢潍县县城的集日,人来人往的闹市里,一片繁华景象。突然,衙门外传来“咚咚”的连续不断的击鼓声。县官郑板桥稳稳端坐在县衙的大堂上,两班衙役手持杀威棒分列两边,班头大呼:“升堂!”只见外面跑进来一个人,由于走得匆匆忙忙,差一点跌倒在地。来在堂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老爷

  • 郑板桥 得志泽加于民

    历史解密编辑:文化号外标签:郑板桥,乾隆,潍县,县令

    文:石国雄郑板桥四十科名,五十旃旌。其50岁时,即1742年,乾隆7年,做上了范县县令。4年后,移任潍县县令。又6年,便“乌纱掷去不为官”‘’秋风江上作鱼竿”了。他在宦时间不长,居官不高,政绩不算显赫,但是,两县都留下了他居官廉惠、勤政为民、造福一方的许多趣闻杂谈。特别在潍县,在他离任后,潍人载德,

  • 民间故事:郑板桥辞官

    历史解密编辑:风与歌姬PLUS标签:民间故事,郑板桥,衙役,供桌,县衙

    清代书画家、诗人郑板桥担任知县时,经常化装成老百姓带着衙役到民间私访。有一次,他一个多月没回县衙,带的干粮吃光了,银钱也用完了,就剩下了三个鸡蛋。这天晚上,郑板桥和两个衙役在村外的一个破庙里住了下来。这个庙里没有和尚,大殿摆着一张供桌。郑板桥坐在桌前,点上蜡烛,记录当天私访的情况。天快亮的时候,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