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被称为继王阳明之后的圣人,凭借着并不聪慧的大脑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位极人臣却得到善终的人没有几个,那曾国藩是如何平安落地的呢?
打了胜仗却被慈禧大骂白眼狼
曾国藩有个弟弟曾国荃,这个弟弟可不像哥哥那么沉得住气,为人嚣张,太过张扬。攻陷南京城后,居功自傲的曾国荃上奏慈禧太后,本想着怎么太后也得赏个黄马褂什么的,可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几记闷棍,把曾国荃都打懵了。
原来曾国荃在奏折中说大军刚破外城,自己便回到营中写奏折报喜。慈禧抓住这一点说曾国荃玩忽职守,不监督大军入城,斩草除根,却跑回来写折邀功。
其实这本不是什么大事,慈禧只不过借此敲打曾国荃,让他不要太得意。
这是第一记闷棍,第二记闷棍则是追问曾国荃南京城内财宝的下落。
曾国荃带兵,每攻下一城便纵容部下烧杀抢掠,所得财富从未上交过。
据说曾国荃捞了几千万两银子,金银珠宝不计其数,还有传说中不知真假的翡翠西瓜。
如此大肆掠夺其实并不是第一次,因曾国荃是剿灭太平军的主力,之前朝廷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今时不同往日,太平军已是强弩之末,每当听到湘军壮大的消息,慈禧太后就成宿的睡不着觉。
这只汉人武装逐渐成了慈禧的一块心病。问财宝去哪了只是个开始,更加猛烈的暴风雨已经在曾氏兄弟头顶聚集。
曾国藩的应对之策
曾国荃吓得浑身发抖,他急忙写信给哥哥曾国藩求助。
曾国藩看了弟弟的信,思忖良久,回了一封信,叫人快马加鞭送去。
信中他对曾国荃说道,咱们兄弟俩为国尽忠,从没有过不臣之心。但是如今掌兵越来越多,长江之上的战船都挂着曾字旗。不免引得他人猜忌。
古往今来,狡兔死,走狗烹。如今太平天国已灭,我们反倒成了众矢之的。
现如今恐怕只有急流勇退才能保得你我二人性命。你听哥哥的,辞官回家,置二亩薄田,种种菜,养养花,万不能再过问政事,也不要与手下再来往。
先休养一段时间,避避风头。将来还有机会东山再起。
其实曾国藩早就敲打过曾国荃,曾国荃每攻下一城,掠夺完财宝便会在老家盖一座新房,新房装修的高贵华丽,人人看了无不赞叹。
但曾国藩听了之后深感忧虑,他写信劝曾国荃搜刮要有节制,不要在乱世露富,树大招风,名声坏了想弥补都难。
但曾国荃不以为然,特别是攻下天京城后,将大批的金银珠宝运回湖南时,长江沿岸百姓有目共睹,一时间流言飞起,事情传到了慈禧耳朵里。慈禧本想靠南京城内的财富弥补一下空虚的国库,没想到却被曾国荃抢了个干净,自然是火冒三丈。朝廷给你这么大恩惠,你却不知报效朝廷,真是个白眼狼。
裁撤湘军,自剪羽翼
建议弟弟告老还乡只是第一步,兄弟两个同气连枝,自己也得加快行动了。
曾国藩兵力的巅峰,湘军人数达到12万,曾国藩如果想当皇帝也未尝不可,但深受儒家正统思想影响的曾国藩对皇位并不感冒,他决定裁撤湘军,自剪羽翼。
经过裁剪,湘军已经基本被遣散,但曾国藩留了个心眼,他留下了得意门生李鸿章的淮军,以备将来不时之需。
曾国藩熟读经史,知道官做到他这个程度得到善终的没有几个。
正所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月亮圆满后很快就会有缺口,水满了就会溢出来。
当一个人权势到达了顶峰那再往后就是下坡路了。曾国藩深刻认识了这个道理,在兵权极盛时选择急流勇退,这是非常有远见的。
果然,在曾国荃告老还乡之后,朝廷很快批准了,对天京城的财宝也不再追究。而曾国藩又重新得到了朝廷的重用,继续让他当两江总督。
小结
花未全开月未圆,人生最好是小满。花未全开便不会衰落,人生不必苛求十全十美,半山腰处的风景才是最美。
曾国藩懂得及时收敛锋芒,政治嗅觉极其敏锐,能做到主动放弃手中的权力,古往今来也没几个人能做到。
曾国藩家书中也不断和子女提到求缺的观点,凡事不要求十全十美,饭吃七分饱、茶倒七分满、话说七分完。做人保持一定的弹性才能游刃有余,从容淡定。这可是保持自身立于不败之地的诀窍。
人生不求大满,小满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