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写字真是熟能生巧,清代著名小说作家蒲松龄精于书法,其书苍劲古朴,挥洒自如。青年时期学书即远追钟、王,小楷体式似钟繇,笔法如羲献之精熟,顺畅舒展;而能质朴厚重,气息高古。
蒲松龄墨迹《聊斋诗存》
行书用之信札,信手拈来,自然洒落。蒲松龄有聊斋手稿、文稿以及词稿等真迹传世,但都是小字。传世墨迹犹有《聊斋诗存》、《裴将军诗》立轴等。
《聊斋诗存》,纸本楷书8页册手稿本。每册横19厘米,高29厘米。此件出津门世家,甚为珍贵。署“留仙蒲松龄”,钤印“聊斋”、“蒲”、“松龄”。此为聊斋诗,书赠莲花社长,蒲松龄书草,世为罕见。其书风高古,洒落自然。
图/网传蒲松龄中堂作品
蒲松龄 (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济南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中国清初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作者。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总近200万言。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已引起周边人们的兴趣。《聊斋志异》刊行后,遂风行天下。在其后一个时期里,仿效之作丛出,造成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再度繁荣。许多篇章不断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剧,影响是深远的。《聊斋志异》还很早便走向了世界,蒲松龄为中国、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蒲松龄自谓“喜人谈鬼”,“雅爱搜神”。有文献表明他从青年时期便热衷记述奇闻异事,写作狐鬼故事。对一位志在入仕的秀才来说,这未免是不务正业,“可怜无补费精神”。为此,他曾受到友好的劝阻、不友好的讥讽。40岁时,他将已做成的篇章结集成册,定名为《聊斋志异》,并且撰写了情辞凄婉、意蕴深沉的序文——《聊斋自志》,自述写作的苦衷,期待为人理解。他没有屈从社会的偏见,此后仍然执着地写作,直到年逾花甲,方才逐渐搁笔。《聊斋志异》,是他在大半生的时间里陆续创作出来的。
『楚王山书画院 』搜集整理
内容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