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史研读, 明朝时期, 郑芝龙与荷兰人之间的交往

古代史研读, 明朝时期, 郑芝龙与荷兰人之间的交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郭超说财经 访问量:348 更新时间:2024/1/11 7:45:36

古代史研读:明朝时期,郑芝龙与荷兰人之间的交往——进入17世纪之后,垄断了中日贸易30多年的葡萄牙开始衰落,中日、荷日之间的贸易逐渐占据上风,葡萄牙失去了其优势地位。首先,中日之间的直接贸易兴盛起来。1590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为扩充幕府财力,巩固统治地位,同时也为了将各海商集团控制在中央权力机关之下,日本幕府开始推行朱印船制度。

朱印船制度

朱印船制度最早实行于1592年(日本禄元年)由丰臣秀吉颁发朱印状给海商,海商可凭借此出海贸易,朱印状可以看作是一种海外航渡许可证。德川幕府成立之后,将朱印船制度化。在这种制度之下,日本海外贸易地点有很多:安南、东京、摩萨、交趾、西洋、柬埔寨、占城、暹罗、吕宋、高砂国等,商品结构上,输入品主要为生丝、绢织物、兽皮、革、鲛皮、锡、铁等,输出品则为银、铜、硫磺、樟脑等。

据统计“1604-1635年,日本共有350余艘朱印船出国贸易,平均每年11艘”,这些由日本官方许可的贸易船队,对葡萄牙对垄断地位造成不小的冲击。其次,17世纪初明朝海禁制度执行得不那么严格,前往日本的走私贸易又开始盛行起来。民间海商大量开始与日本直接进行贸易。

最后,荷兰人进入东亚之后,也想垄断中国和日本的市场,这必然会影响到葡萄牙人的利益。1609年,荷兰就在平户建立商馆,并获得德川家康颁发的朱印状,获得与日本贸易的权限。虽然初期荷兰与日本的贸易规模与葡萄牙相差甚远,但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除此之外,荷兰人的劫掠是最令葡萄牙人头疼的。

荷兰最初无法获得中国的货源,只能依靠劫掠海上来往的商船。葡萄牙在澳门-日本航线使用的是东印度大船,这种船体积和载重都很大,但是不灵活,容易受到攻击。1601-1618年,葡萄牙的大帆船多次受到荷兰的攻击,前往日本的贸易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于1607、1608两年前往日本的贸易因荷兰人的袭击而被迫中断。

1618年葡萄牙人不得不放弃大帆船,改由小船进行贸易。此时的葡萄牙人在荷兰人的围追堵截之下开始走下坡路,直到17世纪30年代中期,逐渐退出日本市场。

郑芝龙就抚前阶段

荷兰人一心想获得与中国贸易的权限,在17世纪20年代中前期一直与明朝官员往来,但是与明朝官员打交道显然不是荷兰人的强项,于是许心素便充当这个中间人,周旋于荷兰人和明朝政府之间。明朝禁止海外贸易,所以荷兰人与大陆之间的贸易由许心素全权代表,“中国人许心素独揽中国与公司之间的贸易,似乎别人无法获得许可,结果他一个人几乎以承包的方式包揽全部与公司的生意。”

这种局面让荷兰人十分担忧,因为这种规模的贸易不是最终目的,获得贸易权限才是。如果许心素与中国的官员同流合污,那么这个目的就很难达到了。荷兰人急切的想摆脱对许心素的依赖。到1627年,此时成为海上一大霸主的郑芝龙,开始进入荷兰人的视野之中。郑芝龙在海上的发展极为迅速,很快成为几个少数大海商集团之一,盘踞在福建沿海一带。

明朝官府无力围剿郑芝龙,便派人大员的荷兰人求援。面对明政府的请求,荷兰人有自己的打算——“对中国人的求援,我们的人通过海商许心素答复他们,若福建省最高官员和水军司令准许最高商人对大员和巴达维亚城的自由贸易,我们将以现有力量,不需中国水军增援(他们所拥有的战船不过80艘),赶走海盗一官(郑芝龙)及其同伙。”

荷兰人的要求得到了中国官府的答复,事成之后准许自由贸易。但这次围剿却以失败告终。明朝政府几次围剿郑芝龙不得,便欲招抚。巡抚熊文灿以毓英为中间人,决定招抚郑芝龙。九月,郑芝龙受抚招安,委为海防游击。至此,原本的海盗郑芝龙摇身一变,成为明朝的官员,郑芝龙由此有了官方背景。在帮助明政府消灭郑芝龙以换取对中贸易权限计划搁浅的同时,荷兰与日本之间的贸易也出现了问题。

1625年,日本的两艘帆船携带约七万两的资金到达大员,并准备收购中国的丝货。日本的出价高于当时的市场价格,这造成丝绸价格的上涨,同时影响丝绸输入大员。如果长期下去,必然会使荷兰人的利益遭受损失。

为此,荷兰人决定向日本人收税,这引起了日本人的强烈不满。面对日本人在台湾的贸易,荷兰人显得有些无可奈,荷兰人不能强硬地拒绝日本人前来台湾进行贸易,因为试图垄断中日贸易的荷兰人不能与日本人搞得太僵,那样对荷兰与日本之间的贸易将是巨大的打击。

最后,荷兰人决定遣使去往日本,“即派一名特使前往去拜访日本将军,向他们解释我们在大员的情况,并郑重要求日本,不要把丝绸贸易资金投入大员市场”。

于是,荷兰人派纳茨为特使前去日本。荷兰人的想法是美好的,但是日本对台湾早已是觊觎已久,早在1609年日本人肥前日野江城的大名有马晴信就曾到台湾探查走私贸易的可能性。1616年长崎代官村山等武装进犯台湾,以获取台湾将其作为对华贸易和政治上南进的基地,不过最后失败了。

除此之外,日本飞御朱印船贸易的目的地中,台湾高居第二,所以,日本人也不可能放弃在台湾的贸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627年在荷兰使者自平户前往江户时,一条自平户前往大员的日本商船被海盗劫持,而荷兰的船队没有提供援助。日本人借机发难,指责荷兰人与海盗勾结。不仅如此,滨田弥兵卫借新港人之口,请求日本将军派人统治福岛,意欲夺取对福岛和大员的主权。

另一边,由于平户的大名阻拦,荷兰的使者还未见到幕府将军便返回大员。面对此种境地,荷兰人认为“与其如此,不如及时从日本撤出,我们宁可撤离日本,也不能放弃大员。”1627年5月27日,滨田弥兵卫再度从平户前往大员,荷兰人将其扣留。6月29日,滨田弥兵卫与纳茨发生冲突,将其劫持并提出五条要求才予以放人。

荷兰人出于对日本贸易的考虑,答应下来。这些使得大员的前景充满阴霾。如此,大员处在西班牙人、海盗、日本的三重威胁之下。郑芝龙的“官化”为荷兰人提供了一个转变之机。之前和明政府合作寻求贸易,既然现在郑芝龙已经成为官府中的一员,不如直接与郑芝龙合作,况且双方之前就有过合作。

郑芝龙虽然被明朝招抚,但其所处之境也是危险重重,他的周围还存在着不少有实力的海商集团。郑芝龙也急需盟友帮助其消灭其他海商集团以巩固自己的实力和地位。于是郑荷双方一拍即合。不过郑芝龙在与荷兰人合作的同时也不希望其他海商从中获利,于是他断绝其他海商与荷兰人之间的联系,这引起荷兰人的不满。

1928年,纳茨将郑芝龙劫持,并胁迫其签订三年贸易协定:每年往大员提供1400担生丝,定价为140两一担,1000担蜜姜,约4两一担,4000件白色吉朗绸,约14钱银一件,价值总计300000里耳,若有私人投入更多的资金,也将予以准许。

一官将得到3000担的胡椒供货,价值约为11里耳一担,余下的将现金支付。如果我的人率船到漳州湾装运,则将每担价格降低10两。这一贸易协定是郑芝龙在胁迫之下签订的,日后也没有得到良好的遵循。

郑芝龙消灭魁奇与钟斌阶段

郑芝龙就抚之后,就立即着手消灭其他海商集团的事务,第一个便是李魁奇。李魁奇与郑芝龙是一同就抚的,但不久便反叛逃离。李魁奇原本不是郑芝龙的手下,他最初是杨氏兄弟集团的一员,后杨氏受抚于明朝,但李魁奇和钟斌不愿意归顺朝廷,遂投靠郑芝龙,成为郑芝龙手下的重要人物。

早在李魁奇还是杨氏兄弟手下之时,就曾因为杨氏受但抚李魁奇不愿意而发生过叛抚事件,此次叛逃也很有可能是因为受抚的原因。明朝政府对于海盗的政策,起初有像俞大猷这样的名将而不屑于招抚海盗,但在“西北之虏”、“中原之寇”之后,明政府再无力招架海盗的侵扰,对沿海海盗开始实行招抚政策。

然而表面是招抚,实则想以寇制寇。李魁奇与郑芝龙是一同就抚的,但福建巡抚熊文灿却想让郑李二人互为掣肘,并借机除掉其中一人,故从中挑拨。

结语

总的来说,郑李二人本就不是一伙,再加上福建当局从中挑拨,李魁奇故叛去。李魁奇脱离明朝政府之后,成为一股新的海盗势力。“李魁奇和他的四百多艘船舶脱离明官方的管辖,叛走而去。”除此之外,将“芝龙坚船、利器、夷铳席卷入海。”由此可见,李魁奇成为一支较为强大的海上力量,盘踞于漳州湾一带,并包围了厦门。

更多文章

  • 厦门之战:郑芝龙的海上帝国险些遭荷兰突袭摧垮

    历史解密编辑:冷炮历史标签:郑一官,郑成功,明朝,荷兰,水师

    公元1633年7月,无疑是福建郑氏家族崛起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作为集团奠基人的郑芝龙,就是在这个夏天发动了料罗湾海战,从而为自己的家族夺下台湾海峡主导权。但就在郑芝龙决心发起总攻前夕,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武装便兵临厦门。不仅将他苦心打造的舰队摧毁,还顺带关闭了明朝自主发展近代化海军的机会窗口。由此造成的重

  • 清军入闽与郑芝龙降清事考

    历史解密编辑:Humanitas标签:清军,清兵,明军,明朝,郑一官,郑成功,洪承畴,郑鸿逵,郑芝龙,科学家,地理学家,中国古文献

    内容提要:本文考证了清军入闽之后的仙霞岭之战、分水关之战以及清军攻克建宁府、延平府、汀州府、福州府的过程,从而证明《清实录》、《清史稿》等书所载博洛等人苦战而得闽中的记载为谎言。对郑芝龙降清一事,作者也根据新史料对其动机与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考订。文章认为,明末清初的中国海洋势力有拥清派与拥明派两大派系

  • 郑芝龙降清前后发生的一些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清军,清廷,顺治,明朝,郑一官,郑成功,隆武帝,郑鸿逵,郑芝龙,科学家,生物学家,中国古文献

    1646年六月,进军浙东的清军征南大将军博洛不费吹灰之力瓦解南明鲁监国政权,福建的隆武帝政权顿有唇亡齿寒之感,雪上加霜的是早在三月间东南一带的实权人物郑芝龙此时已经与清军暗通款曲,决意投降换取前程,之后秘密命令仙霞关守将武毅伯施福放弃天险退守福建,隆武帝震怒不已但又无可奈何,不久郑芝龙又谎称家乡安平

  • 李自成吃活人真相:福王朱常洵,三百余斤与鹿烹煮,称其为福禄宴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李自成,朱常洵,福禄宴,皇位,朱常洛,明神宗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战争年代,一些统帅为了振奋人心会采取很多极端的方式,有的统帅会下令在攻下城池后进行烧杀掠夺,彰显他们的身份和地位。有的军官还会抢夺敌方貌美的女儿或者爱妻,显示一s个不可侵犯的威武实力。在明朝末年统治者昏庸无道,百姓民不聊生饥不择食,于是农民起义军奋勇起义,凶狠善战的

  • 如果万历赢了争国本,朱常洵会是怎样一个皇帝,面对怎样的朝局?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朱常洵,皇帝,朱常洛,朱由崧,魏忠贤,宦官

    在明朝发生了一件改变王朝命运的事,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那就是“国本之争”。熟知明史的人都知道,这场“国本之争”是万历皇帝输了,朱常洛在万历驾崩后顺理成章接过了这一棒当了皇帝。但是,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就算硬抢来也不会长久,这位明光宗朱常洛才登基一个月就一命呜呼,这也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种子。而扶持朱

  • 朱棣徐妙云讨论立世子!父母偏心溺爱是取祸之道,想起福王朱常洵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朱棣,朱常洵,世子,徐妙云,朱高炽,朱高熙

    朱棣徐妙云讨论立世子!父母偏心溺爱是取祸之道,想起福王朱常洵电视剧《山河月明》主要讲述了永乐大帝朱棣传奇的一生。就目前更新的剧集来说,冯绍峰饰演的朱棣,人生也开始精彩起来,相得益彰。朱棣的成功也离不开他的贤内助徐妙云,颖儿的演技不错,把徐妙云这个角色演绎淋漓尽致,已经不能与夏冬春那个角色,同日而语了

  • 作恶多端的福王朱常洵,最终变成了李自成农民军的下酒菜

    历史解密编辑:花颜语心标签:朱常洵,李自成,郑贵妃,农民军,崇祯

    明朝后期,宗室诸王在皇帝庇护和纵容下,疯狂抢掠土地、残酷剥夺农民,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激起了人民极大愤恨。明末农民起义军怀着强烈的阶级仇恨,对这些敲骨吸髓的明宗室诸王进行了严厉打击。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二十六日,李自成起义军攻破洛阳,杀死封在洛阳的明藩王,将其肉和鹿肉烧煮,置酒大会将士,号“

  • 大明福王朱常洵死的有多惨?300斤的胖子,被李自成用铁锅炖了

    历史解密编辑:成晶说体育标签:李自成,朱常洵,明神宗,明朝,皇帝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李自成加入农民起义部队。因个人战斗勇猛,并且颇有谋略,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占”的方案以后,受到原闯王高迎祥的重视。等到高迎祥战死以后,李自成自称闯王,并带领起义军队攻破北京城。从历史发展必然性的角度来看,李自成的起义反抗其实是注定会出现的。即便这个人不叫李自成,也一定会

  • 最享福的皇子朱常洵被丢在锅里熬福禄汤被李自成的兵丁喝了

    历史解密编辑:阳光路十七号标签:朱常洵,李自成,皇帝

    朱常洵画像网络图片一个朝代到了晚期,就病入膏肓了。陪伴着病入膏肓的皇二代们,不管曾经如何富贵,也不管曾经如何奢侈,迎接他们的都是一个凄凉的死或是苟且的生。就是皇帝最宠幸的儿子,也免不了死于屠刀,也免不了受尽折磨。现在时髦的说法叫出来混都是要还的,其实也就是过去说的因果报应。一个人享尽了几十个人的福,

  • 明朝藩王选讲(伍拾肆)-福王朱常洵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朱常洵,朱常洛,朱由崧,朱翊钧,郑贵妃,万历帝

    (本文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总计3900字,阅读完大概需要13分钟)他的前半生,有父亲的庇护,有母亲的溺爱,他甚至比当太子的兄长都幸运一百倍。他是万历年间国本之争的男主角,他的皇帝老爹为了他甚至选择怠政来抗议;他母亲也为了他不惜铤而走险。他的后半生,在自己的封地做起了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