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明史:郑芝龙、郑成功、郑经,爷仨抗清的重大决策失误有哪些?

南明史:郑芝龙、郑成功、郑经,爷仨抗清的重大决策失误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的百态 访问量:4275 更新时间:2024/2/29 15:12:03

明末清初时,有一支制霸中国沿海的海上军事力量,即郑芝龙创建的郑氏武装集团。

这支军队,在当时的海上作战几近无敌(同数量战舰对垒的话,战术和火器的质量落后于荷兰、西班牙等),是能影响到明末清初局势的一股决定性势力。

曾有很多分析文章认为,如果当时郑氏武装集团,能顺着大海,北上山东、北直隶,或辽东的话,对占据北方的清朝的威胁是最大的,也几近无解。

这种见解对不对?不好判断。但这支军队确实能给清朝制造很大麻烦,清朝在清缴了陆上所有的抵抗势力后,都还过了近二十年,才搞定郑氏武装集团,由此可见一斑。

郑氏武装集团最让清朝感到无奈的,当然是他们的海上军事力量,但要想跟清朝抗衡,单凭海上力量是无法办到的,必须要有强横的陆军,以及能招兵、养兵的根基之地。

这一点,如果南明的各方势力能团结一致的话,几乎就不成为问题,郑成功麾下的陆军不行,不还有李定国,还有夔东十三家等其余擅长陆战的势力?

但南明的各方势力,从崛起到灭亡,都没能有效地联合作战,从来就没有真正地整合过。

相对的,郑氏武装集团每次军事行动,也都是以自己为主的独自作战,出动后的战略、战术效果都大打折扣。

即便如此,郑氏武装集团给清朝的压力,也还是最大的,他们的生存能力远超南明其余的势力。

郑氏武装集团最终的消亡,和几任掌权人的决策失误有很大关系,其中,影响最严重的有三次,是由三任掌权人分别作出的决策,本文就谈谈这三次郑氏武装集团的决策失误。

一:郑芝龙降清

南明弘光政权覆灭后,郑芝龙在福建拥戴唐王朱聿键成立了隆武政权。

此时的郑芝龙绝对是志得意满,名义上是隆武政权,但实际上是郑芝龙主导,隆武皇帝也把复兴的希望给了郑芝龙。

当然,清军进攻的压力,也要压在郑芝龙以及郑氏武装集团身上。

如果郑芝龙想有更大的作为的话,应该是竭力帮助隆武政权生存下去。

从他掌握的海上军事力量看,他还不是困兽,是有退路的。

进可攻、退可守或跑,清军也无法追到海上,如此的优势,郑芝龙却在清军向福建进军时,放弃了抵抗。

当时清军派往进攻福建的军队并不多,而且,在清军没有占领广东的情况下,郑芝龙想守住地盘,也是有险要地利可依仗的。

可在儿子郑成功的苦苦相劝下,郑芝龙最后投降了清朝,把福建拱手相送,葬送了隆武政权,也葬送了自己辛苦打下来的基业。

郑芝龙的这次决策,很显然是重大失误,他是用商人思维去处理明、清之间的争斗,害怕战争。

也或许是长期安逸的生活,让才43岁的他失去了斗志。

郑芝龙的不抵抗和投降,让郑氏武装集团有了一次小分裂,力量被削弱了一些。

也失去了福建这块已经被郑芝龙经营了十多年的根基之地,对郑氏武装集团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

同样,因为郑芝龙的降清,让隆武政权灰飞烟灭。

从后来南明永历皇帝的行为看,隆武皇帝显然更适合领导抗清,导致隆武政权覆灭的郑芝龙罪过大了。

郑芝龙本人投降清朝后,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待遇,被监视居住14年后,郑芝龙被清朝杀害。

二:郑成功收复南京未遂

南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郑成功出师北伐,这次北伐还得到了张煌言一部的配合。

其时,清军主力在西南地区围剿李定国所部,江南地区兵力空虚。

初期,郑成功部势如破竹,先后打下瓜州、镇江等南京(清朝改名叫江宁)外围城市,南京已经成为郑成功的囊中之物。

但在向南京进军的路上,郑成功开始犯错。

从镇江向南京出发时,张煌言建议郑成功从陆路进军,只需要二、三天,就可以杀到南京城下,以免清军有时间布防。

但郑成功却坚持从水路进军,走了十多天才到南京。

郑成功慢吞吞的步伐,不但迫使早就到达南京城下的张煌言部被迫离开南京攻略他地,失去了一个重要帮手,还让清军有了充足的准备时间。

郑成功大军到达南京后,没有马上趁势攻城,还接受了南京清将提出的:“奈我朝有例,守城者过三十日,城失则罪不及妻孥......乞藩主宽三十日之限,即当开门迎降。”的诈降的说法,准备在南京城外等着不战而胜。

当时,郑成功麾下大将甘辉看出了清军可能是在行缓兵之计,建议不要等清军开城门,马上出兵攻打,但郑成功没有听从甘辉的建议。

而清军却利用麻痹郑成功的时间,从周围各地调来了援兵,并趁郑成功毫无防备之心时,主动出城决战,一战大败郑成功。

最终,占据绝对优势的郑成功因忽视了张煌言、甘辉的正确建议,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在南京城下饮恨。

这一战,也严重打击了郑成功的斗志,此后,郑成功放弃跟清朝在陆地上争雄,把重心转向收复台湾,并在收复台湾后不久去世。

三:三藩之乱时,郑经攻打福建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

此前,镇守福建的耿精忠已经联络好了在台湾的郑经,相约一起对清朝发起进攻。

无论是从战术角度还是战略角度,此时的郑经,应该配合三藩攻打清军,这是难得的反清复明(也不一定是明)的机会。

郑经可以去打南京,打浙江,甚至去打山东、天津,他海军力量强横,可以随便沿着海岸线打。

清军因为要应对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人的陆上进攻,估计没有多余的军队沿海布防,郑经有很大的机会取得突破。

但郑经却指挥麾下的军队去福建和广东,找耿精忠和尚可喜这两个所谓的盟友去要地盘,不给,他就开战。

当时,在三藩中最能打的吴三桂被清军死死地挡在湖南后,比较善战,也敢战的耿精忠就是击败清军最大的希望了。

而且,耿精忠也不负所望,他从福建出兵,最远打到了安徽。再努力一点,他就可以威胁江南了,甚至有机会把被清军困在湖南的吴三桂解放出来。

如此的话,“三藩之乱”的局面就大不同了,没准能抢下长江以南的所有地盘,跟清朝划江而治。

可郑经这个盟友在他背后捣乱,导致了耿精忠兵败垂成,也间接导致了三藩的失败。

郑经在“三藩之乱”初期,趁着盟友需要他,或强要,或攻打,在福建和广东沿海地区,拿下了好几座城池。

但当耿精忠、尚可喜等都失败后,他占据的城池,马上就被清朝夺回去了,等于偷鸡不成蚀把米。

坦白说,郑经在“三藩之乱”时的表现,完全没有顾全大局的胸襟,他的捣乱,是在帮助清朝平叛。

没了三藩的威胁,清朝就把目光盯向了台湾,“三藩之乱”结束的两年之后,清朝就派施琅把台湾给收复了。

四:总结

以上是明末清初时,郑氏武装集团三代掌权人做出的三次最重大的决策失误。

相比较而言,在这郑氏三代的三次重大失误中,只有郑成功值得肯定,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坚持抗清,以及后来有收复台湾的重大功绩。

而是郑成功在南京城下的失败,仅仅是因战术失误导致的战略失败,初衷始终是有正面意义的。

但郑芝龙和郑经的两次重大失误,却从一开始就错了,直接就是战略决策上的重大错误。

一个不战而屈膝投降,一个不顾大局,间接帮助了敌人。

郑氏武装集团空有强大的海军力量,却没能很好地发挥,相当可惜。

标签: 郑一官郑成功郑经张煌言南明

更多文章

  • 古代史研读, 明朝时期, 郑芝龙与荷兰人之间的交往

    历史解密编辑:郭超说财经标签:明朝,平户,郑一官,荷兰人,朱印船,古代史,郑芝龙,科学家,地理学家,生物学家

    古代史研读:明朝时期,郑芝龙与荷兰人之间的交往——进入17世纪之后,垄断了中日贸易30多年的葡萄牙开始衰落,中日、荷日之间的贸易逐渐占据上风,葡萄牙失去了其优势地位。首先,中日之间的直接贸易兴盛起来。1590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为扩充幕府财力,巩固统治地位,同时也为了将各海商集团控制在中央权力机关

  • 厦门之战:郑芝龙的海上帝国险些遭荷兰突袭摧垮

    历史解密编辑:冷炮历史标签:郑一官,郑成功,明朝,荷兰,水师

    公元1633年7月,无疑是福建郑氏家族崛起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作为集团奠基人的郑芝龙,就是在这个夏天发动了料罗湾海战,从而为自己的家族夺下台湾海峡主导权。但就在郑芝龙决心发起总攻前夕,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武装便兵临厦门。不仅将他苦心打造的舰队摧毁,还顺带关闭了明朝自主发展近代化海军的机会窗口。由此造成的重

  • 清军入闽与郑芝龙降清事考

    历史解密编辑:Humanitas标签:清军,清兵,明军,明朝,郑一官,郑成功,洪承畴,郑鸿逵,郑芝龙,科学家,地理学家,中国古文献

    内容提要:本文考证了清军入闽之后的仙霞岭之战、分水关之战以及清军攻克建宁府、延平府、汀州府、福州府的过程,从而证明《清实录》、《清史稿》等书所载博洛等人苦战而得闽中的记载为谎言。对郑芝龙降清一事,作者也根据新史料对其动机与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考订。文章认为,明末清初的中国海洋势力有拥清派与拥明派两大派系

  • 郑芝龙降清前后发生的一些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清军,清廷,顺治,明朝,郑一官,郑成功,隆武帝,郑鸿逵,郑芝龙,科学家,生物学家,中国古文献

    1646年六月,进军浙东的清军征南大将军博洛不费吹灰之力瓦解南明鲁监国政权,福建的隆武帝政权顿有唇亡齿寒之感,雪上加霜的是早在三月间东南一带的实权人物郑芝龙此时已经与清军暗通款曲,决意投降换取前程,之后秘密命令仙霞关守将武毅伯施福放弃天险退守福建,隆武帝震怒不已但又无可奈何,不久郑芝龙又谎称家乡安平

  • 李自成吃活人真相:福王朱常洵,三百余斤与鹿烹煮,称其为福禄宴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李自成,朱常洵,福禄宴,皇位,朱常洛,明神宗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战争年代,一些统帅为了振奋人心会采取很多极端的方式,有的统帅会下令在攻下城池后进行烧杀掠夺,彰显他们的身份和地位。有的军官还会抢夺敌方貌美的女儿或者爱妻,显示一s个不可侵犯的威武实力。在明朝末年统治者昏庸无道,百姓民不聊生饥不择食,于是农民起义军奋勇起义,凶狠善战的

  • 如果万历赢了争国本,朱常洵会是怎样一个皇帝,面对怎样的朝局?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朱常洵,皇帝,朱常洛,朱由崧,魏忠贤,宦官

    在明朝发生了一件改变王朝命运的事,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那就是“国本之争”。熟知明史的人都知道,这场“国本之争”是万历皇帝输了,朱常洛在万历驾崩后顺理成章接过了这一棒当了皇帝。但是,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就算硬抢来也不会长久,这位明光宗朱常洛才登基一个月就一命呜呼,这也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种子。而扶持朱

  • 朱棣徐妙云讨论立世子!父母偏心溺爱是取祸之道,想起福王朱常洵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朱棣,朱常洵,世子,徐妙云,朱高炽,朱高熙

    朱棣徐妙云讨论立世子!父母偏心溺爱是取祸之道,想起福王朱常洵电视剧《山河月明》主要讲述了永乐大帝朱棣传奇的一生。就目前更新的剧集来说,冯绍峰饰演的朱棣,人生也开始精彩起来,相得益彰。朱棣的成功也离不开他的贤内助徐妙云,颖儿的演技不错,把徐妙云这个角色演绎淋漓尽致,已经不能与夏冬春那个角色,同日而语了

  • 作恶多端的福王朱常洵,最终变成了李自成农民军的下酒菜

    历史解密编辑:花颜语心标签:朱常洵,李自成,郑贵妃,农民军,崇祯

    明朝后期,宗室诸王在皇帝庇护和纵容下,疯狂抢掠土地、残酷剥夺农民,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激起了人民极大愤恨。明末农民起义军怀着强烈的阶级仇恨,对这些敲骨吸髓的明宗室诸王进行了严厉打击。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二十六日,李自成起义军攻破洛阳,杀死封在洛阳的明藩王,将其肉和鹿肉烧煮,置酒大会将士,号“

  • 大明福王朱常洵死的有多惨?300斤的胖子,被李自成用铁锅炖了

    历史解密编辑:成晶说体育标签:李自成,朱常洵,明神宗,明朝,皇帝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李自成加入农民起义部队。因个人战斗勇猛,并且颇有谋略,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占”的方案以后,受到原闯王高迎祥的重视。等到高迎祥战死以后,李自成自称闯王,并带领起义军队攻破北京城。从历史发展必然性的角度来看,李自成的起义反抗其实是注定会出现的。即便这个人不叫李自成,也一定会

  • 最享福的皇子朱常洵被丢在锅里熬福禄汤被李自成的兵丁喝了

    历史解密编辑:阳光路十七号标签:朱常洵,李自成,皇帝

    朱常洵画像网络图片一个朝代到了晚期,就病入膏肓了。陪伴着病入膏肓的皇二代们,不管曾经如何富贵,也不管曾经如何奢侈,迎接他们的都是一个凄凉的死或是苟且的生。就是皇帝最宠幸的儿子,也免不了死于屠刀,也免不了受尽折磨。现在时髦的说法叫出来混都是要还的,其实也就是过去说的因果报应。一个人享尽了几十个人的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