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天下太平的局面本就是在将军们的浴血奋战下造就的,但是皇帝却担心其功高震主,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不允许这些功臣良将看到天下太平的景象。在封建皇权社会,卸磨杀驴的事件屡见不鲜。
明太祖朱元璋晚年疑心越来越重,在继承人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老朱不得不替子孙后代考虑,为大明的千秋万代着想。太子朱标性情温厚,是守成之君的绝佳人选,可惜的是英年早逝,孙子朱允炆性子有些“软”,所以老朱很担心自己去后,那些骄横的开国功臣们会“威胁”到朱家的天下。
大明朝的开国功勋们不可避免地成为老朱的“假想敌”,廖永忠、李善长、胡惟庸、蓝玉、傅友德等都未能幸免,成为老朱的刀下亡魂。不过也有一些功臣幸免于难,信国公汤和就是其中一位,虽然汤和也受到老朱的猜忌和提防,但他懂得功高震主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于是他赶紧告老还乡不问朝事,所以才得到了善终的结局,其子孙后代在大明一朝也得到优待。
汤和与朱元璋是“发小”,有拥立之功
公元1326年,汤和出生于安徽凤阳一农户家庭中,据说其家与朱元璋家只相隔一条街,两人自幼便是玩伴。汤和从小就有远大志向,平时喜欢骑马射箭,在众玩伴中拥有很高的人气,是当之无愧的“孩子王”,长大后投奔郭子兴,因 抗元 有功被提拔为千户。
汤和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发小”朱元璋,于是修书一封邀请朱元璋加入起义军中。朱元璋在乱世之中终于找到了建功立业的机会,他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很快就获得了郭子兴的赏识,职位也超过很多将士。
当时朱元璋队伍中的将士大多都与他年龄相仿,身份背景也都差不多,很多人都对朱元璋很不服气,认为他只是因为娶了郭子兴的义女才得以高位,心中根本没有将朱元璋放在心上。
《明史》记载:“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
此时唯有汤和站了出来,认真谨慎地听从朱元璋的命令,其余人见到资历很老的汤和都遵从命令,也不得不接受朱元璋的领导了。此时汤和表态的功劳对孤掌难鸣的朱元璋来说无疑与拥立之功相当。后来汤和跟随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建立了国祚长达200多年的大明王朝。
汤和沉稳有谋,但有一大毛病
汤和作战勇猛,不惧受伤。在攻打陈野时,汤和大腿中了一支飞箭,但面对敌人的顽抗,汤和咬牙拔掉大腿上的箭矢继续和敌人拼杀。在朱元璋发展初期,汤和无论是在谋略还是勇武方面都给朱元璋带来了极大的帮助,是其不可缺少的左膀右臂。
不过,汤和虽然勇武,但也有一个大毛病,那就是喜欢喝酒。俗话说喝酒误事,汤和就因为喝酒而不小心得罪了朱元璋,导致其在开国封赏时没有获得公侯的爵位。那是汤和镇守常州时,他有事请示朱元璋却没有得到及时回复,这令汤和很是不爽,加上当时喝了酒,汤和就出言抱怨,自己坐镇常州,想往哪里就往哪里。
《明史》记载:“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
朱元璋得到这个消息后,表面上没有表现出什么,内心却已经对汤和怀恨在心。在天下大势已定,朱元璋论功行赏时,以汤和私自释放陈友谅余孽以及被山贼偷袭,损失两名指挥使为由不给汤和封公。或许汤和不得封公的原因也与汤和酒后失言,说出的狂悖之言有关。
即使后来汤和又屡次获得战功,朱元璋也只是在他数次当面谢罪之后才将他封为“信国公”。不过朱元璋对于汤和镇守常州做的事情仍然耿耿于怀,数次说起汤和在常州时的过失,还将其刻在了赏赐给汤和的传世铁券上作为警示。
急流勇退,晚年得以善终
明太祖朱元璋晚年时候对开国功勋们尤为忌惮,忌惮程度之深令他可以狠下心来将屠刀伸向那些曾经陪着他打天下的老兄弟们。汤和猜到了朱元璋的心思,赶紧向朱元璋请求告老还乡,言称自己年老体衰,无法领兵了,希望能辞官归乡,在老家养老。汤和的请求正合皇帝的心思,于是赏赐给汤和不少东西。
在汤和晚年最后的7年生命中,他不再参与任何朝事。朱元璋赏赐的东西也毫不留恋地分发给故交遗老,他还将府中的百余名小妾全部遣散回家,过起了喝茶赏花、纵情风景的“退休”生活,以此来向皇帝表明自己没有造反的心思。
《明史》记载:‘’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
后来汤和因病口不能言,朱元璋去看望他时,曾经的无双猛躺在病床上竟然无法起身,老兄弟的惨状让朱元璋叹息不已。
《明史》记载:“二十三年朝正旦,感疾失音。帝即日临视,惋叹久之,遣还里。”
二十七年,汤和已经病入膏肓,连站立起来都已不能做到,朱元璋想念这位老兄弟,便令汤和坐车觐见,看到汤和形如枯槁的身体,朱元璋悲从心起,握着汤和的手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汤和听后满眼含泪,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能呜呜咽咽地点头。次年八月,汤和去世,追封为东瓯王。
结语
大明开国功勋中得到善终的并不多,汤和知进退换来自己晚年崇高的地位,这一做法也护佑了子孙长达200年,直到大明灭亡,汤和后代仍然具有爵位。(汤和后代并没有世袭信国公爵位,他的嫡系后代大多去世的早,在英宗时期其玄孙请求继承爵位却被拒绝,直到明嘉靖时期才获得灵璧侯的爵位并世袭至明末。)
参考资料:《明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