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流传有一种说法,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与湘军领袖曾国藩私下里有不错的交情,两人在天京城破前夕互通款曲,暗中达成协议:李秀成开门给曾国藩献城,曾国藩则放李秀成一条生路。
这种说法,源自一篇署名为王公玙的人写的题为《李秀成伏诛之谜揭秘》的文章。
该文大意是:1939年冬,作者王公玙时任国民党江苏省民政厅长、徐海行署主任,在灌云、涟水、沭阳交界处的六塘河一带与日寇“游击”,夜宿农家,在与主人围炉夜话,聊起“洪杨旧事”。主人突然提到了一个家在海州硕项湖滩、名叫李学富的人,说此人乃是忠王李秀成之子,人称小王子。海州硕项湖滩不是很远,后来王公玙派人去用独轮车将之接来相见。
原文这样写:
这小王子是个红脸高个子的庄稼汉,年约八十来岁,但腰杆笔直,看起来身子挺硬朗。
(主人)徐老先生屏退左右,只留下我们三个人,这就开始了我们的问答。
综合他的谈话,约略如次:
他今年八十四岁,他父亲原名并非秀成,幼年跑关外,闯荡江湖,人颇实在有义气,以贩马为业。贩马所经路线,是由关外经沿海各省而到两广。本是沭阳一带土著,因贩马南去,因而结识洪秀全与杨秀清,也因而到广西落户。改名李秀成,就是标榜洪秀全与杨秀清的“秀”字排行而来的。
他说他不是忠王的嫡子而系庶出。他母亲是镇江人,原是开小客栈人家的女儿,因他父亲贩马,来往都在这家客栈食宿,因而有了感情。咸丰初年,太平天国到了南京之后,掳来不少男女,他的母亲便在其中。因知他父亲在太平军为官,设法连络,方被营救出来。后来,被他父亲收作一房,生下了他。
在最后南京被围困的时候,洪李两家处的很不好,他的父亲常在家闷闷不乐。那时他已九岁,记的很清楚,洪秀全的弟兄很坏,洪的儿子乳名有福,全名洪福,年岁不大,却是万恶滔天。
说到这里,我便打断他道:“洪秀全的儿子不是洪福瑱?怎么说是洪福呢?”
他毫不迟疑并坚决的说小天王的确叫洪福,说是福瑱,那是天大的笑话,曾大帅不知为甚么把“洪福真王”误认为洪福瑱。天王是高大的身材,他的父亲较矮,好抽水烟。后来他长大后,听到他父亲谈起,天王的自杀(注意:此处说天王并非病死,而是自杀),被围困的原因固有,主要还是家务方面,尤其是洪福胡作非为无法控制这个原因也不小。
南京突围,是和清营曾帅方面密商好的,他的父亲全其忠,曾帅方面成其功,实际是让城而非攻城。他是由一名家将,夜里牵着一匹马,驼着他,由城墙缺口处逃出,出城后向东北方向逃走,路上遇到一队清兵,一个兵见到他脖子上的黄金项圈,便一把拉着,把他拖下马来,拉的很重,他脖子后都流了血,后来被一个军官模样的人喝止,让那个兵不要伤害小孩子,但项圈还是给人拿去。他说着,还解开衣领让我看他脖子后长长的疤痕。
他父亲被清军拿获后,由曾帅安排,用偷天换日的方法,放了出来,回到家乡,隐姓埋名,终老林下。他会治马病,都是他父亲教他的,他自幼所受庭训便是“守份安命,不可强求”。
我见老人说的累了,便插口说忠王文武全才,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老人的反应价我大吃一惊。他说他父亲的才学,跟他也差不了多少,识的字不算太多,写的也不见的通顺。人一出名,官一做大,不文也能文,不武也能武了。
我接着问他南京忠王府的情形,他说忠王府没什么了不起的,只是房子较大而已,因为离开的时候年纪较小,不记的确切的位置。他父亲死后,他曾回到南京,凭着童年印象,确定是在清凉山下蟠龙里附近。
这篇文字,漏洞百出,历史性错误不断,绝不可当成史料看待。
下面逐次说说上面叙述过程中的各处破绽、漏洞。
一、说李秀成是沭阳土著,因贩马南去,结识了洪秀全与杨秀清,从而落户广西。这一条很容易识破。李秀成是广西藤县人,和他一起参加太平军的广西藤县人很多,最著名的就有陈玉成、陆顺德,无论在当时还是百年之后,都没有人怀疑过李秀成的籍贯,而且,《李秀成供述》中夹杂有许多广西藤县土话,这是李秀成本人不由自主流露出来的语言特点,不可能是外省人的刻意作伪。另外,说李秀成在广西结识洪秀全与杨秀清,那是抬高李秀成早期在太平军的待遇了。李秀成没有参加金田起义,他是在太平军经过自己家乡时,和陈玉成等人一起参军的,刚开始只是一个普通小兵,他也许听说过洪秀全与杨秀清的名字,但洪秀全与杨秀清当时不可能认识他。
二、李秀成“原名并非秀成”,这是对的,但改名并非“落户广西”时所改。实际上,改名之举,在太平天国里是成风成癖。以洪秀全为例,其本名为洪仁坤,后来又改洪秀、洪全,或洪秀全,当了天王,又改为洪日。洪秀全,只是其众多名字之一,既不是最初、也不是最后的名字,若以最后的名字论,人们应该称他为洪日才是最恰当的。北王韦昌辉和弟弟韦志俊,他们的原名其实是韦正、韦俊;赞王蒙得恩原名是蒙上升,后来改蒙得天,最终定名为蒙得恩;英王陈玉成的原名是陈丕成;大将李来芳的原名是李开芳等等。李秀成原名是李以文,在改名风潮中改作李寿成。在太平天国后期,李寿成在作战中脱颖而出,渐成天国柱石,洪秀全为示恩宠,慷慨把自己名字里的“秀”字相赐,这才改成了李秀成。
三、小王子李学富自称城破时9岁,而城破于1864年,以此上推,则其应该生于1855年,其母至迟该嫁于1854年。实际上,1854年,李秀成正在庐州胡以晄部任职,根本就不可能在天京与“镇江开小客栈人家的女儿”相会并结婚。而且,此年天历八月廿四日之前,太平天国执行的是“男有男营,女有女营,男女别营”的政策,军中即令是父女、母子、兄弟姐妹、夫妻都不得见面,有违令者,一概“云中雪”(杀头),当时还是监军李秀成是不可能去纳相识于江湖中的女人为妾的。
四、说洪秀全的儿子乳名有福,全名洪福,年岁不大,却是万恶滔天,并因其“胡作非为无法控制”,导致天王自杀。其实,现存有多份幼天王的亲笔录供,其本名天贵,一作贵福,改名天贵福,这也可以从其族中长辈干王洪仁处得到佐证。说其乳名有福,那是此文作者误把洪秀全的外甥、萧朝贵的次子蒋有福的名字弄混了。说幼天王万恶滔天,并因其“胡作非为无法控制”,导致天王自杀,实在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幼天王死时虚岁才16岁,怎么万恶滔天了?从现在的资料看,能查得到幼天王的“恶行”,无非是偷窥母亲姐姐,偷看父亲定下的“禁书”,偷偷喝过几口酒,仅此而已,怎么“胡作非为无法控制”而把父亲气得自死了呢?再有,天王之死,经曾国藩私自窜改并公诸于世的九如堂刊本的《李秀成供词》上写的是“服毒自尽”,则世人一直认为洪秀全属自杀,从《清史稿》到各类著作都也都记为自杀,从未有过“病死”之说。直到1944年,广西通志馆秘书吕集义先生在曾家见到原稿,发现原文是写“此人之病,不好也不食药”,即天王属病死而非自杀。后来萧一山、简又文等人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档案中又先后找出《幼天王供》多份,证实天王属病死,世间这才有了天王病死之说。《李秀成伏诛之谜揭秘》的作者如果真的是在1939年遇见所谓小王子,是断不会说出“天王不是病死,是自杀”之类的话来的。唯一的解释,就是这篇东西属天王病死说已成为定论之后故弄玄虚而炮制出来的奇闻异说。
六、“南京突围,是和清营曾帅方面密商好的,是让城而非攻城”。可是,曾国藩的弟子、幕僚赵烈文在日记中记:曾国荃破城,开挖地道,轰塌龙脖子城墙二十余丈,蜂拥而入,当时“五色旗帜漫山而下,纷披如繁星”,清军战死有数千人,城中军民则死者数万,房屋焚烧殆尽。被炸开的龙脖子垅口二十余丈,数年方才修复,怎么可以轻描淡写地用一句“让城而非攻城”而抹杀这一切?!
七、“由城墙缺口处逃出,出城后向东北方向逃走”,从南京向东北方向逃走,所到之处乃是燕子矶绝壁和滔滔长江,还逃什么逃?!事实上,李秀成和幼天王等人的突围路线,是从城东缺口冲出后向东南,经明孝陵、汤山、湖熟,过句容、溧阳,奔向浙江湖州和安徽广德。幼天王供词中也说,他突围时与忠王的弟弟李明成一起,而李明成的任务是护送忠王家属,后来幼忠王、忠王幼子李其祥都在江西出现。
八、说李秀成“识的字不算太多,写的也不见的通顺。人一出名,官一做大,不文也能文,不武也能武了”。的确,李秀成自幼家贫,没能接受很多文化教育,但其人好学,从留下书信来看,书法笔法,都是不错的作品。至于用兵,连曾国藩等人都钦佩不已。而在囚笼酷暑之中,身带刑伤,洋洋自书数万余言供述书,内容洋洋大观,条理井然有序,怎么能说是“不文也能文,不武也能武”呢?
八,南京并没有忠王府,只有忠王的府邸,在城南;清凉山在城西,清凉山下没有什么“蟠龙岭”,只有龙蟠岭,岭下是古石头城,又名鬼脸城。清凉山下龙蟠岭附近的不是忠王府,而是东王府。忠王府建在苏州,说忠王府“没什么了不起”,那是一派胡言。英国翻译富礼赐曾在忠王府作客,盘桓了好几个月,在《天京游记》一文中惊叹其为神仙境界。李鸿章攻陷苏州后,也惊叹忠王府为“琼楼玉宇,曲栏洞房,真如神仙窟宅”。
综上所述,王公玙的《李秀成伏诛之谜揭秘》是一篇毫无根据、纯属虚构的“传奇小说”文,不过为博人眼球的哗众取宠之作,读者万不要为之所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