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引言清朝末期,外敌入侵,山河破碎风飘絮,人民生活苦不堪言。1850年,著名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李秀成在早年加入了太平军,全程参与了太平天国大大小小的无数次战斗。他足智多谋、作战英勇,在太平天国的中后期,更是忠心耿耿力撑危局,中兴太平天国。为此,李秀成深得洪秀全的信任,被封为“忠王”,洪秀全赞他“万古忠义”。但是,在湘军攻破天京,李秀成被捕之后,他却并没有做到“宁死不屈”。相反,他很快向曾国藩服了软,并写下了6万字的“自供词”以求保全,但是曾国藩拿到供词后还是果断地杀了他。这份供词成了李秀成背叛革命事业的证明,他也因此背负上了“忠王不忠”的千古骂名。然而,这份6万字的供词被曾国藩删减了,最终送到清廷手中时,只余下了2万7千字左右。那消失的3万多字究竟讲了什么?曾国藩为何要删减,又为何出尔反尔杀了李秀成?疑云重重,直到1962年……02.老人送史料
1962年,台北市世界书局,走进一位古稀老人。这位老人提着一个包走进书局,但是他似乎对书局里的书没多大兴趣,不像是要买书的样子。老人在书局里四处张望,看到一位工作人员后便迅速朝他走去。老人对工作人员说:“我有十分重要的事,需要见见你们书局的负责人。”老人很快便被带到书局负责人面前,负责人问:“老人家,您有何事要见我啊?”老人从包里小心翼翼拿出一份被保护得很好的旧书稿,说道:“这是太平天国李秀成当年亲笔写的供词原稿。”书局负责人听后大惊,忙问:“老人家,您是什么人?”老人回答:“我是东海大学的校长曾约农,是曾国藩先生的曾孙。”负责人一听立马慎重了起来,他自然知道这份供词的重要性。书局迅速召集了相关专家前来对手稿进行鉴定,鉴定结果让整个历史界都十分惊喜,这确实是李秀成的亲笔供词。而且这份原稿比前公认的那2万7千多字足足多出了近1万字。虽然离完整的6万字供词还差了许多,但这多出来的1万字已经足够太平天国这段历史的爱好者沸腾了。1963年,台湾世界书局经过整理完善,新出版了《李秀成亲供》原稿。这份原稿为太平天国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同时让人们看到了李秀成被捕写下供词的部分真相。03.审李秀成
天京城破之日,李秀成护幼天王出逃。逃跑途中,李秀成将自己的好马还给了幼天王,而自己骑上了普通的马匹。由于普通马匹的脚力不行,李秀成不得不隐藏在附近农家,但是很不幸,农夫为了自己的利益举报了他。李秀成被恨他入骨的曾国荃所获,曾国荃一抓到李秀成便起了杀心,他又是给李秀成割肉,又是把他装进大笼子里,用尽了残忍羞辱的手段,以泄心中之愤恨。夜里,曾国藩向弟弟要来了李秀成,连夜审问。曾国藩看着五花大绑、憔悴清瘦的李秀成,心中不免感慨:“这就是那个与之周旋了整整6年的强劲对手!长得如此单薄,却有如此坚韧卓绝的毅力,可惜了!”曾国藩没有折磨和羞辱李秀成,整个审问过程一直都是以礼相待。曾国藩攻心为上,他说:“洪秀全封你为忠王并不是真正认为你忠于他,而是为了时刻提醒你要忠于他。你明知他对你有所怀疑,却还是为他卖命,这是愚忠。”这番话可以说是说到了李秀成的心坎里。接着曾国藩又抛出了压死骆驼的稻草:“幼天王已死,已经上报朝廷了。现在,你的幼主和他的弟弟们都已经死了,洪秀全一家都死绝了!请问你还能效忠于谁?难道是洪仁玕吗?”效忠于洪仁玕?那绝对不可能,李秀成对洪仁玕是心存侥惮的。曾国藩看出李秀成动摇了,于是他又说:“本督是个爱才之人,若你肯归顺朝廷,我可以保你不死。”李秀成沉默着没有回话。
但阅人无数的曾国藩对他的心理活动已经猜到了七八分,他又接着说:“你怕遭到曾经的同僚和下属唾骂,是吗?你可以不为朝廷所用,但只要你让现在还在抵抗的残余太平军放弃抵抗,我可以送你回广西老家,与妻儿老母团聚,并保证她们的安全。”李秀成常年征战四方,心中愧对妻儿老母,如果让她们因为自己而死,心中难免不安。而太平军都是自己曾经出生入死的兄弟,现在太平天国覆灭已成定局,若是能让他们活下去,也是一桩好事。终归是心中的一点仁爱之意占了上风,李秀成妥协了。“从明日起,你老老实实在牢里写一份悔过书,我将根据你悔过的态度上报朝廷,你可明白其中的厉害?”曾国藩对李秀成提出了要求。李秀成回答:“明白!”是夜,李秀成沉思颇多,对于曾国藩这个对手,自己还是有几分了解的,自己到底能不能活下来,恐怕也难说。但是对于死,他是不怕的。现在,他只想把太平天国这十几年的亲身经历和感想详细地、客观地记下来,希望后世还能记得这场轰轰烈烈的斗争。文化水平不高的李秀成,每天写下7000字,花了多日完成了他6万字的自述供词。04.供词风波几日之后,供词就被送到了曾国藩手里。供词中,李秀成回忆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详细地记录了太平天国的十几年的发展史,还揭露了太平天国内部的矛盾,军事业绩,以及失败原因的分析。供词中,李秀成明确表达了自己对洪仁玕的不满,觉得他就是凭着和洪秀全的关系当上的首辅大臣,其实此人本身毫无才能。然而这份看上去挺正常的供词,却让曾国藩越看越心惊。首先,李秀成把曾国藩审问他时,与他所谈的那些好处与承诺都写进了供词。这些交流的言辞都是审问时为了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但是如果通过李秀成的口说出来并送到了朝廷,就是另外一种味道了。加上曾国藩在朝中也有不少嫉妒他的政敌,如果让这些人抓住这点大做文章,那就是天大的麻烦,所以为免麻烦这个得删掉。其次,李秀成在供词中夸赞了太平军的军纪和实力,赞扬了洪秀全的政绩,还描述了太平天国初期深得民心的场景。说太平天国好、得民心,那不就是暗指清廷不好吗?这哪行啊,这些内容也自然得删掉。
第三,李秀成在供词中批评了淮军,表扬了湘军。李秀成指出淮军纪律涣散,战斗力弱,若不是洋枪队阻挠,太平军早就拿下上海了。当时淮军是李鸿章领导的,淮军和湘军系出同源荣辱与共;同时,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朝廷要臣,若是这种言论传到李鸿章耳里,那就是给自己树立了政敌。所以这些言论也不能留。第四,供词中描述了天京空虚的情形,当时李秀成有放弃天京,往苏浙赣闵发展的战略打算。所以他描述了当时天京城内疲困的现场,战力不多,老弱为主。但是曾国藩当初领导湘军围攻天京时,一直宣扬天京守军战力十足,湘军战斗艰难,一次显示湘军的战功。李秀成这样写就会让曾国藩陷入夸大战功的舆论中,所以这段时间也是不能留下的。还有,就是关于洪秀全的死因了。在供词中,李秀成描述洪秀全死于疾病。但洪秀全是朝廷的眼中钉肉中刺,如果让他死得普普通通,难消朝廷心中之恨。所以曾国藩把洪秀全的死改成了“被朝廷逼得走投无路最终服毒自杀”。就这样,李秀成原本6万的供词最终只剩下了2万7千字,上呈给了朝廷。同时,又刊印了很多发放于各地的官员阅读。
05.李秀成之死李秀成背着“忠王不忠”的骂名,向曾国藩低头,写下了万字供词,并且在供词中明确表示愿意率太平军残部归顺湘军。可是,写完供词后,曾国藩就将他杀了。曾国藩拿到供词后进行了多处删减修改,难道是因为供词写得不满意?其实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其一,曾国藩担心李秀成是效仿《三国演义》中的姜维,假意投诚,卧薪尝胆然后东山再起。李秀成此人才能极高,而且在太平军中极有威望,军心所向。人性是复杂的,一个人绝对不是非黑即白的,所以并不能完全排除李秀成暂时服软蛰伏,来日东山再起的可能性。这样的隐患,绝不可留!其二,曾国藩是汉人,李秀成与曾国藩交谈时曾有意劝说曾国藩称帝,推翻清人统治,恢复汉制。但曾国藩无心称帝,他当时已经是朝中重臣,位高权重,又手握重兵,是十分容易引起当政者的猜忌的。李秀成的话,无疑是会给自己招来灭九族的大罪,所以李秀成留不得了。而这一点,在曾国藩的孙女曾广珊那得到过证实,1946年,曾广珊与孩子闲聊时说过:李秀成曾劝文正公当皇帝,但是文正公不敢。
所以,最终曾国藩还是杀了李秀成。但曾国藩也许是真的尊重这个对手,他直接斩首处死了李秀成,并没有让他受凌迟之苦。李秀成死了,他一生的是非功过,以及“忠王”到底忠不忠,这些问题我们后人其实也说不清。他是真心投诚,还是假意投诚,真相究竟如何,随着李秀成当事人的死已经无法考证。至于他写的6万字供词还有消失的那几万字的秘密,也只能永远地埋藏在历史长河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