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另一角度看:李秀成数万言自述,也许是曾国藩的“劝进书”

从另一角度看:李秀成数万言自述,也许是曾国藩的“劝进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榜秀才 访问量:2841 更新时间:2024/1/19 2:37:15

1864年7月19日,忠王李秀成本可以顺利逃出天京,但他将自己的好马让给了幼天王洪天贵福,结果在方山被清军俘虏,关押在两江总督府。也许是为了泄愤,曾国荃让士兵拿着锥子猛刺李秀成,以致鲜血直流,但李秀成没有妥协,而是说各为其主,何故如此。听说李秀成血性十足,没有屈服,曾国藩于是从安庆乘坐火轮船来到南京,亲自会会这位与自己打了十几年仗的王爷。结果大家都知道,李秀成应曾国藩邀请,每天数千字,写下了数万言的《自述书》,阐述自己参加革命之经过,以及太平天国成败的经验得失。

李秀成写下数万言《自述书》,被曾国藩删去了很多;交到朝廷哪里的,是曾国藩删减版,自己则留下原稿。建国后,曾国藩后裔拿出原稿出版,世人才能一睹忠王《自述书》之本来面目。对于起义军首领,清朝处置方式很简单,就是凌迟处死,非常残忍。所以,李秀成是必死无疑。那么,为何他还写下数万言的自述来“爆料”太平天国呢?为何就不能像林凤祥、李开芳、陈玉成、石达开一样,直接慷慨赴死呢?对此,许多人都说李秀成想投降,借此保住自己性命,“招降十要”就是他投降之证据,无可辩驳。然而,笔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李秀成的自述,也许是为曾国藩量身定做的“劝进书”。

李秀成要“劝进”什么呢?当然是劝说曾国藩在东南举旗自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将清朝赶回关外老家了。那么,曾国藩想称帝吗?据曾国藩的曾外孙女俞大缜回忆:“李秀成劝文正公称帝,但文正公不敢。”看到了吧,是“不敢”而不是“不想”,曾国藩在犹豫。那么,曾国藩在犹豫什么呢?抛开儒家伦理纲常这块遮羞布,曾国藩自然是想称帝,只是自己的实力不足罢了。真要称帝,李鸿章、左宗棠、刘长佑等手握重兵的将领肯定不听号令;九帅曾国荃“吉字营”野战能力弱不说,还经常扰民,压根就不得人心。再则,曾国藩已经老了,儿子中又没有具备王者风范之人。所以,曾国藩不会轻易尝试称帝,否则将会后患无穷,这点与清初睿亲王多尔衮一样,后继无人,岂敢称帝,为他人做嫁衣呢?

究竟要不要称帝,曾国藩犹豫不决,李秀成自然可以看出来。要知道,李秀成从小兵一路拼杀,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绝对顶梁柱,其军政水平、洞察人物之能力绝对是一流,曾国藩的每一个动作与眼神,都逃不过他法眼。询问太平天国人物时,曾国藩开出一张清单,排在前面的是:秦日纲、曾天养、林绍璋、罗大纲等。那么,这份名单有问题吗?大有问题,天京陷落后,清朝最关心的幼天王下落不明,曾国藩为何不先问?秦、曾、林、罗等为何值得曾国藩去问呢?很简单,这些都是早年与曾国藩血战的将领,罗大纲在湖口之战中还两次逼迫曾国藩投水自尽。可以说,曾国藩已经进入了暮年,他在怀旧,没了昔日之斗志,力不从心了。

有心无力,曾国藩不敢轻易迈出称帝这一步,这就需要李秀成给他助力,给他举旗反清之底气与信心。从《自述书》之内容看,李秀成确实在“劝进”,暗示曾国藩称王,挑战清朝。当然,被删除的部分中,李秀成有没有明确建议曾国藩称帝,则只有曾文正本人知道了。李秀成自述中,“劝进”曾国藩称帝之处很多,笔者就简要列举三点,希望读者给予点评。首先,李秀成自述中,八旗、绿营之战斗力评价很低“江北大营”与“江南大营”:八旗兵往往一触即溃,唯一能打就是张国梁的“捷勇”,只是没有湘军人数多而已。八旗、绿营不行,湘军却很能打,这就暗示曾国藩:湘军非常厉害,若是出兵北伐中原,清朝肯定不是对手。换句话说,李秀成在给曾国藩打气,给他举旗自立之信心与希望。

再则,强调自己与洪秀全的矛盾,暗示曾国藩“功高震主,兔死狗烹”李秀成自述书中,涉及到洪秀全部分的,基本都没啥好话。例如,“天王猜忌,分我兵权”、“天王信天、信鬼,不信人”、“扣压家属,怕我叛降”、“天兵多如水,何惧曾妖者乎”,等等。自述书中,李秀成将自己打造成太平天国的擎天柱,每一次危机来临,都是自己出面解决。但是,自己不但没有得到奖励,反而被天王猜忌,以致“我在天朝实无法处”,对天王是充满怨言,非常无奈。李秀成如此说,曾国藩自然知道啥意思。主上昏庸,猜忌太重,自己立下赫赫战功又手握兵权,难免会“功高震主,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既然如此,何不奋起反抗,保全性命呢?

最后,李秀成提出“招降十要”,暗示曾国藩,自己有几十万大军可助攻正如前文所说,曾国藩想要称帝,“吉字营”是靠不住的,李鸿章、左宗棠、刘长佑等又不追随,创业之资本实在少得可怜。为此,李秀成说出了“招降十要”,打算出去召集数十万太平军,然后遣散,还天下太平。当然,还天下太平只是字面上意思,若是曾国藩有意称帝,这数十万太平军则立刻听从指挥,与湘军一起北伐中原。“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曾国藩称帝,太平军就是盟友,而不是对手。数十万太平军可不是小数目,李世贤、黄文金、陈德才、梁成富、陈炳文、陆顺德、汪海洋、谭体元、胡永祥、李容发等都是骁勇无敌之悍将。如此,曾国藩可利用之资本就多了,底气十足。

综上所述,忠王李秀成在两江总督府写下数万言自述书,并非要投降,而是一份给曾国藩量身定做的“劝进书”。其中之含义,曾文正自然看出来,无奈实力不足,且年事已高,只能作罢。也许是英雄所见略同,惺惺相惜,曾文正并没凌迟李秀成,而是斩首,一说绞死。试想,若是曾国藩再年轻十几岁,李秀成也许就成功了。参考书目:《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史》

更多文章

  • 英王陈玉成勇冠三军,他有多少个老婆?陈玉成与李秀成关系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陈玉成,李秀成,胜保,英王,韦俊

    陈玉成17岁为将,20岁为帅,22岁封王,25岁被清军凌迟处死,他一共有3个老婆,每一个老婆和他之间都有一段精彩的传奇。一、陈玉成的老婆——王氏王氏是江南大富豪王信照的千金大小姐,是江南美女,她聪明伶俐,陈玉成很喜欢她。1859年,陈玉成升为冬官正丞相,封爵为“成天豫”,经天王洪秀全恩准,二人结为夫

  • 网开一面、免让李秀成受凌迟之刑,是慈禧还是曾国藩的“宽仁”?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李秀成,曾国藩,慈禧,清廷,左宗棠

    都说曾国藩有权处置李秀成,那是抬举他了,也低估他了。曾国藩何许人也,政治家中的战斗机,权谋家里的佼佼者,考虑事情深谋远虑,滴水不漏,古往今来无人能比,为千古第一完人。也就是说,中国几千年的阴谋家,没有一个人能跟曾国藩相比。梁启超先生曾这样曾国藩:"文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为心"。曾国藩心里

  • 李秀成被俘后,因何写下几万字“自供书”而背负叛徒骂名?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李秀成,洪秀全,曾国藩,太平天国,叛徒,曾国荃,李秀

    苏州失守后,李秀成率部退守丹阳城,他的堂弟、侍王李侍贤劝他不要去天京(南京)送死,秀成以老母在京为由而拒听其劝。后来,李秀成在其自述中也屡次提到自己之所以留在天京是为老母之故。可天京城破后,李秀成泣别家人,只带上幼天王洪天贵福和他的两个弟弟,率一千忠勇将士舍死冲出城去。在突围中他还把自己的战马让给

  • 湘军悍将刘连捷:焚烧李秀成军营,曾国藩舍不得将他裁撤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刘连捷,李秀成,曾国藩,太平军,水师

    1864年7月,朝堂上舆论哗然,大臣纷纷指责曾国荃在南京纵容士兵劫掠,城内一片废墟,民怨沸腾。慈禧下令调查,让曾国藩兄弟解释南京巨额财富的去处,以及幼天王洪天贵福的下落。舆论指责,慈禧恼怒,根本意图不是讨厌湘军劫掠,而是害怕湘军势力过于强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曾国藩是个明白人,他让弟弟曾国荃以生病为

  • 天京围城时,松王陈德风暗通曾国荃被发现,李秀成因何包庇叛徒?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清军,曾国荃,李秀成,陈德风,太平军

    1864年正月,清军攻破了天京城外的制高点天堡城,旋即进至太平门外侧,完全断绝了城中的粮食通道,城中的情形更加糟糕。但天京军民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斗争,警惕性依然很高,一次又一次地挫败了清军的进攻,使清军无论是夜间架云梯爬城还是穴地(挖地道)攻城 ,都未能奏效。面对清军一次次从城外挖地道欲潜

  • 李秀成被擒后,写了几万字的材料,后来被曾国藩改动了哪些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啦啦萌小宠标签:李秀成,曾国藩,赵烈文,左宗棠,洪秀全,太平军

    李秀成投降与否,是一个史学界争论多年的话题,先不要忙着下结论。单说李秀成在囚笼中写的材料,这份材料,到底包含有多少字,现在还是个未知数。李秀成在材料中间写有这么一段话:“纸尽情长,言不了完。烦列位师爷交部一本,又好笔一枝。此笔破坏了。今将三万七八千字矣。笔坏不能,烦列位师爷转禀老中堂及中承大人宽限,

  • 李秀成就义前作的绝命词被弄丢?否,很多人读过,却不愿相信是它

    历史解密编辑:李大脚标签:李秀成,曾国藩,赵烈文,太平天国,沈葆桢

    大凡了解一点太平天国史的人都知道,1864年天京城破,忠王李秀成被俘,曾国藩将之困锁在囚笼之中,供给笔墨纸,让其写自述供状。于是,在那年的盛夏酷暑,在那个方寸囚笼之中,李秀成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镇定自若,从容落笔,写下洋洋数万字的长篇自述,叙述了自己战斗的一生,记载了太平天国的兴亡史,铭刻了太平天

  • 李秀成率军激战上海,击毙法军司令,活捉洋枪队副统领……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李秀成,李鸿章,太平军,淮军,洋枪队,法军,上海市

    同治元年5月,李秀成率太平军主力先后攻占了上海外围的青浦、嘉定松江、奉贤、南汇等地,见上海告急,列强军队开始出面干预, 激战中,英国正规军司令霍伯被击伤,法军司令普罗德甚至被太平军击毙。清廷命曾国藩率军增援。曾国藩派李鸿章率领不久前才在桐城、舒城一带编练成军的淮勇五营和郭松林部湘军六营,共5500名

  • 李秀成屡次击败洋枪队,若是前往镇南关抗法,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李秀成,冯子材,石亚达,陈玉成,左宗棠,洋枪队

    在中国晚清史上,名将很多,但敢于和列强过招并且连连获胜的可谓是少之又少,为人所熟知的便是左宗棠、冯子材、刘永福、李秀成等四位。其中,左宗棠出兵新疆,六万湘军只用不到两年时间便将阿古柏击败,收复河山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冯子材、刘永福的主要功绩在于英勇抗击法军,维护祖国西南边陲的安全;李秀成则是出兵江浙、

  • 李秀成部下失败后回老家,儿子成推翻清朝的领导人,后来被授上将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李秀成,李烈钧,蒋介石,孙中山,袁世凯,唐继尧,冯玉祥

    “二十年革命辛勤,排满倒袁,百战相依惟一李;四万万人民愿望,兴邦建国,千秋遗憾在三陈。”这是孙中山先生去世时,有人写的一副挽联,这赞颂了孙先生的革命历程,也吐露出些许心酸。不过从内容可知,除了孙先生外,送挽联的人对“一李”的评价也非常高,相当于一直追随孙先生的心腹臂膀。这“一李”就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