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清朝历史的人一定都知道太平天国。清朝末年,发生了著名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需对外赔偿巨额的赔款。而这些赔款最终都要劳动人民来买单。
于是,统治者的加征关税,地方官吏跟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变本加厉,再加上连年的灾害,导致民不聊生。最终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其中最突出的当属洪秀全带领的太平天国。
1851年1月11日,广西贵平县金田村2万多名群众在洪秀全的率领下发动起义,打出“太平天国”的旗号,并很快发展壮大,终于严重 威胁到清朝统治者的统治地位。而李秀成便属于这太平天国后期著名的将领。
初出茅庐却才能显著
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年开始爆发到1863年这13年间共封了17个王,其中李秀成属于忠王,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将领。
李秀成作为那个年代一普通人家的孩子,自小生活贫穷,受尽了生活的苦。但也正是这些苦,造就了他刚毅勇敢的性格。小时候没有钱的他一边打工一边偷偷学习。
后来加入了太平天国,他凭着过人的谋略跟勇气屡立战功,很快被提拔为右四军帅,紧接着官位越升越高。
1856年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之间嫌隙日升,领导集团之间发生了一次公开的分裂,天京事变爆发,集团之间的内斗导致太平天国折兵又损将,损失巨大。这次事件也成了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使得太平天国失去了乘胜歼灭敌人的有利时机。
于是清政府便想抓住这个机会,一鼓作气,一举歼灭太平天国。此时的李自成跟陈玉成组成了“双子星座”,联手大破清军,让太平天国转危为安。
三河之战,能够跟太平天国掰掰手腕的也就只有湘军了,但湘军急于求成,孤军闯入,李自成跟陈玉成通过拖延时间等到了双子星座的十万大军。他们兵分两路直入湘军大营,将湘军第一悍将李续滨连同六千湘军团团围住并歼灭。
听闻李续滨阵亡,曾国藩大惊失色,失去这样一位有力悍将,就连咸丰帝都留下了痛惜的眼泪。而李续滨生前对李秀成的评价是“贼易能守,惜其为贼”。可见李续滨对李秀成能力的充分肯定。
太平天国在决战战败,李秀成被抓
1862年9月太平天国迎来了它的绝唱之战。也就是南京城的争夺之战,雨花台大战。李秀成率领着他的号称60万大军与曾国荃率领的不足5万的湘军展开了大决战。
战斗中,太平军强势地击毙了湘军副将倪桂节等人,曾国荃左颊受枪伤。由于太平军回援速度不够快,围城的湘军已经建筑了防御阵地。
湘军利用自己的优势,只守不攻,使得一批又一批前来冲锋的太平天国的士兵纷纷倒在了湘军的枪炮之下。历经了46天的消耗战。太平天国始终没能突破湘军的防线,逐渐势衰力竭。
11月26日,李秀成只好下令撤军。率领部队从南门进入天京。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李秀成被俘。
曾国藩审讯李秀成
在曾国藩审讯李秀成之前,还有个曾国荃。曾国荃对李秀成恨之入骨,他认为正常的审讯,他跟李秀成仿佛是平起平坐,不足以平息他的愤怒,于是找了个笼子将李秀成装在里面,而他自己却穿着清朝二品大员的官府,气势这上面他要做的足足的。
曾国荃一上来就对李秀成厉声怒吼,李秀成一看他那架势,还自称是一个英雄,就这么点度量,打心眼里看不起他,什么也没说,反而对他表现出一脸的不屑。曾国荃恼羞成怒,拿东西刺他,还让人割李秀成的肉,这样的审讯最后一点成果都没有。
后来曾国藩审讯李秀成。他看出李秀成对硬的这一套完全不吃,便跟他耍起了手段,他的这个手段让李秀成对他感恩戴德,致死都被曾国藩蒙在鼓里。
曾国藩先是盯着李秀成看了好一会儿没有说话。然后又叹息了一声,说了一些可惜李秀成的话,装作是为了李秀成着想,并表示会尽力帮他保住性命,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清政府那边。这招果然奏效,李秀成不但开口说话了,还写了一份供词。
供词的内容一方面写了他的出身和家世,以及他参加太平天国的经过,并表示自己走错了路。还写了“天朝十误”,即太平天国在军事与政治上的十大失误。
他还贴心地为曾国藩写了招降十要,给曾国藩收拾太平军残部出谋划策,并建议由自己出面招降。
另外还有一些供词是曾国藩删掉的,有建议曾国藩反清自伐,他跟曾国藩说,既然他们都是汉人,为什么要让清朝统治自己。他还极力地去吹捧曾国藩,奉承湘军。
他吹捧曾国藩的历绩和思德,贬损他们之前的天王洪秀全,然而他在狱中的言行换来的却是曾国藩私下的嘲笑和刽子手锋利的屠刀。在被捕17日后,曾国藩便赶紧抢在清政府圣旨之前,干净利索地处决了李秀成。
其实在曾国藩审讯李秀成之前,便没有让他生的打算,他假惺惺对李秀成表达惋惜之意,说是否处决看朝廷,尽量保全,全是计策。之所以提前处决李秀成那就跟他的供词有关系。
曾国藩久经官场,自然知道什么对他有利什么对他不利。他平定了太平天国,功高盖主,朝廷本来就对他怀有疑心,再加上他确实是汉人,更是让清政府对他不能完全信任。
李秀成在供词中劝他反清自伐,这要是传到清政府的耳朵里,不管真的假的,恐怕以防万一,清政府容不下曾国藩一家。而增加也恐遭灭门,曾国藩怎能让自己承担这样的风险?
其次,曾国藩跟李秀成是多年的老对手,彼此都有一定的了解,他不敢保证李秀成被押送回京后,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会对清统治者说出对自己不利的话。
所以,这份供词最终才在上世纪60年代,具体是1963年,由曾国藩的后人曾约农公布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