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原名郑燮,取自《尚书》燮和天下,意思是天下太平和谐,郑板桥生活在康乾盛世,天下太平,但他却不太平地活着。
1753年,扬州府通知:新大人上任,所有船只回避,郑板桥不想回避,便挂上奉旨的旗子。
新上任的官老爷要过船,其他船都要回避。郑板桥一听非常生气,吩咐船工照常驶船,不必理会。官船耀武扬威地开过来,桅杆上挂着“奉旨上任”的旗子。郑板桥一看,心中一喜,他想到一个好主意。
他找来一块红绸,大笔一挥写下“奉旨罢官”四个字,也让船工挂到桅杆上。大家都是‘奉旨’。
01
1693年,郑板桥祖父是儒官,父亲是廪生,他的出生是家里的希望,给他取名郑燮,希望他以后辅佐天子安邦定国。
郑板桥小时候样貌生得丑陋,小孩子又爱说大话,吹嘘,乡邻看不起他,纷纷告诫子女不与郑板桥来往。
于是,孤独的郑板桥去找祖父玩,祖父却给了他一本书,叫他好好读书。
然而,郑板桥却是个资质平平的孩子,学习好费劲,祖父看他呆傻傻的不动,就问他:为何一天读一页书?郑板桥回答:还没有读熟。
郑板桥读一本书,要读千百遍。在船上读,马上读,被子里读,有时候吃着饭读着书,筷子都忘记夹菜。
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20岁的郑板桥参加科考,考上了秀才,父亲大喜,资助他开了一家私塾。从此郑板桥一边教书,一边准备进考。
不久,父亲过世,郑板桥的生活日落千丈,父亲是廪生,在世时,朝廷每月固定有少量银子发放,郑家够糊口了。
郑板桥开私塾遇到穷学生就不收费,加上还有三个孩子要养,父亲的那份补贴没了,郑板桥的日子就困苦起来。
但是,郑板桥坚持考功名,直到1732年,雍正十年,他才考上举人,转机也在这里。
郑板桥考上举人后,迁家到扬州卖画为生,一日,兴化县令汪芳藻在街头看到郑板桥的画,甚是喜欢,便想资助他开一间画坊,但郑板桥却是一心功名,婉拒了汪芳藻,他继续进考。
直到1736年,乾隆元年,43岁的郑板桥终于以88名成绩考上了进士,守得云开见月明,郑板桥高兴地做诗一首《秋葵石笋图》:“牡丹富贵号花王,芍药调和宰相祥。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
然而,考中了进士,却迟迟等不到任命。一打听才知道,要等候补,这一等又等了5年,郑板桥48岁,才等来他的第一份任职:范县知县。
从秀才到进士,郑板桥从康熙考到乾隆,可见,安邦定国的信念,郑板桥是多么的执着。
02
为官12年,郑板桥两袖清风,爱民如子,他深得百姓深爱,被罢官那日,他写诗把自己比喻一枝竹,一枝瘦瘦的清竹。
第一份任职:范县知县。
知县是个小官,但小官在地方就是大官,几个同僚巴结郑板桥,但郑板桥总是不予理彩,很多事情郑板桥不点头,事情就不好办,于是他们便想拉近跟郑板桥的关系。
一日,几个同僚借题诗约郑板桥,结果郑板桥一进去,却见满桌酒菜,席间每位同僚各搂着一个年轻女子,行为甚是露骨,郑板桥脸色一沉,同僚马上说:“郑兄,请入座,姑娘马上就到。”
郑板桥却说:即然来作诗,本官就送各位一首诗:原原本本岂徒然,静里观澜感逝川。流到海边浑是卤,更谁人辨识清泉!。郑板桥骂他们是卤一样混浊的官员,粉刺他们同流合污,沆瀣一气。
郑板桥就此得罪了一众同僚。
1746年,山东发生大饥荒,大批灾民逃到隔壁的范县,范县原本粮食丰足,但受灾情波及,粮食也紧缺。再加上大批灾民来逃难,很快范县的粮仓就见底了,灾民讨不到粮食,开始吃树皮野菜。
郑板桥见此情景,皱着眉头,不停踱步,突然他看到案头上一封信,郑板桥大喜,以为是朝廷的批文。
打开一看,郑板桥顿时火冒三丈,原来是一富户娶妾大摆宴席,但是瞬间,他又会心一笑,他有了一个“阴损”的主意。
隔天,郑板桥请富商吃午饭,却什么也不准备,等富商陆续到齐,从中午等到下午,却不见郑板桥,只见一众衙役守着门口,只许进不许出,一直到晚上,富商们怨声载道,郑板桥才姗姗进门。
一进门,郑板桥就说:本官这次请客,没有山珍海味,肥肉厚酒,只有稀粥一碗,但一碗稀粥换各位一千斤米。
众富商这才知道上了郑板桥的当,但是饥肠辘辘,一碗热粥也稀罕,何况面目狰狞的衙役瞪着他们,不敢不从。
富商吃了大亏,便偷偷上书诬告郑板桥,之前被郑板桥骂过的同僚立刻忙碌起来,他们捏造罪名,状告郑板桥。于是,郑板桥被调离范县,到潍县任知县。
不久,灾情波及到了潍县,很快,潍县比范县还要严重。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郑板桥新上任,又有前科在先,潍县的同僚和富商都躲他远远的。
郑板桥筹不到粮,便上书请求开仓放粮,哪知,一封封申请书,石沉大海,等不到领导批复,郑板桥心急如焚。
他当机立断,决定开仓放粮,师爷一听,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大人,万万不可,私自放粮,重罪”。
郑板桥写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一方父母官,他不能辜负了百姓。
不久,郑板桥接到了朝廷的罢免书,当了12年的父母官,说罢就罢了,领导,同僚,富商,郑板强看到了黑暗和凉薄。
但是,离任那天,潍县百姓,为他送行,一路送了50里,郑板桥深为感动,能得百姓的深爱,丢了乌纱又何妨?
于是,他写诗一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他把自己比喻为一枝竹,一枝瘦瘦的清竹。
从此郑板桥宦海不见,天涯见。
03
郑板桥乘船返扬州,在江上,他遇见奉旨上任的扬州知府,要求其他船只回避时,郑板桥也挂上奉旨罢官的旗子。
新上任的扬州知府是个大富豪,他买官得了个知县,过个官瘾。没想到碰到郑板桥。心想:既然碰到不如讨幅画,到扬州了好炫耀炫耀,于是他命人准备礼物,前去道歉。
此人坏名早已在外,但郑板桥豪爽地答应了,他挥笔洒墨,写下一首诗:有钱难买竹一根,财多不得绿花盆,缺枝少叶没多笋,德少休要充斯文。新知府看着郑板桥的字,高兴得直拍大腿:“好字”,随大谢郑板桥。
没想到师爷一看诗,脸色顿时变了,支支吾吾地说:“老爷,这是一首藏头诗,郑板桥骂你“有财无德”,新知府顿时气晕。
郑板桥到扬州后,便在街头摆摊卖画,此时,他的画已经很有名气,但生意并不好,因为他有两要求:
一,达官贵人不画。 二,富商大贾不画。
一次,一位富商带人堵住郑板桥,非要他画幅画。没想到,郑板桥答应了。看到郑板桥准备笔墨,富商得意的脸上横肉颤抖。
没想到,郑板桥却丢给他“竹苞”二字。富商被当众骂草苞,羞愧得想找个地缝钻进去。谁知,郑板桥又送他一首诗: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
郑板桥的生意不好,晚年可以说是穷困潦倒,仅有的字画钱,他都接济了穷苦百姓和受难的亲戚朋友。
临终前,郑板桥给自己画了一幅画:一丛竹子从峭壁缝隙间长出,竹竿又细又弱,疾风吹打叶子,竹竿倔强挺拔。题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