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扬州知府“奉旨上任”要求船只回避,郑板桥不避,他“奉旨罢官”

扬州知府“奉旨上任”要求船只回避,郑板桥不避,他“奉旨罢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鲲鹏历史阁 访问量:216 更新时间:2023/12/8 9:06:36

郑板桥,原名郑燮,取自《尚书》燮和天下,意思是天下太平和谐,郑板桥生活在康乾盛世,天下太平,但他却不太平地活着。

1753年,扬州府通知:新大人上任,所有船只回避,郑板桥不想回避,便挂上奉旨的旗子。

新上任的官老爷要过船,其他船都要回避。郑板桥一听非常生气,吩咐船工照常驶船,不必理会。官船耀武扬威地开过来,桅杆上挂着“奉旨上任”的旗子。郑板桥一看,心中一喜,他想到一个好主意。

他找来一块红绸,大笔一挥写下“奉旨罢官”四个字,也让船工挂到桅杆上。大家都是‘奉旨’。

01

1693年,郑板桥祖父是儒官,父亲是廪生,他的出生是家里的希望,给他取名郑燮,希望他以后辅佐天子安邦定国。

郑板桥小时候样貌生得丑陋,小孩子又爱说大话,吹嘘,乡邻看不起他,纷纷告诫子女不与郑板桥来往。

于是,孤独的郑板桥去找祖父玩,祖父却给了他一本书,叫他好好读书。

然而,郑板桥却是个资质平平的孩子,学习好费劲,祖父看他呆傻傻的不动,就问他:为一天读一页书?郑板桥回答:还没有读熟。

郑板桥读一本书,要读千百遍。在船上读,马上读,被子里读,有时候吃着饭读着书,筷子都忘记夹菜。

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20岁的郑板桥参加科考,考上了秀才,父亲大喜,资助他开了一家私塾。从此郑板桥一边教书,一边准备进考。

不久,父亲过世,郑板桥的生活日落千丈,父亲是廪生,在世时,朝廷每月固定有少量银子发放,郑家够糊口了。

郑板桥开私塾遇到穷学生就不收费,加上还有三个孩子要养,父亲的那份补贴没了,郑板桥的日子就困苦起来。

但是,郑板桥坚持考功名,直到1732年,雍正十年,他才考上举人,转机也在这里。

郑板桥考上举人后,迁家到扬州卖画为生,一日,兴化县令芳藻在街头看到郑板桥的画,甚是喜欢,便想资助他开一间画坊,但郑板桥却是一心功名,婉拒了汪芳藻,他继续进考。

直到1736年,乾隆元年,43岁的郑板桥终于以88名成绩考上了进士,守得云开见月明,郑板桥高兴地做诗一首《秋葵石笋图》:“牡丹富贵号花,芍药调和宰相祥。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

然而,考中了进士,却迟迟等不到任命。一打听才知道,要等候补,这一等又等了5年,郑板桥48岁,才等来他的第一份任职:范县知县。

从秀才到进士,郑板桥从康熙考到乾隆,可见,安邦定国的信念,郑板桥是多么的执着。



02

为官12年,郑板桥两袖清风,爱民如子,他深得百姓深爱,被罢官那日,他写诗把自己比喻一枝竹,一枝瘦瘦的清竹。

第一份任职:范县知县。

知县是个小官,但小官在地方就是大官,几个同僚巴结郑板桥,但郑板桥总是不予理彩,很多事情郑板桥不点头,事情就不好办,于是他们便想拉近跟郑板桥的关系。

一日,几个同僚借题诗约郑板桥,结果郑板桥一进去,却见满桌酒菜,席间每位同僚各搂着一个年轻女子,行为甚是露骨,郑板桥脸色一沉,同僚马上说:“郑兄,请入座,姑娘马上就到。”

郑板桥却说:即然来作诗,本官就送各位一首诗:原原本本岂徒然,静里观澜感逝川。流到海边浑是卤,更谁人辨识清泉!。郑板桥骂他们是卤一样混浊的官员,粉刺他们同流合污,沆瀣一气。

郑板桥就此得罪了一众同僚。

1746年,山东发生大饥荒,大批灾民逃到隔壁的范县,范县原本粮食丰足,但受灾情波及,粮食也紧缺。再加上大批灾民来逃难,很快范县的粮仓就见底了,灾民讨不到粮食,开始吃树皮野菜。

郑板桥见此情景,皱着眉头,不停踱步,突然他看到案头上一封信,郑板桥大喜,以为是朝廷的批

打开一看,郑板桥顿时火冒三丈,原来是一富户娶妾大摆宴席,但是瞬间,他又会心一笑,他有了一个“阴损”的主意。

隔天,郑板桥请富商吃午饭,却什么也不准备,等富商陆续到齐,从中午等到下午,却不见郑板桥,只见一众衙役守着门口,只许进不许出,一直到晚上,富商们怨声载道,郑板桥才姗姗进门。

一进门,郑板桥就说:本官这次请客,没有山珍海味,肥肉厚酒,只有稀粥一碗,但一碗稀粥换各位一千斤米。

众富商这才知道上了郑板桥的当,但是饥肠辘辘,一碗热粥也稀罕,何况面目狰狞的衙役瞪着他们,不敢不从。

富商吃了大亏,便偷偷上书诬告郑板桥,之前被郑板桥骂过的同僚立刻忙碌起来,他们捏造罪名,状告郑板桥。于是,郑板桥被调离范县,到潍县任知县。

不久,灾情波及到了潍县,很快,潍县比范县还要严重。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郑板桥新上任,又有前科在先,潍县的同僚和富商都躲他远远的。

郑板桥筹不到粮,便上书请求开仓放粮,哪知,一封封申请书,石沉大海,等不到领导批复,郑板桥心急如焚。

他当机立断,决定开仓放粮,师爷一听,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大人,万万不可,私自放粮,重罪”。

郑板桥写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一方父母官,他不能辜负了百姓。

不久,郑板桥接到了朝廷的罢免书,当了12年的父母官,说罢就罢了,领导,同僚,富商,郑板强看到了黑暗和凉薄。

但是,离任那天,潍县百姓,为他送行,一路送了50里,郑板桥深为感动,能得百姓的深爱,丢了乌纱又何妨?

于是,他写诗一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他把自己比喻为一枝竹,一枝瘦瘦的清竹。

从此郑板桥宦海不见,天涯见。

03

郑板桥乘船返扬州,在江上,他遇见奉旨上任的扬州知府,要求其他船只回避时,郑板桥也挂上奉旨罢官的旗子。

新上任的扬州知府是个大富豪,他买官得了个知县,过个官瘾。没想到碰到郑板桥。心想:既然碰到不如讨幅画,到扬州了好炫耀炫耀,于是他命人准备礼物,前去道歉。

此人坏名早已在外,但郑板桥豪爽地答应了,他挥笔洒墨,写下一首诗:有钱难买竹一根,财多不得绿花盆,缺枝少叶没多笋,德少休要充斯文。新知府看着郑板桥的字,高兴得直拍大腿:“好字”,随大谢郑板桥。

没想到师爷一看诗,脸色顿时变了,支支吾吾地说:“老爷,这是一首藏头诗,郑板桥骂你“有财无德”,新知府顿时气晕。

郑板桥到扬州后,便在街头摆摊卖画,此时,他的画已经很有名气,但生意并不好,因为他有两要求:

一,达官贵人不画。 二,富商大贾不画。

一次,一位富商带人堵住郑板桥,非要他画幅画。没想到,郑板桥答应了。看到郑板桥准备笔墨,富商得意的脸上横肉颤抖。

没想到,郑板桥却丢给他“竹苞”二字。富商被当众骂草苞,羞愧得想找个地缝钻进去。谁知,郑板桥又送他一首诗: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

郑板桥的生意不好,晚年可以说是穷困潦倒,仅有的字画钱,他都接济了穷苦百姓和受难的亲戚朋友。

临终前,郑板桥给自己画了一幅画:一丛竹子从峭壁缝隙间长出,竹竿又细又弱,疾风吹打叶子,竹竿倔强挺拔。题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标签: 郑板桥知县扬州进士乾隆

更多文章

  • 荣宝斋350周年 , 郑板桥的木版水印作品,少白公子汤发周发布

    历史解密编辑:齐白石书画院标签:郑板桥,汤发周,齐白石,书画,李可染

    郑板桥画像郑板桥 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之一。 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成就最为突出。郑板桥的书法亦有很高的造诣,他以隶体参入行楷,自成一格。木版水印作品欣赏图片《兰竹争妍》尺寸:23cm×30cm图片《两

  • 郑板桥笔下的老潍县

    历史解密编辑:潍坊新闻网标签:郑板桥,潍县,竹枝词,乾隆,莱州府

    古之潍邑,大体包括今天潍坊市的潍城、奎文、高新、寒亭、坊子、滨海等地方,到了明代初期,始称潍县。这里是半岛中部最繁华富庶的大邑,地处交通要道,加上历史悠久、人文厚重,被誉为"东莱首邑""北海名城"。潍坊市郑板桥纪念馆内的郑板桥塑像 摄影:牟美静郑板桥(1693-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

  • 郑板桥得知和尚、尼姑做了不该做的事,干脆说道:让他俩结婚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郑板桥,乾隆,知县,和尚,尼姑

    1746年,老百姓绑着一个和尚和尼姑,到衙门里找郑板桥告状,状告和尚和尼姑做了伤风败俗的事情,请求郑大人严厉惩治。郑板桥字克柔,位列扬州八怪之一。乾隆十一年,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知县时,颇有政绩。一天,郑板桥外出时,见一胖一瘦两个人,围着一袋粮食在争吵。郑板桥走近以后,那个长得肥胖的人,先认出了他,于

  • 郑板桥的书与画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文化艺术资讯标签:郑板桥,书法,画家,扬州八怪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中最有特色的一位书画家兼文学家。他的书画作品总是给人一种卓尔不群,不庸俗,落落大方之感。这样清新的画风令人眼前一亮,使人不禁联想到画家本人的高贵品格。画如其人,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为您详细介绍郑板桥,使您对他的生平简介、诗书画三绝、学术主张、传世作品等有一定的了解。一、郑板

  • 全文56句,366字,嵌68个“春”字,郑板桥一曲《春词》流传千古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春词,春草,春光,春水,郑板桥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春分过后,万物开始茁壮生长。万物新绿,鲜花绽放,到处都是春的气息。清代的大书画家郑板桥,诗词也写得很好。有一年春天,他与几个朋友一起春游,欣赏着春色美景,陶醉在明媚的春光里,禁不住诗兴大发,开口吟出一首《春词》:春风,春暖,春日,春长,春山苍苍,春水漾漾。春荫萌,春浓

  • 郑板桥在清代文人当中,是一个杰出人物,可他为什么要说“难得糊涂”?

    历史解密编辑:尔文新影视标签:郑板桥,难得糊涂,乾隆,罗聘,汪士慎,黄慎

    清朝时代的文人很多,有名气的也不少。不过,名气大到广为现代人所知的郑板桥无疑算得上是一个杰出的人物。假如您还不知道郑板桥是谁,那您一定对有些人常挂在嘴上的“难得糊涂”这句话不陌生吧。对了,这句“难得糊涂”就是郑板桥说的。郑板桥的大名气并不是因为“难得糊涂”而得来的,他实际上有着过人的才华。文人画家郑

  • 郑板桥一首冷门的咏梅诗,短短28个字,却写出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

    历史解密编辑:云端书馆标签:郑板桥,咏梅,梅花,一首,诗词,陆游,清晨,咏梅诗

    梅与竹、松并称“岁寒三友”,又与竹、兰、菊合称为“花中四君子”。梅花在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从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到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再到毛主席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历代文人墨客都留下了不少的咏梅佳作。郑板桥的诗词多写自己的志向和品质,反倒是显得更为深

  • 寻访 | 郑板桥在北京的足迹:万寿山、建国门、孔庙、卧佛寺……

    历史解密编辑:青睐标签:香山,贡院,孔庙,郑板桥,万寿山,卧佛寺,法海寺,颐和园,建国门,北京市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而闻名于世。他与北京有着不少渊源,曾四次进京,既考取功名,也广交善友。今年是郑板桥诞辰330周年,为此寻访其在北京的足迹,采撷那些久远的趣闻逸事……初次进京暂居“颐和园万寿山”郑板桥,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清代书

  • 一首《沁园春》,满怀癫狂意。郑板桥:没人比我更懂什么叫“恨”

    历史解密编辑:林家清欢标签:风月,苏轼,郑板桥,沁园春,古典乐,千古名句

    “沁园春”这个词牌,从初唐发端到北宋苏东坡定调,名声赫赫,佳作频出。由于它多用四字短语排列,节奏紧凑,调势活泼生动,可平可仄之字极多,较为自由。这样婉谐流畅的表达,也适宜于不同语言风格,无论抒情还是言志,抑或是谐谑、叙事、酬赠、祝颂等题材,都可以畅快表达。因此受到无数文人的青睐,填词者不知凡几。苏轼

  • 郑板桥:他是扬州八怪之首,诗书画三绝,血性为文章,瘦竹影婆娑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郑板桥,文章,扬州八怪,诗词,王安石,扬州市,中国世界遗产,大运河,中国文物

    郑板桥:血性为文章,瘦竹影婆娑郑燮,郑板桥,扬州八怪之首,诗书画三绝,世人对他的了解,大多限于书画,他那自称“六分半书”体和画的那瘦竹,引来多少的赞叹。其实他的诗词也颇有特色,而且切入时弊,他自称“直摅血性为文章”,诗文中体现着一个“真”字,无论是那几句题画诗,还是咏史诗,总是爱憎分明,显现着诗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