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王朝》中,康熙非常疼爱自己的女儿蓝齐儿,而蓝齐儿也活得很快乐。当时蓝齐儿喜欢上了李光地,噶尔丹出使大清,意外邂逅了蓝齐儿,并喜欢上了她。
出于和平的考虑,孝庄太后说服了蓝齐儿,最终蓝齐儿嫁给了大清的敌人噶尔丹。
不过十年以后,双方还是撕破了脸,噶尔丹带领军队入侵大清,而康熙也有足够的实力与之应战。最终双方交战,死伤惨重,康熙一战消灭噶尔丹,蓝齐儿则亲眼见证自己的哥哥胤禵杀死自己的丈夫噶尔丹,而这一切都是自己父亲造成的。
蓝齐儿的原型是固伦荣宪公主,她并没有嫁给噶尔丹,而是在十八岁的时候嫁给了漠南蒙古巴林部。这也是大清王朝一贯的手法,通过婚姻关系不断地拉拢周边的势力。她所嫁的乌尔衮,实际上和她有血缘关系。乌尔衮是皇太极的曾外孙,他的母亲是皇太极的第五女,固伦淑慧长公主。
当然了,康熙皇帝也没有那么消灭噶尔丹,实际上清朝和准噶尔的恩恩怨怨持续了上百年,在乾隆朝的时候在真正完成了征服。在康熙时期,双方一共打了七年,两度大战,康熙三次亲征才消灭了噶尔丹汗的势力。
清朝统一准噶尔的过程,并不是事先有计划的,三代皇帝身体力行完成了统一。实际上,清朝和准噶尔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三代皇帝的想法也是不断在变化的。从公元1662年到1762年,百年时间才彻底地解决了准噶尔的问题。
清朝统治者的政策是非常灵活的。通常情况下,周边的部落只要表示归顺,一般都会认为他臣服了。早期的时候由于准噶尔愿意名义上服从大清,所以清朝也没有打算去占领准噶尔。毕竟清朝初年的时候,主要的力量都是用来消灭明朝的残余势力,不能够多方出击。
康熙继位以后,先是整顿朝政,收拾了权臣鳌拜等人,然后开始了平定三藩之乱。在这期间,准噶尔趁机发展起来,噶尔丹汗不断的吞并别的地盘。
等到康熙二十年,噶尔丹取得了西藏的支持,并且还征服了天山南部及中亚部分地区,他的势力迅速等到增强。不过康熙还是没有采取强力措施,尽量以和解的方式来讲解双方的问题,避免激化噶尔丹和清朝的矛盾。
康熙二十七年的时候,准噶尔和喀尔喀爆发了战争,准噶尔打败了喀尔喀。喀尔喀战败以后,有数十万的蒙古人逃往清朝的北部边境,这给清朝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压力。如果康熙不收留这些人,喀尔喀将被吞并。可是如果康熙保护这些难民,必然和噶尔丹汗其冲突。所以准喀之战成为了康熙对噶尔丹用兵的导火索。
果不其然,噶尔丹向康熙索要喀尔喀部落首领。后面,双方还进行过一系列的和谈,不过最终走向战争。康熙从康熙二十八年就开始进行周密的部署,大军在各个战略要地进行了集结。同时,康熙一方面没收了噶尔丹1500人的商队,另一方面他还派出使者,让俄罗斯断绝对噶尔丹的援助。
康熙二十九年六月,康熙主动出击发动了乌尔会遭遇战。乌尔会之战是康熙和噶尔丹的第一次战争,双方共投入兵力4万余人,决战持续了6个多小时,最终清军兵败。清军失败的根源在于缺乏统一,具体的作战方案,导致先头部队各自作战。不过康熙肯定不会承认自己的失误,而是将所有的责任推给前线的官吏,并进行了处罚。阿喇尼、吉儿他布被革去议政,降四级,随同的官员全部被革职。
康熙二十九年7月,乌尔会之战后的第40天,噶尔丹出兵乌兰布通,直逼北京城。此次战争双方互有胜负,清军的损失甚至比噶尔丹的军队还要大一些,连康熙的舅舅佟国纲也死于此次战役。他是在准备撤退的时,被滑膛枪打死。可以说康熙是惨胜,但是至少明面上康熙的大清军队是赢了,因为噶尔丹撤退了。毕竟噶尔丹孤军深入,大清兵力雄厚,各路的援军又陆续来到乌兰布通,即将对噶尔丹形成包围圈,此时的噶尔丹只能尽快返回漠北。
为此,噶尔丹采取了对大清讲和的策略,并且精心设计了一套谈判程序,以便趁机脱逃。
噶尔丹在撤退的过程中,他的部队大量减员,从两万人减少到数千人。原因就在于噶尔丹的部队爆发了瘟疫,这使得噶尔丹实力大损,人员锐减,部众生活极为艰难。
为此,噶尔丹一方面表示对清朝顺从,另一方面则不断地招兵买马壮大自己。为此,康熙也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
因为康熙率大军远征,噶尔丹如果提前知道消息,很容易又逃跑。等到康熙撤兵以后,噶尔丹又会卷土重来。经过几年的发展,噶尔丹又恢复了元气,他又能够组织近一万人的部队了。
康熙三十四年的时候,康熙决定用计诱使噶尔丹大军前来,然后伺机消灭他。不过,康熙还是没有成功。
康熙三十五年二月,康熙再次亲征噶尔丹,在昭莫多击败了噶尔丹,噶尔丹只能带着几十人撤退。昭莫多之战完全改变了双方的关系,清朝从此奠定胜局。
当时康熙认为噶尔丹只有数十人突围,已经不可能再卷土重来了。出乎意料,噶尔丹又纠集了5000余人,但是失去了辎重,并且生计困难。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康熙决定第二次亲征噶尔丹。
康熙三十五年九月十九日,康熙带着军队从京城出发。此时,康熙并不打算武力击败噶尔丹,而是想招降噶尔丹。为此,康熙极力笼络噶尔丹的亲信,甚至还不断遣返俘虏与家人团聚,目的也是分化噶尔丹。
康熙完成部署以后,慢慢等着噶尔丹投降,所以他甚至还疯狂打猎。在鄂尔多斯地区,康熙一天能够打兔子、野鸡等猎物60只到90只。他收获最多的一天共计138只,而随从则猎获1565只。
所以历史上,康熙第二次亲征噶尔丹并不是一次紧张而成功的军事远征,实际上不过是一次娱乐玩耍的“塞上行”。这一点上,康熙深有体会,他说:“鄂尔多斯地方特别好,真是适合少年学习骑射的地方。”
那么为什么康熙还会进行第三次亲征?原因就是康熙第二次亲征回去的路上,他认为噶尔丹投降有炸。所以他决定带着部队对噶尔丹斩草除根,彻底歼灭其残部。
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康熙叒从北京出发,开始亲征噶尔丹,总计兵力6000人。康熙充分吸取之前的教训,出征前进行了充足的准备。康熙决定兵分两路,并且增加了每人的补给,每人携带100天的口粮,6000部队需要4000石,并且购买了2万头牛羊。由于补给增多,每个士兵实际上需要5匹马,合计为3万匹马,并且还准备了7456只骆驼,11182头骡子,14910头驴。
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严重滞后。噶尔丹的信息机会50天到60天以后才能传递给康熙。实际上噶尔丹已经去世,他的手下发生了叛乱,噶尔丹成为孤家寡人,最终病死。所以说康熙第三次亲征实际上对手是一个死人。
如果从康熙二十九年算起,一共花费了七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