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军击败噶尔丹军的关键一战昭莫多之战是如何进行的?如何评价?

清军击败噶尔丹军的关键一战昭莫多之战是如何进行的?如何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世界需要我们 访问量:4069 更新时间:2024/1/24 12:01:28

作者:晋客 【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昭莫多之战是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军在昭莫多以伏击大败卫拉特蒙古准噶尔军的关键一战。昭莫多之战是清军击败噶尔丹军的关键一战。从此,噶尔丹势孤力穷,历时近10年的叛乱终于得以平定。喀尔喀地区重新统一于清朝。噶尔丹在漠北以逸待劳,形势原为有利;清军劳师远袭,形势原本不利,但交战结果,清军却大获全胜。这一胜一负,双方在作战方面均有其深刻的经验教训。

历史背景

噶尔丹自康熙二十九年在乌兰木通战败后,虽曾清廷认罪立誓,上书请降,但反叛之心并未改变。不久又在科布多(在今蒙古国西部)集合旧部,并向沙俄乞援,企图重整旗鼓,东山再起。

为防范噶尔丹再度来犯,康熙帝调整了北疆的兵力部署,加强各边境重镇的守备力量,将逃往漠南的喀尔喀蒙古分为左、中、右3路,编为37旗,与内蒙古49旗同列,并在收复漠北后加强守备。在内地与漠北之间设立蒙古驿站,在满蒙八旗兵中组建火器营,加紧训练。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帝诏噶尔丹参加喀尔喀会盟。噶尔丹不但拒不肯来,反而要清廷把土谢图汗及哲卜尊丹巴大喇嘛交给他处置,还遣使到内蒙古科尔沁等部,策动其背叛清朝。清廷得报,立即调集兵马,准备出师进击。

康熙三十四年九月,噶尔丹率骑兵3万,攻入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随后沿克鲁伦河(今蒙古国境内)东下,进抵巴颜乌兰(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克鲁伦河上游)。扬言过冬后,将借俄罗斯鸟枪兵6万,大举内犯。在这种形势下,康熙帝决定再次亲征噶尔丹。康熙三十五年二月,他下令发兵10万,分东、中、西3路进击。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统兵9000组成东路军,越兴安岭,出克鲁伦河,侧击准噶尔军;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统兵4.6万组成西路军,由归化(呼和浩特)、宁夏越过沙漠,沿翁金河北上,切断噶尔丹退路;康熙帝自率3.4万人组成中路军,出独石口(今河北省赤城北),经克鲁伦河上游地区北上,切断噶尔丹退路,与东西两路军夹击噶尔丹军。

战役前奏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十一月,康熙帝接到右卫将军费扬古于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奏报,与武大臣议定:于次年春天留皇太子守京师,自率京师八旗兵及火器营兵,共3.29万余人为中路,出独石口(今河北赤城北、长城隘口)北上;东路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统领盛京(今沈阳)、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黑龙江(今爱珲)、科尔沁兵,共9000余人,出兴安岭沿克鲁伦河西进,堵住噶尔丹东进道路;西路命费扬古为抚远大将军,与振武将军孙思克,率军4.6万余人,分别自归化、宁夏(今银川)北上,切断敌归路,相机歼敌。三路大军约期夹攻。

战役经过

进军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十八日,费扬古军最先程。二十二日,孙思克军启程。两军相约,于翁金(今蒙古海尔汗杜兰西)会师。二月三十日,康熙帝率中路军由京城启程。四月初六日,萨布素率东路军亦出发。中路、西路两军约于土喇(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会师,合兵进击噶尔丹;中路军进展顺利,但西路军遇到障碍。费扬古与孙思克原定于四月初九日会师于翁金,但孙思克部穿越大沙漠时,连日遇大风雨,马畜踣毙,水草益乏,兵寒且饿,以至于四月十一日,方在翁金附近之察罕和逆追上费扬古。

为加快行军速度,费扬古改变原计划,从孙思克军中挑选4000精兵随己同行,余者半留翁金守粮,半由尾后跟进;并奏报康熙帝,西路军约于四月三十日抵土喇。康熙帝遂令中路军缓行以待,以免中路过于突出,遭敌突袭;饰西路军加速前进。因噶尔丹将西路军所经之地青草尽焚,费扬古被迫绕行,以至五月四日才抵土喇。五月初八日,康熙帝率中路军抵克鲁伦河,接近噶尔丹大营。

决胜

噶尔丹得知御驾亲征,登山遥望,见大军分翼排列,营垒遍野,如从天而降,遂尽弃帐房、器械等逃去。康熙帝命内大臣马思喀为平北大将军,领兵追击数日,噶尔丹仓皇遁至特勒尔济口。抚远大将军费扬古正率西路军北进,得报噶尔丹踪迹,即令署前锋统领硕岱等且战且退,将噶尔丹诱至昭莫多,昭莫多北依肯特岭,东峙丘陵,西临河水。十三日,费扬古分兵4队:东翼为京城及西安八旗兵、察哈尔蒙古兵,屯营高处;西翼为大同总兵康调元所率绿旗兵及右卫八旗兵、喀尔喀蒙古兵,沿河布阵;将军孙思克率绿旗官兵居中占领山头,大将军费扬古统军列后。遵照康熙帝预授之策,清军一律下马步战,待令再行冲锋。

布阵方毕,噶尔丹率2000余骑已被诱至阵前,指挥所部下马拒战,集中兵力猛攻山头。噶尔丹及其妻阿努亦冒矢舍骑而战。孙思克命所部坚守阵地,用火器、弓箭猛烈还击。自中午至黄昏,双方难分胜负。阵中宁夏总兵殷化行建议;出两路奇兵,分别进攻准军侧后,加之正面合击,必胜。这一建议被费扬古采纳。费扬古命沿河伏骑,一横冲入阵,一袭其后辎重,山上孙思克军亦奋呼夹击。噶尔丹军立即大乱阵脚,噶尔丹夺路先逃,余众瓦解。费扬古鸣角号令上马追击,清军分路追至特勒尔济口,在月下追杀30余里。

战役结果

此战,清军斩首2000余级,生擒百余人,噶尔丹仅率数骑逃脱 ,其妻阿努中枪死。从此,噶尔丹一蹶不振,无力发动分裂战争。昭莫多之战后,康熙帝率中路清军返京,命费扬古驻守科图(今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北)。

战役评价

清朝

清军取胜的成功之处:一是出兵迅速,攻其不备。噶尔丹自乌兰木通战败,自知不敌清军。于是,再度兴兵叛乱时,只在漠北掳民占地,不复南下。自恃有大漠这道天然屏障,清军对他也无可奈。针对噶尔丹的自负心理,康熙帝决定亲率三路大军征伐。噶尔丹没想到清军真的会长途跋涉越过大漠来攻,更没想到康熙帝会率军亲征,思想和物质上都没有做好准备,只得仓皇而逃,出征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二是巧妙部署,出奇制胜。康熙帝知叛军士兵多来自草原部落,能征惯战,有一定战斗力;而且机动速度快,很难围歼。为此,制定出3路大军进行围剿的计划。当东、西两路清军未能及时赶到,中路清军首先近敌时,康熙帝又以兵分两路夹击的部署吓退叛军。同时命西路军火速赶到叛军西逃必经之地昭莫多,利用山势和密林巧布伏兵,终于一举歼敌。

三是后勤保障充分。中路清军为越过大漠,由数千辆大车组成了庞大的后勤运输部队。这支部队组织严密,又有专门的军队保卫,而且备有大量的铺路材料,因而能顺利地通过数百里大沙漠,较好地保障中路清军所需粮秣,同时为西路清军提供支援。这对于长途远征消灭噶尔丹叛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准噶尔

噶尔丹军的主要失误:一是过于自信,战备不足。噶尔丹自以为有数百里大漠的天险可依,清朝大军难于通过,康熙不会冒险出征,因此,没有进行任何作战准备。当清军突然出现在附近时,只能选择逃跑这条出路。二是审势不够,贸然追击,以致中伏被歼。噶尔丹摆脱中路清军追击后,又遇到西路清军400骑兵,未作详尽侦察和分析,即认为这不过是少量偏师,不堪一击,于是穷追不舍,结果误入清军伏击圈。三是家眷和辎重携带过多,行动不便,且容易遭受攻击。昭莫多之战就是由于后军首先溃乱导致全军失利的。

更多文章

  • 清军主帅的优柔寡断,竟使其错失歼灭噶尔丹最佳时机

    历史解密编辑:奈斯趣世界标签:清廷,康熙,皇帝,福全,清军,噶尔丹,大清王朝

    文|过春天噶尔丹孤军深入,缘何全身而退?清代史书中,对于清朝开国之初的军事行动,是从不会吝惜笔墨来大书特书的,无论是皇帝的实录,还是开眼看世界的魏源所著之《圣武记》,乃至于后来清朝遗老所编修的《清史稿》中,对于康熙亲征与噶尔丹决战于热河乌兰布通的战役,都极力渲染准噶尔部是多么的不堪一击,大清的圣祖皇

  • 噶尔丹的实力很强,为什么康熙很轻松就把他打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东岸瞭望台标签:噶尔丹,康熙,尔丹,清朝,皇太极,乾隆

    《康熙王朝》中康熙非常疼爱自己的女儿蓝齐儿,而蓝齐儿也活得很快乐。当时蓝齐儿喜欢上了李光地,噶尔丹出使大清,意外邂逅了蓝齐儿,并喜欢上了她。出于和平的考虑,孝庄太后说服了蓝齐儿,最终蓝齐儿嫁给了大清的敌人——噶尔丹。不过十年以后,双方还是撕破了脸,噶尔丹带领军队入侵大清,而康熙也有足够的实力与之应战

  • 擒鳌拜、平三藩、败噶尔丹,是康熙英明神武还是对手太弱?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鳌拜,康熙,尔丹,平三藩,吴三桂,雍正

    1636年,皇太极在群臣的劝谏下登基为帝,国号为清,定都盛京(沈阳),并将女真改为满洲。1644年5月,吴三桂打开山海关,迎接清军入关,同年9月,顺治帝迁都北京,祭告天下,宣布继承大明衣钵,统治全国。1912年2月,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结束大清276年国祚。从皇太极登基到宣统退位,大清一共历经11帝

  • 噶尔丹多厉害?杀兄夺位,起兵横扫蒙古中亚,康熙三次亲征方告平定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噶尔丹,康熙,蒙古,沙俄,康熙帝,小说家,金庸笔下角色,化学武器

    在激烈的汗位角逐中胜出,靠的是不择手段与铁石心肠噶尔丹汗,割据西北的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准噶尔部汗位的继承史好似一部谋杀史,堪称步步惊心。噶尔丹之父巴图尔洪台吉汗于公元1653年去世,诸子争位,不择手段。最终他的汗位被一个叫僧格的儿子夺取,僧格汗大约在位18年。1671年,靠戾狠手段夺位的僧格汗

  • 让清朝急着结束中俄谈判,让康熙御驾亲征三次,噶尔丹到底凭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贪吃的骆驼标签:噶尔丹,康熙,尔丹,沙俄,清廷,僧格

    公元1689年,康熙皇帝在两次挫败了沙俄的南侵之后,命大臣索额图等人和沙俄谈判,并最终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在后世被认为平等的条约,其实并不太公平,因为康熙割让了部分土地。那么康熙明明在战场上打赢了,为什么还会签下明面上有些吃亏的条约呢?有人说这是因为沙俄玩了文字游戏,索额图等人被坑了,也有人说

  • 准噶尔为何这么抗揍,康熙两次大败噶尔丹为什么没能平定西北?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康熙,准噶尔,尔丹,平定,清朝,汗国

    导读:其实这个也好解释,准噶尔此时已经由原来的部落转变成为了一个汗国的国家机制。而噶尔丹不过是这个汗国的首任君主。即使噶尔丹大败甚至说被杀掉,只要准噶尔的疆土和政权还在运转;只要准噶尔汗国的对外政策没变,那么肯定会在新的君主的带领下和清朝站看斗争。这就决定了双方不是一两场局部战役就可以有结果的,必然

  • 历史战争:康熙皇帝一举平定噶尔丹叛乱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噶尔丹,尔丹,清军,平定,清廷,准噶尔部

    明末清初,蒙古族分为三部: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厄鲁特,蒙古分为和硕特、准噶尔、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部。其中准噶尔部势力最强,其先后兼并了土尔扈特部以及和硕部的牧地。噶尔丹执政时,准噶尔部势力更强。随着准噶尔势力不断膨胀,噶尔丹的野心也越来越大。此时,沙皇俄国也正疯狂扩张,为了侵

  • 康熙时期鳌拜、三藩、郑经、噶尔丹、沙俄为什么没有一起动手呢

    历史解密编辑:避光草莓标签:郑经,噶尔丹,康熙,鳌拜,沙俄,清朝

    我们可以从时间线上,来看看康熙搞定这些事情的先后顺序。公元1669年,康熙八年,康熙在索额图等人的帮助下,擒拿鳌拜,至此,14岁的康熙皇帝正式亲政。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年,康熙皇帝顺利平定三藩。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康熙皇帝派遣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出兵台湾,击败郑氏集团,正式收复台湾岛。公元

  • 三次被父亲康熙所伤的蓝齐儿,因和亲而嫁给噶尔丹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噶尔丹,蓝齐儿,康熙,李光地,孝庄,太后

    蓝齐儿本是康熙帝的爱女,但却被迫嫁给了康熙帝的仇人葛尔丹,在其逐渐爱上葛尔丹后,又眼睁睁看着葛尔丹被康熙下令射杀,最终伴着悲伤和怨恨度过余生。蓝齐儿,是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一个角色,在剧中,蓝齐儿是康熙帝的爱女,从小就在疼爱呵护中长大,因此也就造就了她讨人喜欢的性格,再加上本身就贵为大清格格,可以

  • 噶尔丹未做好内部团结工作便与清朝对抗,最终服毒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噶尔丹,清朝,沙俄,康熙,皇太极,金庸笔下角色,小说家

    对于清朝而言,百年清准战争是很难打的。清圣祖自己就曾经三次亲征准噶尔的噶尔丹。经过百年交锋,准噶尔终于败在了清朝手下。噶尔丹作为准噶尔的首脑,率先和清朝开战,不过就是因为自己内部都没弄稳定,导致自己兵败服毒自尽。噶尔丹打不过清圣祖是正常结果。准噶尔汗国的地盘很大,但那只是表面。论综合实力,准噶尔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