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噶尔丹未做好内部团结工作便与清朝对抗,最终服毒自尽

噶尔丹未做好内部团结工作便与清朝对抗,最终服毒自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蔷薇凋零 访问量:320 更新时间:2024/1/24 13:36:57

对于清朝而言,百年清准战争是很难打的。清圣祖自己就曾经三次亲征准噶尔的噶尔丹。经过百年交锋,准噶尔终于败在了清朝手下。噶尔丹作为准噶尔的首脑,率先和清朝开战,不过就是因为自己内部都没弄稳定,导致自己兵败服毒自尽。

噶尔丹打不过清圣祖是正常结果。准噶尔汗国的地盘很大,但那只是表面。论综合实力,准噶尔与清朝相差甚远。

就拿人口来说。康熙时期,清朝的统治人口预估在七、八千万左右。而同期的准噶尔汗国还不足百万。

人口悬殊过大,对应的结果就是双方在战争潜力上的巨大差距。

以清朝的体量来说,损失个十几万人,压根就不是事。但准噶尔就不行了,折损十万人的结果,可能就是无兵可用。

当然,游牧民族对抗中原政权,账面实力从来就不是决定性因素。关键看具体运作。只要操作的好,照样可以蛇吞象。比如,当年的蒙古汗国。

清兵入关形势图

清朝入主中原也是如此。当天时地利人和全具备时,十几万人也能横扫中原。

准噶尔的实力和入关前的清朝差不多。而且由于地处亚洲大陆的交通枢纽地带,能从欧洲获得最新式的武器。准噶尔军的武器装备也比入关前的八旗军更先进。

既然清军当年可以能趁乱入主中原。准噶尔当然也有机会了。

但是,噶尔丹这个人,有入主中原之志,却无入主中原之才。他和成吉思汗皇太极、多尔衮相比,差远了。

以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他与清朝翻脸时的背景来说。

他要想复制昔日铁木真席卷中原的成功。首先得做好两个基本工作:一是维持准噶尔内部的团结;二是尽量拉拢喀尔喀蒙古诸部可汗与自己一起反清。就算拉拢不了,也要想方设法离间喀尔喀与清朝的关系,避免其倒向清朝。

另外,入主中原这事也不能操之过急。必须要等待时机,如清朝内讧,方才能行动。没有时机就硬上,等于拿头撞铁。没意义。

绰罗斯·噶尔丹

然而,两个基本工作,噶尔丹都没有做好。出兵的时机也没有挑好。

本该拉拢的喀尔喀,让噶尔丹是一通暴打。

还别说,准噶尔军的战斗力也是真的很强。三百名准噶尔火绳枪兵,配合骑兵,竟然就能大败喀尔喀部车臣汗的1.5万人。短短数月时间,外蒙古就被准噶尔吞并了。

但噶尔丹这一打,却是直接就把喀尔喀部推到了清朝那边。喀尔喀的土谢图汗和哲布尊丹巴率领族人南下,求康熙皇帝收留他们。

怕是康熙皇帝也没有想到,外蒙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被并入到了清朝的版图。

对准噶尔的内部,噶尔丹应该极尽全力进行拉拢。一点幺蛾子也不能出。毕竟,准噶尔的人口本来就少。如果内部再四分五裂,拧不成一股绳,怎么与坐拥中原和东北的清朝对抗?

可实际情况却是,噶尔丹东征西讨时,家里频频起火。

先是南疆的回教徒造反,噶尔丹回军平叛。他的大军还在路上,叛乱即被自己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平定。

策妄阿拉布坦的父亲叫僧格,原本是准噶尔部落的首领。后来被人杀了,噶尔丹才成为准噶尔的大汗。

眼见策妄阿拉布坦通过平叛,积累了个人威望,噶尔丹心急如焚,担心其篡位。后来他一着急,就派人刺杀了策妄阿拉布坦的亲弟弟索诺布阿拉布坦。

这一下,等于是捅了马蜂窝。令策妄阿拉布坦与噶尔丹彻底翻脸。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策妄阿拉布坦与噶尔丹开战。双方在大打一通后,以噶尔丹勉强胜利,策妄阿拉赞布坦率部出走,准噶尔分裂告终。

按理说,既然内部分裂了,那你噶尔丹就想办法先打败策妄阿拉赞布坦再说。当年铁木真敢与金国翻脸,那也是建立在他先统一了草原六部,打败了所有竞争对手的基础之上。然而,噶尔丹就是心大。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他在没有彻底击败策妄阿拉布坦情况下,仅凭沙俄的一个空口承诺,就带着三万兵马,气势汹汹地杀向了中原。

结果,果不出其然,他的老巢被策妄阿拉布坦趁机给抄了。

绰罗斯·噶尔丹

后来,噶尔丹与清军的两次大战,其实都是无后方作战。准噶尔汗国并没有给予他支持。

换言之,噶尔丹自己把老窝搞没了。他并不是以准噶尔汗国与清朝对抗。而是以新抢夺来的外蒙古地盘与清朝对抗。

而噶尔丹入侵喀尔喀时,当地牧民跟着大汗一窝蜂的逃到了内蒙古,内附了清朝。噶尔丹控制的地盘上,还能剩几个人?靠着这些人,噶尔丹又能有什么作为?

所以说,噶尔丹打不过清圣祖,是正常结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朝和沙俄签订了著名的《尼布楚条约》。由于有这个条约,沙俄放弃了对噶尔丹的公开支持。但是,沙俄私下里对其的支持还是有的。

而正是因为沙俄在私下支持噶尔丹,令噶尔丹自认为底气十足。所以才有了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爆发的“乌兰布通之战”。

乌兰布通之战示意图

在这次大战前,清军一支两万人的轻骑兵被噶尔丹伏击,全军覆没。

清廷得知消息后,内部意见不一。不少大臣主张和谈,也有一些人主张反击。

为了平息争论,康熙皇帝先派人与噶尔丹求和。

可是,面对清朝的示弱,噶尔丹直接拒绝了清朝求和。他对清使说:“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大有与清朝搞南北朝的想法。

面对如此要求,康熙皇帝自然不可能接受。因为这让他想起了昔日的成吉思汗。于是,康熙皇帝调集了十万大军,出动出击,在乌兰布通与三万噶尔丹军决战。

决战当天,双方先用大炮对轰,然后用火枪对射,最后贴身肉搏。从早杀到晚。

由于噶尔丹的兵力明显少于清军,所以当大家都打得精疲力尽后,最后自然是以清军的胜利而告终。

战后,噶尔丹率数百人逃到漠北。由于他心里不服气,便又派人去沙俄搬救兵。

使者走后,噶尔丹左等右等,最后,俄军的增援没等来,夺了他老巢的策妄阿拉布坦倒是带着大军来偷袭了。

这次偷袭,噶尔丹损失惨重。他存在科布多的粮食和物资被策妄阿拉布坦扫荡一空。

当时,要不是在拉萨掌权的第巴桑结嘉措予派人给噶尔丹送粮、送物资,对噶尔丹予以大力支持。估计早在康熙三十年(1691年)时,噶尔丹的部队就分崩离析了。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窝在寒冷的漠北草原吹了四年的西北风后,噶尔丹坐不住了。次年,在得到西藏方面的援助后,他再次穿越大荒漠,主动进攻清朝,掠夺物资。

清圣祖在得知噶尔丹抢了就走的消息后,决定亲自率军深入到大漠深处,与噶尔丹决战。这一战,史称“昭莫多之战”。

清军八万,属于劳师远征。噶尔丹军三万,属于以逸待劳。情况对噶尔丹比较有利。

但是,由于噶尔丹过于自信,自以为有数百里大漠的天险可依,清朝大军难于通过,战备不足;加之,他又审势不够,听说清军杀来,贸然追击,以致中了清军埋伏。导致了最后的大溃败。

爱新觉罗·皇太极

战后,清圣祖为了一劳永逸解决问题,下令对噶尔丹穷追猛打。就像当年皇太极追杀林丹汗一样。无论多远,无论林丹汗跑到哪,清军都要追杀到底。

在追杀过程中,噶尔丹的妻子战死,儿子塞卜腾巴尔珠尔被清军俘虏。

噶尔丹一路向西撤退,逃亡到了宁夏。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闰三月,清军也追至宁夏。

在走投无路之下,噶尔丹最后选择在科布多布彦图河畔的阿察阿穆塔台服毒自尽。

噶尔丹死后,其遗体被部将火化。策妄阿拉布坦听说消息后,派人劫走了噶尔丹的骨灰。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为了与清朝搞好关系,策妄阿拉布坦派人将噶尔丹的骨灰送给清圣祖处置。

由于策妄阿拉布坦对清朝一向很礼貌,所以在其后一段时间内,准噶尔与清朝保持了友好关系。

但是,噶尔丹的事让清圣祖心有余悸。双方梁子早已经结下。加之十八世纪初,沙俄势力侵入中亚,对准噶尔地盘进行蚕食,挤压了准噶尔汗国的发展空间。因此后来,为了寻求出路,策妄阿拉布坦便入侵了西藏。还是与清朝翻脸了。

和硕特汗国疆域图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准噶尔军攻入拉萨,灭掉了和硕特汗国,将西藏兼并。此举吸引了清圣祖的注意。

不久后,川陕甘三省的清军集结于青海,远征拉萨。

但这一战,清军大意轻敌,在那曲地区中了埋伏,全军覆没。

消息传回京城,64岁的清圣祖恼火不已,表示要御驾亲征。

群臣都知道,老皇帝只是做做样子。都一把年纪了,怎么可能还到青藏高原御驾亲征?后来,经过一番运作,十四阿哥胤禵以大将军王身份代清圣祖出征,赶走了准噶尔军。

此役胜利后,为了断绝准噶尔对西藏的领土野心,清朝将西藏并入版图。

清圣祖驾崩前,胤禵曾移师甘肃张掖,企图乘胜直捣策妄阿拉布坦的巢穴伊犁。但因为路途过于遥远,军需运输太困难,这一计划最后没有落实。

又过了两年后,青海的罗布藏丹津造反。

爱新觉罗·胤禛

由于他与准噶尔汗国有勾结,吸引了清世宗的注意。

为了断绝准噶尔蚕食青海的可能性,清世宗迅速派年羹率军平叛。战后,为了避免青海再被准噶尔惦记,清世宗将青海也纳入了清朝版图之内。

事已至此,准噶尔的地盘基本就被清朝和沙俄限制在了中亚地区。

从准噶尔与清朝的历次冲突,以及清朝将外蒙古、西藏、青海纳入版图可以看出,其实准噶尔和清朝,是没有私仇的。双方战争频繁不断,纯粹只是利益冲突。

起初,清朝只想守住明朝的疆域,并没有远征新疆,吞并准噶尔的计划。

但随着噶尔丹野心暴露,企图统一蒙古,破坏清朝满蒙一体的立国之本。以及后来,因为发展空间被遏制,不得不向清朝的地盘进行蚕食。这才导致清朝和准噶尔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激发了清朝一定要灭掉准噶尔的欲望。

也就是说,准噶尔锅里的肉不够吃,把手伸到了清朝的锅里。触犯了清朝底线。于是两边就只能你死我活了。

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五年(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清世宗听说后,认为这是个灭准的机遇,便调集十六万大军,以稳扎稳打,逐步蚕食鲸吞的战术向准噶尔腹地推进。

这个计划是合理的,新疆离内地遥远,只有稳扎稳打才最保险。但很可惜,清军的计划因泄密,被准噶尔人获知。准军在博克托岭、和通泊设伏,打得清军死伤惨重。所以此次灭准战役,最终以清军惨败,清世宗的决心动摇而收场。

不过,清朝毕竟体量大,输得起。再加上清军通过稳扎稳打,已经在甘肃站稳脚跟,并在巴里坤和哈密等地设立了前进基地。

等于说,清朝打到了准噶尔的家门口。就差临门一脚。

所以,尽管在其后三十年里,清朝与准噶尔保持了表面上的和气,没有爆发战争。但准噶尔对清朝已经没有威胁了。清朝则是手握战略主动权,随时都可以攻打准噶尔。

清朝只是缺一个远征准噶尔的机遇。

清准对峙示意图

乾隆十八年(1753年),准噶尔发生瘟疫、内乱,盼望许久的机会终于来了。

清高宗召开廷议,征求群臣意见。他是满怀希望的听取众人的意见,可大部分大臣却认为远征新疆,劳民伤财,不赞成远征。有些人甚至还觉得这是穷兵黩武之举。清高宗差点没气晕。

当时,只有清高宗的小舅子傅恒等少数几个人建议趁虚而入,灭掉准噶尔。他们认为朝廷已经布局了多年,早就具备吞并准噶尔的基础。此次机会不抓住,必会遗憾终生。

清高宗本人是想打这一仗的。所以最终,他批准了主战派的灭准计划。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在准噶尔叛徒引路下,南北两路并进,长途奔袭,拿下伊犁。

但不想,当年冬天,给清军引路的准噶尔叛徒见清军主力因粮草不足撤走,便又立即起兵反水,把留守在伊犁的几千清军歼灭。又夺回了大片地盘(阿睦尔撒纳叛乱)。

消息传回京城后,一些大臣,如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主张放弃已经占领的准噶尔地盘,退守哈密。

爱新觉罗·弘历

清高宗对此火冒三丈,都已经是吞下去的肉了,还能吐出来?简直岂有此理。

斥责完主张撤退的大臣后,乾隆一面调集大军报复,一面明发上谕,授意前线将领“灭准噶尔,永绝后患”。

之后,清高宗还补了一句“就粮于敌”。让前线主将自己“看着办”。

于是此一役后,准噶尔就被踏平了。变成了一个历史名词。

更多文章

  • 让康熙御驾亲征三次的来自蒙古草原的枭雄噶尔丹到底有多大能耐?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噶尔丹,康熙,尔丹,雍正,沙俄,乾隆

    如果熟悉明史的人都会知道明朝在明英宗时期发生过土木堡之变,在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朱祁镇被蒙古瓦剌部也先所生擒,也先由此名震中原。而康熙时期三次亲征的噶尔丹正是绰罗斯·也先的嫡系后人,噶尔丹所建立的准葛尔汗国就是在统一了原蒙古瓦剌部也就是卫拉特部的基础之上。下面就来详细说一说历史上的噶尔丹究竟是怎样的人

  • 清准昭莫多之战,一代枭雄噶尔丹走向末路

    历史解密编辑:去看秦始皇陵标签:清军,汉军,康熙,大军,噶尔丹,孙思克,小说家,昭莫多之战

    乌兰布通之战对准噶尔军造成的伤亡,远没有回师撤退路上爆发的瘟疫和饥饿导致的减员那么大。同时,策旺阿拉布坦趁着噶尔丹远征的时机引兵偷袭科布多,留守噶尔丹大本营的阿奴夫人和丹津鄂木布以下大批部众被俘。1691年初,当噶尔丹率领仅剩的数千残兵败将,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科布多大本营时,映入他眼帘的是一片残破

  • 康熙时期鳌拜、三藩、郑经、噶尔丹、沙俄为什么没有一起发难呢?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郑经,噶尔丹,康熙,鳌拜,沙俄,清朝

    我们可以从时间线上,来看看康熙搞定这些事情的先后顺序。公元1669年,康熙八年,康熙在索额图等人的帮助下,擒拿鳌拜,至此,14岁的康熙皇帝正式亲政。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年,康熙皇帝顺利平定三藩。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康熙皇帝派遣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出兵台湾,击败郑氏集团,正式收复台湾岛。公元

  • 清朝版图为什么比明朝大那么多?这就要从噶尔丹和准噶尔汗国说起

    历史解密编辑:夏虫欲饮冰标签:噶尔丹,清朝,准噶尔汗国,清廷,明朝,康熙

    不知道各位读者有没有比对过明朝和清朝的版图,如果大家对此有过对比,就能够发现清朝在巅峰时期的疆域版图比明朝大了很多,而谈到清朝版图为何比明朝大那么多的原因时,就不得不提到历史上的一个人和一支势力了,他们对于清朝版图的增加尤为重要,那就是噶尔丹和他的准噶尔汗国。噶尔丹出身卫拉特蒙古(漠西蒙古)显赫的绰

  • 三藩叛乱时如果吴三桂联合准噶尔汗噶尔丹夹攻大清,结局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吴三桂,尔丹,准噶尔,清军,康熙,平定

    所谓“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继茂和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后由耿精忠承袭,他们于顺治年间被派驻云南,广东,福建三地,在清军南下期间他们对于击败农民军和南明政权做出过重要贡献。然而依靠三藩力量平定天下的清朝,却打算“过河拆桥”,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这一下子触到了

  • 黑龙 | 康熙帝第三次亲征噶尔丹史实考

    历史解密编辑:明清史研究辑刊标签:康熙,尔丹,清朝

    清朝康熙皇帝三次亲征准噶尔汗国首领噶尔丹,这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著名事件。中外史家从不同角度考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提出各自的学术观点。由于史料原因,这一领域的研究仍然局限于概括性叙述,缺乏深入细致的考论。笔者近年发文探讨康熙帝首次亲征和第二次亲征,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新史料,研究取得了—定的进展。本文

  • 康熙王朝:为何康熙爱女蓝齐儿要死心塌地跟着父亲的敌人噶尔丹?

    历史解密编辑:小岛知风标签:容妃,荣妃,清朝,噶尔丹,蓝齐儿,李光地,康熙帝,小说家,康熙王朝,化学武器,雍正王朝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王菲的这首歌曲《传奇》中的歌词是最能诠释噶尔丹(电视剧中称为葛尔丹,实际历史上音译为噶尔丹)和蓝齐儿的故事。那一天蓝齐儿在人群中多看了噶尔丹一眼,也就是她这一眼就让噶尔丹对她迷恋的不能自拔,也是这一眼改变了蓝齐儿的人生。

  • 清史人物志——福全:擒鳌拜、拒朋党、平定噶尔丹

    历史解密编辑:懂点历史赵富贵标签:福全,鳌拜,康熙,亲王,清朝,噶尔丹,索额图,小说家,慈禧太后,清史(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福全是顺治皇帝的第二个儿子,比康熙大一岁。一次,顺治皇帝问年幼的福全志向是什么,福全毫不犹豫地回答:“愿为贤王。”小时候福全的志向就不在当皇帝上,并且明白地表示自己只想做贤王,事实证明,福全的格

  • 半人半神的噶尔丹表示:康熙你骗不了我!你要战,那便战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噶尔丹,康熙,清廷,清军

    引言现在网上对于清朝和准噶尔人之间的战争史研究颇多,许多事件也都有了定论,可是唯独对一场十分重要的战争——乌兰布通之战,各个研究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分歧,小编也对这场战争十分好奇,也想为大家复盘这场清廷与准噶尔人之间的大战,可是精力和手头资料有限,所以现在还只能敲敲边鼓,仅能给大家讲述一些大战前夕双方的

  • 《康熙王朝》中,噶尔丹实力强大,为何他很容易就被康熙打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掠影后有感标签:清朝,噶尔丹,皇太极,蓝齐儿,康熙帝,康熙王朝,化学武器,金庸笔下角色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非常疼爱自己的女儿蓝齐儿,而蓝齐儿也活得很快乐。当时蓝齐儿喜欢上了李光地,噶尔丹出使大清,意外邂逅了蓝齐儿,并喜欢上了她。出于和平的考虑,孝庄太后说服了蓝齐儿,最终蓝齐儿嫁给了大清的敌人噶尔丹。不过十年以后,双方还是撕破了脸,噶尔丹带领军队入侵大清,而康熙也有足够的实力与之应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