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过春天
清代史书中,对于清朝开国之初的军事行动,是从不会吝惜笔墨来大书特书的,无论是皇帝的实录,还是开眼看世界的魏源所著之《圣武记》,乃至于后来清朝遗老所编修的《清史稿》中,对于康熙亲征与噶尔丹决战于热河乌兰布通的战役,都极力渲染准噶尔部是多么的不堪一击,大清的圣祖皇帝与他的亲王统帅如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可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假如清军战斗力如此强,清廷高层又这么富有智慧,为什么最后噶尔丹还是能从容地率领主力撤离战场,而且其途中还在喀尔喀蒙古劫掠牛羊,斩获颇丰,顺利返回了他的老巢。由于噶尔丹的这次逃脱,康熙不得不再次举国之力,西征大漠深处,所以由此来看,清朝史书对于这场胜利的记载,是有失偏颇的,其中水分不小。
所幸的是,在后来一些经历此战的传教士所著之回忆录中,对于清军在这场战斗中遭遇的失利,都有不同程度的说明。事实上,清军在攻打准噶尔部所占据的阵地之时,遭遇了躲藏在骆驼围成的"血肉长城"背后的滑膛枪手攻击,死伤颇多,侥幸接近准部防御阵地的清军步骑兵,也因为河流湿地的限制,而无处藏身,最后血洒疆场。准部进占乌兰布通固然是孤军深入,以身犯险,但绝不代表对方的战力有所降低,而且战争前后,准部对于附近清军动向等情报搜集及时具体,这也让试图全歼噶尔丹主力,毕其功于一役的康熙,苦恼倍增,每每欲设下陷阱等待噶尔丹来跳,最后都是被对方巧妙避开。
(步步紧逼的游牧大军)
噶尔丹神出鬼没,南下作战出其不意
噶尔丹在乌兰布通之战以前,就曾多次出兵积极干预喀尔喀蒙古内部的争端,土谢图汗在与噶尔丹及其支持一方的战争中落败,不得不西逃,噶尔丹通过染指蒙古,不但获得了大量牛羊等物资,还在与少量清军作战中,逐渐摸熟了通往内地的路线,于是,在康熙刚与俄国人解决了东北边境的领土争端后没有半年的功夫,噶尔丹就率领主力穿越漠北,直扑清王朝的龙兴之地,而这自然引起了康熙的警惕,他先派军加强东北防御,同时命令蒙古各部后撤,尽量避免与噶尔丹发生接触,可是即便如此,噶尔丹还是快了一步,在1690年夏突入内地,先于漠南地区的乌兰穆沁击溃清军一部,之后避开防御坚固的清军东部防线,改而南下,直指京城。这是当时清廷万万没有料到的。他们以为噶尔丹远征军团以骑兵为主,根本不会选择向南的崎岖山区沟谷地带,可是对方偏偏就选择了,而且很快抵达乌兰布通附近扎营,此地距离京师320公里左右,在噶尔丹的附近,则动辄可以围拢起数以十万计的清军,在不少人看来,这无异于是自投罗网。
(康熙甚至御驾亲征)
可是,这部分读者恰恰忽视了一个现实,噶尔丹部的机动性极强,而且在抵达乌拉布通之前,就以极其巧妙的战略欺骗,吸引了大量清军主力赶往大兴安岭一带驻扎,而对于他南下的可能却没有认真考虑。所以清军是主场作战,但已经被对方牵着鼻子走了。面对己方的无能,康熙大为不满,决意御驾亲征,同时他命令坚壁清野,以裕亲王福全来统军出古北口,正面迎战噶尔丹的挑战,同时命恭亲王常宁配合其攻势。为了让福全可以自由发挥,不受掣肘,他还将与福全不和的太子召回京城,由此也可看到康熙晚年诸子夺嫡的端倪。
噶尔丹部虽然数量不及清军的三分之一,可是他的防御阵地选择的很巧妙,这在很大程度上抵销了对手的数量优势,而且给自己从容布防赢得了时间。
(准部装备也不差)
准部战场选择得当,清军盲目进攻受挫
乌兰布通的噶尔丹军阵地,位于背靠少林的土丘地带,居高临下不说,还能以密林做隐蔽,躲避清军可能的炮火。另外,在其防御阵地以南方向有河流穿过,清军如要进攻,必须渡河,而噶尔丹正可以"半渡而击之",所以说,康熙要啃的,是一块硬骨头。
不过,经历过三藩之乱和沙俄犯边的康熙,也不是吃素的,紧张归紧张,他还是自觉胜券在握,于是命令福全尽快发起进攻。
福全的进攻,从1690年8月1日开始,前后持续共三天,最后到第三天夜里,福全送来了战报,极力夸大战果,同时表示噶尔丹可能已经死于乱军之中。康熙对此居然相信了。
(从清方的画作中,明显可看出对手占据高处,而且有密林掩护)
这简直是一派胡言,在清军的进攻中,的确,噶尔丹部的驼城与相应配备的火枪手蒙受了一定的损失,而且精疲力竭,但是,阵地依然掌握在准部手中,而且骆驼的损失非但不会影响噶尔丹部的战斗力,还使得其免去了撤退的累赘,可是福全对此是缺乏注意的。
如果说准部此时趁清军长期进攻疲惫不堪,而趁势劫营,没准可以戳破福全的谎言。但是,噶尔丹此时最担心的事情出现了,那就是自己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已经在一部分部众拥戴下,在天山南北建立起了自己的权威,直接公开叫板他这个当叔叔的。所以眼下的清军固然不足为虑,但后方不稳,是他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第四天头上,他主动派人同福全讲和。
(准部的驼城防线)
主帅优柔寡断,错失歼敌良机
福全一开始很高兴,觉得对手这不是给自己找台阶下,但是,他想错了,对方要求其交出土谢图汗与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喀尔喀蒙古的活佛)。条件如此苛刻,让他十分不爽,而且也做不了决定,于是转给康熙知晓,皇帝听了也很惊诧。而也就在这个时候,据守在乌兰布通的准部军队已经开始了转移。
清军前哨察觉到了对方的动向,向福全报告,可是福全此时在正面进攻上吃了亏,又担心贸然追击会中埋伏,所以犹豫不决,只能等候康熙的命令。当皇帝示意有谈判可能后,他又派人复信,这次,噶尔丹更是派来了七十多名喇嘛组成的强势阵容,前来商谈协调双方的关系。此时,无论是康熙,还是前线主帅福全都上当了,噶尔丹派出的和谈代表只是虚张声势,此时,他已经摆脱了清军的追击,向大漠深处隐去。
(影视剧中的准噶尔部)
其实,在这里不得不夸康熙未雨绸缪,在噶尔丹与清军激战于乌兰布通的时候,他已经察觉到了对方有逃跑的可能,所以曾将增援福全的康亲王杰书一支人马分出,命令他们赶往归化堵截逃窜的准部。不过,从噶尔丹满载战利品而归的结果上看,这支人马也没能派上用场。噶尔丹不但在乌兰布通战前打了清军一个措手不及,在战后的撤退中也做到了无声无息。对于入关不到五十年的清廷来说,这无疑是奇耻大辱。
噶尔丹能够在战争前后以弱抵强,且安然脱险。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其对于战场环境的熟悉外,就是内地的八旗和绿营由于长期的承平而疏忽训练,以致于在对方压到家门口时,连战略侦查工作都是一塌糊涂。在战争中,福全迷信添油战术,强行攻打占据有利地形的准部热兵器部队,探知对方有撤退的动向后,又不能及时尾随追击,而是作壁上观,只知道等待主子的命令。所以身为前线主帅,他亦难辞其咎。这样难得的歼敌良机,却变成了噶尔丹牵着清军鼻子走,最后溜之大吉。也难怪康熙会咽不下这口气,连续两次西征大漠了。
参考文献:
台湾三军大学编《中国历代战争史》,中信出版社
巴菲尔德《危险的边疆》,江苏人民出版社
黑龙《乌兰布通之战再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