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身困逆境时,请君多读范仲淹!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身困逆境时,请君多读范仲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读史 访问量:1721 更新时间:2024/2/1 8:37:40

文:张麦麦(读史专栏作者)

著名文学家梁超曾说:“五千年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两人,范仲淹和曾国藩。”

因为,年代久远,我们更熟悉曾国藩,但实际,在过往,范仲淹更是中国读书人的精神偶像。

范仲淹一生为官清廉,又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且畅晓军事,可谓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完人。

但正如苏东坡《晁错论》中所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在范仲淹辉煌的背后,不仅在于其聪明的资质与卓越的才华,更值得现代人学习的是其在于面对逆境、失意时的勤奋、愈挫愈勇与坚守初心。

当我们现代人面对逆境时,可以多读一读范仲淹的生平。

出身不代表未来,勤奋足以改变

相比于宋代苏轼、曾巩等出生书香门第,有着优渥家境和幸福的成长经历,范仲淹却比他们不幸的多。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迫于生计,带着他改嫁长山朱氏,因为“拖油瓶”身份,经常被朱氏子弟讥讽。

从小得不到完整的关爱,又有着寄人篱下的不安。范仲淹从小内心充满着自卑与屈辱,但幸运的事,他在不幸中并没有屈服,反而激发出坚强、独立的强大决心。

在很小的时候,范仲淹便决心自立门户。而他认为,唯一改变现状的方式就是科举致仕。

12岁那年,范仲淹毅然辞别母亲,选择安静的醴泉寺开始读书。为了将更多时间用在学习上,范仲淹每天三更眠五更起,头悬梁锥刺股。在读书疲倦犯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要努力进取。

为了节省开支,范仲淹每天煮两升小米粥,待粥凝结后,划分成4块,早晚各2块,仅拌点腌菜充饥。

就这样,经过几年勤奋苦读,范仲淹在学术上有了显著的进步。为学业更进一步,他又来到当时著名的应天学院。

进入应天学院的范仲淹,读书更加努力,不分白天黑夜,据史书记载:“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即便有一次真宗皇帝路过时,其他学子都在争先围观,唯独他不为所动,安心学习。

苦心人,天不负,经过废寝忘食般魔鬼学习,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正式步入仕途。而且,鉴于已有朝廷俸禄,范仲淹把母亲接来奉养。

即便上天发了一手烂牌,但范仲淹通过自己的勤奋,成功完成了逆袭。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遭遇先天条件所造成的各种客观不利,但关键就在于你如何看待,是选择勤奋努力,知难而进,还是自暴自弃,随波逐流。

相信,有付出就有回报,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面对逆境勤奋努力,终将赢来海阔天空的那一刻。

三次被贬,愈挫愈勇,造就一代名相

中了进士的范仲淹,虽然成为人人羡慕的公务员,但因为仗义执言的风格,在仕途上却并不顺畅,且三次遭到贬责。

天圣七年(1029年),范仲淹认为刘太后在寿宴上命19岁的仁宗率百官给她叩头庆寿不符合礼制,上书劝谏,同时,还请太后还政皇帝,为此触怒了太后,遭到贬谪。

明道二年(1033年),因郭皇后没有诞下皇子,与皇后有隙的宰相吕夷简主张废后,范仲淹当庭和吕夷简发生争辩,并请求面见仁宗,不料,当天就被贬出京城。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又因不满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向仁宗进献《百官图》,且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因言辞激烈,第三次遭到罢黜。

虽然屡次遭到贬责,但范仲淹面对人生逆境并没有意志消沉,也没有改变自己“济世救民“的政治信念,反而愈挫愈勇,力争做得比以往更好。

每次被贬后,他都关心着朝中局势,每当朝廷有所不举时,范仲淹都会上书劝谏;在地方又积极为民办实事,兴讲堂、修水利、平定边患,用自己踏实的行动,造福于民、造福国家。

正是因为他”济世救民“的一片赤子之心和卓著政绩,范仲淹打动了宋仁宗,很快又一次次回归朝廷,而且越来越被仁宗皇帝信任。

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因平定西北有功的范仲淹,被仁宗皇帝第三次招入京城,并拜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随后,在范仲淹的领导下,推行了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达到了一生仕途的巅峰。

范仲淹的脱颖而出,实现梦想,便在于其面对逆境时没有意志消沉。当别人被打趴下选择看星星,或同流合污时,范仲淹却选择果断爬起,坚守初心,在逆境中努力奔跑,争取做得比以往更好,最终才有自己”救世济民“政治抱负施展的那一天。

坚守初心,影响中国的精神符号

据记载,范仲淹少年时遇到一位算命先生,便问:“您看我将来能做宰相吗?”

算命先生吓了一跳,惊讶道:“小小年纪,口气怎么这么大?“

范仲淹也有点不好意思,于是接着问:“那您再看,我能当医生吗?”

算命先生很不解:“刚才做宰相,现在怎么又要做医生?”

范仲淹说:“唯有宰相和医生能够救人。”

算命先生赞叹道:“你有此心,真宰相也!”

回想范仲淹的人生轨迹,无论是在朝廷或者是地方,无论顺境或是逆境,他时刻怀着“济世救民”的初心,正是这种初心,成就了其比政治地位更高的精神丰碑。

庆历四年(1044年),由于”庆历新政“推行触及了既得利益集团,一时间内新政遭到大规模阻碍。当年六月因边事再起,仁宗皇帝委派范仲淹为陕西、河东宣抚使。

一年后,随着范仲淹、富弼等多位新政官员离京,“庆历新政”宣告失败。范仲淹的政治理想也随即破灭。

庆历五年(1045年),56岁的范仲淹因年岁已高,经不住西北的严寒,身体抱恙,请求调往内地。仁宗皇帝批准其迁往邓州。

此时的范仲淹,意识到自己难以再身体力行为朝廷作贡献,但还是坚持”济世救民“的初心,散发自己的余热。

范仲淹在邓州共计三年,期间不仅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还设立了花洲书院。闲暇之余,范仲淹亲自到书院讲学,邓州一时文运大振。后来许多北宋的国家栋梁出自花洲书院,例如范仲淹的儿子、官至观文殿大学士的范纯仁,官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曾任邓州知州的韩维.......

同时,范仲淹在邓州期间还写下许多经典名篇,传播自己的为政理念,其传世名篇《岳阳楼记》就是此时所著。

皇祐元年(1049年)十月,60岁的范仲淹作出更大的决定,拿出一辈子的积蓄购买了一千亩地,并找人经营管理,收入分文不取,成立公积金,作为扶助宗族内鳏寡孤独和贫穷者的口粮,对族内婚丧嫁娶也均有资助,同时兴办义学,帮助更多范家后人学习进步,这造就了范家后代的人才辈出。这片范氏义田持续了八百多年,直到民国尚存。

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在调任颍州途中,行至徐州时,因积劳成疾溘然长逝。朝廷为表彰范仲淹卓越的一生,将中国许多文人梦寐以求的最高殊荣”文正“谥号,赠给了范仲淹。

虽然因为现实原因,范仲淹的政治抱负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难以推行,但他时刻坚守初心,将救世济民的理念传播并大力实践,用行动造福于他为政的每一个地方,助其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精神符号,更影响了众多后来的读书人,成就了其比仕途更深远的精神意义。

在我们人生的奋斗中,我们难免会遭遇逆境,遭遇失意,但希望我们像范仲淹一样,坚持勤奋,坚守信念、坚持初心,多问付出,执着向前,相信,我们终将冲破人生的逆境,达到一个更为辉煌伟岸的未来!

添加客服微信进群领券下单更优惠▲

标签: 范仲淹宰相吕夷简曾国藩富弼仁宗

更多文章

  • 宋朝灾民没钱买米吃饭,范仲淹却要求继续涨价,事后才知多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范仲淹,宋朝,买米,罗斯福,宋仁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民以食为天,但是一旦遇上了蝗灾或者是水灾,最先遭难的就是老百姓们了,不仅要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辛苦苦栽种的庄稼全都枯死在田地之间,又要为这一年的生存而担忧。对于现代的农民来说,庄稼被天灾造成的损失至少国家还有相应的补贴,至少生存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对于古代的农民

  • 泛爱乐善范仲淹

    历史解密编辑:文化号外标签:范仲淹,爱乐善,富弼,欧阳修,宰相,韩愈

    文:石国雄泛爱乐善范仲淹一范仲淹在邠州镇守,难得有一日清闲,带领众人上城楼举行酒宴。邠州一带经过范仲淹的精心治理,军情得以缓解,城内呈现安居乐业景象,老百姓高兴,太守也舒畅。大家正要举杯时,只见数十人披麻戴孝,正在筹备装殓之物,哭哭啼啼,十分悲切。范仲淹忙差人打听,原来是一客居邠州的读书人去世了,众

  • 范仲淹的宋州情缘

    历史解密编辑:网行天下标签:宋州,宰相,姚崇,赵恒,范仲淹,古典乐,民族乐器,官宦世家,中国传统音乐

    作者:云思猛想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是大宋的福地。宋太祖赵匡胤立国之前,曾担任后周归德军节度使。归德军的治所所在地是宋州,大宋的国号即来源于此。宋州在北宋都城——开封的东南二百余里,古称睢阳,是远古商朝的发祥地。宋州是大宋应天顺时的吉吉祥之地,1006年,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改宋州为应天府。府是与州

  • 武功堪比霍去病、文治不亚于范仲淹的明朝战神,死后却籍籍无名

    历史解密编辑:告诉航海家标签:王越,皇帝,汪直,英宗,霍去病,范仲淹,弦乐器,演奏家,文治(日本)

    霍去病、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武将、大儒,为后世人所仰慕。回想起狼烟四起的古代,驰骋沙场,为国效力,保边关无恙,是何等的英气。挥笔成文,谈吐为诗,是怎么样的绝妙。这两位古代名人的很多故事都流芳后世了。可偏偏有些人,才华能力同样出众,做出的事迹同样是经天纬地,却没能进入后世人的视野,那该是何等遗憾。

  • 范仲淹任苏州知州时创立,走进苏州文庙,感受千年学府的文化魅力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视觉摄影标签:范仲淹,文庙,苏州,明伦堂,棂星门

    双塔街道位于苏州市姑苏古城东南角,是春秋时期吴国王宫“子城”所在地,底蕴深厚、人杰地灵,至今保存着许多古宅遗迹。让我们走进苏州文庙,感受千年学府的文化魅力。建筑布局苏州文庙位于人民路,于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由名臣范仲淹任苏州知州时创立。自南宋至清同治700多年间,有碑记、志书可考的重修、拓建达

  • 范仲淹曾是“范跑跑”,写《岳阳楼记》时,他的压力很大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赵恒,范仲淹,范跑跑,艺术家,演奏家,岳阳楼记,东亚弦乐器,中国传统音乐,先天下之忧而忧

    历史名人必定有“历史名片”,也就是说每个历史名人都有自己的招牌,例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的“精忠报国”,而范仲淹的招牌一定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老师的这“鸭梨”可大了,要赶在全天下人担忧之前而担忧,宋朝当时人口约一亿,要在一亿人口当中赶个第一名,真正是宰相之器。

  • 范仲淹:文能治盛世,武可镇山河,何等人物,值得后世仰视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范仲淹,武可镇,宋仁宗,宰相,李元昊

    中华上下五千年,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多少英雄,多少文人豪杰。南宋时期,文天祥战败被俘,但他面对各种威逼利诱,坚定不移,不为所动;明朝时期,戚继光刻苦学文习武,成立戚家军,痛击倭寇;清朝时期,霍元甲苦练武功,吓退洋人,将我国“东亚病夫”的绰号踢掉。而范仲淹更是北宋时期的著名人物。他的

  • “微斯人,吾谁与归。” -宋·范仲淹

    历史解密编辑:国画刘春智标签:天明,红日,明镜,风声,苍颜,诗人,范仲淹,弦乐器,古典乐,民族音乐

    一夜风声紧,三更雨未眠。何人暗窗里,明镜照苍颜。少有冲天意,岁长知艰难。天明出红日,倚剑白云边。

  •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范仲淹

    历史解密编辑:京视网标签:圣贤,范仲淹,廖彬宇,方孝孺,诗说中国,拨弦乐器,中国传统音乐

    按:《诗说中国》是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

  • 韩琦主战、范仲淹主和:西夏来袭时,宋仁宗究竟如何抉择?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韩琦,范仲淹,宋仁宗,西夏,李元昊

    电视剧《清平乐》中,展现了北宋和西夏的三次大战,几次战争的结果以及朝堂争论,基本上符合历史事实。北宋仁宗时期,关于西夏问题,朝中主战、主和两派争论不休,仁宗一度主战,却不得不屈从于现实求和。北宋对夏的政策为何多变?是什么导致这样的困境?电视剧《清平乐》截图中的宋仁宗1西夏崛起与北宋的放任态度北宋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