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狄青为宋朝立下大功但因宋朝崇文抑武遭到猜忌郁郁而终

狄青为宋朝立下大功但因宋朝崇文抑武遭到猜忌郁郁而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绿说故事 访问量:4871 更新时间:2024/2/20 8:49:41

令西夏军闻风丧胆的战神狄青,蹲过监狱、脸被刺字,8次中箭都没事,却在49岁被吓死。他死得太冤,冤到让人想起来就心痛。

狄青是宋仁宗时期赫赫有名的战神。和他同时代的名人,还有一个,叫包拯。

狄青的一生,实在太过曲折,也非常励志,只是,他的结局太戏剧化,让人想起来就忍不住心痛。

狄青并非名门出身,他和许多人一样,普普通通的出身,却拥有着不太寻常的童年。

十多岁时,他因为和人打架,被抓进了监狱,判刑很重,脸上被刺了字,然后发配到京师充军。

不过,人生可能就是福祸相依,正是这次阴差阳错的“发配充军”,让狄青的人生彻底改变。

初入军旅,狄青成了一名小小的骑兵。不过,因为学习能力很强,他很快就因为精通骑射被选为了散直。

宝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叛乱,30岁的狄青被派去边疆作战。

此前,军队和李元昊交战,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自从狄青去了,就开始接连打胜仗了。

狄青

在边境4年,狄青以25次战斗、8次中箭的代价,带着铜面具,身先士卒,所向披靡:“破金汤城,略宥州,屠砽咩、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族,燔积聚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金汤城一战,狄青夺取了宥州,俘虏五千多人,收缴帐篷2000多顶,焚烧了西夏早就储备好的数万石粮食,还在敌人的要害之处,兴建碉堡……

自此以后,西夏军一听狄青的名字,就吓得落荒而逃。

狄青打仗很勇猛,有时候身受重伤,还能继续冲锋。后来,李元昊俯首称臣,狄青也因为赫赫战功,成了名将。

皇祐四年(1052年),44岁的狄青升迁为枢密副使,正是进入执政大臣的行列。

此时,距离他踏入军旅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他也从初出茅庐的楞头小子,变成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放在其他朝代,这个升迁速度并不快,但这可是北宋!一个崇文抑武到了令人发指程度的朝代。

在北宋,武将能成为执政大臣,都是凤毛麟角的存在。而只用了十多年就成为枢密副使的狄青,更是成了北宋无数文臣忌惮的对象。一时之间,无数攻击、提防、暗箭都涌向了狄青,群臣上奏要求皇帝卸掉狄青的兵权,防止他拥兵自重。

赵祯

幸好,宋仁宗足够信任狄青。他对这些弹劾的奏章置若罔闻,还专门让狄青用药把脸上地刺字去除,避免刺字影响他在枢密院当差。不过,狄青婉言谢绝了。他表示:“陛下擢臣以功,不问门第阀阅。臣所以有今日,由涅尔,愿留此以劝军中,不敢奉诏。”

不久,广源蛮首领侬智高反宋,破了邕州建立大南国,还一度攻城略地。

宋仁宗立刻派军队围剿,但效果不好,反而让侬智高几乎占领了整个两广地区。

之所以出现这么不禁打的局面,并非北宋的将士不行,而是因为北宋打仗的规矩是“以文驭武”。

“以文驭武”,意思是,武将领兵打仗,一定要有文官集团陪同,避免武将拥兵自重。但是,文官集团完全不懂打仗,很多都是软骨头,甚至还会在关键时刻胡乱指挥,最后的结果是战机转瞬即逝,而军队越指挥越乱。在这种制度下,再好的军队也发挥不出实力。侬智高的实力也不弱,这样打仗,注定要失败。

此时,狄青毛遂自荐,要求出战,而宋仁宗也不管什么“以文驭武”的惯例,直接把全部指挥权都给了狄青,即“广南将佐皆票青节制”。

狄青的军事本领非常强,来到前线后,他只用2步就取了胜利。

侬智高

第一步,杀人立威,严明军纪。

此前,宋军对战侬智高,节节败退,作战将领压根没有反省,每次讨论战略部署,就会争吵,到了战场上,这些将军们也胆小如鼠、贪生怕死。《涑水记闻》称:“诸将视其帅如寮案,无所严惮,每议事,各执所见,喧争不用其命。”

有句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将领如此贪生怕死,宋军的士气自然一败再败。

狄青到了前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问责,他直接斩杀了32名将校,严明军纪,也为自己这个主帅立威。

就这么一个行为,狄青就整肃了宋军的懒散之风。

第二步,按兵不动,麻痹对手,出其不意。

在狄青到来之前,侬智高已经赢了好几场战争,开拓了不少地盘。他非常高兴,当得知狄青这个名将到来之际,他立刻做好了完全部署,生怕功亏一篑。

但狄青并没有出战。

狄青

一连好几天,狄青都按兵不动,还斩杀了不少自己人,故意放出消息,让侬智高认为自己是个窝里横的草包。等侬智高透露出轻敌的状态时,狄青偷偷带兵出了昆仑关,突然绕到了敌军阵前,占据了有利地位置。

紧接着,宋军在狄青的指挥下大举前进。

因为作战迅速,侬智高还没完全回过神,就已经彻底输掉了战役。

这一战,狄青获得了北宋统一以来边疆战争的最大胜利。直接斩杀了2200余人,杀掉了对面非常多极别很高的将领,还生擒了500余人。“或说侬智高曰:‘骑兵利平地,宜遣兵守昆仑关,勿使度险,俟其兵疲食尽,击之无不胜者。’智高骤胜,轻官军,不用其言。青倍道兼行,出昆仑关,直趋其城。智高闻之,狼狈发兵出战。戊午,相遇于归仁铺,青使步卒居前,匿骑兵于后。蛮使骁勇者执长枪居前,羸弱悉在其后。其前锋孙节战不利而死,将卒畏青令严,力战莫敢退者。青登高丘,执五色旗,麾骑兵为左右翼,出长枪之后,断蛮军为三,旋而击之,枪立如束,蛮军大败,杀获三千余人,获其侍郎黄师宓等。智高走还城,官军追之,营其城下。夜,营中惊呼,蛮闻之,以为官军且进攻,弃城走。明日,青入城,遣裨将于振追之,过田州不及而还,智高奔大理。捷书至,上喜,”“捕斩二千二百级,其党黄师鑫、侬建中、智忠并伪官属死者五十七人,生禽贼五百余人”。

在狄青出发之前,朝廷众臣没有几个认为他能获胜,甚至,不少人还给宋仁宗上折子,让他拿出三万缗钱给小国做军费,向他们借兵。

但狄青坚决拒绝借兵,表示,“官军自足办贼,无用交趾兵。”若是借兵,会有损宋军士气。

满朝文官都像看傻子一样看狄青,甚至认为他会有去无回。不过,狄青硬是靠着计谋和能力,拿下了侬智高。

狄青

这一战之后,狄青的名声更加响亮了,将士、百姓们都忍不住夸赞他。

然而,“名满天下,谤亦随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名气更响亮的狄青,自此就被谏官们盯上了,他们开始用莫须有的罪名来弹劾狄青,仿佛狄青的存在就是对国家最大的伤害。《宋史》称:“青在枢密四年,每出,士卒辄指目以相矜夸。又言者以青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请出青于外以保全之,不报。”

我国古代非常讲究君权神授,每一个开国皇帝的诞生,都会给自己找点不一样的名头,比如刘邦称自己是白帝之子。而现在,狄青的军威越来越重,还有这样异象,显然是一种对皇权的挑战。

宋朝自开国以来,就非常忌惮手握兵权的武将。听了谏官们的说辞,宋仁宗的心里也觉得不是滋味,不过,他并没有因此对狄青做出什么处罚。

但有句话说得好,三人成虎,后来,说的人越来越多,宋仁宗也开始对狄青下手了。

一次,京师发大水,狄青为了避水,搬到了大相国寺里居住,还住在佛殿上,百姓们议论纷纷。

这一次,宋仁宗没有再沉默,他免去了狄青的枢密使职位,把他调出了京师。

狄青

狄青知道,自己这是被忌惮了,但他没想到,事情还没有结束。

在正史的记载中,狄青于嘉祐二年(1057年)2月,嘴生毒疮,于3月去世,但死因不明:“明年二月,疽发髭,卒。”

而从《野客丛书》的记载来看,狄青的死,大有蹊跷。

狄青被调离后,宋仁宗每个月都会派2名宦官去探望狄青。但名义上是探望,实际上是监视:“文公直视语之曰:‘无他,朝廷疑尔。’青惊怖,却行数步。青在镇,每月两遣中使抚问,青闻中使来,即惊疑终日,不半年疾作而卒。皆文公之谋也。”

也不知道这2名宦官做了什么,但每月2次的探望,却让狄青惊惧度日,身体越来越差,去世时,年仅49岁。

一代名将,毫无过错,却因子虚乌有的事情被贬。狄青的死,一半是因为不得志的抑郁,一半是被监视被怀疑的恐惧。

狄青的死,是真的非常冤枉,而且冤枉得让人愤怒。

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一朝黄袍加身获得了皇位,此后整个宋廷都担心有武将效仿赵匡胤。因此,宋朝从建国开始,就一贯重文轻武,利用文官压制武官。

到了狄青时期,文官集团基本形成了“恐武”的风气。

因此,当狄青越来越接近权力中心时,文官集团们开始着急了。

尤其是欧阳修,他更是接连三次上书让宋仁宗罢免狄青的职位,赶他出京城,以防“黄袍加身”再次上演。

宋仁宗再相信狄青,也经不住一整个文官集团的耳边风。

所以,表面上来看,狄青是因为狗长角、住佛殿等小事情被贬,这背后其实都是文官集团的政治阴谋。后来,一月2次探视,恐怕也是欧阳修等人的手笔。

善意来看,这些文臣的初衷,可能只是为了打压狄青,并不是为了把狄青置于死地。但狄青作战勇猛,肯定无法接受这样的猜忌和怀疑。在这样频繁的监视中,他肯定长期处于愤懑和郁结之中,最终导致英年早逝。

岳飞

和岳飞相比,狄青确实死得很冤,但岳飞还是更冤枉一点。岳飞的死,是因为秦桧勾结金国,找人陷害岳飞谋反,而宋高宗赵构虽然心有怀疑,但仍然放弃了岳飞。

最终,岳飞因为谋反罪被赐死,连他的遗体都是狱卒偷偷背出城掩埋的。

此后,岳飞的长子岳云被杀,次子岳雷被流放后含恨而终,唯有三子、四子、五子等到了岳飞平冤昭雪的那一天。

在供词上,岳飞只留下了八个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这8个字,字字泣血,透露出岳飞的绝望和痛苦。若非多年后宋宁宗为他平反,或许,岳飞的一生,都会因此被钉上“谋反”的名号。

相比之下,狄青虽然也很冤枉,但他只是因为一些琐事被怀疑、被猜忌。文官集团并没有直接诬陷他,给他扣“谋反”的帽子,更没有过分泼脏水。

被贬谪之后的狄青,除了2次“探望”外,依然行动自由,只是,他再也没有施展抱负的可能。

狄青

但他的清名依然在,百姓们、官员们依然会记得有个叫狄青的名将。

临终时,狄青是不得志的无奈、被猜忌的苦闷,但岳飞却是不被信任、不被选择的绝望。

相比下,岳飞的死才更冤枉,否则,始作俑者秦桧都在岳飞祠前跪了800多年,为何人们还不解恨?但造成狄青惨淡结局的欧阳修、文彦博等人却是毫发无伤,连个负面评价都没有。

由此对比,也能看出,岳飞更加冤枉。

标签: 狄青岳飞宋仁宗宋朝宋太祖宋军

更多文章

  • 评书演义故事, 狄青为何沦落为“白脸奸臣”

    历史解密编辑:小宝说说标签:狄青,狄龙,奸臣,宋朝,赵德芳,杨文广,杨排风,穆桂英,评书演义

    在北宋背景的各种版本评书演义里,狄青也是少年英雄,带领一批少年英雄抵御西夏战功赫赫,娶得鄯善国?公主?,回朝?被?宋仁宗?封为?平西王?,可谓?爱情?事业?双?丰收?。狄青出身寒门,孤苦无依。他姑姑狄氏早年被选为皇家秀女,一入宫深似海,从此没有消息。宋真宗把狄氏赐给八王赵德芳,从此狄氏成为八王南清宫

  • 大将狄青问何仙姑,此去平蛮,能不能擒获贼首?何仙姑说,不能!

    历史解密编辑:星星走丢了标签:何仙姑,狄青,大将,宋仁宗,平定

    宋代曾敏行《独醒杂志》一书中,载有北宋大将狄去广西平蛮,路过永州时,请当地异人何仙姑预测战事结果一事,战后结果证明,何仙姑预测的很正确。这让狄青非常信服。那位朋友说了,这个何仙姑是”八仙“中的何仙姑吗?这个倒也不敢确定。也可能不是,因为当时,当地人只知道这位仙姑的预测很神,但是当地并没有说起与其他各

  • 古代名人智慧:狄青过犹不及治狂士

    历史解密编辑:闲读与苦读标签:狄青,韩琦,仁宗,大喜,名士,宋朝,手下人,古代名人智慧

    最低成本的自我投资就是阅读——北宋仁宗年间,陕西安抚使韩琦主持抵御西夏军务。那韩琦重视人才,效仿“战国四公子”,招纳名士,接待贤能,必吐哺握发。若有名士豪士登门,必设宴招待,亲自敬酒。因此天下名人趋之若鹜。其中有位豪士叫刘易,自幼练武习兵,仗剑行侠,常在陕西边疆活动,偷袭过西夏兵营帐,因此韩琦十分器

  • 狄青一生有着硕硕战功,却惨遭满朝大臣猜忌,这是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局小乖简史标签:狄青,满朝,范仲淹,大臣

    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一代"面涅将军"(面涅:面部有创伤的痕迹。狄青因犯罪面部被刺字)在硕硕战功后,惨遭满朝大臣的猜忌,满朝大臣欲杀之后快。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面涅"士兵宋代主张兴文教,抑武事。后世时朱元璋也曾告诉自己孙子朱允炆乱世用重典,盛世用文治。宋代赵匡胤的杯酒释兵

  • 北宋名将狄青,为何屡被文官弹劾,郁郁而终?害死他的真凶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故事上集标签:狄青,韩琦,李靖,北宋,宋朝,宋仁宗,范仲淹

    北宋名将狄青,为何屡被文官弹劾,郁郁而终?害死他的真凶是谁?狄青是北宋名气最大、经历最富传奇色彩的将领之一。他年少犯事,被刺面而发配从军,在军中因为能骑善射、勇谋兼备,而被范仲淹等文臣惜其才而举荐,从小卒擢升为方面大将。更因为他在战场上披头散发,戴青铜面具,冲锋陷阵时犹如恶鬼,因此所向难当,在对西夏

  • 为什么北宋文豪欧阳修,要迫害为北宋立下不世之功的狄青?

    历史解密编辑:春来花自青香x标签:欧阳修,狄青,范仲淹,宰相,吕夷简,宋仁宗

    一桩“绯闻”引发的灾祸庆历五年,开封府接到了一宗通奸案。被告的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的外甥女。事情的起因是这样,欧阳修的妹夫在和他的妹妹结婚前,有一个女儿,张氏。然而他们刚结婚不久欧阳修的妹夫就去世了,这个女儿才7岁,无依无靠。于是欧阳修便将她接到家中,一起生活。时光荏苒,这个小女孩

  • 狄青作为北宋名将,49岁就死了,他比岳飞死得还冤吗?

    历史解密编辑:蓝风破晓标签:狄青,岳飞,韩琦,范仲淹,宋仁宗,欧阳修

    岳飞是冤死的,狄青是情商太低,自己“作”死的。简单说,对于狄青的评价只有十二个字:很勇敢、无原则、不感恩、胸怀小。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聊聊狄青为何出现“早死”的结局。1、狄青因为站队问题,背叛了范仲淹,动用了私刑从北宋开国到北宋灭亡,一百多年的“生命”中,如果给武将排个名,狄青能排前三。如果不算开国

  • 狄青:他是北宋最闪耀的将星,却为何成了朝廷中的众矢之的?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狄青,宰相,韩琦,宋太祖,宋仁宗,范仲淹

    一、人生的巅峰与分水岭——官拜枢密使北宋仁宗皇帝皇佑五年(1053年)五月的一天,仁宗皇帝召见了当时的宰相庞籍,跟他商量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仁宗想把狄青提拔成为枢密使。这个枢密使基本上是宋朝主管全国军事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什么级别大家可以自己体会。这个级别的官员的任免可以说是朝廷的大事,仁宗虽

  • 悲愤而死的宋朝名将——狄青

    历史解密编辑:小航航帆标签:狄青,宋军,西夏,韩琦,宋朝,范仲淹,宋太祖赵匡胤

    1039年,边塞,保安军。一群悍勇的西夏士兵与许多恐怖的西夏铁骑铁鹞子朝着宋军的阵地冲杀过来。宋军将领们全都哆哆嗦嗦,士兵们也有些畏惧,但是他们也大吼一声,拿起武器向着西夏军进行冲锋。厮杀了一阵,宋军节节败退,他们本身士气就不高,看到对方冲破了自己的防御,自然吓得四散奔逃,但谁叫有命令压着呢,他们强

  • 狄青:20年精忠报国,50岁客死他乡,北宋第一名将,到底因何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柳絮吹成雪标签:狄青,宋太祖,宋仁宗,宰相,范仲淹,韩琦

    在很多人印象里,有宋一朝都与“懦弱”、“屈辱”等贬义词所挂钩,两宋300多年的历史中,人们似乎很难在第一时间说出有所作为的皇帝。反而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却成了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嬉笑谩骂的主角。不光皇帝如此,放眼整个宋朝,除了北宋的“杨家将”、南宋的“岳家军”我们似乎很难说出其他的名将。之所以出现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