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狄青:20年精忠报国,50岁客死他乡,北宋第一名将,到底因何而死

狄青:20年精忠报国,50岁客死他乡,北宋第一名将,到底因何而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柳絮吹成雪 访问量:1989 更新时间:2023/12/20 13:14:09

在很多人印象里,有宋一朝都与“懦弱”、“屈辱”等贬义词所挂钩,两宋300多年的历史中,人们似乎很难在第一时间说出有所作为的皇帝。反而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却成了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嬉笑谩骂的主角。不光皇帝如此,放眼整个宋朝,除了北宋的“杨家将”、南宋的“岳家军”我们似乎很难说出其他的名将。之所以出现如此情况,这就要从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的原由说起了。公元959年,后周大将赵匡胤以契丹侵犯边境为由,利用皇帝柴荣驾崩,少主国疑的契机,率领大军北上抗敌。待大军行进至陈桥时,赵匡胤的幕僚石守信赵普等人,将黄袍披在他身上,尊其为帝,代周立宋。

在成功登基后,心有余悸的赵匡胤对身边将士疑心也愈发严重,在与丞相赵普讨论唐朝灭亡的原因时,两人达成了共识——不能让武将权力过大。“囚犯少年”统军公元961年,刚登基不久的宋太祖赵匡胤宴请与自己征战多年的禁军将领。酒宴之中,热闹非凡,可唯独有一人不太高兴,这便是皇帝赵匡胤。众将见此不解地问:“陛下为何愁容满面呢?”这一问正中赵匡胤下怀,他踉跄站起身来,哭诉到自己的担忧,在拜谢众将军扶他为帝的同时也表露出自己对他们的担心,害怕“黄袍加身”的戏码在自己身上重演。

一时间,席间上顿时了无生趣,众将面面相觑,无不心惊胆寒突,连醉酒的将领也不敢发出声响。到了第二天,众将或以身体抱恙、或以无心带兵为由纷纷上奏请求太祖赵匡胤收回兵权,这便是史书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从此,自开国皇帝赵匡胤以来,宋代便开始了长达近300年的“重文轻武”政策,终北宋一朝,也鲜有名将。1004年宋辽签订了《澶渊之盟》,以辽向宋称臣,宋给辽岁币为结局,收复燕云十六州终究还是北宋朝廷的黄粱一梦。直到宋仁宗时期,一个年轻的囚犯登上了北宋的历史舞台。

1022年,年仅12岁的赵祯即位,是为宋仁宗。这个少年皇帝天性仁厚,对人和善,很小时便展现出仁君的姿态。几乎同一时期,在汾州西河,也有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因为家乡常年受敌人侵扰,他开始学习狩猎技巧,练就了一身武艺。当时的北宋边疆汾州时常被周边游牧民族侵扰,加上当地吏治混乱,年轻气盛的少年在一次与人争吵时失手将乡人打成重伤。很快便被官府拘捕,并被实施了黥刑,发配到京师充军。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恰巧,精通骑射的年轻人幸运地被分配到骑兵营。聪明的少年很快意识到,这次充军反而会是自己改变命运,建功立业的好机会。虽然作为配军,但少年还是每日刻苦训练,起初的几次小行动他也冲锋在前。

很快他便得到了长官的青睐,当问及名字时,这个年轻人总会气势十足回答道:“汾州人士,狄青!”年轻的狄青很快因为作战勇猛,被选入都城禁军骑兵,负责拱卫皇宫。在“御马直”这个官位上做了14年,到1037年,29岁的狄青成为了御马直将军的贴身近卫。并在此期间多次带兵出征,名动京师。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公然起兵脱离北宋统治,建立西夏国。正值青年的宋仁宗立即召集文武商讨出征事宜,在将领人选上,狄青因有勇有谋得到众多官员的推举,宋仁宗因此命狄青负责戍边战事。

初出茅庐天下惊据记载,此战狄青十分勇猛,西夏军很快溃逃而去。当宋军乘胜追击之时,却发现西夏军撤退放缓,狄青马上勒令收兵据守。事后宋军在前方探查时才发现在宋夏两军之间,有一道天然屏障,极易设下伏兵,若当时宋军继续向前,全军覆灭也不无可能,从此狄青在军中的威望极高。此次与西夏军的交战中,狄青居功甚伟,但因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使得狄青至战争结束时也未受到相应的提拔。

宋夏战争结束后,正值壮年的宋仁宗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皇帝赵祯大胆用包拯、欧阳修、范仲淹等名臣。也就是在这时,狄青遇到了一个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1040年,经过当朝大儒尹洙的引荐,狄青认识了当朝宰相范仲淹。两人对彼此都久仰大名,范仲淹对这个年轻人极为赏识,但出生边疆又戎马十年的狄青言行却很轻浮,指挥作战上多战术胜利却无战略胜利。两人分别时,范仲淹寓意深长地赠给狄青一些古籍,而狄青也深知宰相此举的用意。正如三国时期的吕蒙一样,狄青从此手不释卷,对行军打仗也有了新的看法。

1042年,经过范仲淹、韩琦等名臣的举荐,狄青升任秦州刺史。宋仁宗对这个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将领很是好奇,于是便想召见与他谈论兵法战事。可还未等召命下达,西夏军便又来扣边。狄青再次受命出征。这次出征用足足了两年的时间,狄青再次带着赫赫战功回到朝廷。兴奋不已的宋仁宗亲自下诏提拔狄青为禁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从此,狄青经常面见圣上,两人常常彻夜长谈。面对自己所受的黥刑,狄青毫不避讳的说:“臣乃有罪之人,但陛下不问臣的过失,仍以重用。臣脸上这道疤痕,正可以彰显陛下不问身世,唯才是举的贤明。”

随着两人关系的不断升温,狄青很快做了枢密院副使,成为宋朝军队的最高长官之一。此后,狄青仍常年征战四方,平定岭南叛军。戎马半生参加大小战役二十五场,身中八箭。可谓一生为宋朝鞠躬尽瘁。成为重文轻武的宋朝里耀眼的将星。一代名将英年早逝宋词有云:“高处不胜寒”。当一个武将做到了枢密使,这是北宋开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事,明显违背了“重文轻武”的国策。狄青自然遭到了诸多文臣的口诛笔伐。甚至有些文官说,狄青家的狗生了两个角,是对大宋的不详之兆。因此上奏罢免狄青。

宋仁宗起初对这种言论嗤之以鼻,但不久后,京师发生洪涝,狄青举家迁至大相国寺,定居佛殿。仁宗因此认为狄青做事轻浮,结合之前的种种控诉。宋仁宗下令免去狄青枢密使之职,将他调离京师,出任陈州。在很多人看来,狄青此举并非轻浮不懂礼,而是一种智慧,一种急流勇退的智慧,是为寻找保全名声与性命的最优解。就在被贬的第二年三月,为大宋征战30年的一代名将狄青,因嘴角毒疮迸发而死,享年50岁。

至于狄青为何英年早逝,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答案:有人认为,狄青的死与宋仁宗有着很大的关系。“重文轻武”国策始终贯彻着整个宋朝,狄青只不过是皇帝用来防止文官做大的一枚棋子,等到皇帝达到自己目的后,狄青作为武将便成了皇帝的肘腋之患,再无作用。虽然得知狄青死讯时,宋仁宗痛泣不止,追赠狄青为中书令,赐谥“武襄”,但这只不过是鳄鱼的眼泪罢了。也有一些人认为,狄青的英年早逝要追究到宋仁宗的文官集团。狄青始终是一个武将,只懂得带兵打仗,根本没有政治头脑,没有政治头脑也没有文化知识,面对群臣的攻击,狄青只能一味处于被动。

最后只得把自己的命运交给皇帝,而皇帝为了平息文臣集团,便只能顺从他们的意愿,将狄青逐出中央。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狄青的死是他自己的性格原因造成的。在仁宗朝时,宰相范仲淹与韩琦产生过严重的政治分歧,而狄青在这时却选择了支持韩琦,惹怒了曾经提拔他的范仲淹。而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上司庞籍,狄青为了枢密院正使之位与已经担任宰相的庞籍闹得很不愉快。最终狄青不听劝告接过了枢密院正使这个烫手山芋,庞籍自此与之交恶。

狄青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接连得罪两位宰相,这让他在朝堂上变得更加孤立无援。如今看来,狄青无疑是一个悲情英雄,从囚犯到一代名将,最终落得个被贬陈州,毒疮发作而死。看似皇帝宋仁宗、文官集团、狄青自己都难辞其咎。但更深程度地想,出现这种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一个国家离不开文官、也离不开武将,而宋朝几乎病态的制度创造出狄青、岳飞等悲剧。也许狄青的毒疮会让他死亡,但宋朝制度上的毒疮,又有多少个狄青会因它而死呢?

标签: 狄青宋太祖宋仁宗宰相范仲淹韩琦

更多文章

  • 一代名臣欧阳修构陷一代名将狄青的背后,隐藏着宋代“积弱”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狄青,杨业,王诜,宋代,范仲淹,杨延昭,科学家,欧阳修构,拨弦乐器,官宦世家,中国传统音乐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七月,欧阳修给仁宗上了一道奏折说:"枢密使狄青,出身军队,虽然近几年没有什么过失。但是武将掌握最高军事机关,对朝廷不利,请求将狄青,下放到地方,这样能为朝廷消除危险。"在奏折里,欧阳修弹劾狄青时,虽然用词委婉,但是仁宗看出了他话中的含义:狄青有篡位的野心。欧阳修此前曾多次

  • 北宋名将狄青无故被贬,抑郁而终,折射出整个大宋的悲哀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狄青,宋军,韩琦,郭威,仁宗,大臣

    在我们小时候看的动画片中,就有狄青的身影,其英勇无畏的形象至今还能记得一二。“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善骑射。”狄青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武艺精湛,擅于骑射,是武将的好苗子。由于年少轻狂,犯了罪,之后脸上被刺青,所以有人也称狄青为面涅将军。想当年后周太祖郭威也是脸上有刺青,才被称作郭雀儿。是人就会犯

  • 帝国的暗面——大宋名将狄青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漫画者说历史标签:狄青,宰相,韩琦,宋朝,宋仁宗,大宋名将

    公元1057年,即宋仁宗嘉佑二年三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护国节度使,判陈州狄青去世,寿四十九岁。此时距离他被免去枢密使之职只过去了半年,按理说,狄青去世时年纪并不很大,他从军多年,身体壮健,之前也没有重大疾病,是完全可以活得更久一些的。而狄青的真正死因,乃是因为他出任枢密使触碰了大宋王朝最为阴暗,最

  • 文官不听号令,私自出战,狄青一日连斩三十二人,重夺军威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狄青,宋仁宗,李元昊,西夏,范仲淹

    古代的军队为了吸纳新的士兵加入,除了给予丰厚的奖励机制以此来招募新兵之外,也会将犯下重罪的人发配充军。这些人到了军营就相当于以戴罪立功方式来为自己减轻罪行。不得不说这种方式是一举两得的,即充实了军营也不浪费人力物力。在北宋时期曾出过一位名将叫狄青,他就是因为犯了罪被罚到军营中当差,后来他凭借自己的英

  • 大宋朋友圈|朕喜欢狄青 像风吹了八万里

    历史解密编辑:时拾史事标签:狄青,宋仁宗,宋军,大宋,范仲淹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宋慧敏五八四皇帝最怕什么?最怕别人也和自己一样,想当皇帝。皇帝的焦虑症大抵就是日防夜防,内防颠覆,比如武将起兵的宋太祖当了皇帝就趁热打铁,凭一句话,一杯酒缴了武将的兵权。外防独立,党项族一直在宁夏搞事情,让宋仁宗头疼不已。据说宋仁宗出生时是天线宝宝,

  • 北宋名将狄青,赫赫战功不在岳飞之下,死得却比岳飞还冤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狄青,岳飞,宋仁宗,宋太祖,范仲淹

    文|飞鱼说史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病逝, 把皇位传给了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皇帝年幼,此时正是武将篡位的大好时机,因为武将掌握着军队,有人就有话语权,盯上后周江山的人当然也不止一个。不过这些人中并没有当时已经是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至少史书中是这么记载的。为何非要强调一下赵匡胤的官职呢,这是因为这一职位

  • 1053年,狄青占领昆仑关。可敌之侦查员却汇报:宋军十天后才出击

    历史解密编辑:杰哥侃史标签:狄青,宋军,大将,叛军,宋朝,昆仑关

    1053年,43岁的狄青占领了昆仑关,并向敌人摆开了阵势。没想到的是,前天,敌侦查员竟对统领说:宋军10天后才会出击!西夏王朝建立后,经常出兵打扰北宋的边境。由于宋军是分散在各个堡垒里作战的,所以,虽然宋军总人数很多,但分散在各个堡垒里的人,却很少。作为进攻方,西夏人很狡猾,他们每次作战都集中优势兵

  • 大宋朋友圈|狄青惨遭罢官郁郁而终,背后动了谁的奶酪?

    历史解密编辑:时拾史事标签:狄青,韩琦,宰相,宋朝,宋仁宗,宋哲宗,大宋朋友圈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宋慧敏五八五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那是一个春天,一战封神的狄青子夜凯旋,首都开封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人欢马叫,到处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京城百姓万人空巷夹道欢迎他们的大英雄,这一后的每次出街,都是观者如堵。风光无两,让人眼热。宋仁宗亲自在垂拱

  • 第一次宋夏战争宋军三战大败,狄青凭什么升官那么快

    历史解密编辑:巴山夜雨麻辣锅标签:狄青,宋军,西夏,大军,宋朝,李元昊,宋夏战争

    (本文是老巴给国家人文历史投稿)狄青(1008-1057),山西汾州人,二十岁投军,军旅生涯长达30年。其真正参加的实战,一是三十三岁(虚岁,下同)时的第一次宋夏战争,二是四十五岁时领导镇压的侬智高叛乱。皇祐四年,广源州侬智高反,狄青抗章请行。来源/电视剧《清平乐》截图在第一次宋夏战争中,狄青短短几

  • 民间传说:狄青出世

    历史解密编辑:中条山上的风标签:狄青,武艺,下山,老祖,宋朝,鬼谷子,薛丁山,民间传说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县(今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人。北宋时期名将。狄青雕像狄青从小家境很贫困,一家人主要以种地谋生。狄青十六岁时,因哥哥与人发生冲突,差点打死对方,被官府缉拿。狄青为保哥哥,挺身顶罪,脸上被刺了黑色的“配军”两字,送往京师汴梁,统一往边疆发配。狄青一行十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