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北宋文豪欧阳修,要迫害为北宋立下不世之功的狄青?

为什么北宋文豪欧阳修,要迫害为北宋立下不世之功的狄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春来花自青香x 访问量:679 更新时间:2024/1/14 2:28:26

一桩“绯闻”引发的灾祸

庆历五年,开封府接到了一宗通奸案。被告的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的外甥女。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欧阳修的妹夫在和他的妹妹结婚前,有一个女儿,张氏。然而他们刚结婚不久欧阳修的妹夫就去世了,这个女儿才7岁,无依无靠。

于是欧阳修便将她接到家中,一起生活。

时光荏苒,这个小女孩长大了。欧阳修便将她嫁给了自己的侄子欧阳晟。可能是因为这个女孩年轻貌美,欧阳晟的仆人和她发生了关系。

东窗事发后,张氏就被丈夫送官了。

当时的开封知府杨日严,看到这案子特别兴奋,原来他曾在益州当转运使的时候,欧阳修弹劾过他。于是,他接到案子后,下令严加拷问,一定要挖出一点猛料。

年轻的女子在威逼恐吓之下,模模糊糊地说了一些和欧阳修之间有一些污秽的事情。

杨日严听到后,如获至宝。于是,就便以欧阳修与张氏通奸企图霸占妹夫的家产为名,于是提出了诉讼。

当时宋朝审理案件的机制和电视剧里面有所不同,分为狱司和法司。狱司负责刑讯问罪,法司负责判决裁定。两个部门互相牵制。

当时负责审理张氏和仆人通奸案的官员,不同意杨日严的诉讼。

原因有二:

第一,目前这个案子的审讯范围,是张氏和仆人的通奸案。欧阳修与张氏的关系与本案无关;

第二,你严厉逼供,张氏一介女流,慌张之下的惊恐之言,不能作为证词。

所以,只能单纯以张氏跟与仆人的奸情来起诉。

这个案子传到了朝廷里。当时的两位宰相,贾昌朝陈执中,听到后立马火上浇油。

当时欧阳修在同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的时候,抨击过他们二人,于是他们决定报复欧阳修。他们找来的一位主审官挖出了欧阳修曾经写过的一首词。

《望江南》江南柳,叶小未成荫。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留着待春深。十四五,闲抱琵琶寻。阶上簸钱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

大致的意思就是:春天来了,柳枝绽开了新芽,不仅人不忍心折掉它,就连鸟儿,也不忍心站在枝头歌唱,要等着春深了,他们长出茁壮的枝丫。下阙说的是,一个抱着琵琶的女孩,在台阶上下行走,当时就给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何况到现在。

主审官说,你这首词里写的就是你的外甥女张氏。她刚到你家就惦记着她,休想狡辩。

皇帝仁宗看到这里,勃然大怒,因为欧阳修是他重用的人,而且在朝野之中名声也很大,居然会干出这种道德败坏的事情。

于是就让宰相去查案,宰相选了两个人,其中一位是宦官王昭明。在欧阳修当初去河北做官时候,朝廷派王昭明同行被欧阳修拒绝了,他说自己不愿意和一位宦官同行。

当时宰相选他审理案件的用意,明摆着是要陷害欧阳修。王昭明虽然是个宦官,但十分正直。不愿意陷害欧阳修。

另外一个审理的官员,虽然也不愿意陷害欧阳修,但不敢得罪宰相。于是就抓住一条罪状,指出欧阳修曾经用张氏的财产购买过田地,侵吞了别人的财产。

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宋仁宗迫于宰相们的压力,罢黜了欧阳修的官职,将他贬到了滁州。欧阳修也是在那里,写出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虽然,表面上看欧阳修被贬滁州,是因为这桩通奸案。其实,背后还暗含着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庆历新党和旧党之间的斗争。

虽然名为庆历新政,其实早在改革开始前,也就是景祐三年,欧阳修就随同著名的改革家范仲淹,在朝中呼吁改革。他们针对的主要就是贪腐和冗官、冗费。

由于触动了既得利益者,范仲淹被排挤出京城。其实当时没有欧阳修什么事,一则欧阳修当时只是个小官,二则仁宗皇帝很喜欢范仲淹,但是碍于宰相,不得不以结党营私的罪名将他和改革骨干贬责出京,然后没有牵连太多人,并且不允许别人再议论范仲淹之事。

有一天欧阳修,去一位即将被贬的人家做客。同去还有一位谏官,也是欧阳修的朋友,叫高若讷。他在宴会上大放厥词,不停地抹黑范仲淹。

那时欧阳修还未满三十,年轻气盛,回家后就铺开纸笔,给这位姓高的谏官,写了一封在政治上十分有名的信叫《于高司谏书》。

这份封信流传千古,被称为书信体议论文的典范。

大致是这样的意思:

在我十七岁的时候,看到您高中进士的榜单,那时候就知道您的姓名。十一年后,我朋友告诉我,你是一个正人君子,但是我十分怀疑。如今根据你在宴会上无礼的行为来看,你果然不是一个君子呀。

“某年十七时……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其后更十一年,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于高司谏书》

而范仲淹,本来就是一个人尽皆知的正直的好官。如今,你上有老母,又贪图利益,不敢违背宰相的意思。

这也是平庸之人、不称职的谏官的常情,没人会怪你。但是你却耍小聪明,企图用贬低范仲淹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的过错。那这样,你不仅愚蠢还变成了正人君子的敌人。

范仲淹三四年以来为皇帝。为国家矜矜业业,难道这样的人不是贤良吗?

如果不是,为什么几年前皇帝用他时,你身为谏官不说话,等到他失败后你才开始说他的坏话;如果他是个贤良,为什么他被陷害的时候,你身为谏官不向皇帝进言?

“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邪……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于高司谏书》

你如此不尽责,昨天还有脸参加被贬者的宴会,你是真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这回事儿。如果你认为我胃范仲淹说话,也属于结党营私,那欢迎你弹劾我,让我和正人君子一起被定罪吧……

这时候宰相们正愁找不到抨击那些支持改革的官员的理由,欧阳修正中下怀。欧阳修第一次被贬官了。

八年之后范仲淹等人开始了庆历新政,对保守派进行打压。这一来二去,两种不同政见的党派,就结下了梁子,为欧阳修二次被贬埋下了伏笔。

第二个原因,是欧阳修性格的原因。

欧阳修有一个十分特别的性格,就是坚持原则、刚正不阿,因此树敌特别多。

俗话说,对事不对人。

但是欧阳修做到了极致,不仅不对人,还不对事儿,那他对什么?他针对的是他心中的道德和原则。

从欧阳修一生的几件事,我们就能看出欧阳修这种性格。

第一件事,怒怼范仲淹。

我们知道,范仲淹和欧阳修志同道合,还是忘年交。但是在范仲淹刚刚上任的时候,欧阳修就给他写了一封言辞激烈的信。里面写道:

“至阙拜司谏,即欲为一书以贺,多事匆卒未能也。司谏,七品官尔……谏官虽卑,与宰相等……非材且贤者,不能为也……拜命以来,翘首企足,伫乎有闻而卒未也。窃惑之……”——《上范司谏书》

简单的说,就是欧阳修知道了范仲淹从陈州地方官被拜为谏官,由于事情太忙,就没来得及恭贺他。

谏官虽然只是个卑微的七品小官,但是它的只能和宰相是一样的。因为皇帝经常会和宰相谈事,皇帝说可以,宰相有权否决。除了宰相以外,也只有谏官可以对皇帝说不。

所以不是贤能的人,是不能当谏官的。课自从范仲淹受到任命以来,他没有任何建树,欧阳修十分失落。于是他就怀疑,范仲淹是不是有负盛名。

不仅仅是政敌,就连朋友,只要违背了他认定的原则,他也毫不留情。

第二件事,怒怼贤相晏殊

庆历元年,也就是欧阳修第一次被贬后被召回京重新做官。当时晏殊邀请各位朋友,在他家赏雪。当时北宋刚刚和西夏打了败仗。

欧阳修写了一首两百多字的七言古诗《晏太尉西园贺雪歌》来嘲讽晏殊。

“阴阳乖错乱五行,穷冬山谷暖不冰……太阴当用不用事,盖由奸将不斩亏国刑……主人与国共休戚……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晏太尉西园贺雪歌》

劈头一句就是不吉利的话,然后借助天气来抨击政事。你身为宰相只顾着自己享乐,雪有这么好看吗?你也不想想边关的四十万将士,被这场雪冻成了什么样子?

晏殊在北宋是个贤能的宰相,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兴办教育,曾扭转了对西夏了败局。

可是这次晏殊生气了,因为在北宋有个主流的意见,就是搞政治的时候就搞政治,既然宴会时候,就好好的放松一下,正所谓:“好乐无荒,良士休休”。忧国忧民,固然正确,也不能不分场合吧?

可欧阳修不管那些,无论你官多大,你有什么理由,只要你违背原则,照样怼你。

第三件事,构陷狄青

这是在今人看来,是欧阳修身上为数不多的污点。他参与迫害,也可以说间接害死了为北宋立下不世战功的狄青。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元祐元年,发了大水。欧阳修依照汉儒天人合一的理论写了两份奏折,分析了水灾的原因。

第一个,皇帝不立太子;第二个,是朝廷缺乏贤能的人;第三个,你应该罢免一个人的官职,就是当时的枢密使狄青。

宋仁宗对第三条没有回应,没过多久,欧阳修又递上一封奏疏,来讨论这个问题,告诉仁宗,狄青必须罢免。这是为什么

首先,对朝廷没有好处。狄青原本就是个大头兵,还被“窜名赤籍”(代替他兄长受过),没有什么文化,而枢密使不仅要武功强胜,还要能以谋略经略天下;

其次,对国家没有好处。北宋开国以来,没有一个士兵出身的人被推到了这么高的位置,别的士兵看到他被推的这么高,也会争先效仿,对国家十分不利;

最后,对狄青本人没有好处。狄青本人是很低调的,但是他当了枢密使,就会被人拥戴,名气也就会越来越大。而名气越大,他就越危险,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在背后说他的坏话了。另外在唐代时候,很多节度使本来不想叛乱,因为被下面的士兵拥戴、逼迫而不得不叛乱的。

所以出于对国家对他个人的保护,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离开枢密使的位置。

欧阳修的多次上疏,已经动摇了仁宗的内心,这时候宰相文彦博插上一脚,也劝说仁宗。

仁宗说,狄青可是个忠臣啊!文彦博回道:难道太祖不是忠臣吗?这一句话就给仁宗说懵了。

后来狄青被贬陈州,在郁郁寡欢中英年早逝。

第四件事,为范仲淹写神道碑。

欧阳修的性格,让他被许多士大夫和皇帝所赏识,但同时也让他树敌众多,甚至让他做出了在今人看来错误的决策。更有甚者,他坚持的原则,导致他众叛亲离。

公元1052年,范仲淹去世了,欧阳修为他写神道碑。其中有一句,激怒了范仲淹的儿子,以及范仲淹的好友们。

“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被起用,于是二公欢然,相约戮力平贼。天下之士,皆以此多二公。”

吕公就是范仲淹的政敌吕夷简,曾因为争斗和范仲淹双双被贬。后来西夏和北宋的战争爆发了,吕夷简重新为宰相,他主动向仁宗上疏,建议让范仲淹全权负责对西夏的战争。

欧阳修把他们联手的反抗外敌的事实,公正地写了出来。但是范仲淹的儿子坚决不同意,说他的父亲和吕夷简是死敌。于是上面的那句话,就被从神道碑上去掉。

为何欧阳修要违背众人的意愿写出这段话呢?

因为他的原则要他既基于事实,有要有利于国家。基于事实就是,在范仲淹和吕夷简通过往来的书信,的确和解了;而有利国家则是,不能忧伤国体,不能把当年两个最主要官员写得像是在互相在争斗。

时过境迁,北宋迎来了第二次大规模的改革——王安石变法。

支持改革的欧阳修,因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被他一手提拔起来的王安石排挤出京。改号六一居士。

三年之后,欧阳修在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六岁。在北宋往后的几十年里,欧阳修被不断的加封。

而他也因为自己的政治、文学、道德方面的成就,永载史册,终成一代圣贤。

参考文献:《宋史·欧阳修传》《古文观止》《诗经·草虫》《欧阳文忠公文集》《皇朝文鉴》

更多文章

  • 狄青作为北宋名将,49岁就死了,他比岳飞死得还冤吗?

    历史解密编辑:蓝风破晓标签:狄青,岳飞,韩琦,范仲淹,宋仁宗,欧阳修

    岳飞是冤死的,狄青是情商太低,自己“作”死的。简单说,对于狄青的评价只有十二个字:很勇敢、无原则、不感恩、胸怀小。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聊聊狄青为何出现“早死”的结局。1、狄青因为站队问题,背叛了范仲淹,动用了私刑从北宋开国到北宋灭亡,一百多年的“生命”中,如果给武将排个名,狄青能排前三。如果不算开国

  • 狄青:他是北宋最闪耀的将星,却为何成了朝廷中的众矢之的?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狄青,宰相,韩琦,宋太祖,宋仁宗,范仲淹

    一、人生的巅峰与分水岭——官拜枢密使北宋仁宗皇帝皇佑五年(1053年)五月的一天,仁宗皇帝召见了当时的宰相庞籍,跟他商量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仁宗想把狄青提拔成为枢密使。这个枢密使基本上是宋朝主管全国军事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什么级别大家可以自己体会。这个级别的官员的任免可以说是朝廷的大事,仁宗虽

  • 悲愤而死的宋朝名将——狄青

    历史解密编辑:小航航帆标签:狄青,宋军,西夏,韩琦,宋朝,范仲淹,宋太祖赵匡胤

    1039年,边塞,保安军。一群悍勇的西夏士兵与许多恐怖的西夏铁骑铁鹞子朝着宋军的阵地冲杀过来。宋军将领们全都哆哆嗦嗦,士兵们也有些畏惧,但是他们也大吼一声,拿起武器向着西夏军进行冲锋。厮杀了一阵,宋军节节败退,他们本身士气就不高,看到对方冲破了自己的防御,自然吓得四散奔逃,但谁叫有命令压着呢,他们强

  • 狄青:20年精忠报国,50岁客死他乡,北宋第一名将,到底因何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柳絮吹成雪标签:狄青,宋太祖,宋仁宗,宰相,范仲淹,韩琦

    在很多人印象里,有宋一朝都与“懦弱”、“屈辱”等贬义词所挂钩,两宋300多年的历史中,人们似乎很难在第一时间说出有所作为的皇帝。反而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却成了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嬉笑谩骂的主角。不光皇帝如此,放眼整个宋朝,除了北宋的“杨家将”、南宋的“岳家军”我们似乎很难说出其他的名将。之所以出现如此

  • 一代名臣欧阳修构陷一代名将狄青的背后,隐藏着宋代“积弱”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狄青,杨业,王诜,宋代,范仲淹,杨延昭,科学家,欧阳修构,拨弦乐器,官宦世家,中国传统音乐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七月,欧阳修给仁宗上了一道奏折说:"枢密使狄青,出身军队,虽然近几年没有什么过失。但是武将掌握最高军事机关,对朝廷不利,请求将狄青,下放到地方,这样能为朝廷消除危险。"在奏折里,欧阳修弹劾狄青时,虽然用词委婉,但是仁宗看出了他话中的含义:狄青有篡位的野心。欧阳修此前曾多次

  • 北宋名将狄青无故被贬,抑郁而终,折射出整个大宋的悲哀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狄青,宋军,韩琦,郭威,仁宗,大臣

    在我们小时候看的动画片中,就有狄青的身影,其英勇无畏的形象至今还能记得一二。“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善骑射。”狄青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武艺精湛,擅于骑射,是武将的好苗子。由于年少轻狂,犯了罪,之后脸上被刺青,所以有人也称狄青为面涅将军。想当年后周太祖郭威也是脸上有刺青,才被称作郭雀儿。是人就会犯

  • 帝国的暗面——大宋名将狄青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漫画者说历史标签:狄青,宰相,韩琦,宋朝,宋仁宗,大宋名将

    公元1057年,即宋仁宗嘉佑二年三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护国节度使,判陈州狄青去世,寿四十九岁。此时距离他被免去枢密使之职只过去了半年,按理说,狄青去世时年纪并不很大,他从军多年,身体壮健,之前也没有重大疾病,是完全可以活得更久一些的。而狄青的真正死因,乃是因为他出任枢密使触碰了大宋王朝最为阴暗,最

  • 文官不听号令,私自出战,狄青一日连斩三十二人,重夺军威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狄青,宋仁宗,李元昊,西夏,范仲淹

    古代的军队为了吸纳新的士兵加入,除了给予丰厚的奖励机制以此来招募新兵之外,也会将犯下重罪的人发配充军。这些人到了军营就相当于以戴罪立功方式来为自己减轻罪行。不得不说这种方式是一举两得的,即充实了军营也不浪费人力物力。在北宋时期曾出过一位名将叫狄青,他就是因为犯了罪被罚到军营中当差,后来他凭借自己的英

  • 大宋朋友圈|朕喜欢狄青 像风吹了八万里

    历史解密编辑:时拾史事标签:狄青,宋仁宗,宋军,大宋,范仲淹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宋慧敏五八四皇帝最怕什么?最怕别人也和自己一样,想当皇帝。皇帝的焦虑症大抵就是日防夜防,内防颠覆,比如武将起兵的宋太祖当了皇帝就趁热打铁,凭一句话,一杯酒缴了武将的兵权。外防独立,党项族一直在宁夏搞事情,让宋仁宗头疼不已。据说宋仁宗出生时是天线宝宝,

  • 北宋名将狄青,赫赫战功不在岳飞之下,死得却比岳飞还冤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狄青,岳飞,宋仁宗,宋太祖,范仲淹

    文|飞鱼说史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病逝, 把皇位传给了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皇帝年幼,此时正是武将篡位的大好时机,因为武将掌握着军队,有人就有话语权,盯上后周江山的人当然也不止一个。不过这些人中并没有当时已经是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至少史书中是这么记载的。为何非要强调一下赵匡胤的官职呢,这是因为这一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