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说,对于狄青的评价只有十二个字:很勇敢、无原则、不感恩、胸怀小。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聊聊狄青为何出现“早死”的结局。
1、狄青因为站队问题,背叛了范仲淹,动用了私刑
从北宋开国到北宋灭亡,一百多年的“生命”中,如果给武将排个名,狄青能排前三。如果不算开国那些猛人,狄青甚至都能排到第一。
就这么一个牛皮哄哄的厉害人,少年时和人斗殴,被捕入狱,脸上刺了字。如果按照水浒大汉们的叫法就是“贼配军”。
后来,因为武功出众,狄青被送到京城充军。对于武功高超的人来说,军队才是最佳的工作地方,能建功立业,也能保卫家国。
军人不打仗,就没法扬名天下,正所谓“乱世才能出英雄”。
1038年,西夏的李元昊自立了,于是,宋夏战争开始了。此时,狄青已经30岁了。
接下来,在宋夏交战的前线,常常出现一个牛人,披头散发,头戴铜面具,杀伐果断,勇敢无比!
西夏人一见到这个铜面人,那是非常的忌惮。
这个铜面人就是狄青。和西夏作战4年,打了二十多次仗,中箭8次,“狄青的勇猛”名扬大宋,狄青的战绩非常显赫。
出名了!
狄青的春天来了!!
1040年,狄青认识了第一个大伯乐,这是他的贵人,名字叫尹洙。
尹洙当时担任了泾原、秦凤两路经略安抚司判官,他给狄青介绍了两个奇才,一个人名字叫韩琦,一个人名字叫范仲淹。
这两人是宋仁宗年间绝对的大咖,尤其是范仲淹,被誉为“两宋300年的完人一个”。韩琦和范仲淹两人都很欣赏狄青。
范仲淹非常惜才,教狄青读《左氏春秋》,并对狄青说道:为将者,不能只有匹夫之勇!
在范仲俺的点拨下,狄青的军事水平飞速提高,仗打得越来越漂亮。
可以这样说,范仲淹就是狄青的第二个大伯乐,甚至能称得上是狄青的“老师”。
范仲淹的能力在韩琦之上,但政治手腕不如韩琦,但这两人曾经的关系很好,好得像兄弟似的。
在对付西夏人时,范仲淹采取“攻下一个地方,扎一个城”,步步紧逼,压缩西夏的生存空间。但是,为了一座水洛城,范仲淹和韩琦终究还是撕破脸了。
范仲淹主张修,认为对战事有利。韩琦主张不修,认为劳民伤财,不划算。
两人都不让步,怎么办?
只有找最高领导协调了。韩琦给皇帝发去的奏折,阐述不修的原因:那块地盘归我管,我很清楚那一块地方,无须修城,劳民伤财。
朝廷批准了韩琦的意见。
定川寨之战(1042年)宋军大败,这让范仲淹有了理由:必须修水洛城。
不久之后,范仲淹派出了刘沪、董士廉等人开始修水洛城。支持者还有朝里的欧阳修等人。
但是,韩琦拉上了文彦博、尹洙等人,继续反对修城。
而此时,面对范哥和韩哥的争执,狄青思前想后,选择了站队韩琦。
这个宋仁宗也是个举棋不定的人,先是不支持修,后来又支持修水洛城。再后来,在韩琦和文彦博等人的建议下:同意停止修建!
而此时,范仲淹的人还在继续修建水洛城。
韩琦直接通知狄青抓人
狄青逮捕了刘沪、董士廉。
这还没完,看刘、董两人比较傲气,狄青不仅动用了私刑,还差点斩了这两人。此时他没有想过,这是他曾经老师的人,真的是太“作”了,一点后路不留,一点面子不给。难道他忘记了范仲淹曾经的谆谆教导了吗?
狄青此举得罪了恩师范仲淹,还得罪了文官集团,毕竟,当时是不能对文官随意用刑的,而狄青对文官董士廉用刑了。
背叛恩师,对文官用私刑,这都给狄青的前程埋下了地雷,让很多文官不耻于狄青的为人。
那两人可以不动,交给韩琦就好,狄青的野蛮操作,让人感觉狄青的情商有些着急!
2、狄青和另一个“恩人”韩琦交恶
(1)狄青和韩琦有了冲突
1048年,韩琦到了河北定州担任安抚使。
看到这里的将士们军纪废弛,军中的贪官污吏很多,韩琦开始大力整顿。其中,韩琦抓了一个克扣军响的贪污军官,这个人叫焦用,这是狄青的人。
对于此,狄青很不满意,力保焦用,理由是此人上过战场立过功。这是什么道理?立过功就可以为所欲为吗?
此事后来成了北宋文官的笑谈,文官们就差说出八个字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韩琦坚持杀了狄青。
这事让狄青很难受,感觉韩琦没有给面子,恨意大生,曾经韩琦的关照一概放到了脑后。
于是,两人渐行渐远.....
(2)狄青膨胀了,不把韩琦放到眼里
狄青在战场上立功不少,职位也是不断上升,在1052年担任了枢密副使。
不久后,夜袭昆仑关,平定邕州,宋仁宗对狄青的夸赞毫不吝啬,并且任命为枢密使(最高军事长官),武将能达到这位置,太难了!因为这个位置长期都是被文官霸占的。
一个没读过多少书的小子,一个年少犯罪的小子,竟然能上到这个位置,不得不说已经到了武将的天花板了。
问题来了,狄青已经是数一数二的高官了,和韩琦的关系怎样了呢?不怎么样了!
这就是人性,当你比我官高一级的 时候,我可以听话得和孙子一样,当你我官位一样或者我比你高的时候,凭什么我要低你一头?
狄青做枢密使是在1053年,韩琦是在1056年拜枢密使。
于是,情商不高的狄青后来对外说道:我和韩琦都当过枢密使,我比他仅仅少个进士。
言外之意,有文化怎么了?没有进士怎么了?老子照样可以做枢密使。
同时,狄青深有感触的是:朝廷不比战场,复杂得很。
文官们对他并无好感。
特别是欧阳修等人,时不时参他一本。要知道,欧阳修是范仲淹的超级粉丝。
一切说明,狄青当初对董士廉和刘沪用私刑,做法粗暴,太让文官讨厌了。
3、狄青做了“蠢事”
文化是个好东西,少了还真不行。
按理来说,狄青官当得越来越大大,最后官居枢密使(军方最高长官)。但成长过程中做的蠢事多有发生。
曾经喝酒时,一个陪酒的妓女看着他笑了笑,就惨遭毒打,他认为是嘲笑他的黥面。太敏感!
1056年,京城发生水灾,狄青带着一家人竟然住到了大相国寺,还睡在了佛殿上。按理来说,这是不合适的,因此,文官继续告发狄青。
本来,狄青在朝中的人脉和威信一般,不被文官集团喜欢,加上这事,狄青的好运就要结束了。
在各种影响之下,宋仁宗免去了狄青的枢密使,任用了韩琦担任枢密使。
宋仁宗的态度表明:相比而言,在这个阶段,韩琦还是更受信任。
其实,取消了枢密使,狄青又被加封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是给了狄青一个心理缓冲。对于去向,也只是让狄青去了陈州。
一个成熟的官员,几起几落完全正常,就像范仲淹都贬了好几次,但不影响人家每一次的重新崛起。一个成熟的官员,必须具有一个重要的品质:坚韧!
但是,狄青没有。他喜欢将士们对他的拥护和欣赏,他喜欢自己在军事方面一呼百应,他更喜欢战场上的奋勇拼杀。
他被取消枢密使职位,他感觉受了奇耻大辱,他开始郁郁寡欢。而朝廷对陈州的狄青,常常派人“探望”,每探望一次,狄青能忧郁一天(“惊疑终日”)。这心理真的不强大。
1057年2月,狄青在郁闷当中口腔得了毒疮,三月份就此一命呜呼,年仅49岁。
狄青死得不冤也不惨,没有人加害于他,不像岳飞是被宋高宗和秦桧直接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
狄青的情商不高,两次背叛恩人,特别是背叛范仲淹后,对刘沪、董士廉用私刑,让文官憎恨无比。
朝中朋友不多,被免去枢密使并打发他出京后,狄青的心理上可能没有调整过来,终日郁郁寡欢。
曾经战场上的勇武将军,最后以这样的方式死去,让人不胜唏嘘!
想起美国巴顿上将说的那句话:一个将军最好的结局是,在最后一场战役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
此话很有道理,凡是战绩出众的将军,大多政治上比较弱,情商比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