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千家诗》80《观书有感》朱熹

《千家诗》80《观书有感》朱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 访问量:2602 更新时间:2023/12/19 13:38:29

观书有感·其一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1.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2. 徘徊:来回移动。

  3. 为:因为。

  4.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5. 那得:怎么会。

  6. 清如许:这样清澈。

  7. 如:如此,这样。

  8.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背景

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朱熹在山村里读书,兴味正浓。他悠然自得地抬头一看,眼前是一方半亩大小的池塘。这本是最平凡不过的景象,在中国南方的村落中,这样的池塘随处可见。但到了朱熹的笔下,它却独有一种深刻的寓意。在朱熹眼中,“方塘”最大的特点是清澈,他用了一个比喻,那就是“鉴”,也就是镜子。在文学的角度上,这个譬喻并不出奇,但在理学的思想体系中,它却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在儒家看来,人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要面对种种诱惑与干扰,而君子的道德修养就是要不被外境所惑,清晰明了地把握生命的方,也就是孔子说的“知者不惑”。这种境界仿佛一面明镜,它能够照见人间的各种事物,而不落一丝一毫的灰尘。“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物来不乱,物去不留”,便是这层含义。

看着眼前的池塘,朱熹体会到内心世界的清晰明朗,便犹如明镜一般。镜子虽小,却能照进整个天地。因此,这区区半亩的方塘,竟也有了湖海般的气象——“天光云影共徘徊”。尽管它小,却能倒映出长天无垠、云影悠悠。在这里,美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观赏事物的心灵境界。写这首诗时,朱熹正处在人生的逆境,他在小山村中读书讲学,不过是为了避祸而已。尽管如此,他的内心世界却是充实而自信的,在他胸中包含着人间万象,惦念着天下苍生。正因为这种博大的胸襟,眼前这方小小的池塘,却也吞吐着宇宙万象。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这里是指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

于是诗人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一笑相逢蓬海路,人间风月如尘土。

标签: 朱熹观书有感千家诗明镜方塘

更多文章

  • 这个古镇是柳永朱熹的故乡,很多有人知道现在成了学生写生的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尔东陈陈标签:朱熹,柳永,写生,古街,古镇,诗人,宋朝,古典乐

    中国的闽北山川秀丽,文物古迹众多,在福建武夷山的脚下,有一个千年古镇,这里曾经是理学宗师朱熹的故乡,朱子理学的形成地,这个古镇叫做五夫镇,历代曾经出过很多名人,柳永、刘氏三才子、胡氏五贤、朱熹都是这里的人士,朱熹在五夫从师就学长达40余年。古镇内现在还保留着很多古遗迹。在古镇内,有一个兴贤古街,这里

  • 朱汉民:朱熹《四书》学与儒家工夫论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朱熹,四书,朱汉民,儒家,工夫,孟子

    朱汉民教授朱汉民 ,湖南汨罗屈子书院院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院院长,教授,历史学、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会主任。担任岳麓书院院长二十多年,推动岳麓书院的现代复兴,“致敬国学——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等系列学术文化活动的发起人。兼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

  • 《极限挑战宝藏行》探访朱熹故里 “宝藏团”集体学习“齐家”文化

    历史解密编辑:新民晚报标签:朱熹,宋朝,宝藏团,五夫镇,岳云鹏,真人秀,综艺节目,传统文化,极限挑战宝藏行

    今天20时30分,环保公益体验节目《极限挑战宝藏行·国家公园季》将在东方卫视播出第4期。宝藏团成员秦昊、岳云鹏、金靖、王子异、杨超越、汪卓成将向着朱熹故里五夫镇进发,一路上他们将深度体验朱子文化和武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朱熹第32代后裔以及当地守护传承朱子文化的达人一起,让更多人了解朱子文化。家文化

  • 朱熹在翔安 | 朱文公谶

    历史解密编辑:业翔民安标签:朱熹,儒林,翔安,举人,进士,康熙,宋朝,李光地,朱文公谶,儒家思想

    肆所谓“朱文公谶”,是指朱熹生前对未来事物发展的预言。这些“谶语”,有的志书有记载,多数是民间口头相传,其真实性难以稽考,但都反映百姓避凶趋吉的心理愿望,以及怀念朱熹的深厚感情。其内容丰富多彩,又言简意赅。就流传于古同安的“朱文公谶”看,大概可以从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01五百年前利不通五百年后通

  • 朱熹称女子失节事大不能改嫁,却不敢阻止宰相女儿孀居1年就闪婚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朱熹,宰相,丞相,陈俊卿,程颐

    宋代社会对妇女改嫁问题,并没有形成像后来明清时代的强制风气,理学家的言论影响几乎可以被忽略不计。“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话出自程颐的《河南程氏遗书》,原文如下:或问:“孀妇于理,似不可取(娶),如何?”伊川先生(程颐)曰:“然!凡取(娶),以配身也。若取(娶)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又问:“或

  • 严蕊:宋代最贞烈的青楼才女,遭朱熹陷害入狱,嫁皇室子弟好归宿

    历史解密编辑:钰姐来了标签:朱熹,严蕊,才女,名妓,岳飞,宋朝,唐仲友,艺术家,风流才子

    公元1182年,南宋名妓、著名女词人严蕊,被朱熹投入狱中,对她严刑拷打,强迫她趴在冰冷地砖上,用藤条反复抽打她,逼她招认与太守唐仲友有不当男女关系。但是,严蕊任由朱熹百般痛打,就是不肯认罪。朱熹万万没想到,一位娇滴滴的年轻貌美的女子,竟然是如此贞烈的一块硬骨头?南宋有规定,营妓不能侍寝于官府人员,违

  • 因运营方债务缠身破产重整,朱熹祖宅熹园3.11亿余元起拍

    历史解密编辑:现代快报标签:朱熹,债权,宋朝,理学家,祖宅熹园

    位于江西婺源的熹园景区,是著名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祖宅地,占地约 17000 平方米,是国家 AAAA 级景区。而如今,这个景区因为运营方债务缠身破产重整,以 3.11 亿余元的底价进行拍卖。4 月 24 日,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此次竞拍最终因无人出价而流拍。△ 阿里资产拍卖页面朱熹祖宅熹园被上架拍卖,

  • 理学圣人朱熹,为何偏偏放不过一个歌妓?

    历史解密编辑:东坡史话标签:朱熹,歌妓,唐仲友,卜算子,王淮,岳飞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一般认为,这首《卜算子》出自南宋中期女词人严蕊之手。除了女词人之外,严蕊还是一名营妓,这个身份给她带来无尽的烦恼,也给历史留下一桩谜案。而《卜算子》就是在严蕊遭遇严刑拷打后,自陈身世时所作,据说当

  • 张清江: “幽明一致”中的自然与教化 ——以朱熹的讨论为中心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朱熹,教化,儒者,义理,礼乐,宋朝,张清江,儒家思想

    张清江,(广州 510275)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摘要:“幽明一致”是朱熹解释祭祀礼仪依据时的基本立论。在理学家从“一而二,二而一”角度的阐发中,幽明生死之间蕴含着理层面的“一”与气层面的“异”两个存在维度,并在不同向度上回应着佛教对生死的态度和知识图景。在“天理之自然”的保证下,祭祀的鬼神来格是

  • 《诗经》里最纯美的一首约会诗,被朱熹批为“淫”诗,却入选中学课本,最适合情侣读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世界标签:朱熹,张敞,静女,宝玉,黛玉,诗经,宋朝,李清照,约会诗,艺术家

    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加店长微信shiyi0395,进群领福利!爱情,是人间最永恒的情感。约会,是恋爱男女最甜蜜的事情。吃饭、逛街、看电影,是现代青年男女约会的标配。那么,你知道,三千年前的古人是怎么约会的吗?《诗经》里有一首最纯美的“约会诗”,纯洁而美好,可宋代人朱熹称其为“淫奔”诗,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