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一般认为,这首《卜算子》出自南宋中期女词人严蕊之手。除了女词人之外,严蕊还是一名营妓,这个身份给她带来无尽的烦恼,也给历史留下一桩谜案。
而《卜算子》就是在严蕊遭遇严刑拷打后,自陈身世时所作,据说当时的主审官岳霖,也就是岳飞的儿子,看了之后大为感动,直接给她恢复了自由。
严蕊涉及的是一桩什么案子呢?为什么又被关了起来呢?
这要从一桩公案说起。
南宋淳熙九年,也就是公元1182年,浙东大灾,朱熹以浙东常平茶监事的身份奉旨前去赈灾。在赶往台州的路上,朱熹听到了百姓的怨言,索性就上折子将台州知州唐仲友弹劾了。
朱熹列举了唐仲友24条违法乱纪的行为,其中1条就和严蕊有关。“仲友又悦营妓严蕊, 欲携以归”,“行首严蕊稍以色称,仲友与之媟狎。”
营妓也就是官妓,官场应酬会宴的女子,由各州县官府负责管理,严蕊姿色才艺出众,是里面的花魁。据朱熹所奏,唐仲友媟狎严蕊,和她有染,并且还动用国库的钱为严蕊等40多名官妓置衣。
朱熹的说辞似有实无,而又似有实无,其奏折也被丞相王淮按住不报。朱熹锲而不舍,在一共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六次弹劾唐仲友,最终唐仲友免职,朱熹回家了,落得个两败俱伤的结果。
这个案子看似简单明了,实际上个中内情则波谲云诡,甚至不为人知。
朱熹弹劾唐仲友是惩处奸贪,还是执着私人恩怨,抑或是求严蕊而不得的报复呢?单就初衷而言,由于正史没有记载,我们就无从得知。
唐仲友是绍兴年间的进士,这个人无论是做官,还是做学问都很有一套。唐仲友著有多部文集,在台州任上,他重视教育,修建桥梁,赈济灾荒,在百姓心中的口碑很不错。我们从浙江地方志中也能屡屡看到唐仲友“政声烨然”的字眼。
也有说法认为,唐仲友是个贪腐的官员,他在台州任上的确有受贿舞弊、不恤民情的罪过,甚至还纵容下人私自雕刻纸币印板,已经触犯了国家法律。朱熹对其进行弹劾,也是职责所在。
就是这样模糊的唐仲友,却和朱熹之间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宋人的说法是,因为学术主张问题,唐仲友与朱熹的好朋友吕祖谦见解相左,由此招致了朱熹的打击。
事实上,唐仲友主推三苏蜀学,而朱熹主张二程洛学,两个人的主张的确有不同之处,而他们又受到辛派词人陈亮等人的挑拨,所以才针芒相对,以致于挟私报复,大行弹劾之事。
这种说法只是周密的 《朱唐交奏本末》中的一家之言,我们姑妄听之。
换个角度看,即便唐仲友真有贪腐之事,你朱熹只管直言不讳地罗列就行了,为什么还要扯上狎妓之事呢?
况且,在宋朝,文人尤其是官员与歌妓来往,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不仅没什么大不了,还十分流行。
所以,朱熹与唐仲友有矛盾倒是真的,其弹劾不免有为弹劾而弹劾的嫌疑。
台州公案本是一桩谜案,其谜底更接近不同主张者之间的私怨,后人又为何将其与严蕊联系起来呢?
据说,朱熹为坐实唐仲友“媟狎”的罪名,下令逮捕了严蕊并将其投入监牢。就这一故事,宋人在笔记中进行了绘声绘色地描述。
洪迈在《夷坚志》中就说“捕蕊下狱,杖其背犹以为伍佰行杖轻。复押至会稽,再论决。蕊堕酷刑,而系乐籍如故。”
朱熹派人严刑逼供,仗打五百,偏偏严蕊是个烈女,不肯就范。严蕊的事情终究被到台州检查冤假错案的岳霖知晓,岳霖将严蕊释放,恢复了自由身。
当然,洪迈的说法也只是宋人众多版本中的一个,更多的版本将严蕊刻画成一个大义凛然、 节烈不屈的才女。如此刻画严蕊,朱熹的形象不免折损。
宋之后是元,元人由于朱熹的缘故,对唐仲友不予列传,这也造成了这段历史缺少从另一个角度佐证的资料。官方尚且如此,民间更不会在乎了。
而到了明朝,一个叫凌濛初的人大写特写“朱熹杖责营妓严蕊”之事。他所参考的就是宋朝的历史,结合宋人的笔记,再加上自己的创造,将严蕊塑造成“真正讲得道学”的侠女形象。
严蕊是夹在朱熹和唐仲友之间的核心人物,如果褒扬严蕊,自然就要贬抑和嘲讽朱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