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他出身官宦之家,脾气还不好,他就是北宋名相韩琦!

他出身官宦之家,脾气还不好,他就是北宋名相韩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洪都烟客 访问量:3145 更新时间:2024/1/2 20:54:57

在热剧《清平乐》第一集中,宋仁宗去梁家铺子吃蜜饯时,碰上一个为梁家铺子打抱不平与恶霸对峙的年青人。宋仁宗对他颇有好感,便建议他报官,由官府来处理。谁知,这个年青人不领情,还说官比恶霸还狠,又把大宋皇帝骂了一顿。弄得仁宗皇帝十分不快,悻悻而归。

这个年青人,就是后来有名的北宋"十大名相"之一的韩琦

他可不简单,出生于世宦之家,祖父辈身居要职,儿孙辈更显赫,自己亦"相三朝、立二帝",为大宋立下汗马功劳,荣列"大宋功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配享宋英宗庙庭。

一、进士出身

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公元1008年出生于相州安阳(今河南)世宦之家。其祖父韩构曾任太子中允,知康州;父亲韩国华历任太常少卿、泉州刺史、右谏议大夫等职。

在起点就是多数人终点下成长的韩琦,兼之自身努力,刻苦念书,自是学富五车,才华出众,不仅有《安阳集》、《谏垣存稿》等词作文选问世,其书法亦有所成,所攻"正书"让时人点赞不已。

更为突出的是,"学霸"韩琦不仅在致仕生涯灿烂辉煌,在治军打仗戎马生涯中也是一把好手,可谓出相为将,样样了得,与写下名篇《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同为北宋同一时期最了不起的文武全才。

仁宗天圣五年,即1027年,20岁不到的韩琦即通过科举考试,以第二名的好成绩"进士及第"。

不久,韩琦得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今山东),由此步入仕途。

第一份工作有近三年的时间,因母亲胡氏在天圣八年去世。按制,韩琦去职回家"丁忧",守孝三年。

期满,朝廷召令韩琦回京,历任太子中允、太常丞(直集贤院)、监大藏库等职务。

因韩琦工作认真负责,于景佑元年(1034年)9月即提任为五品职务"开封府推官"。时年,韩琦仅27岁。

在这个职位干了二年多时间,韩琦又迁升四品大员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次年,转任右司谏,知谏院,当了一名权力很大的谏官。

二、片纸落去四宰执

在担任谏官的三年时间,刚直忠正的韩琦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尤以"敢于直谏"著称。史载其:"凡事有便,未尝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念,前后七十余疏。"

也就是说,韩琦在三年时间累计上呈了七十多道弹劾官员的奏疏。

最有名的便是那道史称"片纸落去四宰执"的经典弹劾,即1038年北宋时逢天下大旱,灾民流离失所,灾异又频繁不断,而当朝宰辅王随、陈佐及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四人置若罔闻,尸位素餐。而立之年的韩琦非常气愤,便上了一道《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的谏书。宋仁宗看罢,很欣赏韩琦为民着想的诤言,当即将王随等四名宰执罢免,另用能臣赈灾济民。

韩琦不畏权贵、刚正直言的名声不胫而走,深得百姓爱戴。

三、入川赈灾,抵御西夏

1039年,因四川出现严重的旱灾,宋仁宗便改任韩琦为益、利两路体量安抚使赴川处置灾情,同时看看朝野上下拥护的"诤臣"韩琦是不是只会"纸上谈兵",有无真才实学。

韩琦入川后,先减免灾区赋税,着手处理冗员,又将常平仓中的粮食分发灾民,同时在各地添设稠粥及时赈灾济民……

一系列果断清晰的举措让四川旱灾迅速得到有效治理,不利影响逐渐消除。蜀民曾不无感激地称他"使者之来,更生我也。"

由此,韩琦又博得"能臣"之称,遂得到宋仁宗十分看重。

康定元年,即1040年正月,西夏大举进犯延州(今陕西西安)。宋仁宗便传有军事才能的韩琦去历练历练,令他与范仲淹二人同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配合统帅夏竦抵御西夏,共守西陲。

经三年艰苦卓绝的抗击,韩琦与范仲淹在军中的名声大振,西夏兵也深惧之。"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由此传开,时称"韩范"。

庆历三年(1043年)4月,宋夏转入"庆历议和"阶段,边关形势缓和后,宋仁宗便召令韩琦、范仲淹二人回京,同任枢密副使,会商政治改革。

四、支持"庆历新政"

范仲淹即向仁宗皇帝上呈"答手诏条陈十事"的主张,韩琦也早有这些想法,期望以此革除朝政诸多时弊,使大宋早日"强兵富民"。

韩范两人不谋而合,又联合富弼等重臣组建改革班底,迎得仁宗皇帝许可后,便着手实施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

侧重于军事改革的韩琦,在当年8月奉诏宣抚陕西处置饥民起事后,又上陈"西北边防攻守四策",拟以"今当以和好为权宜,战守为实务,请缮甲厉兵,营修都城,密定讨伐大计。"

就在韩琦等人大刀阔斧地实施朝政改革时,既得利益集团又一纸"朋党"的政治诬陷飞落在他们身上。这正是宋仁宗担心之处,在宁可信其有的误导下,宋仁宗让步妥协,便将改革派一一贬到地方。韩琦无奈之下,自请以资政殿学士出知扬州。

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不到两年,就这样以失败告终。不过,坚韧的韩琦并没有灰心丧气,反而得以在地方历练,积蓄能量,厚积薄发,后来东山再起。

五、三下基层,首次任相

韩琦在扬州兢兢兢业业工作两年后,转为京西路安抚使,知郓州(今山东东平),不久改知真定府(今河北正定)。

这次韩琦下基层,主要接手的是军事方面的职务。韩琦也乐在其中,坦然面对,历练时间竟长达十一年。

庆历八年,韩琦转知定州(今河北)后,进级为资政殿大学士,加观文殿学士。在定州干了五年时间,即着力操练"定州军",大力整顿军队,很有效果,誉之"精劲冠河朔",后来成为一支重要的军事防御力量。

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朝廷又改任韩琦为武康军节度使知并州(今山西太原)。在并州,韩琦收回了被契丹冒占的天地庙、阳武寨等地,还向朝廷建议开恳河东沿边之地以种粮备边事之需。得到许可后,韩琦开垦田地近万顷,为储备粮草夯实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至和二年(1055年),韩琦因病自请回家乡相州疗养。期间,自建精美堂舍"昼锦堂",1702年更名为昼锦书院,后来成为"安阳五中"的前身。

嘉祐元年(1056年)7月,宋仁宗召令下地方历练已有十一年的韩琦马上回京,委以重任,先授枢密使主管军政要务。次年6月,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后领刑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封爵仪国公。

时年51岁的韩琦,由此位极人臣,开启十年的为相生涯。

六、拥立英宗、神宗

韩琦拜相后,已知立储一事成为宋仁宗最纠心的事,又不希望大臣们掺和。但事关"国本",韩琦甘冒极大的政治风险,仍苦劝宋仁宗早日酌定:

"皇嗣者,天下安危之所系。自昔祸乱之起,皆由策不早定。"

在韩琦耿耿忠心泣血劝说下,宋仁宗终于下定决心,确定堂兄赵允让之子赵宗实(后赐名赵曙)为皇太子。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仁宗病逝后,赵曙即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宋英宗。

宋英宗执政后,韩琦并未以功臣自居,自请出任仁宗山陵使,尽心尽力地操办仁宗的后事,还编修《仁宗实录》。

宋英宗由此对韩琦信任有加,再度拜之为相,进封魏国公。韩琦仍兢兢业业履职,尤以边事为重,多次就边防问题陈说方略。还在河北、河东、陕西等路"籍民为兵",以为"义勇":农闲时练兵,战时防御,极大地巩卫的国防力量。

1066年9月,西夏王李谅祚举兵侵犯大顺城(今甘肃华池)时,韩琦得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提议大宋可霸气地问罪西夏:"停岁赐,绝和市。"

李谅祚见此,只好收兵回师,上表谢罪。

当年冬,宋英宗病重,韩琦再次刚正直言:"陛下久不视朝,愿早建储,以安社稷。"建议速立颍王赵顼为皇太子。

宋英宗原本视韩琦为股肱之臣,为他的忠心所动,几番权衡后,认可其提议。

次年正月,英宗病逝,皇太子赵顼顺利继位,这就是宋神宗。

七、反对"王安石变法",告老还乡

宋神宗也器重韩琦,仍拜为相,领淮南节度使,判相州;又令他出任英宗山陵使,全权料理英宗的后事。还擢升其子韩忠彦为秘阁校理。

在守边大将种谔向西夏进兵时,委派韩琦督阵,知永兴军(今西安)兼陕西四路经略使。

熙宁元年(1068年)七月,时逢旱灾,黄河决口。宋神宗又派韩琦去"救火",改迁判大名府(今河北),充任河北四路安抚使,可"便宜行事"。在韩琦全权处置下,这次灾情也得到有效防控,黄河决口得以妥善解决。

可以说,韩琦就是一名风风火火的"救火"队员,凡是急难险重之时,他一出马,问题便迎刃而解。堪称"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的"福星"。

熙宁二年,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变法。韩琦对青苗法、免疫法等诸多措施持不同意见,尤其主张在边防上去除新法以保"边境安宁"。

但渴望尽快"富国强兵"的宋神宗对王安石的激进想法不约而同,很是欣赏,便没有认可韩琦已显"保守"的主张。年迈的韩琦见此,便主动辞职以"告老还乡"。

不同意韩琦辞职的宋神宗,便于1073年2月,令韩琦回乡"判相州"。2年后,又改任韩琦知永兴军。

不幸的是,韩琦还未启程赴任,便于1075年6月24日在家乡相州与世长辞,卒年68岁。

韩琦病亡的消息传到朝廷,宋神宗恸哀不已,下令辍朝三日悼念,为之御撰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追赠为尚书令,谥号"忠献"。

韩琦过世后,其五个儿子后来都圆满步入仕途,长子韩忠彦还官居左仆射,孙子韩治亦"知相州",曾孙韩侂胄还是南宋最后一位有名的铁血宰相,抗战派首领,曾启用辛弃疾抗金,为含冤而死的名将岳飞平反。

说韩琦是北宋执牛耳的大咖牛人,毫不为过。他这样"大神"级的文武全才,在星光灿烂的北宋也找不到几人与之比肩。他,完全称得上"文能安邦,武能治国"最了不起的能臣、诤臣,当之无愧的大宋"十大名相"之一。

是为记。

更多文章

  • 北宋名臣韩琦一生“相三朝,立二帝”,他是基于什么条件办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韩琦,立二帝,相三朝,宋仁宗,宰相,宋神宗

    历史上的宋朝因为一场惊天之变,被分为两段。现在大家的习惯是把“靖康之变”之前的那一段叫北宋,之后的那一段叫南宋,当然,史书中就一个宋朝。北宋和南宋虽然都是一套体系,但政治生态还是不一样的,南宋多权臣,北宋几乎没有权臣。这是因为南宋的皇帝自宋高宗之后,变成了宋太祖后裔,他们被打压了一百多年,早已失去了

  • 三川口战败后,北宋弥漫讲和气氛,韩琦却主战,有三个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重耳标签:韩琦,川口,西夏,宋军,三川口,宋朝

    北宋在三川口大败于西夏后,整个北宋朝廷对西夏态度就摇摆不定,开打吧,害怕打不赢,越输越丢人,讲和吧,更丢人,作为当时地球第二强国,与西北蛮族讲和,有违大国风范。这种矛盾心态充斥北宋朝堂。虽然摇摆,整体情况还是希望讲和的多,这个文人天堂里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过安稳日子。韩琦却是其中另类,他是坚定的主战派。

  • 赵宗实当皇帝后举止乖张,大臣认为他疯了,韩琦无意间说出了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手工匠人标签:赵宗实,韩琦,宋英宗,宋仁宗,皇帝

    近日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终于迎来了大结局。在最后一集中,宋仁宗驾崩,皇位传给了他的养子赵宗实,这段剧情和真实历史相吻合。那么历史上的赵宗实又是怎样一个人?他在当上皇帝后的表现如何呢?赵宗实是宋仁宗的堂侄、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早年宋仁宗因没有子嗣而将他接入宫中作为养子抚育,后来宋仁宗的亲儿子出生,赵

  • 电视剧《清平乐》中正色立朝堂的北宋名臣韩琦,为何声名不甚响亮

    历史解密编辑:青林知青标签:韩琦,范仲淹,清平乐,富弼,宰相

    电视剧《清平乐》中正色立朝堂的北宋名臣韩琦,为何声名不甚响亮韩琦:情绪空缭乱,不是稳重花北宋一朝是文臣的天堂,但声名显赫之人必是以诗文显天下,这一时代的文臣几乎个个都能诗能词,这同他们步入政坛的经历有关,因为他们都是通过科考入仕,而诗词是必考之科目,特别是在北宋前期所占比例还相当大。要当官必须先进“

  • 北宋名相-韩琦,从自信霸道到骄横妄为,强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韩琦,宰相,宋仁宗,宋神宗,范仲淹,宋英宗,北宋名相,宋朝

    韩琦一、韩琦公元1008年,韩琦出生,河南省安阳市人。四岁时,韩琦的父亲韩国华病逝,他由几位兄长抚养成人。史载,韩琦容貌俊美,端重寡言,极具才干。韩琦二、尽在掌控公元1027年,19岁的韩琦参加科举考试。结果临近交卷时,悲剧发生。桌案上的墨汁被打翻,整份考卷顿时变为废纸。旁边的人都吓呆了,以为马上就

  • 有名无实的宰相韩琦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征集标签:韩琦,宰相,仁宗,英宗,皇帝,富弼,宋仁宗,宋朝

    韩琦可谓是北宋政坛不倒翁三朝宰相,可以说是北宋一朝最成功的宰相之一了。神宗皇帝评价他是“两朝顾命定策元勋”。说白了就是“表彰”韩琦确定英宗一脉的帝系。并把英宗他爹的排位送进太庙吃冷猪肉。至于其他的功绩真的看不到韩琦有什么功劳。可以说仁宗朝的重臣韩琦,终究是负了仁宗,负了大宋,那句““东华门外以状元唱

  • 富弼、司马光、朱熹、王夫之,为何都批评宋神宗熙河开边的壮举?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司马光,朱熹,王夫之,宋神宗,富弼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八月,八十岁的三朝元老富弼去世。去世前,富弼“手封遗奏”,让儿子上呈朝廷。富弼在遗表中富弼“条陈时政之失”,再次批评了王安石的变法,更对宋神宗大力倡导的“熙河开边”表示担忧。“天地至仁,宁与羌夷校曲直胜负?愿归其侵地,休兵息民,使关、陕之间,稍遂生理。兼陕西再团保甲,又葺

  • “拆屋定律”在谈判时可占据主动,北宋丞相富弼,就曾吃过它的亏

    历史解密编辑:哪吒剪影标签:富弼,皇帝,丞相,辽国,宋朝,辽兴宗,拆屋定律

    古往今来,在各国使者进行谈判时,往往会利用一个特殊的定律,即“拆屋定律”,因为它在谈判过程中会具有奇效。拆屋定律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拆屋定律”又被称作是“拆屋顶定律

  • 宋神宗为何变法?北宋遗留问题严重,不变不行,富弼和司马光反对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宋神宗,司马光,富弼,宋仁宗,王安石,变法

    提起北宋熙宁年间发生的“王安石变法”,我们应该都不会陌生,这次变法的主角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王安石。然而,王安石只是变法中的一个执行者,幕后真正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人则是宋神宗赵顼。宋神宗赵顼是北宋王朝的第六位皇帝,根据《宋史·神宗本纪》一书中记载:“赵顼出生的当天,宫里突然出现了一群一群的老鼠,群鼠吐

  • 与范仲淹相同,富弼如何文定朝堂,武御外敌

    历史解密编辑:静颖讲故事标签:范仲淹,富弼,宰相,宋仁宗,宋朝

    前言叶清臣曾赞曰:今辅翊之臣,抱忠义之深者,莫如富弼。富弼是宋仁宗统治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在当时他通过科举考试成功进入朝堂为官,先后担任过监丞、直集贤院等官职。庆历二年,他奉皇帝之命出使辽国,要知道在当时辽国与宋朝关系极为复杂,若是辽朝一时兴起,那么富弼将会面临生命的威胁。但他仍然不畏惧,甚至为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