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琦以全族担保,范仲淹干了件大事,让宋仁宗惊叹不已

韩琦以全族担保,范仲淹干了件大事,让宋仁宗惊叹不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坛典故 访问量:2327 更新时间:2024/1/21 7:22:12

4.《岳阳楼记》背后的甘肃情结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后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散文名篇《岳阳楼记》中的几句。这篇传诵了近千年的名作,是无数仁人志士,心忧天下的见证;也是千百年来,人们所渴盼达到的做人标准。如今人们只知道,《岳阳楼记》是当年范仲淹应岳州知州滕子京之邀而写的。可是,它隐藏在背后的甘肃情结却鲜为人知。

这就要从宋夏之争说起。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宋王朝,过了78年,又一个地方政权在宋王朝的西北面正式建立了。1038年,西北党项首领李元昊称帝,正式建立政权“夏”,史称西夏。宋夏在西北边境展开了大规模的争夺战。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元昊派兵从东路南下围困延州城。环庆路副都部署刘平与鄜延路副都部署石元孙合兵救援,在三川口与西夏兵遭遇,发生激战,宋军大败。这是宋夏交战的第一个败仗,西北形势真是雪上加霜。这种情况下,范仲淹被韩琦的全族人以性命为担保调到陕西。

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宋仁宗时,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韩琦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始终终替朝廷着想,忠心报国。熙宁八年(1075)六月韩琦去世,谥忠献,宋神宗为他撰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

范仲淹字希文,本是唐朝丞相范履冰的后人。其先祖世居豳州。唐末,他的四世祖范隋,因官任处州丽水县丞,举家南迁赴任,随即在苏州吴县定居。范仲淹的父亲范墉,曾任宋武宁节度掌书记,驻扎在徐州一带,范仲淹在徐州出生。范仲淹两岁时,范墉就去世了。他的母亲谢氏改嫁给了山东淄州长山县的朱文翰,范仲淹改名为朱悦。由于从小失去父亲,范仲淹生活极其艰难,改为朱姓生活状况才有所改变。范仲淹的成功和他少年时的苦读密切相关。使他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有了深刻的认识,也是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根源。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阳春三月,27岁的范仲淹考中进士。二年后,他上书改名,请复为范姓,才有了范仲淹一名。

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五月,韩琦与范仲淹一同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充当安抚使夏竦的副手,韩琦主持泾原路,范仲淹主持鄜延路。 韩琦持强硬立场,主张进攻。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十月,范仲淹提出攻守策,一方面要抢占宋夏边境处的战略要地,一方面屯田固守,利用有利地形拖住夏军,反对贸然进攻。

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二月,李元昊率 10 万大军攻渭州(今甘肃平凉),直逼怀远城(今宁夏固原西)。韩琦闻讯,急派大将

任福领兵1.8 万人,谁知任福贪功冒进,在好水川大败,6000 余人阵亡,任福等百余将校级军官战死。战后,撤去了夏竦职务,韩琦、范仲淹也被调职他用。韩琦降为右司谏、知秦州,范仲淹被降为“本曹员外郎,知耀州,徒庆州,迁左司郎中”。十月,宋廷分陕西为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四路,其中韩琦知秦州,范仲淹知庆州,各兼本路马步军都部署、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从此,一代名臣把他一生中的三年时光留在了甘肃庆阳这块土地上。

范仲淹到庆州后,立即犒赏诸羌,阅其人马,同时极力和解各民族之间的仇杀,“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曾与李元昊暗中勾结的酋长600余人,受其感召“自是始为汉用矣”。他还冒着极大的风险,对当时“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军制进行了改革,把庆州所属的18000人的兵马,分成六队,每队由一员将军常年统领,每队3000人,平时分别训练,战时根据敌兵多少合兵出击。

范仲淹花大力气对庆州进行建设,大量修城筑堡,建设立体防御体系。在庆阳,他不仅修筑了有“天开雄胜险设金汤”的镇朔楼,而且对传说中周人先祖养鹅的“鹅池洞”进行了改造,以防备西夏人的大举进攻,甚至长期围困庆州城池。范仲淹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了“虹吸”作用,将鹅池洞与城外的东河道挖通,起到四季不涸的作用。这样,彻底解决庆州城的水荒问题,至今庆阳还流传着“庆阳有一宝,吃水不用舀”的谚语。

庆历二年九月,李元昊突袭泾源,葛怀敏阵亡,关中震动,范仲淹从庆州率军救援,击败西夏,派部将曲珍追敌,曲珍率军进入西夏腹地,大获全胜,边地军民唱道:“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十一月,范仲淹又调任陕西四路都部署、经略安抚使兼沿边招讨使,与任同职的韩琦共同开府泾州。但与韩有分工,韩兼管秦凤路之事,范兼管环庆路之事。

庆阳西北一个叫马铺寨的地方,是西夏通往内地的交通要道,守住此地就可以堵住西夏人的进犯。但由于此地地势险要,西夏人日夜提防,宋兵只能设立一个小寨子,达不到长期守御的目的。范仲淹决定在这个地方修筑城堡,以彻底断绝西夏人进犯的通道。范仲淹想了一办法,他先派他的儿子和蕃将赵明先悄悄占据其地。而范仲淹则亲率大军随后跟进,由于保密工作非常好,不仅西夏人不知宋军的目的,就连范仲淹部下也是在快到时才知要筑城。由于准备充分,范仲淹所部十天就筑成了一座城池,命名为大顺城。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创举。西夏人见宋兵固守不出,攻城又怕后路被断,无奈退兵。范仲淹以大顺城为中心,修筑了一大批城堡和烽火台派兵驻守,建了一条完整的防御体系。范仲淹筑城成功的消息传到汴京,宋仁宗看了大顺城的图纸大为惊叹。由于战功卓越,范仲淹于这年十一月被调任陕西四路主帅。

第二年(庆年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到大顺城视察,看到此地一改昔日破落,时刻面临西夏人威胁境地的景象,他心中非常感叹,于是吟道:“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见花,将军了边事,春老未还家。”庆历四年深秋,范仲淹再次巡边大顺城,于是他写了《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时他已经是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在韩琦、范仲淹等人的努力下,西北前线不仅稳住了局势,而且培养出了一批骁勇善战的将领,在同西夏的对抗中逐渐摆脱了被动处境。

由于西夏长期用兵,境内老百姓不堪重负,怨声载道。宋夏双方开始议和。从庆历三年开始商谈,直到庆历四年才算完成和谈。韩琦、范仲淹等人为宋夏边境赢得了20多年的和平时期。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四月,范仲淹回京除枢密副使,后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丞相职务。后来,范仲淹开始了“庆历新政”。庆历新政大约实行一年时间左右,就失败了。庆历五年,范仲淹任陕西四路安抚使。年末,因朝中有人诬陷范仲淹、富弼石介谋乱,遂罢范、富安抚使之职。范仲淹引疾求解边任,迁知邓州。

范仲淹调回朝,滕子京接替范仲淹任庆州知州。不久,滕子京遭受诬告后来也被调到了岳州。事情是这样的:庆历二年滕子京到泾州不久,定川守将葛怀敏战败,西夏兵趁机攻泾州。其时,泾州军队大部分被葛怀敏带走,城中只剩老弱病残,形势万分严峻。滕子京处变不惊,招募农民、残兵守城,还身穿盔甲登城巡查,将国库中钱财拿出来给守城军士。范仲淹听到消息后,立即率兵相救,终于击退西夏。战后,泾州士兵士气异常低落。滕子京再次拿出国库中钱财,宰牛酤酒犒赏将士,同时,超度亡灵,抚恤阵亡将士的家属,并亲自祭拜。

由于当时事情紧急,没有向上级申请,一些人就诬告他贪污库钱,却又查不出证据,后来只好把滕子京贬到了岳州担任知州。

其实,这背后是朝中新旧两派争斗的结果,庆历新政失败的必然,滕子京是范仲淹举荐的官员,新政失败范仲淹遭贬邓州,他也自然难以幸免。于是被贬到了巴陵,也就有了重修岳阳楼的举措。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在邓州官邸,收知巴陵的滕子京的来信,请他为重修完工的岳阳楼写一篇碑记。尽管范仲淹没有到过岳阳,但这并不妨碍他的思绪。次年九月,他写成《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此文写在范仲淹的仕宦生涯最低落、最暗淡之时。尽管如此他依然恪守文人的处世之道,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处世态度。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滕子京和范仲淹在甘肃庆阳、泾州等地共同抵抗西夏入侵时所结的友谊,恐怕也就不会有《岳阳楼记》这篇佳作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岳阳楼记》是从甘肃庆阳开始的。

各位朋友:您的学识、见闻、经历以及与之有关的文字,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1. 史地:与西北历史、地理有关的新观点新发现;

  2. 文学: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

  3. 收藏:藏品故事、藏品研究、真伪识别;

  4. 艺术:书画、摄影、雕刻等的创作体会及作品;

  5. 书介:各种图书的推荐及评论

  6. 体验:各种体验类文章,如登山、饮食、手工、养殖等等

您可以留言,也可电话告知,也可发邮件。邮箱:358030614@qq.com

“陇史荟 qinxingjushi " 知名文史学者王文元(兰州老王)微信公众号 讲兰州故事,探丝路风情,解西部地理,精彩每天都有哦!

更多文章

  • 他出身官宦之家,脾气还不好,他就是北宋名相韩琦!

    历史解密编辑:洪都烟客标签:韩琦,宋朝,宋仁宗,宋神宗,范仲淹,宋英宗

    在热剧《清平乐》第一集中,宋仁宗去梁家铺子吃蜜饯时,碰上一个为梁家铺子打抱不平与恶霸对峙的年青人。宋仁宗对他颇有好感,便建议他报官,由官府来处理。谁知,这个年青人不领情,还说官比恶霸还狠,又把大宋皇帝骂了一顿。弄得仁宗皇帝十分不快,悻悻而归。这个年青人,就是后来有名的北宋"十大名相"之一的韩琦。他可

  • 北宋名臣韩琦一生“相三朝,立二帝”,他是基于什么条件办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韩琦,立二帝,相三朝,宋仁宗,宰相,宋神宗

    历史上的宋朝因为一场惊天之变,被分为两段。现在大家的习惯是把“靖康之变”之前的那一段叫北宋,之后的那一段叫南宋,当然,史书中就一个宋朝。北宋和南宋虽然都是一套体系,但政治生态还是不一样的,南宋多权臣,北宋几乎没有权臣。这是因为南宋的皇帝自宋高宗之后,变成了宋太祖后裔,他们被打压了一百多年,早已失去了

  • 三川口战败后,北宋弥漫讲和气氛,韩琦却主战,有三个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重耳标签:韩琦,川口,西夏,宋军,三川口,宋朝

    北宋在三川口大败于西夏后,整个北宋朝廷对西夏态度就摇摆不定,开打吧,害怕打不赢,越输越丢人,讲和吧,更丢人,作为当时地球第二强国,与西北蛮族讲和,有违大国风范。这种矛盾心态充斥北宋朝堂。虽然摇摆,整体情况还是希望讲和的多,这个文人天堂里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过安稳日子。韩琦却是其中另类,他是坚定的主战派。

  • 赵宗实当皇帝后举止乖张,大臣认为他疯了,韩琦无意间说出了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手工匠人标签:赵宗实,韩琦,宋英宗,宋仁宗,皇帝

    近日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终于迎来了大结局。在最后一集中,宋仁宗驾崩,皇位传给了他的养子赵宗实,这段剧情和真实历史相吻合。那么历史上的赵宗实又是怎样一个人?他在当上皇帝后的表现如何呢?赵宗实是宋仁宗的堂侄、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早年宋仁宗因没有子嗣而将他接入宫中作为养子抚育,后来宋仁宗的亲儿子出生,赵

  • 电视剧《清平乐》中正色立朝堂的北宋名臣韩琦,为何声名不甚响亮

    历史解密编辑:青林知青标签:韩琦,范仲淹,清平乐,富弼,宰相

    电视剧《清平乐》中正色立朝堂的北宋名臣韩琦,为何声名不甚响亮韩琦:情绪空缭乱,不是稳重花北宋一朝是文臣的天堂,但声名显赫之人必是以诗文显天下,这一时代的文臣几乎个个都能诗能词,这同他们步入政坛的经历有关,因为他们都是通过科考入仕,而诗词是必考之科目,特别是在北宋前期所占比例还相当大。要当官必须先进“

  • 北宋名相-韩琦,从自信霸道到骄横妄为,强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韩琦,宰相,宋仁宗,宋神宗,范仲淹,宋英宗,北宋名相,宋朝

    韩琦一、韩琦公元1008年,韩琦出生,河南省安阳市人。四岁时,韩琦的父亲韩国华病逝,他由几位兄长抚养成人。史载,韩琦容貌俊美,端重寡言,极具才干。韩琦二、尽在掌控公元1027年,19岁的韩琦参加科举考试。结果临近交卷时,悲剧发生。桌案上的墨汁被打翻,整份考卷顿时变为废纸。旁边的人都吓呆了,以为马上就

  • 有名无实的宰相韩琦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征集标签:韩琦,宰相,仁宗,英宗,皇帝,富弼,宋仁宗,宋朝

    韩琦可谓是北宋政坛不倒翁三朝宰相,可以说是北宋一朝最成功的宰相之一了。神宗皇帝评价他是“两朝顾命定策元勋”。说白了就是“表彰”韩琦确定英宗一脉的帝系。并把英宗他爹的排位送进太庙吃冷猪肉。至于其他的功绩真的看不到韩琦有什么功劳。可以说仁宗朝的重臣韩琦,终究是负了仁宗,负了大宋,那句““东华门外以状元唱

  • 富弼、司马光、朱熹、王夫之,为何都批评宋神宗熙河开边的壮举?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司马光,朱熹,王夫之,宋神宗,富弼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八月,八十岁的三朝元老富弼去世。去世前,富弼“手封遗奏”,让儿子上呈朝廷。富弼在遗表中富弼“条陈时政之失”,再次批评了王安石的变法,更对宋神宗大力倡导的“熙河开边”表示担忧。“天地至仁,宁与羌夷校曲直胜负?愿归其侵地,休兵息民,使关、陕之间,稍遂生理。兼陕西再团保甲,又葺

  • “拆屋定律”在谈判时可占据主动,北宋丞相富弼,就曾吃过它的亏

    历史解密编辑:哪吒剪影标签:富弼,皇帝,丞相,辽国,宋朝,辽兴宗,拆屋定律

    古往今来,在各国使者进行谈判时,往往会利用一个特殊的定律,即“拆屋定律”,因为它在谈判过程中会具有奇效。拆屋定律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拆屋定律”又被称作是“拆屋顶定律

  • 宋神宗为何变法?北宋遗留问题严重,不变不行,富弼和司马光反对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宋神宗,司马光,富弼,宋仁宗,王安石,变法

    提起北宋熙宁年间发生的“王安石变法”,我们应该都不会陌生,这次变法的主角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王安石。然而,王安石只是变法中的一个执行者,幕后真正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人则是宋神宗赵顼。宋神宗赵顼是北宋王朝的第六位皇帝,根据《宋史·神宗本纪》一书中记载:“赵顼出生的当天,宫里突然出现了一群一群的老鼠,群鼠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