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归陇原东,文史尽秋辰
(梦归秋辰:第534期)
公元1278年4月,年仅9岁的宋端帝病逝了,于是赵昺成为了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这时候的皇帝已经是一个高危行业,皇帝对内没有任何权力,因为当时的大权尽在陆秀夫和张世杰等人的手里,皇帝说白了就是一个花瓶而已,就是凝聚人心的摆设而已。不光如此,皇帝还要跟随这些臣子在海上颠沛流离。
文天祥
公元1278年6月,南宋右丞相文天祥被元军统帅张弘范的弟弟张弘正俘虏了,这时候南宋就将都城迁到了崖山。不久之后元朝将领张弘范率领两万元军精锐杀奔崖山而来,于是一场南宋与元朝之间的海战一触即发。按理来说,元军不善水战,南宋应该发挥其水军优势,但最后的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
首先南宋统帅张世杰拒绝了部下占领出海口的建议,这样一来南宋军队的后路就彻底被堵死了,而且张世杰还命人烧毁房屋和宫殿颇有破釜沉舟的味道。在历史上,上一个玩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将领是蜀汉名将马谡,然后就有了经典的痛失街亭,戏曲里才有了经典片段《挥泪斩马谡》。
张世杰
兵法讲究的是活学活用,置之死地而后生是能够达到奇效,但并非每个军队都适合这个战略。首先是统帅才能突出且有威望,士兵相信跟着你能够战无不胜。而且这群士兵的战力和作战素养要远远高于对方,比如项羽的破釜沉舟,楚军的战力要远高于章邯的骊山囚徒,而且项羽勇冠三军比较有威望。
但南宋不一样,这时候士兵已经是人心惶惶,而且张世杰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因此张世杰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手下的士兵更加没有了战力,而且一度出现了军心浮动的现象。我们喜欢用稳妥的思维来做事。但在军事上,最稳妥的战术是每个将军都能想到的战术,因此也就变成了最不稳妥的战术。
崖山海战
孙子兵法有一句名言:兵者,诡道也。在战争中没有任何规则和道理可言,将领只有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判断才能出奇制胜。而且战场并不是比拼数据的场所,并不是谁的实力强就可以决定胜负,因此战场上才不断涌现很多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而战场上最怕的,就是那些思维固化的将领,他们会以孙子兵法的某一战术来生搬硬套。陆秀夫很明显就是这样的将领,他为了展现南宋军队的数量优势,于是采取了“聚而众”的战略像三国的赤壁之战中的曹老板一样将船都用绳索连接起来。客观来说,聚而众确实能发挥人员优势,从而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
南宋大败
当年在野狐岭之战,徒单镒给金国君主提出了聚而众的战略,如果不是卫绍王错用完颜胡沙等人,那么战略结果还未可知。从兵法角度来说,聚而众没有问题,但张世杰忘了,这是在海上。一来聚而众难以发挥军事实力,二来一旦一艘船被击沉,那么全部人都会葬入大海。
同时这种战术在海上就变成了被动防御,缺乏战略主动的能力。于是张弘范先封锁了宋军的粮道,然后通过断绝粮草来制造南宋内部的恐慌和饥饿所带来的战力下降。等到战略成熟,然后元军再用火炮将南宋的一字长蛇阵截成四段,最终南宋军队彻底慌乱,二十万南宋军队在崖山海战被二万蒙古军队击败。虽然这里面有很多家属和文臣,但南宋士兵最少有十万吧,具有人数优势且在自己最擅长的水战被不善水战的蒙古大军击败,这难免感到让人痛惜。
陆秀夫身死
另一边,陆秀夫拒绝了张世杰派来接宋幼主赵昺突围的建议,然后抱着皇帝准备跳海。然后就出现了这样一幕:年仅八岁的宋幼主赵昺抱着皇位哭着恳求陆秀夫放自己一命,然后陆秀夫强行背起宋幼主赵昺跳入了海中。一个八岁的孩子就这样成为权力的牺牲品,这不能说不可悲。
当然像张世杰、陆秀夫这种思想不是一时形成的,而是长期在程朱理学和金钱买和平的思维下形成的。首先对于南宋君臣来说,他们潜意识认为自己打不过蒙古大军,因此他们一直处于战略被动状态。其次,长期金钱买和平让他们对敌人抱有幻想的同时也忘记了如何抵抗强敌,最后就是他们的思维是一种固态思维,这很可怕。不管从朝堂还是战场,与其说他们是一群人,不如说他们是一群机器人,不是吗?
宋幼主赵昺
用文化点亮生活,用历史回顾人生。我是梦归秋辰,谢谢大家的阅读和鼓励。如果大家喜欢,请给个关注,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