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十月,赵匡胤决定发兵进攻南唐。那么谁能胜任此役主帅呢?赵匡胤思来想去,觉得只有大将曹彬堪当此任。
赵匡胤记得很清楚,早在平定后蜀作战时,宋军诸将多以杀戮为快,唯独曹彬申令所部,不准妄杀一人。军队凯旋时,许多将领都带回了不少女子和玉帛,然而曹彬的行装中只有图书和几件衣服而已。当时,赵匡胤还半信半疑,特地派人去了解此事,回报说:“清廉畏慎,不负陛下者,曹彬一人耳!”此役选将,赵匡胤自然是看中了曹彬,特赐他尚方宝剑,并训谕说:“金陵城(今南京),不必急攻。克城之日,勿暴掠生民。”
曹彬牢记太祖的训谕,走马上任。他率水、陆军10万之众,自荆南(今湖北江陵)出师,连克南唐数城,于次年正月合各路兵马,包围金陵。他下令对金陵围而不打,并派遣使者劝降,争取南唐后主李煜主动归附,以免把一个好端端的城市毁于一旦。但多次遣使招降,均遭拒绝。是年十一月,曹彬又派使进城劝降,使者见到南唐后主,陈以时势,晓以大义,并告诫说:“当面局势已是如此,所怜惜者是全城民众的生命财产呀!只有归附,才是上策。”(见《宋史纪事本末》卷六《平江南》)李煜执意不降,且把来使训斥了一通。因此,宋军围困金陵达10个月之久未能破城。
在此期间,南唐军还多次派兵偷袭,使宋军将士常有被杀。曹彬部下将帅见到自己人马时有损失,守军仍在城头张旗示威,气得直跺双脚,纷纷请求攻城。有的建议集中石炮猛轰,有的主张攻克城池后加以屠城。曹彬见大家情绪愤激,真想对他们严加训斥。但又想,诸将急于求胜、痛恨敌方,正是表现他们效力朝廷之心切,他们不理解我的用意,是自己教导不够之故,怎好责怪大家呢?于是,他听而不语,思考着如何消除诸将的过激情绪,稳住军心。
时过月余,金陵城内粮尽援绝,人心惶惶,士无斗志,时有小股南唐将土潜出投降,宋军克城指日可待。曹彬非常担忧克城之日,难以制止将士们的复仇行动,城内军民会遭杀戳,大量古迹会被破坏,加之一路战事甚为劳累,故此时身感不适,卧床不起。部将们正在焦急地等待攻城命令,忽闻主帅得病,心似火燎,都匆匆前往大营探视,随军医土也已近前诊治。曹彬身卧病榻,紧锁双眉,对大家的问候,他听而不答,急得诸将不知如何是好。
有位比较理解曹彬心情的卫兵上前劝慰说:“请主帅放心,诸位将领随你征战多年,出生入死,无不效命。今只要主帅吩咐,大家定会舍死而为。愿主帅保重,早日康复。”曹彬这才转身环视大家,表示谢意。接着,他恳切地说:“我的病非药石所能治愈,惟须诸公诚心发誓,在克城之,不妄杀一人。那么,我的病就会自愈了。”(见《宋史曹彬传》)大家听了此言,深受感动,即一起焚香起誓,表示坚决从命,不违背主帅所望。曹彬见诸位诚心从命,很感欣慰,顿觉病体舒适了许多。
第二天,曹彬起身发令。第三天,宋军占领数道城门,从四面向南唐后主的宫殿冲去。李煜得报宋军入城,惶恐万分,心想:自己一再遣军抵抗,杀伤对方甚众,曹彬定不会轻饶,于是仰头长叹,就要拔剑自尽。近臣一见,赶忙上前劝阻,大群嫔妃、宫娥在旁呼天喊地,苦苦哀求。李煜见此情景,不忍死去,就带了许多臣僚,颤颤怵怵地出门请降。曹彬见后,暗示左右不得妄动,自己率先下马,以礼相待,让李煜回宫更衣,弄得这一帮南唐主仆似信非信,如木头人一般立在那里。经催促,才转身回宫。
后来,曹彬派人将李煜和45名朝臣官员请来,并送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广出示告,安抚城内外军民;又奏请朝廷出米10万担救济民众,使金陵城安然如故,秩序井然。南唐所辖各州县官员,闻知都城被克,国主已降,且得到优抚,都纷纷主动向曹彬降附。历时39年的南唐政权,至此灭亡。
曹彬不杀掠而平江南的行动,不仅为宋军将领作了榜样,促进了当时宋朝的统一,而且对以后历代战争中不妄杀官兵政策的实施产生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