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英宗心酸的一生,两次入宫当备胎,临终前还被逼着书写遗诏

宋英宗心酸的一生,两次入宫当备胎,临终前还被逼着书写遗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石头人呦 访问量:4743 更新时间:2024/1/17 2:35:41

北宋嘉祐八年三月二十九日(1063年4月30日)夜里,宋仁宗赵祯突然驾崩。曹皇后痛哭一场后,忽然想到了什么,当即阻止了想要出宫报丧的内侍,并悄悄派人去召韩琦等重臣天亮后入宫,共同商量由谁来继承皇位,此后不久,赵曙就被召入了宫中。赵曙进宫后,听闻众人的意思,大惊失色连忙说“我不敢做,我不敢做”,说罢转身就走,说什么都不肯继承皇位......韩琦等人见状,只得冲上去将他抱住,七手八脚为他穿上了黄袍,安顿好了赵曙,才派人出宫报丧,与此同时,众人将翰林学士王珪找来草拟遗诏,王珪从没想过会遇到这样的场面,慌乱得不知如何下笔,亏得韩琦临变不惊,吩咐他按自己说的写。到了下午两点左右,百官自垂拱殿门外哭着涌到了福宁殿前,韩琦宣读遗诏,新皇赵曙登基,这位新皇帝就是宋英宗,那一年他31岁。英宗刚坐上皇位的两天,表现得十分果断英明,行事作风让朝臣们那叫一个满意,暗自庆幸遇到一位明主了,谁料四月初四日晚,英宗突然得病,据《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记载,英宗当时是“不知人,语言失序”,等到宋仁宗入殓的日子——四月初八那天,英宗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加剧了,居然“号呼狂走,不能成礼”,像极了精神失常的表现.........还好韩琦反应快,当即拉下帷帐,命几名内侍护持皇帝,才让葬礼正常进行。正因为英宗得了这个病,朝臣们不得不请曹太后垂帘听政,这也使得本就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子二人,关系愈发紧张起来,待到英宗康复,曹皇后甚至表现出不愿还政的意思,多亏了朝中大臣们执意要她还政,英宗这才开始亲政,这一年是治平元年(1064年)。可万万没想到,宋英宗亲政仅半个月,就演出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闹剧震惊朝野,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议”。等到这场闹剧平息,宋英宗的生命也走到了终点.......宋英宗赵曙行事虽说有些荒唐,却有着振作国势的宏图大志,面对仁宗留下来的内外交困的局面,曾希望改革积弊,提出“积弊甚众,何以裁救”的问题,遗憾的是没有获得韩琦、富弼等重臣支持,‘英宗本人重病缠身,再加上“濮议”事件,他救治积弊的愿望最终化为了泡影。不过,令人疑惑的是,正值青年的他为何刚刚坐上皇位就得了“疯病”?又或者,英宗真的得了“疯病”吗?01宗室子弟那么多,为何是赵曙成了宋仁宗的养子

赵曙,原名赵宗实,并不是宋仁宗赵祯的亲生儿子,从血缘关系上说,他是仁宗的堂侄,赵曙的生父是濮安懿王赵允让,生母是赵允让的妾室仙游县君任氏,原本他与皇位是无缘的,可偏巧宋仁宗膝下只有他这么一个养子,机缘巧合之下,就这样成为了北宋第一位以宗子身份继承大统的皇帝。说起来,宗室子弟那么多,为何偏偏是赵曙成了宋仁宗的养子呢?这要从赵曙的亲生父亲——赵允让开始说起了。当年宋仁宗的父亲宋真宗赵恒,着实为自己的子嗣问题操碎了心,在仁宗赵祯出生之前,真宗膝下曾有过五个儿子,岂料其中四个儿子早夭,仅剩的一个儿子祐也在9岁那年去世了,那时真宗已年近四十岁,为了避免出现后继无人的状况,他不得不选一名宗室幼童养在身边。这名幼童便是赵允让——真宗的四弟赵元份的第三子。就在所有人都认为未来真宗的皇位是由赵允让继承的时候,刘德妃的宫女李氏生下了一名皇子,这便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欣喜若狂的宋真宗,随后就将赵允让送回了家中。从这个方面来说,宋仁宗从赵允让的儿子中挑选一人来当养子多少有些补偿的意思。

另外,赵允让的儿子特别多,一生共有22个儿子,赵曙在众兄弟中排行十三,他是在四岁时(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被选入宫中抚养的,也就是说,当时赵允让的身边起码还有十来个儿子,送一个去宫里不妨事。其实应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仁宗打算用这种方式“求子”,谁让赵允让子嗣兴旺呢,这就如同旧社会时不少人家给女儿取名“招弟”寓意招来个男孩,毕竟景祐二年的时候,赵祯才刚25岁,他还有大把时间和机会生育亲生儿子,这么年轻的时候抱养孩子,显然不会只是认为再也生不出儿子来才这么做的。其实赵曙入宫两年后(景佑四年,1037年),还真就为仁宗“招”来了个儿子——赵祯的长子赵昉,只可惜这名皇子出生即逝。又过了两年,到了宝元二年(1039年),仁宗的次子赵昕出生,之后,8岁的赵曙便被送回到了其父赵赵允让身边。对于赵曙是在赵昕出生后被送回了家里这一段史料,《续资治通鉴长编》认为赵昕是在宝元二年八月十五日出生,而赵曙早在六月壬申日就回去了,而《宋史》记载“宝元二年,豫王生,乃归濮邸”疑误,本文考虑到宋史仁宗实录中,并没有六月壬申日那一天的相关记载,而《宋会要辑稿》这种官修的史料也没给出具体日期,只说“宝元二年,出居睦亲宅”,因此依旧采用了《宋史》的说法。那为何偏偏选中了身为庶子的赵曙呢?其实宋朝时期,庶子在家中的地位远比前几个朝代高出一大截,尤其是在遗产分配问题上,不乏有嫡子、庶子平均分配的记载,由此可见,赵曙虽为庶子却不是个紧要问题,我认为仁宗选择他的原因是年龄刚好合适,四岁的孩子已不似襁褓中的婴儿那么娇弱,再过一两年就要接受教育了,因此,应该的年龄的缘故。又过了两年,赵祯又有了第三个儿子,取名赵曦,这样看来,皇位是轮也轮不到赵曙了,怎料世事无常,康定二年(1041年)赵昕夭折;庆历三年(1043年),赵曦夭折,33岁的仁宗又没了儿子。刚开始的时候,仁宗还是能够接受这个现实,毕竟正值壮年,还有机会生出儿子来,谁知诺大个后宫,此后竟无一人为他生下儿子,生的都是女儿........02宋仁宗的心事

俗话说“皇上不急太监急”,这回太监没急,倒是朝中大臣们着急了。确立皇位继承人,是每个朝代的头等大事,这关系到王朝的稳定与未来,眼瞅着仁宗的年纪越来越大,后宫迟迟生育不出皇子,他们怎么能不心急呢?更让他们揪心的是,宋仁宗的身体多次“不豫”,偶尔也会人事不知、胡言乱语起来,这种病状在太宗长子赵元佐、三子真宗身上一再重现,似乎是赵宋宗室的家族病,不是他们多虑,而是仁宗的状态让他们意识到这件事是真的不能再拖了,于是大臣们不断上书“提醒”宋仁宗早日立储。知谏院范镇、并州通判司马光、御史赵等人先后上书,要知道这么一个敏感的提议,但凡仁宗想歪了,他们这些大臣的下场可想而知,不过仁宗倒是没想歪,可却也是毫无回应,就是不表态。范镇见仁宗不搭理此事,急得胡子都白了,仁宗见他这个模样,于心不忍,终于说出了自己心里的想法,他也知道这个事已经迫在眉睫了,可他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请他再等个三二年,这一年是嘉祐元年(1056年),可等到了嘉祐三年(1058年),眼见宋仁宗还是没有立储的打算,欧阳修、包拯、吴奎、刘敞、富弼、文彦博、王臣等人开始新一轮的上疏行动,无论这些人怎么讲,赵祯就是不听.......

这一年张尧佐去世,仁宗发牢骚说:台谏官总以为我用张尧佐,就像唐明皇用杨国忠一样,会招来播迁之祸,我看也不见得。一旁的唐介接口说:恐怕还不如唐明皇哩,唐明皇还有儿子肃宗兴复社稷,您要靠谁?仁宗气得脸色都变了,楞是无法反驳,憋了半天才说:此事与韩琦商量久矣。这是说他终于决定要立储了吗?如果真是这样反倒省心了,偏偏当时仁宗跟韩琦谈的是:后宫有孕了!仁宗表面上装作不着急的样子,实际上他比谁都着急,私下里没少在后宫下功夫,嫔妃们生不出儿子,他就从民间挑选新人入宫,他都48岁了,这个年纪能生下儿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了,但他不甘心啊,好在终于有名女子怀上了身孕,仁宗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个还未出生的孩子身上。然而事与愿违,结果生下来的又是个女儿........03赵曙成了“备用皇子”

时光一晃,转眼就到了嘉祐六年(1061年),宋仁宗望眼欲穿地盼了28个年头,仍然没能等到一个儿子出生,大臣们再次请求立储,仁宗也知道这还真是没法再拖下去了,终于同意了。于是赵曙被任命为秦州防御使(掌军事)、知宗正寺(掌管皇族之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打算给他铺路了,可赵曙这个时候还在为父亲赵允让服丧,以守丧期未满而推辞了,到了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赵曙守丧完毕,又被授给前职,英宗再次推辞,朝廷只得同意他赵罢去宗正一职,旋即就让他又担任了岳州团练使。与此同时,韩琦向仁宗建议:任命知宗正寺,外人认为就是皇子,现在不如立即为其正名。仁宗赵祯便下诏宣布赵宗实为“皇子”,封钜鹿郡公,改名赵曙。值得注意的是,他未将赵曙立为皇太子,只是普通的皇子,到底还是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显然还是不死心,盼望着能等到亲生儿子的出生,视赵曙如同备胎一样,将来给他的亲生儿子让路。大概是赵曙也猜到了仁宗的用意,这次他以生病为由,推托着不肯搬到皇子的住所。“使者往返数四,留禁门至四鼓,皇子终不至”,赵曙还去请潭王宫教授周孟阳撰写奏疏,周孟阳觉得奇怪,于是问道:你坚持称病,到底是为什么呢?赵曙回答说:非敢邀福,以避祸也。短短八个字,却说出了赵曙的担忧,多少人为了皇位争得头破血流,赵曙却看得清,他赵曙只是年幼时期被皇帝夫妇养育过几年,算不得有什么法理,仁宗又是如此反复无常,倘若他最终没有当上皇帝,那么未来新任皇帝是不是会对他加以迫害,毕竟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多了去了。周孟阳一语点破,说:你现在不接受,假如能回去做藩王,就会无事了吗?赵曙这才反应过来,接受了皇子身份、同意搬家,“行李萧然,无异寒士,有书数厨而已”,临走之前对小厮说:谨慎地守好我的屋舍,皇上有了后嗣,我就回来。这句话仿佛验证了我们前面所说的,赵曙可能认为这次进宫仍旧是为了给仁宗招来儿子。04赵曙能坐上皇位,究竟是谁的意思?

然而宋仁宗本就体弱多病,再加上年老力衰,最终也没能盼出一个亲生儿子,于半年多后去世了,接着就发生了开头的一幕。虽说赵曙是唯一的皇子,但宋仁宗至死也未将他册立为皇太子,所以,曹皇后将韩琦等人叫进宫中商议此事就不奇怪了。关于这一段史料,尤其是曹皇后的态度,究竟是先通知韩琦等人进宫还是先通知了赵曙,是有不同说法的,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蔡氏直笔云:仁皇暴崩,慈圣光献皇后秘不发丧,密召英宗入禁中,降內批宣大臣。还有一段曹皇后与韩琦的对话内容:后发哭曰:天下不幸,夜来官家忽然上仙。大臣发哭。后曰:怎奈何,相公?官家无子。琦曰:皇后不可出此言,皇子在东宫,何不便宣入?后曰:只是宗室,立了他,后莫有人争?琦曰:更何可擬议!后乃曰:皇子已在此。方命捲帘时,英宗已即位了。琦退谓同列曰:适来敢乱发一言耶!於是宣班,草遗制。而邵氏闻见录也说:仁宗大渐之夕,光献即召英宗入,翌日大臣方入。对此,作者李焘认为,蔡氏直笔所记载的对话内容,若真有其事,韩琦家传必然不会漏记,恐怕这只是传闻,不可信,而且当时大臣司马光的日记,也说“英宗在外,翌旦召入”;韩琦家传亦云“遣中使扶持皇子,须臾皇子到,与日记略同”,官修的实录、本纪也说:辅臣至福宁殿,皇后传遗旨,命皇子即位,不云先召皇子入也。而不是曹皇后先召皇子入,翌日才召辅臣。这两种说法,区别就是:赵曙能坐上皇位,究竟是曹皇后的安排还是韩琦等人的支持?其实从后面发生的事来看,是韩琦等人硬把赵曙拉上皇位的,毕竟赵曙的皇子身份也是他们努力讨来的,并不是每个有能力的大臣都算得上社稷大臣,韩琦做到这个程度无可厚非,所以官修的史料应该是靠谱的。而且,曹太后与赵曙之间的关系一度相当紧张,调和母子二人矛盾的还是他们这个老臣。05宋英宗到底有没有“疯病”?

起初宋英宗赵曙走马上任后,不负众望表现出有为之君的模样,可为何突然就发了“疯病”呢?说起来,从前面赵宋一族的情况来说,似乎这个家族有这方面的遗传病,但奇怪的是,宋英宗坐在朝堂的时候,表现得很正常,偏偏在后宫里举止失常,对内侍毫无道理地说打就打。不过曹太后劝他注意自己皇帝的身份时,他也只是出言不逊,显然不似“不知人事”,反倒更像是在闹脾气。而且,面对其生父的名分问题,也就是长达18个月的“濮议”之争,赵曙面对着群臣的强烈反对这样大的压力,依然没有什么疑似“精神失常”的表现.........按世俗的看法,英宗倘若真得了“疯病”,应该是无法克制自己的行为,然而从史料来看,除了首次“发疯”,之后英宗的表现可以说是“无理”、“胡闹”,算不得“失常”,这不得不让人起疑,他到底得了什么病,果真是“疯病”吗?有人认为,他这就像是“范进中举”一样,忽然当上了皇帝,激动之下就牵动了家族病爆发了,其实我们看他首次表现得“失常”的日子,那一天他已经在皇位上坐了7天之久,都过了这么些日子,再怎么激动的心情也该平复了。到是他在坐上皇位之前,顶着的压力有激发他病症的可能性,想想,一个四岁被收入宫中养育、八岁被送回家中的孩子,首先内心的落差是不言而喻的,这也使得他不得不时刻注意着自己的言行,表现出一种符合他的身份的姿态,以防别人说他仗着恩宠胡作非为,等到成年后,面对反复无常的仁宗,他对未来也是充满忧虑的,长年处于精神高度紧张之中,忽然坐上了皇位,使得赵曙刚刚即位就得了疯病,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不过,有没有他是装病的可能呢?我们先看曹太后与英宗这对母子之间的关系,说是亲厚,实际是曹太后只算是养育了他四年的时间,与实质上的养母还是有些区别的,曹太后也将自己名义上的养女、实际是外甥女的高滔滔嫁给了赵曙,北宋的后宫嫔妃似乎都有收养女儿的习惯,这样做的目的不难猜测,多是为了固宠之用,从这一点来说,曹皇后对于赵曙这个养子,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控制欲,而新上任的英宗,不仅要面对一个略显强势的养母,还要面对一众能够左右朝政的老臣,使得他感觉自己被束缚着手脚,无法实现心中的宏图大志,因此耍脾气,想摆脱皇帝身份。所以,曹太后出来听政,英宗自己则是为了获得“自由身”不停地折腾着,幸好这些大臣能忍受,韩琦甚至亲自端着药送到赵曙的嘴边,不过赵曙根本不买账,只饮了一口便推开了,药汤洒了韩琦一身........虽说这有些过分了,不过反倒说明赵曙的病情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疯”。赵曙着实胡闹了好一阵子,与曹太后的冲突也是越来越多,他认为太后对他太刻薄,处处给他小鞋穿,甚至对韩琦说:母后待朕少恩!而曹太后在小人的挑拨下,也生出了废掉赵曙的心思,立一个听话懂事的人来当皇帝,这样,朝廷便出现了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哪怕赵曙身体好转,曹太后却迟迟不肯还政.......为此韩琦、司马光、欧阳修等几位大臣在两宫之间做了不少的工作,甚至绵里藏针“暗示”曹太后不要动废掉赵曙的念头,他们可不希望再出现个刘太后当政的局面。最终,曹太后迫于形势,同意归政了。不过这恰恰也说明,英宗不像是真得了“疯病”,否则朝臣们怎么会这么坚定地守护他的皇位呢06欲图奋起命太衰

英宗终于亲政了,颇有所作为,他知人善任将直臣唐介召入朝,让他权御史中丞,但仅仅过了半个月,因英宗生父的名分问题,引发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论战,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议”。血浓于水,他想把生父也升格为皇帝,将这个问题交给礼官和待制以上的朝臣去讨论。以王珪、司马光为首的大部分朝臣认为,按照礼制,帝王由旁支入承大统,就应该以先皇为父,而不能以本生父母为考妣,英宗应称他的亲生父亲为“皇伯”;而大权在握的韩琦等人却认为,“出继之子,对所继所生皆称父母”,英宗应称他的亲生父亲为“皇考”,这也是英宗自己的意思,其实韩琦等人并不算是为了讨好英宗,而是从现实角度考虑,毕竟当今皇帝是英宗,他们要一心一意地拥戴英宗,追尊其生父情有可原。不过这确实有违礼法,毕竟英宗能够继承皇位,还是因为他是仁宗“皇子”的身份。双方各执一词,引经据典,唇枪舌剑,不亦乐乎。有意思的是,18个月后,原本强烈反对“皇考”之称的曹太后,态度大变,竟然在议定濮王为皇考的诏书上签押了!令人费解。有人传言,这是曹太后后误签,不管怎样,白纸黑字,诏书发出了这是事实,太后既已下诏,赵曙即命百官停止讨论,至此,濮议一事尘埃落定。英宗亲政时,还非常重视书籍的编写和整理。司马光写成了一部《历年图》进呈给英宗,英宗对此大加赞赏。还对其书写成的《通志》八卷,大约即是后来的《资治通鉴》的前八卷,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从财政、物资、人员方方面面支持司马光编修史书的事业,应该说,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也应该算上宋英宗的一份功劳。虽然英宗在生父名分问题上取得了小胜,但他本人不久也因重病缠身难以理朝。韩琦等大臣进宫看望,见他病情沉重,知道又将面临又一次君权交替的严峻考验。为此,他开始关照英宗的长子赵顼朝夕不离皇帝左右,赵顼认为身为人子这本就是分内的事,韩琦却意味深长地说:不仅如此啊。想来心中早有了打算。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英宗病情加剧。韩琦趁着英宗神智还清醒时,请他“早立皇太子,以安众心”,并把纸笔递给了他。英宗费力写下了七个大字:立大王为皇太子。韩琦看后说:一定是颍王,烦圣上再亲笔书写。英宗只得拿起笔,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添上了“颍王顼”三字,放下笔后泫然泪下。这场景令人心酸,出宫时,文彦博问韩琦是否看到英宗流泪,韩琦说:国事当如此,有何办法!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初七,赵曙病逝,享年三十六岁,在位四年,庙号英宗。英宗去世时,韩琦急召皇太子赵顼前来,其间英宗的手忽然动了一下,另一宰相曾公亮担心英宗活过来都要背上大逆罪,提醒韩琦。韩琦不为所动,说:先帝复生,乃太上皇。继续安排赵顼即位,他就是宋神宗。帝初晏驾,急召太子,未至,帝复手动,曾公亮愕然,亟告韩琦,欲且止勿召。琦拒之曰:“先帝复生,乃太上皇。”愈促之。——《续资治通鉴》宋英宗赵曙在位时间虽短,却有志革除冗兵、冗官、冗费等弊政,可惜天不假年,宏图未展、英年早逝。他死后宋朝所面临的危机则进一步加深,仅财政一项,仁宗时每年亏空的数额达300万缗以上,英宗时竟达到1570余万缗,英宗的丧葬费,也因财政困难不得不大大削减。对于宋英宗的一生,《宋史》说他执意推让,最终还是登上了帝位,是天命,因为疾病早逝而不能大有作为,然而却使百代以下,都钦佩敬仰他的高风,歌颂叹服他的大德.......耐人寻味的是,宋英宗临终之前的眼泪,代表着什么呢?

标签: 宋英宗宋仁宗韩琦赵祯曹皇后遗诏

更多文章

  • 北宋钱币系列之,宋英宗,宋神宗时期的铸币

    历史解密编辑:周周说收藏标签:宋英宗,宋神宗,重宝,通宝

    公元1056年嘉祐年间,真宗铸行嘉祐元宝和通宝钱,直读或旋读,有楷书和篆书两种字体,嘉祐元宝旋读楷书和篆书,目前普品市价3左右,美品5以上,嘉祐通宝直读楷书和篆书,普品市价3左右,美品5以上,嘉祐元宝楷书和篆书美制版,普品市价20左右,美品30以上,嘉祐通宝篆书母钱,普品400左右,美品600以上,

  • 宋英宗继承宋仁宗遗产,却又不认宋仁宗为爹,怎么还被认为孝子?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宋英宗,宋仁宗,赵恒,韩琦,欧阳修

    宋英宗赵曙是宋仁宗的养子,他在位的短短四年间,主要干了两件事:第一件事跟嫡母皇太后曹氏母子失和,闹得不可开交;第二件事为了给生父濮王赵允让争一个名分,跟大臣们斗了十八个月,史称“濮议之争”。按照古代礼法,赵曙被过继给宋仁宗为子,就应该跟生父赵允让割断了亲情。他与曹太后的失和,以及追认赵允让为“皇考”

  • 宋英宗驾崩前被迫写遗诏,用尽力气写7字,宰相却说:不明确重写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遗诏,宰相,皇位,皇帝,韩琦,宋英宗,宋仁宗

    自古以来,每一个群体都会有一个身为领头羊的统领者。从一个部落选举出首领再到一个国家选出一位君主,这样的体制承袭了世世代代。那至高无上的宝座,是无数人所梦寐以求的。而可以登上那至尊之位的人,则以“天子”二字冠冕。何谓天子,是指居苍天之下,位居云端,众生之上的人。历朝历代,被无数人觊觎的皇位总是引起无休

  • 福康公主重生记(2):此十三哥非彼十三哥,更换宋英宗进行时

    历史解密编辑:小粒圈主标签:宋英宗,福康公主,西夏,曹皇后,仁宗

    重生的沂国公主、即福康公主赵予宁,最近都有些心烦。她心烦两件事,第一件是自从她和李玮退婚,爹爹仁宗和姐姐苗贤妃,就在物色新驸马的事上没消停过;第二件就是怎么让爹爹另外选宗室子过继,而不选英宗赵宗实。要解决这两件事,对学渣赵予宁来说,都是很不容易的,赵予宁看看身边的人,不管是亲信内侍梁怀吉、张承照,还

  • 宋英宗受尽仁宗冷眼,终成精神病患者,登基后就立生父为皇考

    历史解密编辑:陈味小厨标签:宋英宗,宋仁宗,韩琦,仁宗,宰相,司马光

    嘉祐元年春天,正在和文武百官商议国家大事的宋仁宗毫无征兆的吐了一口老血,随即开始浑身抽搐,经过太医鉴定,宋仁宗患病了,而且很严重,没有多少时间让他折腾了,大宋的文武百官们十分担心,倒不是考虑宋仁宗的身体,毕竟老赵家的皇帝向来不怎么长寿,宋仁宗活到这个年纪了,也应该知足了,他们担心的是,直到现在为止,

  • 备胎不能成为负义寡情的借口,宋英宗并不是宋仁宗赵祯唯一的选择

    历史解密编辑:小粒圈主标签:赵祯,皇帝,备胎,宋英宗,宋仁宗,中国传统音乐

    友情提醒:本文大约有三千五百字。老好人宋仁宗赵祯的三个儿子都夭折,没人继承皇位,就选择了堂侄子赵宗实为嗣子,来继承皇位。按照古代的宗法制度,过继子是不能再尊崇本生的,但是宋英宗在继位满两年后,不顾念嗣父仁宗对他的爱继之心,悍然不顾的发起濮议事件,为了追尊生父而大肆折腾直到他死亡之前。宗法制度下的小宗

  • 宋仁宗不慈,宋英宗不孝,曹太后软弱窝囊,赵曙虐待养母幼妹始末

    历史解密编辑:小粒圈主标签:赵曙,宋仁宗,宋英宗,曹太后,慈圣光献皇后,中国传统音乐

    在中国封建史上,从旁支入继大统的皇帝在即位后、尊崇亲爹闹得最厉害的,除了明世宗的“大礼议”,就是宋英宗的“濮议”。两起事件不管是在事发当时,还是在其后世,社会上的舆论,都是持批评讥讽的态度,特别是清朝,同样过继给伯父的光绪帝的亲爹醇亲王奕譞,就曾直接对两宫表明自己的态度:“将来如有以治平嘉靖之说进者

  • 宋英宗赵曙:对皇位并不感兴趣的我,将如何度过这意外的帝王生涯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宋英宗,赵曙,皇帝,赵祯,宋仁宗,太后

    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已是重病缠身的宋仁宗赵祯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皇位上,屋里光色有些偏暗,窗外的一缕阳光透过缝隙勉强照进来,照在皇帝的心里,让他陷入了沉思。(沉思中的宋仁宗赵祯)赵祯原来有三个儿子,很不幸都是早年夭折,而他自己也已经时日无多,选择一位皇子作为皇位继承人就成了赵祯的头号大事。因为自

  • 宋朝联姻:官家子娶皇后女,宋英宗和高滔滔恩爱一生,连生八子女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宋英宗,高滔滔,宋仁宗,英宗,皇帝,仁宗,曹皇后,宋朝联姻,宣仁圣烈皇后

    “天子娶媳,皇后嫁女”像宋英宗赵宗实和高滔滔这样的,“皇室强强联姻”着实是古今中外头一列,从小一起长大,15岁时被皇上钦定赐婚,这谁看了不羡慕?高滔滔可以称之为北宋最幸福的皇后,因为宋英宗真的在那个一夫多妻制的古代,对高滔滔做到了“一生一世一双人”,或许这听起来并没有什么惊奇,但是如果说婚后十年,宋

  • 从宋英宗久病不愈,废立之议渐起,看宋仁宗暴崩后的帝位风波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宋英宗,宋仁宗,曹皇后,太后,韩琦,英宗

    嘉佑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在位四十二年的宋仁宗病逝。北宋的帝位传承向来都是不平静,宋太祖死后由“烛影斧声”,宋太宗死后有拥立赵元佐之事,宋真宗病逝前有政变密谋等。宋仁宗同样的,宋仁宗去世后,同样透着很多不寻常的气息。一、宋仁宗暴崩,英宗即位后追究医官责任《续资治通鉴》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嘉佑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