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范仲淹:文能治盛世,武可镇山河,何等人物,值得后世仰视千年

范仲淹:文能治盛世,武可镇山河,何等人物,值得后世仰视千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强哥说史 访问量:1642 更新时间:2024/1/19 2:01:06

中华上下五千年,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多少英雄,多少文人豪杰。

南宋时期,文天祥战败被俘,但他面对各种威逼利诱,坚定不移,不为所动;明朝时期,戚继光刻苦学文习武,成立戚家军,痛击倭寇;清朝时期,霍元甲苦练武功,吓退洋人,将我国“东亚病夫”的绰号踢掉。

范仲淹更是北宋时期的著名人物。他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惊艳了世人。人人都说范仲淹文能治理盛世,武能平镇山河,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出生在苏州的范仲淹从小志向宏大,虽然家境贫困,但丝毫不影响他那颗积极进取,敏而好学的心。

要说“寒门出贵子”这句话太符合范仲淹了,他像大多数名人一样,同样的家境贫困,但同样的不甘命运,努力进取,最终成为一代英雄。

范仲淹的两进两出

从小家境贫寒,让范仲淹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小时读书之时,每天煮一碗白粥,凉了以后化成四块,早晚各两块,加上几根咸菜,每日如此,从不间断。

一碗白粥能支撑他一天学习的精力,或许,他也希望自己能大鱼大肉,他也向往过,但他知道自己不能这样做,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因为他心中的信念,他认为大鱼大肉并不能满足他,读书才是他的食粮。

即使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范仲淹位列高官,但他也没有在食欲上放纵过,他一直是划粥割齑的范仲淹。

范仲淹中举后,进入仕途,像许多寒门弟子一样,他也是从小官做起,但虽是小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怎么可能甘心于此。

他鼓励革新,刷新政事,积极上书,为国家大事而忧愁,但大多数都石沉大海,不知所踪,杳无音讯。但老天不会辜负那些努力的人的。终于在一次上书中,范仲淹的才能被宰相看中,便上书提议,将此人调入京中。

进京后,范仲淹不失本色,率领群臣要求太后撤帘,因此受到太后的打压。没几日,便将他逐出京外。

等太后驾崩后,范仲淹又回到京中,这时,赶上宋仁宗要废后,于是,范仲淹又率领群臣进谏,惹怒了皇帝,于是,宋仁宗便又将他逐出京外。

范仲淹两进两出,不受皇上的重用,但他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写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要被一件事情左右你的心情。

范仲淹两次被贬,所过之处,政绩斐然,老百姓无一不叫好的,开设学堂,整治罪恶,为民除害,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为老百姓。

他在被贬邓州之时,受好友之邀,为岳阳楼写一首诗,于是,《岳阳楼记》就在这时问世了。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写尽了他渴望在朝中有所事业,但又不会因此而失意,在朝外,仍能为百姓做事。

庆历新政的出现与泯灭

范仲淹前半生一直致力于仕途,为自己的改革方向而努力,期待能实现变法的那一天。

庆历三年,范仲淹被调回京城,任副宰相,他又一次向宋仁宗提及变法之事,及尽诉说变法之好,趁宋仁宗好像对变法之事有兴趣之时,范仲淹便立刻写了一本变法的书,供宋仁宗参考。

最终,在范仲淹的不懈努力之下,宋仁宗同意变法。于是,著名的“庆历新政”就此出现。新政发布后,全国上下开始兴建学堂,修建大坝,废除旧制。整个国家焕然一新。

就在一切都在向好的地方发展之时,变故出现了,因为新法触动了大多数朝中达官贵人的利益。

于是,他们出手了,在朝中贵臣的暗箱操作之下,宋仁宗听信谗言,认为范仲淹等人是在为自己谋私利。于是,废除新法,并将范仲淹等一众倡导新法的人逐出京城。

范仲淹这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实现改革,废除旧制,为国家,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但可悲的是,虽然他这一生致力于新制,但老天无眼,他没有遇见看中他的皇帝。

世人都知晓范仲淹文采卓越,学识渊博,可鲜有人知,他文武双全,对兵法更是有一套自己的见解。

范仲淹武可镇山河

宝元元年,原本臣服于宋朝的西夏民族,随着李元昊的称帝,使得两朝关系决裂,剑拔弩张。终于,在李元昊的进兵之下,两朝开战。

但由于西夏民族生性凶猛,我大宋王朝由于常年没有战争,军队散涣,很快,就败下阵来。

于是,宋仁宗立即将范仲淹召回,认命他到前线指挥。范仲淹上任后,立刻整顿军纪,日夜操练士兵。很快,宋军便焕然一新,没有了往日的散漫,而是犹如一头雄狮。

在范仲淹的指挥下,很快就收复了被侵占的城池。打的西夏部队节节败退。

在此期间,范仲淹找到了宋军打不过西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当时大多数人都想进入仕途,谋取一官,而并不想上阵杀敌。

所以,当时,宋朝没有什么名将,导致军队没有凝聚力。范仲淹上任后,挖掘了许多有才之人,其中就包括狄青种世衡、郭逵、张亢、王信、周美等名将。

在范仲淹的压迫下,李元昊渐渐地不敌宋军。很快,便与范仲淹达成协议,向宋朝称臣。至此,边疆总算安定了下来。

范仲淹一生清贫,幼年时,家境贫寒,划粥割齑;进京后,仍不移其高尚的品质,不会每天大鱼大肉,以清淡为主;被贬后,更是每天为百姓服务,为人民担忧,自己不会从老百姓中获取一点好处。

范仲淹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他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他更是文能治盛世,武可镇山河的范仲淹。

他的弟子张载曾经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几句范仲淹几乎都做到了。

中华上下五千年,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英雄。而范仲淹则是宋朝史上最为璀璨的那一个英雄。

更多文章

  • “微斯人,吾谁与归。” -宋·范仲淹

    历史解密编辑:国画刘春智标签:天明,红日,明镜,风声,苍颜,诗人,范仲淹,弦乐器,古典乐,民族音乐

    一夜风声紧,三更雨未眠。何人暗窗里,明镜照苍颜。少有冲天意,岁长知艰难。天明出红日,倚剑白云边。

  •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范仲淹

    历史解密编辑:京视网标签:圣贤,范仲淹,廖彬宇,方孝孺,诗说中国,拨弦乐器,中国传统音乐

    按:《诗说中国》是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

  • 韩琦主战、范仲淹主和:西夏来袭时,宋仁宗究竟如何抉择?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韩琦,范仲淹,宋仁宗,西夏,李元昊

    电视剧《清平乐》中,展现了北宋和西夏的三次大战,几次战争的结果以及朝堂争论,基本上符合历史事实。北宋仁宗时期,关于西夏问题,朝中主战、主和两派争论不休,仁宗一度主战,却不得不屈从于现实求和。北宋对夏的政策为何多变?是什么导致这样的困境?电视剧《清平乐》截图中的宋仁宗1西夏崛起与北宋的放任态度北宋仁宗

  • 范仲淹为何不记岳阳楼|徐景洲

    历史解密编辑:徐景洲标签:苏轼,诗人,乐器,范仲淹,欧阳修,徐景洲,齐特琴,岳阳楼记,民族音乐,千古名句

    顾名思义,《岳阳楼记》本应是以记岳阳楼为主要内容的,这不仅是由文章的体裁所决定的,也是范仲淹写作这篇文章的初衷。宋庆历三年,范仲淹在庆历新政失败后,被贬到河南邓州,他的朋友滕子京也因受到诬告而被贬到了湖南。在湖南的任上,滕子京颇有政绩,正所谓“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第二年,在他的主持下,“增其旧制”

  • 范仲淹一生未到过岳阳楼,却写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范仲淹,岳阳楼记,岳阳楼,宋仁宗,滕子京

    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字希文。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统帅。后世誉其为宋朝文武第一人,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仲淹很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当时家里穷,母亲不得不带着他改了嫁。拖油瓶过来的,自然没有好眼色看。继父家房子小,他只能到附近的庙里居住,有时穷得连三餐饭都吃不上,只得

  • 有作家靠炒作博出名?还写了《新岳阳楼记》,证明自己比范仲淹强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范仲淹,新岳阳楼记,作家,岳阳楼记,郭敬明,韩寒

    范仲淹是谁,是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曾写出《岳阳楼记》这样历经千年的传世经典。按说这样的大文学家应该本是受人尊敬和怀念的,可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却有一个人为了出名,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别人写的,跟范仲淹没有关系。之后他又为了证明自己比范仲淹强,又写了一篇《新岳阳楼记》,这个人又是谁呢?张一一初

  • 先天下之忧而忧,范仲淹“庆历新政”始末

    历史解密编辑:精鉴史馆标签:范仲淹,宋仁宗,欧阳修,岳阳楼记,仁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范仲淹《岳阳楼记》我们认识范仲淹基本就是从这一篇《岳阳楼记》开始的,范仲淹将岳阳楼描绘的绘声绘色 ,跃然眼前。但实际上范仲淹并没有去过岳阳楼,而仅仅是凭借一幅

  • 今学焦裕禄,古学范仲淹,河南和洛阳不该忽视伊川

    历史解密编辑:豫记标签:邵雍,伊尹,富弼,宋朝,范仲淹,焦裕禄,洛阳市,伊川县,河南省

    2016年4月26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和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的时候,引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经典名言,成为后来河南人引以为傲的“今学焦裕禄 古学范仲淹”的最早出处。发源于河南兰考的焦裕禄精神不需赘言已家喻户晓。而即便是河南人,对范仲淹埋骨的河南伊川,恐怕也有认识上的不足。

  • 北宋文人范仲淹,为何会娶雏妓为妻?这里面有何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讲史事标签:宰相,皇上,北宋,范仲淹,吕夷简,宋仁宗,百官图,弦乐器,演奏家,中国音乐家,中国传统音乐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先祖曾是唐朝的宰相,由于他的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到一户姓朱的人家,因此他青少年时使用的是朱说这个名字。他在二十六岁时,以朱说的名字考取了进士,从此开始在朝中做官。范仲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能写一手好文章,他的《岳阳楼记》早已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为官时,他表现出忠直敢谏,

  • 【邓州教育】我市范仲淹公学入选省级特色示范校

    历史解密编辑:邓州在线标签:范仲淹,中小学,教育,邓州,示范校

    来源:邓州在线喜讯!热烈祝贺邓州市范仲淹公学入选“河南省民办中小学特色示范校"!喜讯!喜讯!为了进一步引导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根据民办教育发展有关管理办法规定,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全省民办中小学特色示范校和全省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项目等遴选工作。经各地各学校自主申报、专家评审、网络答辩、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