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范仲淹曾是“范跑跑”,写《岳阳楼记》时,他的压力很大

范仲淹曾是“范跑跑”,写《岳阳楼记》时,他的压力很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烨青衣 访问量:4854 更新时间:2023/12/6 10:52:54

历史名人必定有“历史名片”,也就是说每个历史名人都有自己的招牌,例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的“精忠报国”,而范仲淹的招牌一定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老师的这“鸭梨”可大了,要赶在全天下人担忧之前而担忧,宋朝当时人口约一亿,要在一亿人口当中赶个第一名,真正是宰相之器。然而,人的思想不是从天下掉下来的,范仲淹的这枚大“鸭梨”是怎么种出来的?这与他从小的成长环境有关,与他的母亲有关。

人的理想和境界,多与幼时成长环境有关。

种“鸭梨”的人:范仲淹母亲

宋真宗祥符四年,1011年,山东淄州长山县,朱家大院。一群朱姓子弟在争吵。争吵的焦点在于用度问题,一个面目轮廓长得较柔和的年轻人,他叫朱说,现年23岁,以深深的焦虑对弟兄们说:咱爸攒下这点家业不易,兄弟们不要浪费。这样的话已经不止一次从他口中出来了,谎言重复一百次成真理,真理重复一百次变絮叨。这时,一个朱姓弟子憋不住,说:“阿说,你一边去吧,我们自用朱家钱,何预汝事?”朱说本能地反驳:“我也是朱家人,怎么不关我事?”对朱说这句话的回答,是一阵哄笑和冷笑,一阵憋了很多年的哄笑和冷笑,在笑声的后面,是那种根本没有血缘亲情的陌生眼神。

范仲淹也曾是“范跑跑”

此时,可能有个老家人拉着朱说的袖子走到一边,附耳而言:“公子,你这么大了,也该知道了,你不姓朱,本姓范,你不是山东人,本是苏州人。你两岁那年,你老父就不在了,是你妈妈带着你改嫁过来的。”

真相揭晓后的朱家大院,从暖春变为寒秋,从繁华变为洪荒,一砖一瓦,曾是那般温馨亲切,如今不堪细看。于是,一张琴,一把剑,一种决然的心情,朱说同学南下了。

南下去哪里?去睢阳。

朱说不姓朱,到底他是谁?他是范仲淹。决然而去的路途上不是没有牵绊,范母派人急追这个已是“范跑跑”的儿子,范同学留下一番话:“妈妈,请给我10年的时间,我要把您接回范家。”范仲淹的“鸭梨”,从这里产生。对天下的焦虑是从对家庭的焦虑开始的。

“鸭梨”太大:寒窗苦读揾工养母亲

范同学来到河南睢阳,他的周密计划要从这里开始,从这里的应天府书院开始。入书院读书,当然为的是求取功名,这样才可以堂而皇之解决自己的宗族归属问题。

感谢当时的大宋政府,应天府书院藏书数千卷,名师林立,是当时国家一等的综合性学院,居然是免费的!范仲淹赶着免费读书的好政策,在书院住下来了。考取功名,不只是个名声问题,还是个独立生存的经济问题,是认宗归祖的荣誉问题,背负着这么多问题的范同学,读起书来可不轻松。他必须得制定一个速成计划,把人家十年的学分缩短到五年学完,把持久战变成闪电战,这个叫以密度换长度,换取考取功名的最终胜利。

接下来,范同学进入魔鬼读书计划阶段。

范仲淹的“魔鬼训练计划”

人为拉长每天的时间。时间是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范同学哪里是在挤,简直是在榨!“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基本上是和衣而睡。

苦读过的人就知道,冬天起床穿衣很费时间,先是被窝里热一热,然后穿一层停一下,这时间花在读书上多好,多读一页就早一天接妈妈回家,想到这个,还有心思安卧被中吗?

估计当时范仲淹睡觉的姿势是半坐半卧,就像握枪在壕沟里短暂休息的战士。

降低对味觉的要求,将所有的精力放在读书上。范同学苦读引起官二代同学的同情钦佩,于是打包送美味上门,结果范同学不领情,任由其腐烂掉。

对这件事情,不妨从现代观点进行解释:人生是“味”的,而“味”的指标有限,在生活当中分布并不均匀,当你的“味”凝聚在苦读和苦做事业上时,就无法分到烹调饮食上去。

所以苦读,苦做事业的人经常啃几个馒头,吃一个外卖来解决三餐。实在没那个做饭做菜的心思,味不在其中矣!

降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感,将好奇感集中在读书上。“两耳不闻窗外事”是句贬话,其实,真的要求学问,做大事,人生确实有一段不闻窗外事的时期。范同学想到自己的遭遇,想着要改变命运,十万火急地读,谁也不能打断,哪怕皇帝老子来了也不能干扰他。

有一年,皇帝还真的来了。1014年,宋真宗经过离书院不远的商丘,那时候没有电视,国家领导人的真实相貌也是个稀罕事,于是大家哄拥去看,也拉着范同学去看。范同学倒是淡定,说:“过些日子再看,不迟。”过了些日子,27岁的范仲淹考取功名,被宋真宗单独接见,还真不迟。

“鸭梨”遍天下

办慈善事业救家族

办庆历新政救天下

经济独立的问题解决了,要解决家庭问题了。29岁那年,范同学恢复本姓,正式上任时接回了母亲,从此世间已无朱说,范仲淹成了他新的外壳。

范仲淹对于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很是自负,他写诗云:“乡人莫相羡,教子多读书。”如果事情发展到此为止,那么,范仲淹也无非是个境界很狭隘的自了汉而已,他之所以名扬天下和千古,是因为他善于把这种家庭“鸭梨”扩而大之,扩大到整个家族,整个天下。

范仲淹母亲当年携子改嫁,主要是出于经济原因,想找个人维系他们母子的生存,经济上不能独立,就无法保持姓氏的独立。范仲淹想到自己曾有可能成为异性家族的一员,可能出了身冷汗,他在《续家谱序》里说:“追思祖宗既失前谱未获,复惧后来昭穆不明。”一个“惧”字,看得出“鸭梨”。“鸭梨”产生焦虑,焦虑产生责任感,于是他办起了针对范氏家族的慈善业,也就是义田。他自己说“乃创义田,计族人口数而给之”。按照人头发给生活费用。

范老师当了西部军区的军政大员,薪水高了,便买千亩良田。在农业社会,耕地是最有保本功能的基金,而且能稳定生息,所以成为慈善业的首选。宋朝钱公辅的《义田记》对义田的分配有着翔实的记载。

难能可贵的是,范老师的“鸭梨”不只是局限在范家,以母亲改嫁为耻的他,并没有忘记继父的养育之恩。庆历五年,也就是他写《岳阳楼记》那一年,范仲淹打了个申请书,请求把自己的高级职称转赠给已过世的继父朱文翰,他深情地说继父对自己“既加养育,复勤训导”,如果他对恩情“此而或忘”,那么“己将安处?”,自己的脸往哪搁呢?

“鸭梨”跟志向成正比

更难能可贵的是,范仲淹并没有停留在读书求功名,孝顺父母,光宗耀祖的层面上,他的“鸭梨”跟志向成正比,在家庭中栽种成长出来的“鸭梨”,其清香一直蔓延到整个天下。这个孩子要拯救天下人,于是发动“庆历新政”,整顿吏治,消除冗员,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勤修武备等。

来自家庭的“鸭梨”,演绎成一场在史上留名的大变革。

了解了以上关于范仲淹的成长心路历程,我们就不难理解《岳阳楼记》里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了”和“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叹,一“忧”一“乐”,就是“鸭梨”的具体表现。当时是庆历五年,庆历改革开始失败,范仲淹心中的焦虑可想而知。

结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其实就是范仲淹心中的“鸭梨”,是一种焦虑。他的焦虑从自身发展到家族,发展到天下,一路背负越来越大的“鸭梨”,他成了名相。

适度的焦虑,其实是事业心、责任心的表现。所谓的要有平常心,只是对无所成就者的虚假安慰。人要成就,不能没有“鸭梨”,不能没有焦虑。这种情绪,能激发潜能和智慧。

成长成才路上,一定要吃点“鸭梨”,当然,这“鸭梨”的个不能太大,味也不能太苦涩。

更多文章

  • 范仲淹:文能治盛世,武可镇山河,何等人物,值得后世仰视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范仲淹,武可镇,宋仁宗,宰相,李元昊

    中华上下五千年,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多少英雄,多少文人豪杰。南宋时期,文天祥战败被俘,但他面对各种威逼利诱,坚定不移,不为所动;明朝时期,戚继光刻苦学文习武,成立戚家军,痛击倭寇;清朝时期,霍元甲苦练武功,吓退洋人,将我国“东亚病夫”的绰号踢掉。而范仲淹更是北宋时期的著名人物。他的

  • “微斯人,吾谁与归。” -宋·范仲淹

    历史解密编辑:国画刘春智标签:天明,红日,明镜,风声,苍颜,诗人,范仲淹,弦乐器,古典乐,民族音乐

    一夜风声紧,三更雨未眠。何人暗窗里,明镜照苍颜。少有冲天意,岁长知艰难。天明出红日,倚剑白云边。

  •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范仲淹

    历史解密编辑:京视网标签:圣贤,范仲淹,廖彬宇,方孝孺,诗说中国,拨弦乐器,中国传统音乐

    按:《诗说中国》是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

  • 韩琦主战、范仲淹主和:西夏来袭时,宋仁宗究竟如何抉择?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韩琦,范仲淹,宋仁宗,西夏,李元昊

    电视剧《清平乐》中,展现了北宋和西夏的三次大战,几次战争的结果以及朝堂争论,基本上符合历史事实。北宋仁宗时期,关于西夏问题,朝中主战、主和两派争论不休,仁宗一度主战,却不得不屈从于现实求和。北宋对夏的政策为何多变?是什么导致这样的困境?电视剧《清平乐》截图中的宋仁宗1西夏崛起与北宋的放任态度北宋仁宗

  • 范仲淹为何不记岳阳楼|徐景洲

    历史解密编辑:徐景洲标签:苏轼,诗人,乐器,范仲淹,欧阳修,徐景洲,齐特琴,岳阳楼记,民族音乐,千古名句

    顾名思义,《岳阳楼记》本应是以记岳阳楼为主要内容的,这不仅是由文章的体裁所决定的,也是范仲淹写作这篇文章的初衷。宋庆历三年,范仲淹在庆历新政失败后,被贬到河南邓州,他的朋友滕子京也因受到诬告而被贬到了湖南。在湖南的任上,滕子京颇有政绩,正所谓“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第二年,在他的主持下,“增其旧制”

  • 范仲淹一生未到过岳阳楼,却写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范仲淹,岳阳楼记,岳阳楼,宋仁宗,滕子京

    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字希文。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统帅。后世誉其为宋朝文武第一人,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仲淹很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当时家里穷,母亲不得不带着他改了嫁。拖油瓶过来的,自然没有好眼色看。继父家房子小,他只能到附近的庙里居住,有时穷得连三餐饭都吃不上,只得

  • 有作家靠炒作博出名?还写了《新岳阳楼记》,证明自己比范仲淹强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范仲淹,新岳阳楼记,作家,岳阳楼记,郭敬明,韩寒

    范仲淹是谁,是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曾写出《岳阳楼记》这样历经千年的传世经典。按说这样的大文学家应该本是受人尊敬和怀念的,可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却有一个人为了出名,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别人写的,跟范仲淹没有关系。之后他又为了证明自己比范仲淹强,又写了一篇《新岳阳楼记》,这个人又是谁呢?张一一初

  • 先天下之忧而忧,范仲淹“庆历新政”始末

    历史解密编辑:精鉴史馆标签:范仲淹,宋仁宗,欧阳修,岳阳楼记,仁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范仲淹《岳阳楼记》我们认识范仲淹基本就是从这一篇《岳阳楼记》开始的,范仲淹将岳阳楼描绘的绘声绘色 ,跃然眼前。但实际上范仲淹并没有去过岳阳楼,而仅仅是凭借一幅

  • 今学焦裕禄,古学范仲淹,河南和洛阳不该忽视伊川

    历史解密编辑:豫记标签:邵雍,伊尹,富弼,宋朝,范仲淹,焦裕禄,洛阳市,伊川县,河南省

    2016年4月26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和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的时候,引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经典名言,成为后来河南人引以为傲的“今学焦裕禄 古学范仲淹”的最早出处。发源于河南兰考的焦裕禄精神不需赘言已家喻户晓。而即便是河南人,对范仲淹埋骨的河南伊川,恐怕也有认识上的不足。

  • 北宋文人范仲淹,为何会娶雏妓为妻?这里面有何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讲史事标签:宰相,皇上,北宋,范仲淹,吕夷简,宋仁宗,百官图,弦乐器,演奏家,中国音乐家,中国传统音乐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先祖曾是唐朝的宰相,由于他的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到一户姓朱的人家,因此他青少年时使用的是朱说这个名字。他在二十六岁时,以朱说的名字考取了进士,从此开始在朝中做官。范仲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能写一手好文章,他的《岳阳楼记》早已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为官时,他表现出忠直敢谏,